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殊信仰”到“文殊智慧”——关于“文殊师利”的研究方法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景天星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11,共5页
文殊师利身份重重,但一般从其作为菩萨的身份来称呼,对这种身份的辨析需借助于经典记载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文殊菩萨,有不同的学术概念"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文殊信仰"一词运用广泛,传统上也多... 文殊师利身份重重,但一般从其作为菩萨的身份来称呼,对这种身份的辨析需借助于经典记载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文殊菩萨,有不同的学术概念"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文殊信仰"一词运用广泛,传统上也多用文献学方法展开研究,但要回答"文殊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或研究"文殊信仰的民间化或社会化"课题时,宗教学方法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显得更加有力;而"文殊智慧"是因为肖黎民先生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哲学诠释学而在近来才被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名词,思想史研究和哲学诠释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总结研究文殊法门,系统梳理文殊智慧,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通过研究方法之反思,最后探讨"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的联系和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菩萨 文殊信仰 文殊智慧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
2
作者 李利安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1-33,35,共4页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菩萨信仰 观音与文殊 悲智双运
下载PDF
文殊智慧中的和谐原理
3
作者 肖黎民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8,27,共3页
文殊通过“六妙”智慧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人相和、与物相谐,从而大而化之、圆而通之、等而齐之、和而谐之,进而获得超越之意、和谐之理、圆融之境、自在之法和善转之力。这既是对文殊智慧本义的系统还原,也是... 文殊通过“六妙”智慧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人相和、与物相谐,从而大而化之、圆而通之、等而齐之、和而谐之,进而获得超越之意、和谐之理、圆融之境、自在之法和善转之力。这既是对文殊智慧本义的系统还原,也是对文殊智慧特色的哲学重构。文殊智慧中所蕴涵的有机整体观、辨证思维、超越精神以及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和谐圆融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的多极化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智慧 六妙法门 和谐原理 佛教哲学 人文精神
下载PDF
超绝的终极之思——文殊“第一义谛”的现代启示
4
作者 肖黎民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8-10,共3页
善说"第一义谛"是文殊助佛弘法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异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极具东方智慧的终极之思可给现代人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五台山佛教文化 文殊智慧 第一义谛
下载PDF
遣除语言的遮蔽——文殊与“不二法门”
5
作者 肖黎民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5,78,共6页
“不二法门”的发露及彰显与文殊有特殊的渊源关系。文殊的“说不可”与众菩萨的“说可说”以及维摩诘的索性“不说”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关键词 五台山 佛教文化 文殊智慧 不二法门
下载PDF
自在三昧:文殊禅法的特质
6
作者 肖黎民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0-11,23,共3页
"自在三昧"是文殊禅法的特质,由文殊在所说中显示并由佛陀所揭示,彰显出"无心用道"的般若深智。
关键词 五台山佛教文化 文殊智慧 自在三昧
下载PDF
文殊——东方智慧的象征
7
作者 邓子美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6,80,共2页
雅典娜早已成为西方的智慧象征,并出现在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文殊表征了佛教智慧的核心,乃东方智慧的象征。雅典娜与文殊的共同特征就在于不仅包容着有限的世间智慧,还象征着无限的超越性智慧———大智慧。
关键词 雅典娜 西方智慧 文殊 东方智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