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oning, Expression and Polyclonal Antibody Preparation of the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of Marmota Himalayan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燕 黄凰 +4 位作者 张振华 王宝菊 田拥军 陆蒙吉 杨东亮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4期411-414,共4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ress the 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 (CRD) of the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H1 and H2 subunits of Marmota himalayan in vitro, and develop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ress the 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 (CRD) of the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H1 and H2 subunits of Marmota himalayan in vitro, and develop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recombinant proteins. RT-PCR was used to amplify ASGPR CRDH1 and CRDH2 from the liver tissue of Marmota himalayan. The products of amplification were subclon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RSET-B, and expressed in E.coli BL21(DE3)plysS. The recombinant proteins were purified using Ni-NTA spin column. The purified proteins were inoculated into BALB/c mice to develop polyclonal antibodie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ntibodies were evalua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HC). The polyclonal antibodies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gainst both denaturated and native ASGPR proteins. We successfully amplified and expressed the ASGPR CRDs of Marmota himalayan. The nucleic sequences of ASGPR CRDH1 and CRDH2 of Marmota himalayan have been submitted to Genbank and the sequence ID are DQ 845465 and DQ845466, respectively. The proteins and antibodies prepared can be used for targeting gene therapy in a new animal model-Marrnota himalayan—— for the research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hepatitis viruses and liver canc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marmota himalayan polyclonal antibody targeted therapy
下载PDF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s of succession in plant communities on mounds of Marmota himalayana in alpine regions on the northeast edge of the QinghaieTibet Plateau
2
作者 Xinhui Li Tao Yang Dandan Wang 《Plant Diversity》 CSCD 2021年第4期275-280,共6页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alpine zone.Studying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species diversity is formed and maintained.In this study,we us...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alpine zone.Studying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species diversity is formed and maintained.In this study,we used species inventories,a molecular phylogeny,and trait data to detect patterns of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uccessional plant communities growing on the mounds of Himalayan marmots(Marmota himalayana)on the southeast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e found that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ies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marmot mounds tended to cluster during the early to medium stages of succession,then trended toward overdispersion from medium to late stages.Alpine species in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succession were phylogenetically and functionally overdispersed,suggesting that such communities were assembled mainly through species interactions,especially competition.At the medium and late stages of succession,alpine communities growing on marmot mounds were phylogenetically and functionally clustered,implying that the communities were primarily structured by environmental filtering.During the medium and late stages of succession the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s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marmot mound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n neighboring site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vironmental filtering and species interactions can change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Assembly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marmot mounds was promoted by a combination of traits that may provide advantages for survival and adaptation during perio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succession marmota himalayana Phylogenetic structure Functional structure QinghaieTibet Plateau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娟 米玛旺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486-494,共9页
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青藏高原鼠疫的主要贮存者,了解该物种的栖息地选择是必要的.为此,2021年9月17日~2021年10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 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青藏高原鼠疫的主要贮存者,了解该物种的栖息地选择是必要的.为此,2021年9月17日~2021年10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境内进行了野外调查,我们利用样方法对喜马拉雅旱獭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定87个样方(42个利用样方,45个对照样方),共测定了海拔、经度、纬度、坡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草本均高、灌木均高等17种生境因子,利用R语言4.1.1软件包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在对6种描述型生境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生境类型(X^(2)=7.988,df=2,P=0.018<0.05)、隐蔽级(X^(2)=11.389,df=2,P=0.003<0.01)、优势灌木(X^(2)=22.317,df=6,P<0.01)和坡向(X^(2)=9.4286,df=3,P=0.0241<0.05)4个生态因子有差异,在优势草本和干扰类型2个生态因子上没有差异性.(2):在对喜马拉雅旱獭洞穴数和11种数值型生态因子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海拔(F=9.539,P=0.003)、纬度(F=46.145,P<0.01)、坡度(F=19.145,P<0.01)、草本盖度(F=20.047,P<0.01)、灌木均高(F=23.9,P<0.01)、距水源的距离(F=5.501,P=0.021)、距人为干扰距离(F=4.739,P=0.032)7个生境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对这7种生境因子具有选择性.(3):通过对喜马拉雅旱獭洞穴数和各个数值型生境因子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逐步回归方程:海拔+经度+纬度+坡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模型中各个参数的P值如下:海拔(P=0.045)、经度(P=0.099)、纬度(P<0.01)、坡度(P=0.091)、草本盖度(P=0.042)、灌木盖度(P=0.020).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旱獭生境偏好海拔和纬度相对较高、坡度大约为10°~30°、有灌木覆盖、灌木高度大于70 cm(成年旱獭站立时的大概高度)的地带,距人为干扰较近、隐蔽级较高以及阳坡区域.本研究旨在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并对鼠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生境选择 野生动物保护 鼠疫
