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蛰存与茅盾创作比较谈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迎平 《唐都学刊》 2002年第3期71-74,共4页
茅盾与施蛰存 192 7年在上海开始创作 ,他们一个推崇现实主义 ,一个推崇现代主义 ,创作出迥然不同的作品。他们都注重写实 ,但一个是社会写实 ,一个是心理写实 ,各有所长 。
关键词 施蛰存 茅盾 社会剖析 心理分析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历史的回眸与当下的思索——沈卫威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成就
2
作者 李楠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87-92,共6页
沈卫威的学术领域可分为四个板块:东北作家群研究,茅盾研究,胡适研究,吴宓和“学衡派”研究。他的学术研究特色是,将学术成果用传记文学形式表述出来。对人物的叙述不局限细节的考辩和事件的铺陈,而是把握其思想实质,融入大量的学术思... 沈卫威的学术领域可分为四个板块:东北作家群研究,茅盾研究,胡适研究,吴宓和“学衡派”研究。他的学术研究特色是,将学术成果用传记文学形式表述出来。对人物的叙述不局限细节的考辩和事件的铺陈,而是把握其思想实质,融入大量的学术思考。贯穿其研究的主线是对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沉思考,意在唤起人们一点历史的记忆和回味,从而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卫威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作家群 知识分子文化精神 茅盾 胡适 吴宓 学衡派
下载PDF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53,共4页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施蛰存 历史小说 比较
下载PDF
茅盾《蚀》神话模式的象征和文学史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向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17,共8页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蚀》 北欧神话 神话模式 文学史价值
下载PDF
论租界语境体验下茅盾的身体叙事
5
作者 何长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1-64,78,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有三类:一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二是都市尤物;三是知识革命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在茅盾笔下都有呈现。从茅盾小说《蚀》中的大量的身体语言入手,具体分析了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指出了茅盾受租界... 20世纪30年代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有三类:一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二是都市尤物;三是知识革命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在茅盾笔下都有呈现。从茅盾小说《蚀》中的大量的身体语言入手,具体分析了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指出了茅盾受租界颓废叙事语言影响下的极端化肢体语言写作倾向,揭示了作者对时代新女性与身体政治关系背后的现代性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蚀》 身体语言 租界语境
下载PDF
革命文学语境中的启蒙异声——以《石碣》《豹子头林冲》《石秀》为中心
6
作者 吕银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3-20,共8页
茅盾的《豹子头林冲》《石碣》与施蛰存的《石秀》,均取材于《水浒传》这部既具有启蒙烙印又兼具普罗文学色彩的中国古典名著。但由于文学旨趣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茅盾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无论是在表现手法还是艺术倾向上都呈现出鲜明... 茅盾的《豹子头林冲》《石碣》与施蛰存的《石秀》,均取材于《水浒传》这部既具有启蒙烙印又兼具普罗文学色彩的中国古典名著。但由于文学旨趣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茅盾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无论是在表现手法还是艺术倾向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异质性。茅盾在致力于革命文学创作时,对封建意识的清醒思考不自觉地溢出文本之外,施蛰存的《石秀》也散发出了性爱启蒙文学最后的光辉,欲望发泄问题的直观呈现对20年代性爱文学的主题进行了开拓。对比研究茅盾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可以窥见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过渡时期不同于既有文学史标示的文学图像,进而理解革命文学大潮下启蒙叙事的艰难行进,以及作家在时代大潮裹挟下的个人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施蛰存 历史小说 普罗文学 启蒙
下载PDF
非劝:茅盾自然主义文学转向再辨析——兼及其文学史意义
7
作者 赵京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对于茅盾1921年8月携《小说月报》向自然主义转向这一事件,学界根据现有的茅盾书信和胡适日记等史料,认为胡适的“劝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结论失之武断,对这一事件的完整事实及其整体性文学史意义有所遮蔽。茅盾早期文学思想复杂... 对于茅盾1921年8月携《小说月报》向自然主义转向这一事件,学界根据现有的茅盾书信和胡适日记等史料,认为胡适的“劝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结论失之武断,对这一事件的完整事实及其整体性文学史意义有所遮蔽。茅盾早期文学思想复杂多变,经他理论再造的自然主义与胡适的写实主义难以归同。始终着眼于中国文坛整体走向的茅盾在其早期文论中早已排定了倡导各种西方文学思潮的“序列”,自然主义转向更多的是茅盾对这一计划的适时推进和主动选择。此外,在胡适日记和茅盾书信中,还隐藏着寓于“劝”“听”之间的一场观念交锋。对这一事件的辨析,将显影西方理论介入“五四”文学论争的独特方式及其本土化再造的生成路径,由此带来对“五四”文学生成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相关文学史叙述方式的重要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自然主义 文学转向 胡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