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ngshan Loess in Central China and the Paleomonsoon Variation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被引量:6
1
作者 JIANGFuchu WANGShubing ZHAOZhizhong FUJianl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813-819,共7页
The Mangshan Yuan is a loess platform on the southern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western Zhengzhou of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typical Zhaoxiayu section of the Mangshan Yuan preserves stratig... The Mangshan Yuan is a loess platform on the southern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western Zhengzhou of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typical Zhaoxiayu section of the Mangshan Yuan preserves stratigraphical loess units above S10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172.1 m, which includes 15.7 m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aleosol S1, 77.3 m of the last glacial loess L1 that consist of 41.6 m of the late stade L1LL1, 13.2 m of the interstade L1SS1 and 22.5 m of the early stade L1LL2. Based on the age marking points by correlati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section with the SPECMAP curve, the timescale of the section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average accumulation rate and the resolution of each loess strata over the S2 were subsequently calculated using the susceptibility ag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rata units developed in the glacial, interglacial stages, stadial and interstadial show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grain size, average accumulation rate and time resolution ub the Zhaoxiayu section. Specifically, the average accumulation rate of the loess L1LL1 is 3.45 mm/a, whereas that of paleosol S1 is only 0.28 mm/a. 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record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45μm fraction percentage of the loess-paleosol, the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 variations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which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SPECMAP and the GRIP climate rec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in size PALEOMONSOON mangshan Henan Province
下载PDF
Using Head Patch Pattern as a Reliable Biometric Character for Noninvasive Individual Recognition of an Endangered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被引量:1
2
作者 Daode YANG Sikan CHEN +1 位作者 Yuanhui CHEN Yuying YA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3年第2期134-139,共6页
Mangshan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formerly Zhaoermia mangshanensis) is endemic to China.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decreasing size of its wild populations, this snake has been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 Mangshan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formerly Zhaoermia mangshanensis) is endemic to China.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decreasing size of its wild populations, this snake has been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Re- search carried out on the Mangshan pitviper's population ecology and captive reproduction has revealed that the unique head patch pattern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may potentially be used as a noninvasive recognition biometric character. We collected head patch pattern images of 40 individuals of P. mangshanensis between 1994 and 2011. By comparing each pitviper's head patch pattern, we found that the head patch pattern of individual snakes was different and unique. Additionally, w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head