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必”曰“利”:孟子仁义观再探——以先秦义利的互训、对立关系为线索
1
作者 聂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4,212,213,共16页
《孟子》首章中“王何必曰利”的表述,在后世围绕“义利之辨”的儒家经学阐释以及当下学界的相关讨论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过往研究多聚焦探讨与阐发孟子之“利”的具体指涉,这可能是受限于宋明儒家之后一直流行未蔽的孟子被“圣化”之... 《孟子》首章中“王何必曰利”的表述,在后世围绕“义利之辨”的儒家经学阐释以及当下学界的相关讨论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过往研究多聚焦探讨与阐发孟子之“利”的具体指涉,这可能是受限于宋明儒家之后一直流行未蔽的孟子被“圣化”之风。然而,当我们将孟子的辟利之举置于先秦普遍义利互训的关系,即孟子所处的诸子论辩语境之中进行考察,孟墨二者的仁义观在“利他”性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以此重新审视《孟子》中的诸多记载,及孟子“何必曰利”的仁义之道,我们发现孟子不仅在思想层面排除“利”的负面内涵,也无可避免地将“利”的正面指涉———包括合理正当的“利他”动机,一并与“仁义”相隔离。此举让孟子之仁义既难达到“形而上”之利他的哲学高度,也使其“形而下”的施行范围受限于战国征战环境,受制于伦理纲常,无奈于国家强弱和大小,甚至在那些更为在乎如何权衡“利”的战国学者们眼中,成为诸侯王、谋士们借“仁义”之名来遮盖其“自利”之实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义观 义利互训 孟墨之别 利他 君亲伦常
下载PDF
系统论视阈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探赜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春和 韩绍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是发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实现不同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是发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实现不同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横向协同,又要关注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当前,针对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挑战和困惑,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段性、递进式发展特性,理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点—线—面”,实现其在“道—术—器”三个维度上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统筹各学段的“课程思政”,从而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一体化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从心论、圣凡论到治国模式的确立——孟荀政治哲学建构理路之比较
3
作者 李友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17,共8页
身处周秦之变的时代潮流,诸子多以思考救世良方为要务。就儒家中的孟荀而言,心论是各自建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而对心的不同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圣凡论与治国模式建构上的不同理路及特征。孟子认为,人人皆具道德本心,强调心的... 身处周秦之变的时代潮流,诸子多以思考救世良方为要务。就儒家中的孟荀而言,心论是各自建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而对心的不同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圣凡论与治国模式建构上的不同理路及特征。孟子认为,人人皆具道德本心,强调心的普遍性意义,主要关注凡圣同源、凡圣无别。荀子主张心是待解蔽、可解蔽之心,以是否成就大清明之心作为考量圣凡异心、圣凡之分的重要依据与标准。在此理路的映射下,孟荀分别形成了仁政教化治国与礼法并用治世的治国模式与政治哲学理论。孟荀为应对时代困境所做出的理论探索及所彰显的人文情怀,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论 圣凡论 仁政教化 礼法并用
下载PDF
“生生之理”与“一体之仁”——基于程颢生命智慧的研究
4
作者 王斯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体,且关涉着生命存在的本然状态。“生生之理”造就了“生命延续体”,突破了个体生命之死生局限;“一体之仁”造就了“天地大身体”,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私己之执。“理”与“仁”的融合为德性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乐感意识,接续了先秦儒家关注生命存在的文化慧命,呈现出纵横时间长河与生命广幅的充满爱与责任的生命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 程颢 生命观 一体之仁 生生之理
下载PDF
论文学史上“一人永占”之说的形成过程
5
作者 冯蒴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五十九年,宝研斋本《一笠庵四种曲》刊行,该本将李玉原作《人兽关》《永团圆》二剧替换为冯梦龙改本,逐渐取代了李作的案头读本地位。在冯梦龙、昆剧艺人和书商的共同作用下,《人兽关》《永团圆》才能与《一》《占》比肩,“一人永占”的说法遂流传开来,并为后世文学史家所转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玉 《一笠庵四种曲》 “一人永占”
下载PDF
从舌象再议女子以肝为先天 以血为用之理论——李敬林教授学术思想传承 被引量:1
6
作者 依秋霞 李敬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3期75-77,共3页
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李敬林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辽宁孟氏“调气祛痰”流派一代传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50余载,在中医诊断及防治方面有其独... 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李敬林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辽宁孟氏“调气祛痰”流派一代传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50余载,在中医诊断及防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李教授特别注重中医特色诊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并且通过深入剖析其理论源泉而指导临床治疗,每每药到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象 肝藏血 李敬林
下载PDF
从脉象再议肝主疏泄理论——李敬林教授学术思想传承
7
作者 依秋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5期63-66,共4页
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李敬林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辽宁孟氏“调气祛痰”流派一代传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50余载。在总结李敬林教授的学术思想... 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李敬林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辽宁孟氏“调气祛痰”流派一代传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50余载。在总结李敬林教授的学术思想中,发现李敬林教授特别注重中医特色诊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并且通过深入剖析其理论源泉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疗效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 肝主疏泄 李敬林
下载PDF
《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教学评价
8
