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finished Revolution: A Paradox of Mourning Subjectivity in Su Manshu's The Lone Swan
1
作者 Makiko MOR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1期104-130,共27页
Su Manshu's 苏曼殊(1884-1918) The Lone Swan (Duanhong lingyanji 断鸿零雁记, 1911, 1912) is best known for a sustained use of subjective voice and a thematic emphasis on tragic love. Critics have often credited th... Su Manshu's 苏曼殊(1884-1918) The Lone Swan (Duanhong lingyanji 断鸿零雁记, 1911, 1912) is best known for a sustained use of subjective voice and a thematic emphasis on tragic love. Critics have often credited the novella's intensely tragic narrative for spearheading a new kind of literary subjectivity that became a cornerston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heralded by the May Fourth critics in the late 1910s and the 1920s. However, very few have examined this new subjectivity as an effect of Su's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a late Qing nationalist narrative. Su's novella was an appropriation of the anti-Manchu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of a nation, which hinged on a paradoxical mode of envisaging a new China through a temporal return to the past and by means of a tragic sacrifice of the individual. Following a brief analysis of Su's early piece published in The People's Journal (Minbao 民报),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Lone Swan elaborated on an excess of individual sacrifice, while developing the new, mourning subjectivity as a witness to 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ary enterprise of forging a powerful nation. Su's narrative of cultural devastation resonates with Lu Xun's (1881-1936) late Qing work, but,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that immediately followed, this sense of despair would become an unequivocal obiect for overco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 manshu anti-Manchu revolution MOURNING MARTYRDOM literarymodernity
原文传递
A Study of Su Mansu'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2
作者 邹本劲 《海外英语》 2016年第4期130-131,共2页
Su Manshu was a writer and translator in modern China. In addition to his fruitful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aspect of translation, he translated a lot of poet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Hugo‘s Les Miserable's and ... Su Manshu was a writer and translator in modern China. In addition to his fruitful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aspect of translation, he translated a lot of poet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Hugo‘s Les Miserable's and also some Indian literary works. He is good at making use of old verses to translate poetry. As t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he advocates "translation without increasing", "translation without increasing ornaments," and practices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text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 manshu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下载PDF
人格像似与镜像自我--苏曼殊译介拜伦的文学姻缘论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静 屠国元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7-160,共4页
苏曼殊的拜伦诗作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开拓了读者的眼界,激发了青年读者的革命热情。从人格视角观照苏曼殊与拜伦的文学关系,发现他们的人格像似缔结了一对绝佳的跨国文学姻缘。苏曼殊选择拜伦、接受拜伦、译介拜伦是借拜伦的人格镜像... 苏曼殊的拜伦诗作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开拓了读者的眼界,激发了青年读者的革命热情。从人格视角观照苏曼殊与拜伦的文学关系,发现他们的人格像似缔结了一对绝佳的跨国文学姻缘。苏曼殊选择拜伦、接受拜伦、译介拜伦是借拜伦的人格镜像自我、表白自我、升华自我,释放自己的社会理想,表征自己的社会志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拜伦 译介 文学姻缘 人格
下载PDF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文学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联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7,共6页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的翻译,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诞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浪漫作家的精神资源。他为现代文学贡献的艺术形象———叛逆、孤独而感伤的飘零者———也成为五四...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的翻译,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诞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浪漫作家的精神资源。他为现代文学贡献的艺术形象———叛逆、孤独而感伤的飘零者———也成为五四浪漫小说的经典形象。探讨五四浪漫派与苏曼殊的关系,是理解现代中国浪漫主义产生与沉寂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浪漫主义小说 五四文学
下载PDF
苏曼殊翻译实践述评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元军 覃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5-30,共6页