patch pattern characters of four adults and five juveniles before and af- ter ecdysis. Our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head patch patterns of Mangshan pitvipers are unique and stable, remaining un- changed after ecdysis. Thus, individuals can be quickly identified by examining the head patch pattern within a specific recognition area on the head. This method may be useful for noninvasive individual recognition in many other species that display color patch pattern variations, especially in studies of endangered species where the use of invasive marking techniques is undesi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endangered snake head patch pattern mangshan pitviper noninvasive individualrecognition image analysis natural markings
下载PDF
Mangshan loess on China's Central Plain and its response to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e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锡浩 蒋复初 +2 位作者 肖华国 薛滨 孙东怀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5期465-473,共9页
The Mangshan loess on China’s Central Plain, located o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uplifting Loess Plateau and the subsiding North China Plain, is a proximal sandy loess transported from the fanhead of alluvia... The Mangshan loess on China’s Central Plain, located o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uplifting Loess Plateau and the subsiding North China Plain, is a proximal sandy loess transported from the fanhead of alluvial fa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has recorded the eoupting effect of the tectonics and climate over the last 200 ka. An abrupt environmental change indicated by the abrupt rise of deposit rate in the late penultimate glaciation, about 150 ka BP, took place; that is, the Yellow River downcut and moved eastwards through the Sanmenxia Gorge and transported abundant material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to form paleosol S1 with a thickness of 15.7 m and loess L1 with a thickness of 77.3 m.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t Mangshan has not only recorded detailed climate responses of this area to the East Asian monsoon, but also refleets the tectonogenetie environmental effect caused by the trunk 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cutting through Sanmenxia Gorge into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CENTRAL PLAIN mangshan LOESS TECTONIC MOVEMENT CLIMATIC change environmental effect.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研究——以郴州莽山瑶族乡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贺小荣 谭思思 刘雪婷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3-90,共8页
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承载民族文化记忆,其激活不仅能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还能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方略。文章以郴州莽山瑶族乡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从活化感知、活化价值、活化效益和... 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承载民族文化记忆,其激活不仅能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还能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方略。文章以郴州莽山瑶族乡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从活化感知、活化价值、活化效益和活化模态四个维度对莽山瑶族传统文化遗产活化成效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和访谈信息,梳理莽山瑶族传统文化遗产活化现状。建议依循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再生的行动逻辑,构建出活化路径: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互嵌式治理方式;推广景村联动模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瑶族文化创造性转化,数字化赋能遗产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活化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莽山瑶族
下载PDF
