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le carbon isotopes of gaseous alkanes as genetic indicators inferred from laboratory pyrolysis experiments of various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materials from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LIU WenHui WANG Jie, Tengert QIN JianZhong ZHENG LunJ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966-974,共9页
Using high pressure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simulation vessels, we conducted hydrous pyrolysis experiments of kerogen, solid bitumen and liquid hydrocarbons in southern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cesses of gas ge... Using high pressure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simulation vessels, we conducted hydrous pyrolysis experiments of kerogen, solid bitumen and liquid hydrocarbons in southern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cesses of gas generation and derive geo- chemical indicators of gas genesis under approximat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as generation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marine material decreased in the ganic matter (solid bitumen and heavy oil), and kerogen. order of crude oil (light oil and condensate), dispersed soluble or- Under identical temperature-pressure regimes, pyrolysates derived from kerogen and dispersed soluble organic matter display drastically differ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the δ13Cc02-δ13C1 values of gaseous products from dispersed soluble organic matter are greater than 20%o, whereas those from kerogen are less than 20%~. The 813C1 values of pyrolysates from different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s generally increase with pyrolysis temperature, but are alway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source precursors. The δ13C values of ethane and propane in the pyrolysates als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pyrolysis temperature, eventually approaching that of their sources, at peak hydro- carbon generation. At high-over mature stages, the δ13C values of ethane and propane are often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ir sources but close to those of coal gases, and thus become ineffective as gas genetic indicators. Ln(CffC3) can clearly distin- guish kerogen degradation gas from oil cracking gas and Ln(CJC2)-(δ13C1-δ13C2) can be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distinguishing oil cracking gas from dispersed soluble organic matter cracking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trata in southern China different hydrocarbon source hydrous pyrolysis simulation gas isotopes oil cracking gas
原文传递
中国海相层系多元生烃及其示踪技术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文汇 王杰 +4 位作者 腾格尔 秦建中 饶丹 陶成 卢龙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15-125,共11页
中国海相层系具有时代老、时空跨度大、烃源类型多等特点,绝大多数烃源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存在多种烃源复合成烃转化过程,给油气成藏和油气源对比研究带来诸多困难。根据中国海相烃源的特点,按照烃源的可溶性将其划分为不溶、可溶... 中国海相层系具有时代老、时空跨度大、烃源类型多等特点,绝大多数烃源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存在多种烃源复合成烃转化过程,给油气成藏和油气源对比研究带来诸多困难。根据中国海相烃源的特点,按照烃源的可溶性将其划分为不溶、可溶和酸溶有机质3大类型。同时按照烃源的形成过程,将其分为原始烃源(岩)、再生烃源和化学烃源,海相原始烃源有机质有其独特的显微生物组合和赋存形式。通过仿真生烃模拟,揭示不同类型烃源的产烃率变化特征,特别是不同类型可溶有机质(古油藏、分散可溶有机质和沥青等)产率与原始状态密切相关。鉴于不同烃源的复杂性和演化的特殊性,从不同烃源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入手,有效揭示出次生烃源与烃源岩中干酪根的亲缘关系。利用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有效组合从物质来源、关键时间和成藏过程进行示踪指标技术集成,发展了中国海相层系的油气形成与成藏的有机—无机示踪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层系 多种烃源 成烃生物 成烃转化 油气成藏示踪
下载PDF