苏曼殊是广东珠海人,也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在文学翻译方面,包括对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印度文学的译介,成绩斐然。通过深入了解其译作特点及翻译思想,可以发现,他确实是一位能与严复、林纾齐名的... 苏曼殊是广东珠海人,也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在文学翻译方面,包括对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印度文学的译介,成绩斐然。通过深入了解其译作特点及翻译思想,可以发现,他确实是一位能与严复、林纾齐名的近代翻译大家。其翻译选材,经历了从表现功利性的政治文本到追求人性的艺术文本的转变,其翻译风格则着重表现在他善用旧体格律诗来表达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翻译实践 简评
下载PDF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松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7-21,共5页
苏曼殊小说所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并带有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作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剧意识支配着他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这种悲剧意识既源于作家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情思与佛礼之间的挣扎,也根... 苏曼殊小说所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并带有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作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剧意识支配着他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这种悲剧意识既源于作家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情思与佛礼之间的挣扎,也根源于作家由特殊身世而产生的认定人生本苦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小说 悲剧意识 佛教观念 生命意识
下载PDF
苏曼殊诗歌的艺术创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金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苏曼殊的诗歌有种种创新:其诗歌语言自有一种与传统诗歌语言不同的内质;其诗歌意象挣脱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进而创造出了一种忧怨、凄美、清新的意境;其诗歌风格端妍清丽、俊逸悲怨,主观色彩浓厚而又文辞自然... 苏曼殊的诗歌有种种创新:其诗歌语言自有一种与传统诗歌语言不同的内质;其诗歌意象挣脱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进而创造出了一种忧怨、凄美、清新的意境;其诗歌风格端妍清丽、俊逸悲怨,主观色彩浓厚而又文辞自然、真气扑人。其诗以强烈的近代性特征为"五四"浪漫主义诗风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诗歌 艺术创新
下载PDF
论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被引量:4
8
作者 武润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74-78,共5页
苏曼殊的言情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架。它不是自传体小说 ,而是作者深层心理图像的显影。由于作品展示的潜意识 ,是经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不断充实、提炼、加工、改造的 ,所以这些小说中描写的情 ,境界宁静、透明、高雅、圣洁。
关键词 文学评论 苏曼殊 言情小说 艺术构架 恋母情结
下载PDF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松山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90-95,共6页
苏曼殊小说所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带有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充满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既出于佛教观念和情爱追求的矛盾纠缠,更是根源于作家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认定人生本苦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苏曼殊 小说 悲剧意识 佛教观念 生命意识
下载PDF
苏曼殊:《惨世界》的译作者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富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5-69,共5页
《惨世界》的译作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其译作者的认定,学术界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对陈独秀回忆的分析和翻译底本的探究,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惨世界》是苏曼殊译作的,而陈独秀只是在词句上对译作作了润饰工作;通过对《惨世界》与... 《惨世界》的译作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其译作者的认定,学术界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对陈独秀回忆的分析和翻译底本的探究,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惨世界》是苏曼殊译作的,而陈独秀只是在词句上对译作作了润饰工作;通过对《惨世界》与苏曼殊的其他作品的用语比照以及《惨世界》中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句子的重复出现比照的分析研究,我们更能充分证实《惨世界》一至十四回均是苏曼殊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作者 苏曼殊 《惨世界》
下载PDF
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冠 佘爱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5-69,共5页
苏曼殊小说在民初文坛别开生面,独标一格。它自觉融合了西方的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隐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 苏曼殊小说在民初文坛别开生面,独标一格。它自觉融合了西方的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隐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小说 现代性 悲剧意识 现代性品格 个性解放 封建礼教 叙事模式 艺术形式
下载PDF
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荻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1-84,共4页
苏曼殊是清末中外文学比较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中西诗歌的艺术风格、东西方文学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作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他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现象,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表现出开阔的文化... 苏曼殊是清末中外文学比较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中西诗歌的艺术风格、东西方文学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作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他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现象,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表现出开阔的文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下载PDF
旧瓶新酒话心声——曼殊译雪莱的描写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尹穗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11-18,共8页