作者 刘甲斌 王雪妮 刘媛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186-187,190,共3页
通过介绍建设《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案例,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分别采用显性融入方法和隐性融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各知识点教学任务后,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汇总调查结果,对比... 通过介绍建设《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案例,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分别采用显性融入方法和隐性融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各知识点教学任务后,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汇总调查结果,对比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内涵要义的接受程度,发现“课程思政”元素采用显性融入方式的效果明显优于隐性融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 问卷调查 教学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三全育人”的《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9
作者 刘甲斌 王雪妮 李鹏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86-288,共3页
通过介绍将“课程思政”内涵要义融入到《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讲解如何将“课程思政”运用到“三全育人”之中,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理解“三全育人”的概念,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三全育人”教学实践... 通过介绍将“课程思政”内涵要义融入到《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讲解如何将“课程思政”运用到“三全育人”之中,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理解“三全育人”的概念,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三全育人”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化工设备 立德树人 思政教育 教学设计
下载PDF
樊莉从奇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证经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温丽娟 樊莉 李滋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923-928,共6页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疾病。该文总结樊莉主任医师从奇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证经验。基于奇经理论,樊莉主任医师在多年临证中发现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普遍存在冲任虚衰的病理基础;认为围绝经期失眠核心病机为冲任虚衰,可致督、带、...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疾病。该文总结樊莉主任医师从奇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证经验。基于奇经理论,樊莉主任医师在多年临证中发现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普遍存在冲任虚衰的病理基础;认为围绝经期失眠核心病机为冲任虚衰,可致督、带、跷、维诸脉功能不用,终致八脉俱损;治疗上遵循“通补奇经”,强调应以冲任为要,针、灸并用,以健脾肾、调肝气为主,结合实际证候分析,兼以通督任、实带脉、和跷维,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失眠 奇经 冲任 针灸 樊莉
下载PDF
宋代意象理论发展中的理学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9期37-51,I0002,共16页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自然观念的非宗教化进程,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体上促使文艺批评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其为意象理论构造出了一个哲学基座,由此赋予“意象”概念以“气象”的内涵,又为中国审美观念注入了“理趣”这一核心思想,形成了强调理性与情趣相统一的传统意象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意象 理学 理趣 天人合一 气象
下载PDF
李济仁运用“寒热疗法”辨治痹证学术思想
12
作者 熊滔 孔文晔 李艳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23-27,共5页
介绍李济仁运用“寒热疗法”辨治痹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根据寒热致痹病机,李济仁主张从寒、热辨证,以主法、主方贯穿始终,辨证审因,分阶段综合运用“寒热三期新疗法”,随证治之,同时重视药效与归经,善用痹证经验药,择时施治,临床每... 介绍李济仁运用“寒热疗法”辨治痹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根据寒热致痹病机,李济仁主张从寒、热辨证,以主法、主方贯穿始终,辨证审因,分阶段综合运用“寒热三期新疗法”,随证治之,同时重视药效与归经,善用痹证经验药,择时施治,临床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李济仁 李艳 寒热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下载PDF
马居里教授对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的临证发挥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玉龙 马居里(指导)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期173-176,共4页
马居里教授作为陕西省首届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重视对历代名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经验的传承,通过临床验证,对古方治疗今病疾病谱有创新发挥。马教授在中医教学和临床享有盛誉,笔者有幸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继承了导师运用李东垣《... 马居里教授作为陕西省首届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重视对历代名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经验的传承,通过临床验证,对古方治疗今病疾病谱有创新发挥。马教授在中医教学和临床享有盛誉,笔者有幸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继承了导师运用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临证发挥时灵活辨证论治的学术精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焦既健,以灌四傍;治病首重调理后天脾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居里 李东垣 《脾胃论》 临证发挥
下载PDF
李郑生从脾论治狼疮性肾炎经验
14
作者 褚梦慧 张梦仙 +2 位作者 杜亭亭 张昊 李郑生(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7期760-763,共4页
李郑生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导致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壅滞于体内、泛溢于肌肤,或久病致气血双亏,脏腑失养,肾虚不固,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治疗常用健脾温肾、健脾祛湿等法,注重结合舌象辨析病机,处... 李郑生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导致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壅滞于体内、泛溢于肌肤,或久病致气血双亏,脏腑失养,肾虚不固,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治疗常用健脾温肾、健脾祛湿等法,注重结合舌象辨析病机,处方用药动静结合、补而不壅,临床获效颇佳。附验案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水肿 从脾论治 健脾温肾 健脾祛湿 舌象 李郑生