下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选区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金之钧 刘光祥 +2 位作者 方成名 张长江 彭金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79,486,共8页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源—盖控烃"出发,通过对加里东末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末期及现今等关键时期烃源灶与盖层的匹配组合关系研究和有利油气聚集与保存区的预测,利用多层多期多元复合成藏预测模型预测了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合 上组合 烃源灶 盖层 源-盖匹配 海相油气勘探 下扬子区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2
4
作者 马永生 郭彤楼 +1 位作者 付孝悦 肖朝晖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19-27,共9页
中国南方及邻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可概括为五个陆缘造山带、三个较稳定地块、一个加里东构造域和一个陆内基底拆离造山带。基本地层层序格架可归纳为六个一级层序及相应的沉积构造旋回,沉积构造格架及多旋回构造演化史决定了南方海相石油... 中国南方及邻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可概括为五个陆缘造山带、三个较稳定地块、一个加里东构造域和一个陆内基底拆离造山带。基本地层层序格架可归纳为六个一级层序及相应的沉积构造旋回,沉积构造格架及多旋回构造演化史决定了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在南方发育了两个世代的海相原型沉积盆地,均在南北两大陆边缘发育了丰富的优质烃源岩,包括四套区域主力烃源层和六套地区性烃源岩,并形成五套好的区域性盖层以及包括风化壳、裂缝、礁滩及白云岩等多种储集体。印支—早燕山造山期原型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曾形成五个原始超油气系统,后期的高热演化,使其在现今多转化为含气系统。现实的含气系统只能残留赋存于现今有效保存单元之内,具有多源多期成烃、晚期复合成藏等基本特点。近期油气资源评价认为,南方海相资源量为8.2882×10^(12)m^3气当量,油气勘探潜力大。今后的有利勘探方向包括鄂西渝东地区及川东北地区等七个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层序地层 含油气系统 海相地层 烃源岩 油气成藏 勘探 评价 中国
下载PDF
华南海相下组合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洪德 倪新锋 +1 位作者 田景春 韦东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0-377,共8页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成藏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提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南-黔北地区为最有希望尽快取得突破的新区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生储盖组合 下组合 体系域 油气勘探 华南海相
下载PDF
皖南—浙西下古生界碳沥青成因及南方海相“有效烃源岩”问题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安定 黄金明 +2 位作者 杨芝文 翟爱军 吴长祥 《海相油气地质》 2004年第1期77-83,共7页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 ,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 ,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寒武统等。认为加里东运动—广西事件期间是下扬子盆地相区以下寒武统黑页岩为烃源的油藏形成和部分破坏的主要时期。针对南方的油气勘探 ,提出了只有在晚期成藏中作出贡献的源岩才是“有效烃源岩”的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沥青 油藏 海相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古生界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的层次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袁彩萍 徐思煌 +1 位作者 梅廉夫 郭彤楼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复杂:发育4套区域性烃源岩和5套地区性烃源岩,成藏流体具有5种不同的来源,储集层、封盖层、圈闭等其他成藏要素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并经历了加里东期等4大成藏期和海西期等5大油气藏改造期。应...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复杂:发育4套区域性烃源岩和5套地区性烃源岩,成藏流体具有5种不同的来源,储集层、封盖层、圈闭等其他成藏要素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并经历了加里东期等4大成藏期和海西期等5大油气藏改造期。应将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根据其中成藏要素的性质及其对成藏的意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级别:一级成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具有区域性意义;二级、三级分别为成藏期次和成藏方式,级次越低局限性越强。油气成藏要素层次性分析方法的提出,有利于从整体角度研究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规律、也有利于对比南方不同地区油气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成藏 成藏要素 烃源岩 成藏流体 层次分析 中国南方 海相地层
下载PDF
二次生烃机理在中下扬子高演化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林小云 刘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4,共6页
在野外地质观察、油气地球化学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二次生烃特征和生烃机理,将其应用到中下扬子区海相高演化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二次生烃具有明显的迟缓现象,也仍具有相对的生烃高峰,二次生烃量与一次生... 在野外地质观察、油气地球化学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二次生烃特征和生烃机理,将其应用到中下扬子区海相高演化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二次生烃具有明显的迟缓现象,也仍具有相对的生烃高峰,二次生烃量与一次生烃量的总和小于连续热演化的生烃量,这些特征都与一次生烃的演化程度密切相关,初始演化程度成为评价高演化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的关键因素。中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发育的6套烃源岩中,下二叠统、下志留统和下寒武统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主要的烃源层。下古生界烃源岩进入生烃时间较早,在强烈的构造运动背景下,生成的油气难以保存;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燕山—喜山期的再次沉降地区成为二次生烃的供源区。因此,下古生界台地相区和上古生界烃源岩具有一定的二次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生烃 海相地层 高演化烃源岩 生烃潜力 中下扬子区