郑州邙山近十年生态脆弱性变化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瑜洁 韦玲利 +3 位作者 李庆祥 朱莎莎 范霄寒 吴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2,共5页
郑州邙山是郑州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流域郑州段生态保护的核心地带。采用SRP模型,以生态敏感性、恢复力和压力度为准则层,从地形、地表、气象、植被、社会经济要素中选择9个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黄河郑州邙山2010年、2... 郑州邙山是郑州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流域郑州段生态保护的核心地带。采用SRP模型,以生态敏感性、恢复力和压力度为准则层,从地形、地表、气象、植被、社会经济要素中选择9个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黄河郑州邙山2010年、2015年、2020年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和分等定级,并对其生态脆弱性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效果显著,郑州邙山生态脆弱性规范化指数从2010年0.35下降到2020年0.28,生态脆弱性规范化指数的平均值为0.30,总体轻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面积较小且分布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 SRP模型 主成分分析 生态脆弱性
下载PDF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亚楠 陈德胜 +6 位作者 陈军 黄诗怡 石天琪 王星 杨海东 白明 黄国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0-778,共9页
【目的】海拔梯度对昆虫物种的分布和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索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征,为研究海拔梯度对昆虫分布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湖南莽山国家级... 【目的】海拔梯度对昆虫物种的分布和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索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征,为研究海拔梯度对昆虫分布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飞行阻隔器、马氏网和诱罐3种被动式采集装置调查了在500-800 m(Ⅰ),800-1100 m(Ⅱ),1100-1400 m(Ⅲ)和1400-1700 m(Ⅳ)4个海拔梯度的隐翅虫物种。采用Excel 2016及past 3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以及物种多度。【结果】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采集记录隐翅虫2135头,隶属9亚科45属111种,其中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物种最多(25属63种),突眼隐翅虫亚科(Steninae)和异形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物种最少(均1属1种)。隐翅虫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8280,2.3920,0.1217和0.4140。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海拔梯度Ⅲ的物种数、个体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海拔梯度Ⅰ的。海拔梯度Ⅰ的隐翅虫物种贫乏,优势种突出,其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海拔梯度Ⅱ为低海拔向中海拔的过渡梯度;海拔梯度Ⅲ的隐翅虫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优势种较为突出且分布集中,群落结构相对较不稳定;海拔梯度Ⅳ相对于海拔梯度Ⅲ而言,隐翅虫物种相对贫乏。海拔梯度Ⅲ与梯度Ⅳ的隐翅虫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为中等相似,其他海拔梯度间均为中等不相似。【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在不同海拔梯度间隐翅虫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总体隐翅虫物种丰富程度呈现单峰模式。低海拔地区隐翅虫物种贫乏,群落结构单一;中海拔地区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优势种突出;高海拔相对于中海拔地区隐翅虫物种相对贫乏;中高海拔与高海拔地区隐翅虫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隐翅虫 多样性 群落结构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野生植物资源组成与园林应用推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薇 覃红燕 +1 位作者 侯志勇 李阳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02-107,共6页
通过对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共记录野生维管植物80种,隶属于71属42科;其中,以禾本科、莎草科占优势,少种(2~5种)、单种科占总科数的95.23%,处于主导地位;浪畔湖湿地野生维管植物科以热带成分占优势(59.26... 通过对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共记录野生维管植物80种,隶属于71属42科;其中,以禾本科、莎草科占优势,少种(2~5种)、单种科占总科数的95.23%,处于主导地位;浪畔湖湿地野生维管植物科以热带成分占优势(59.26%),而属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50.01%);在生活型和生态型组成上,以湿生草本植物最多,有28种,占总种数的35%,湿生及水生植物共43种,占总种数的53.75%,为主体地位。本研究阐述了浪畔湖湿地野生维管植物的园林应用价值,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与开发建议,为浪畔湖湿地的保护与建设管理、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资源 园林应用 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
下载PDF
湖南莽山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分类讨论兼记省新记录三种
8
作者 尚袁凌博 罗堯 +4 位作者 钱天宇 高志伟 李永辉 邓国杏 杨道德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349-360,共12页