雪莱诗歌翻译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1911年苏曼殊以五言古体诗形式初译雪莱一首短歌。本文在吉迪奥.图里的描写译学原理和翻译常规框架内,对这一翻译事件进行描写性研究,重建当时制约翻译行为之常规。初始常规层面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基... 雪莱诗歌翻译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1911年苏曼殊以五言古体诗形式初译雪莱一首短歌。本文在吉迪奥.图里的描写译学原理和翻译常规框架内,对这一翻译事件进行描写性研究,重建当时制约翻译行为之常规。初始常规层面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基本常规层面文学功利胜诗学,操作常规层面西洋诗化身古体诗;这一现象又和中国当时尚处文化转折前夕、翻译文学在目标语文学中尚未获主要地位、翻译多带功利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仍然居统治地位等因素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雪莱诗歌翻译 描写性研究 翻译常规
下载PDF
拜伦《赞大海》等三诗译者辨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翠娥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2-136,共5页
一直以来,拜伦的《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被认为是苏曼殊的译作,而根据黄侃的自述,三诗乃黄侃所译。从文献上看,两人的创作风格和诗体特点相差悬殊;曼殊的生平和学习汉语的经历决定了其语言的使用风格离三诗的浑厚和高古存... 一直以来,拜伦的《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被认为是苏曼殊的译作,而根据黄侃的自述,三诗乃黄侃所译。从文献上看,两人的创作风格和诗体特点相差悬殊;曼殊的生平和学习汉语的经历决定了其语言的使用风格离三诗的浑厚和高古存在一定距离;黄侃先生胸怀若谷、恃才傲物,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在黄侃文稿中发现三诗的译稿进一步证实黄侃乃三诗的真正译者。从文本上看,三诗的翻译风格和苏曼殊的其他译诗迥异。因此,三诗乃黄侃所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赞大海》 《哀希腊》 《去国行》 苏曼殊 黄侃
下载PDF
《蛮书》及其史料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银兵 黄治国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蛮书》是研究南诏历史的一本地方志。在该书中,樊绰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参照历代史书详细地反映出了当时南诏政权各方面的情况,为后代史家研究南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对《蛮书》的作者及其版本、主要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 《蛮书》是研究南诏历史的一本地方志。在该书中,樊绰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参照历代史书详细地反映出了当时南诏政权各方面的情况,为后代史家研究南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对《蛮书》的作者及其版本、主要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和分析,来说明《蛮书》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蛮书》 南诏 史料价值
下载PDF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苏曼殊的翻译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本劲 蓝色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9-52,共4页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问世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近代翻译大师苏曼殊的翻译实践,通过研究当时生态翻译环境与译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苏曼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发挥自...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问世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近代翻译大师苏曼殊的翻译实践,通过研究当时生态翻译环境与译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苏曼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翻译作品具有自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苏曼殊 翻译实践
下载PDF
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廖楚燕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第11期93-96,共4页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创作及翻译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苏曼殊创作和翻译的小说及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创作与翻译特点上的异同,及形成某些翻译特点的原因,可从中领会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翻译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苏曼殊 创作 翻译 小说 诗歌
下载PDF
苏曼殊: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同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左文 毕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3-86,共4页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关键词 苏曼殊 自我救赎 信仰 李叔同
下载PDF
日俄战争与《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 被引量:1
19
作者 谷胜军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53-58,共6页
日俄战争为日本在东北实施舆论操纵、殖民文化、经济统治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土壤。《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吹起了日本向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舆论号角,将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渗透在舆论宣传上推向了极致。战争的胜利为该报赖以生存的环... 日俄战争为日本在东北实施舆论操纵、殖民文化、经济统治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土壤。《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吹起了日本向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舆论号角,将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渗透在舆论宣传上推向了极致。战争的胜利为该报赖以生存的环境注入了活力,为其长期的发展、存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快加大日本在该地区舆论导向步伐的同时,也加快了东北沦为殖民地的进程,更为日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武力入侵、经济掠夺赢得话语权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声援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俄战争 动因 文化渗透 《满洲日日新闻》创刊
下载PDF
从苏曼殊的小说看情僧之“情” 被引量:1
20
作者 黎小冰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78-81,共4页
苏曼殊以出家人身份混迹俗世,并创作小说,专写男女之情。从他的“革命和尚”和“情僧”称号可见其性格的挣扎和矛盾。但结合他的身世和民主革命思想来看,其“情僧”之“情”却有着丰富的含义,既指爱情的情,又指爱国和反封建;“革命和尚... 苏曼殊以出家人身份混迹俗世,并创作小说,专写男女之情。从他的“革命和尚”和“情僧”称号可见其性格的挣扎和矛盾。但结合他的身世和民主革命思想来看,其“情僧”之“情”却有着丰富的含义,既指爱情的情,又指爱国和反封建;“革命和尚”和“情僧”的称号是对立统一的,既矛盾又是和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爱国 反封建 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