下载PDF
海相层系多种烃源及其示踪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文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近年来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相层系油气勘探的巨大潜力,还显示了我国海相油气地质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辉煌成就。其中海相成烃理论的研究,揭示了海相层系烃源类型及其转化的多样性,表明我国海相层... 近年来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相层系油气勘探的巨大潜力,还显示了我国海相油气地质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辉煌成就。其中海相成烃理论的研究,揭示了海相层系烃源类型及其转化的多样性,表明我国海相层系存在多种形式烃源共存且相互转化、连续或叠置生烃过程,普遍存在生烃母质的物质状态转换和生烃过程与贡献的接替,呈现出"多源复合、多阶连续"的天然气形成演化特点;初步建立了多种烃源及其转化过程的示踪与评价指标体系,快速发展了实验地质学及测试技术,现代有机质生烃控制试验、高演化有机质的催化加氢热解研究以及稀有气体组分和同位素定量研究等正在为成烃理论研究和成烃示踪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技术。但现有气源示踪指标,不足以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基础仍有待完善。针对南方高演化多烃源的客观地质条件,多指标的综合应用和新指标的开发是解决多烃源成烃过程和示踪问题的重要途径,完善和建立海相气源示踪体系,必将为海相油气勘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科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多种烃源 成烃转化 示踪体系 进展
下载PDF
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有效烃源岩的识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游国庆 潘家华 童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56-1159,共4页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碳含量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区油气显示,该高演化区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0.3%,二叠系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海相地层 有效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海相膏盐岩层系烃源岩形成演化特征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恒 刘文汇 +7 位作者 李艳杰 刘全有 周冰 罗厚勇 王杰 卢龙飞 孟庆强 吴小奇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勘探实践和地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膏盐岩作为一种化学沉积岩虽然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但其岩系组合中不同程度富含的生烃物质,使得膏盐岩层系可作为海相盆地非常重要的烃源岩,因此,我国的高演化、低有机质丰度的海相膏盐岩层系也可以作... 勘探实践和地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膏盐岩作为一种化学沉积岩虽然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但其岩系组合中不同程度富含的生烃物质,使得膏盐岩层系可作为海相盆地非常重要的烃源岩,因此,我国的高演化、低有机质丰度的海相膏盐岩层系也可以作为良好的烃源岩。分析表明:海相膏盐岩层系烃源岩具有多元化的生烃物质、异常活跃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和膏盐岩层系特殊的物理化学条件,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其生烃物质来源、有机质热演化进程、产物的组分及产率、稳定同位素组成等特征,因此研究膏盐岩层系烃源岩的形成演化特征,对于我国海相膏盐岩层系源-藏匹配、生烃机理、烃源岩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意义。此外,由于海相膏盐岩层系在成源和矿物组成方面的特殊性,传统的烃源岩评价指标如TOC、氯仿沥青“A”、S1+S2等难以适用于海相膏盐岩层系烃源岩,而采用总生烃碳的概念评价烃源岩演化及生烃潜力应该更为客观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膏盐岩层系 烃源岩 总生烃碳 有机酸盐
下载PDF
多旋回叠合盆地烃流体源与构造变形响应:以扬子地块中古生界海相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汤济广 梅廉夫 +1 位作者 沈传波 刘昭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6-534,共9页
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多旋回构造演化制约着盆地的成烃演化,使烃流体源显示多源化的特征,而构造变形对烃流体源的成烃制约主要是通过对地质体的埋藏作用来体现.基于扬子地块海相构造变形,将其分为断陷反转、断块反转、逆冲推覆和复合叠加等... 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多旋回构造演化制约着盆地的成烃演化,使烃流体源显示多源化的特征,而构造变形对烃流体源的成烃制约主要是通过对地质体的埋藏作用来体现.基于扬子地块海相构造变形,将其分为断陷反转、断块反转、逆冲推覆和复合叠加等4类构造变区形,并确立相应构造变形作用下中新生代海相地层构造-埋藏类型.通过烃流体源与地质体构造-埋藏类型对应关系的建立,认为下扬子与中扬子江汉断陷区的强烈暴露-断陷埋藏构造变形控制的烃流体源为残留烃流体源和二次生烃;中扬子湘鄂西和大洪山的强烈隆升-海相暴露变形区烃流体源为残留烃流体源;大巴山和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晚期弱抬升-推覆埋藏构造变形制约的烃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油裂解气和残留烃流体源,而江南隆起北缘推覆体下地质体的强烈隆升-推覆埋藏致使烃流体源可能为干酪根裂解气和油裂解气;上扬子持续埋藏-晚期隆升区烃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流体源 构造变形 多旋回叠合盆地 海相地层 扬子地块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