下载PDF
基于平脉辨证诊治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验案两则
15
作者 吴聪 罗成 王玉光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3期295-298,共4页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包含200多种异质性疾病,本病患者因肺结构破坏导致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呼吸衰竭,预后较差,临床对本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平脉辨证强调以脉解症释舌,从平脉辨证角度论治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以脉定病位、病性、病势,...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包含200多种异质性疾病,本病患者因肺结构破坏导致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呼吸衰竭,预后较差,临床对本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平脉辨证强调以脉解症释舌,从平脉辨证角度论治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以脉定病位、病性、病势,据脉诊治,可供临床参考。列举相关验案两则,案1患者双寸脉细弱,提示心肺阳损、宗气下陷,方用张锡纯回阳升陷汤加减而症状皆减;案2患者寸关脉弦滑、双尺脉沉弱,辨证为肺肾不足、阴阳俱虚,治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咳嗽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 平脉辨证 以脉解症 脉症相参 医案 李士懋
下载PDF
清末“革命道德”讨论与鲁迅思想的发生
16
作者 梁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0-187,200,共9页
鲁迅思想的发生与清末留日知识界有关“革命道德”话题的讨论密切相关。这场讨论聚焦革命者的“私德”问题,经由《新民丛报》与《民报》、章太炎与《新世纪》的笔战扩大了影响,鲁迅在东京时期所作的诸篇论文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思想语境当... 鲁迅思想的发生与清末留日知识界有关“革命道德”话题的讨论密切相关。这场讨论聚焦革命者的“私德”问题,经由《新民丛报》与《民报》、章太炎与《新世纪》的笔战扩大了影响,鲁迅在东京时期所作的诸篇论文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思想语境当中。对“革命道德”话题的关注、思考与回应,促使鲁迅初步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进德观。他通过对“人”的内涵更新与“立”的方法变革,构成对儒家“立人”进德观的挑战与现代转化。鲁迅进德观的落脚点在如何塑造现代人格的问题上,也融入了借重文艺发扬精神的思路,形成了审美与道德融合的文学观念。鲁迅关于“革命道德”的思考从清末延伸至“道德革命”的五四时期,又在1930年代新的革命语境下再次被激活,对“革命者/启蒙者”的道德审视与批判构成了鲁迅思想一以贯之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道德 鲁迅 立人 进德观 文学观
下载PDF
荀子与美德的统一性
17
作者 柯雄文 闫林伟(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从儒家伦理作为一种自主性美德伦理的批判性发展的视点来看,荀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重构来源。在荀子那里,明确关注伦理话语中的合理的一致性,特别是强调“仁”“礼”和“义”的统一性,“仁”“礼”和“义”是有别却又相互依存的概... 从儒家伦理作为一种自主性美德伦理的批判性发展的视点来看,荀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重构来源。在荀子那里,明确关注伦理话语中的合理的一致性,特别是强调“仁”“礼”和“义”的统一性,“仁”“礼”和“义”是有别却又相互依存的概念。“道”是伦理论辩的目的,是人类良好生活概念的总称,它在“仁”“礼”和“义”中有着根本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的规定。对追求“道”的承诺是对包括人类、自然和宇宙在内的广阔愿景的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智慧
下载PDF
基于课程思政的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
18
作者 闫伊默 王畅畅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新闻院系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复杂时代和媒介技术的双重挑战。以课程思政引领全媒体人才培养,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和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优化课...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新闻院系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复杂时代和媒介技术的双重挑战。以课程思政引领全媒体人才培养,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和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重构话语体系和恪守新闻伦理等路径,培养“让党放心和让人民满意”的全媒体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全媒体人才 党性原则 立德树人
下载PDF
朱子论《论语·学而》“信近于义”章
19
作者 徐子珺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59-67,共9页
《论语·学而》“信近于义”章的歧说众多,诸家对字义、句意、逻辑结构和义理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汉唐的何晏、皇侃、韩愈及李翱之论,宋儒邢、二程与张载之说,皆差异明显。朱子敏锐地发觉,旧注都缺少一截工夫,切中了先儒的共同弊病... 《论语·学而》“信近于义”章的歧说众多,诸家对字义、句意、逻辑结构和义理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汉唐的何晏、皇侃、韩愈及李翱之论,宋儒邢、二程与张载之说,皆差异明显。朱子敏锐地发觉,旧注都缺少一截工夫,切中了先儒的共同弊病。与前人不同,朱子以“践”训“复”,以“依”训“因”,主张通过谨始虑终的工夫,弥合信和义、恭和礼、因和亲之间的张力。他认为此章三句是并列关系、各自独立,分别指向义、礼和仁。每句内部则是工夫和效验的关系。从解释特色看,朱子以谨始虑终贯通此章,凸显出用智明理在言行交际和美德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对仁、义、礼、智四德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近于义”章 朱子 谨始虑终 仁义礼智
下载PDF
依仁以成礼,还是设礼以显仁──从儒家的仁礼观看儒学发展的两种方式 被引量:12
20
作者 颜炳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5-81,共7页
自孔子始,仁礼关系就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涉及到儒学发展的不同方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存有向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两个向度发展的可能性。后世儒者如孟子等... 自孔子始,仁礼关系就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涉及到儒学发展的不同方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存有向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两个向度发展的可能性。后世儒者如孟子等尊仁,依仁以成礼;而苟子等崇礼,设礼以显仁。两汉以下,降至明清,两种方式此消彼长,不断争胜较长。儒学在当代只有仁礼双彰,双向并进,实现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的有机结合才是自身发展的健康之道,才能为人类做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与礼 依仁成礼 设礼显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