准确的物种鉴定和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前提。莽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湘粤交界处,是南岭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具有丰富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湖南动物志两栖纲》记载莽山分布有2种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挂墩角蟾(... 准确的物种鉴定和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前提。莽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湘粤交界处,是南岭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具有丰富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湖南动物志两栖纲》记载莽山分布有2种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挂墩角蟾(B.kuatunensis)和短肢角蟾(B.brachykolos),但随着角蟾亚科(Megophryinae)系统分类研究的深入,目前这2个物种在莽山的分布存在争议。2021年5—6月、7—8月、11月和2022年6—8月,笔者团队对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布角蟾属物种进行了4次实地调查,并采集到20号标本。经形态和分子鉴定,这些标本包括南岭角蟾(B.nanlingensis)、雨神角蟾(B.cf.ombrophila)、九连山角蟾(B.jiulianensis)、石门台角蟾(B.shimentaina),并未发现挂墩角蟾和短肢角蟾。其中,雨神角蟾、九连山角蟾、石门台角蟾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调查结果显示,莽山地区的挂墩角蟾和短肢角蟾记录需要对馆藏标本进一步检视研究。此外,石门台角蟾和南岭角蟾在新种发表时缺乏雌性形态特征描述,本文首次对这2个物种的雌性标本进行了补充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科 系统发育分析 挂墩角蟾 短肢角蟾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莽山莼菜种群特性与近地保育研究
9
作者 周爱梅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5期116-119,共4页
调查了莽山浪畔湖湿地野生莼菜的资源现状,并开展了近地保育研究。结果显示: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野生莼菜主要分布于该湿地0.3~0.5 m浅水区域,集中分布面积0.7 hm^(2),莼菜盖度70%~85%,高度48~95 cm。水体的平均pH值、电导率、总氮... 调查了莽山浪畔湖湿地野生莼菜的资源现状,并开展了近地保育研究。结果显示: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野生莼菜主要分布于该湿地0.3~0.5 m浅水区域,集中分布面积0.7 hm^(2),莼菜盖度70%~85%,高度48~95 cm。水体的平均pH值、电导率、总氮和总磷分别为6.5,28.7μs/cm、1.11 mg/L和0.03 mg/L。经过引种试验发现:在自然条件相似的人工湿地区域浪畔湖湿地野生莼菜可以成功实现近地保育。以期为科学保护、利用莽山野生莼菜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莼菜 近地保育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邙山黄土地层再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季军良 郑洪波 +2 位作者 刘锐 黄湘通 蒋复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108,共8页
邙山黄土位于郑州西北方向约 2 5km的黄河南岸 ,以赵下峪剖面最为典型。在野外地层观察的基础上 ,结合磁性地层、磁化率和粒度测量结果 ,对赵下峪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该剖面总厚度为 172m ,出露地层为全新世古土壤S0到第 11层古土壤S1... 邙山黄土位于郑州西北方向约 2 5km的黄河南岸 ,以赵下峪剖面最为典型。在野外地层观察的基础上 ,结合磁性地层、磁化率和粒度测量结果 ,对赵下峪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该剖面总厚度为 172m ,出露地层为全新世古土壤S0到第 11层古土壤S11。磁性地层测量结果显示 ,B/M界限位于L8底部 (14 9 3m深处 ) ,与黄土高原内部及南部极性转换带的位置基本一致 ,证明了野外地层划分结果的正确性。剖面磁化率和粒度曲线与黄土高原其他剖面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本次地层划分的准确性。赵下峪剖面 97m以上的地层包括S2、L2、S1、L1和S0 ,其中 97~ 87m之间的古土壤层为S2 ,而不是前人认为的S1。赵下峪剖面与黄土高原其他剖面对比还发现 ,邙山黄土自S2发育以来 ,粒度和沉积速率同时变大 ,是由于黄河在此时期贯通三门峡段基岩山地 ,古三门湖水外泄 ,在三门峡以东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 磁性地层 古土壤 黄土地层 黄土沉积 磁化率 物源 证明 方向 准确性
下载PDF
郑州邙山桃花峪高分辨率晚更新世黄土地层 被引量:20
11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2 位作者 肖华国 王苏民 薛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1-17,共7页
风成邙山黄土分布于河南郑州西北黄河南岸。黄土序列较完整,初步研究了桃花峪剖面S2以上黄土地层,S0、L1、S1、L2和S2分别厚0.6m、70.8m、9.9m、12.4m和1.0m。特别有意义的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厚度... 风成邙山黄土分布于河南郑州西北黄河南岸。黄土序列较完整,初步研究了桃花峪剖面S2以上黄土地层,S0、L1、S1、L2和S2分别厚0.6m、70.8m、9.9m、12.4m和1.0m。特别有意义的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厚度巨大,分辨率高。以10cm间距对邙山桃花峪剖面进行了磁化率测量,并与海洋氧同位素时间序列进行对比,按Kukla等的磁化率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年代时间标尺。对末次冰期黄土以40cm间距进行了粒度分析,不同冰期或冰阶的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末次冰期晚冰阶黄土粒度所反映的冬季风振荡的频率和幅度都超过了格陵兰冰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晚更新世 黄土 邙山 地层 郑州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及构造与气候耦合作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4 位作者 肖华国 薛滨 王苏民 孙东怀 安芷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51,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黄土,其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的扇顶部位;(2)约150kaB.P.(L2上部)开始,风尘沉积速率突然加快,L1LL1层段高达3.45mm/a,其原因是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3)粒度和磁化率分别指示的冬季风与夏季风变迁存在四种强弱对应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4)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黄土高原侵蚀与华北平原堆积的镜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耦合作用 古土壤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被引量:25
13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7 位作者 孙东怀 肖华国 王苏民 安芷生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2-18,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B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黄土 晚更新世 磁化率 沉积速率 黄土地层
下载PDF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 被引量:20
14
作者 蒋复初 傅建利 +1 位作者 王书兵 赵志中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293-301,共9页
黄河的发育是晚新生代东亚构造地貌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大事件。从整体上看,黄河只有贯通晋豫间的三门峡,东流入海,才称得上黄河干流的最终形成。三门峡是研究和探讨黄河形成、演化的关键部位之一。根据古三门湖消亡与邙山晚更新世黄土... 黄河的发育是晚新生代东亚构造地貌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大事件。从整体上看,黄河只有贯通晋豫间的三门峡,东流入海,才称得上黄河干流的最终形成。三门峡是研究和探讨黄河形成、演化的关键部位之一。根据古三门湖消亡与邙山晚更新世黄土沉积速率突然增大揭示的重大环境突变事件,黄河大约于150 kaB.P.前后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现代黄河水系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三门峡 古三门湖 邙山黄土
下载PDF
邙山提灌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化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6
15
作者 胡俊 杨玉霞 +2 位作者 池仕运 沈强 胡菊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54-1062,共9页
河南邙山提灌站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已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邙山提灌站从黄河取水、沉沙至水厂过程中,沿途生境变化剧烈。为更好地了解这种人工行为造成不同生境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变化特征,于2014年6月对提灌站... 河南邙山提灌站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已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邙山提灌站从黄河取水、沉沙至水厂过程中,沿途生境变化剧烈。为更好地了解这种人工行为造成不同生境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变化特征,于2014年6月对提灌站的黄河取水口至水厂入口沿途设置的7个采样点开展了浮游植物调查,并同步开展水温、溶氧、总磷等水质因子监测。采用极点排序(POA)和冗余分析(RDA)两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黄河取水口至水厂取水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密度与生物量沿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POA分析表明7个采样断点被分成3类生境,反映了沿途的生境变化过程,而RDA分析进一步表明总磷(TP)、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位(ORP)等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呈现了与湖泊等天然水体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提灌站 浮游植物 生境 群落结构 溶解氧 极点排序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湖南莽山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飞毅 陈宇宏 +9 位作者 刘伟 丁玎 雷雨 段继华 邓晶 康彦凯 罗意 张秀军 刘硕谦 李赛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8-337,共10页
为了解湖南莽山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调查和收集了33份湖南莽山茶树资源,对其中的24份资源进行了生物学性状考察,27份资源进行了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4份资源树型多为小乔木,树姿多为直立状,芽叶多为无茸毛或少茸毛,芽叶色泽... 为了解湖南莽山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调查和收集了33份湖南莽山茶树资源,对其中的24份资源进行了生物学性状考察,27份资源进行了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4份资源树型多为小乔木,树姿多为直立状,芽叶多为无茸毛或少茸毛,芽叶色泽淡绿色或黄绿色,叶色绿色或深绿,叶片锯齿密度中或稀、锐度中,叶缘平,叶面微隆起,叶尖渐尖,叶质中,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8.07%~77.90%,平均值为58.7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1~1.05,平均值为0.81。27份资源的18项品质成分变异系数在4.86%~71.32%之间,平均值为28.29%;多样性指数在1.59~2.03之间,平均值为1.8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36%;通过聚类分析将27份资源聚为5大类群,类群Ⅰ含15份资源并分为了2个亚群,类群Ⅱ含5份资源,类群Ⅲ含5份资源,类群Ⅳ和类群Ⅴ各包含1份资源;初步筛选出1份低咖啡碱资源和3份高咖啡碱资源。本研究为湖南莽山茶树资源挖掘与利用以及湖南茶树演变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莽山 茶树 种质资源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原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 被引量:12
17
作者 肖华国 吴锡浩 +4 位作者 蒋复初 田国强 刘科 薛滨 孙东怀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4-89,共6页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巨厚的马兰黄土为特色。本文研究了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粗颗粒含量和磁化率值曲线反映的冬夏季风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在万年尺度上夏季风增强对应于冬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对应于夏季风减弱...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巨厚的马兰黄土为特色。本文研究了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粗颗粒含量和磁化率值曲线反映的冬夏季风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在万年尺度上夏季风增强对应于冬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对应于夏季风减弱,但在千年尺度上冬季风变化比夏季风强烈得多,而且末次间冰段开始时冬季风减弱明显早于夏季风增强。通过中原黄土记录与深海及冰芯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发现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阶段明显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征,它们不能简单地进行等时性全球对比,而应该通过各自独立的时间标尺来建立古气候变化的远距离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邙山 黄土 末次冰期 冰阶 古季风 古气候
下载PDF
湖南莽山华南五针松群落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沈燕 罗江平 +1 位作者 王旭 李家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4,共8页
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属国家II级保护植物,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海拔900 m以上的阳坡地带,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次研究应用相邻格子法调查研究了湖南莽山鬼子寨华南五针松群落的外貌、物种组成、物... 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属国家II级保护植物,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海拔900 m以上的阳坡地带,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次研究应用相邻格子法调查研究了湖南莽山鬼子寨华南五针松群落的外貌、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科属区系地理成分以及群落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在3 000 m2的样方中,有维管植物96种,隶属于36科63属;群落外貌体现为典型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乔木层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51 0和3.116 0。从年龄结构表明,华南五针松幼苗数量稀少,在以后的发展演替过程中很可能被阔叶树种取代。通过对比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曲江罗坑自然保护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杨东山十二渡水自然保护区华南五针松群落特征,莽山地区华南五针松种群的衰退程度较其他四地强烈,亟需采取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莽山 华南五针松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
下载PDF
迁安蟒山岩体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谱及封闭温度 被引量:15
19
作者 桑海清 王松山 +1 位作者 胡世玲 裘冀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32-340,共9页
根据^(40)Ar-^(39)Ar法和扩散理论,应用^(40)Ar-^(39)Ar阶段加热法测得河北迁安县蟒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岩体的HB-7、HB-8两个黑云母的坪年龄和相应的封闭温度分别为2059.4Ma、336℃和2072.9Ma、353℃。年龄值反映了黑云母冷却到其... 根据^(40)Ar-^(39)Ar法和扩散理论,应用^(40)Ar-^(39)Ar阶段加热法测得河北迁安县蟒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岩体的HB-7、HB-8两个黑云母的坪年龄和相应的封闭温度分别为2059.4Ma、336℃和2072.9Ma、353℃。年龄值反映了黑云母冷却到其封闭温度至今所经历的时间。从2500Ma至2000Ma,岩体抬升速率为28m/Ma,冷却速率为0.8℃/Ma,表明该岩体在早元古代就是缓慢冷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蟒山 黑云母 年龄 温度
下载PDF
郑州邙山马兰黄土的光释光(OSL)测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华 蒋复初 卢演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9-29,共11页
对郑州市西北邙山黄土塬赵下峪(34°58′N,113°22′E)剖面上部马兰黄土(厚约87m)不同层位的24个样品作了细颗粒(4—11μm)组分红外释光(IRSL)测年,其中8个样品同时进行了细颗粒组分绿光释... 对郑州市西北邙山黄土塬赵下峪(34°58′N,113°22′E)剖面上部马兰黄土(厚约87m)不同层位的24个样品作了细颗粒(4—11μm)组分红外释光(IRSL)测年,其中8个样品同时进行了细颗粒组分绿光释光(GLSL)测年。样品的IRSL和GLSL信号强度都在Daybreak1100TL/OSL检测系统中测量。该系统的本底计数为70—80光子/秒。被检测的IRSL和GLSL波长分别为340—480nm和340±25nm;激发光束波长分别为880±80nm和514±14nm,功率为18mW和15—16mW。所有样品的等效剂量都用再生释光法测定;环境剂量率是通过测定样品的铀、钍和钾含量,按Aitken(1985)的转换系数确定的,考虑了含水量的影响及宇宙射线的贡献。从这批样品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可得以下初步认识:(1)8个样品细颗粒组分的IRSL和GLSL测定的等效剂量和年龄值,除1个样品外,都在1—2σ范围内一致。这可能提供了沉积物光释光测年可靠性的一种自检方法。(2)邙山剖面马兰黄土不同层位段的沉积速率变化十分显著,从0.4m/ka到5.6m/ka,并与剖面上质量磁化率测定值的变化大致相吻合。该剖面马兰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马兰黄土 邙山 黄土 第四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