下载PDF
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掘洞对若尔盖盆地草地沙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黎俊豪 杨晴雯 +4 位作者 裴向军 崔圣华 陈芝 林皓然 陈林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6-204,共9页
若尔盖草原是中国高寒湿地发生大范围沙化的典型地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造成若尔盖草地主要鼠害,研究旱獭活动与若尔盖草地沙化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划定研究区域,应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数字高程数据、野外... 若尔盖草原是中国高寒湿地发生大范围沙化的典型地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造成若尔盖草地主要鼠害,研究旱獭活动与若尔盖草地沙化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划定研究区域,应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数字高程数据、野外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了旱獭掘洞对若尔盖盆地草地沙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斑的分布在海拔和坡度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旱獭洞的分布与沙斑在海拔、坡度及坡向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旱獭洞在沙斑内部及其周围和陡坎处呈现聚集现象,旱獭掘洞加剧了陡坎和凹坑边缘向未沙化草地一侧扩展。未沙化草地上的旱獭洞密度最小,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深,并在极重度沙化之前,旱獭洞密度随之增加,当草地退化为流动沙地后,旱獭洞密度迅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洞 沙斑 若尔盖盆地 无人机影像
原文传递
基于肝脏转录组测序对不同海拔喜马拉雅旱獭的低氧适应性研究
5
作者 赵坤钰 李优 +1 位作者 南新营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13,共9页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低氧适应性 转录组学 肝脏
下载PDF
2020-2021年贵德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的检测
6
作者 李胜 李广辉 +7 位作者 张晓璐 马龙 游陪松 杨建国 李翔 金泳 靳娟 李存香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4期12-14,72,共4页
本研究利用微量法间接检测贵德县鼠疫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的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以便及时掌握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疫情动态,为制定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鼠疫诊断噬菌体和野生型鼠疫噬菌体476号作为抗原,分别... 本研究利用微量法间接检测贵德县鼠疫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的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以便及时掌握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疫情动态,为制定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鼠疫诊断噬菌体和野生型鼠疫噬菌体476号作为抗原,分别与贵德县鼠疫疫源地采集的148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进行中和试验,作用24 h后点滴于以EV_(76)菌悬液制备的双层琼脂培养基上并分别置于不同温度培养,根据培养基上噬菌斑的出现状况来判定被检血清中是否含有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经双层琼脂法检测发现,置于28℃和37℃培养的所有培养板上均出现一致的噬菌斑,表明贵德县鼠疫疫源地148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均无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说明该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疫情处于微弱流行或静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县 喜马拉雅旱獭 鼠疫噬菌体 特异性抗体 血清
下载PDF
两种检测方法在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张晓璐 李广辉 +7 位作者 马龙 杨建国 游陪松 李翔 金泳 李胜 冯建萍 李存香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对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相关抗体进行检测,为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鼠疫菌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1年青海省同仁县采集的200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为样本,利用鼠疫间接血凝... 目的对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相关抗体进行检测,为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鼠疫菌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1年青海省同仁县采集的200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为样本,利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旱獭血清中鼠疫菌F1抗体;以青藏高原鼠疫疫源地分离的1株野生型鼠疫噬菌体476和实验室诊断用鼠疫噬菌体作为抗原,利用微量板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检测旱獭血清中的特异性鼠疫噬菌体免疫抗体.结果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鼠疫菌F1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2株鼠疫噬菌体分别与200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进行中和试验,通过点滴法均未检测到与鼠疫噬菌体抗原反应的特异性噬菌体免疫抗体.结论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既未发现鼠疫菌F1抗体,也未发现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二者均间接说明同仁县采样地点的鼠疫疫源地正处于静息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鼠疫噬菌体 鼠疫抗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新疆策勒县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检测与鉴定
8
作者 陀海欣 胡延波 +5 位作者 曹阳文娜 啜力文 周国庆 沙木哈尔·努斯甫拜 余复昌 齐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39,共4页
采集新疆策勒县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新鲜粪便样本50份,全部提取DNA后,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用PCR法对DNA样本进行检测。发现27份样本呈毕氏肠微孢子虫PCR扩增阳性,阳性率为54.0%(27/50);27个阳性样本均测序成功,共... 采集新疆策勒县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新鲜粪便样本50份,全部提取DNA后,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用PCR法对DNA样本进行检测。发现27份样本呈毕氏肠微孢子虫PCR扩增阳性,阳性率为54.0%(27/50);27个阳性样本均测序成功,共鉴定出2种基因型,以已知基因型LQ10(n=26)为优势感染基因型,1个新基因型命名为XJHT1(n=1);基因型XJHT1序列与我国貉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Peru8的序列存在3个碱基差异。构建遗传进化树显示,2个基因型均属组群1。研究结果为我国野生旱獭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喜马拉雅旱獭 检测 鉴定 基因型
下载PDF
我国喜马拉雅旱獭病原携带状况及其危害
9
作者 李瑞山 陆振华 +2 位作者 吉兆华 邵中军 芦希艳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5期450-453,共4页
我国现分布有4种类型的旱獭,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地域最广,所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最大.喜马拉雅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动物宿主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动物间鼠疫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鼠疫疫源地之一.近年来在喜马拉雅旱獭... 我国现分布有4种类型的旱獭,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地域最广,所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最大.喜马拉雅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动物宿主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动物间鼠疫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鼠疫疫源地之一.近年来在喜马拉雅旱獭体内检测出多种病原体,其中部分病原体对人群具有潜在致病性且在一定条件下具备引起人兽共患病流行的风险.因此,由喜马拉雅旱獭引起的疫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潜在危害性,一定程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对已在喜马拉雅旱獭中检测出病原体进行整理,以期为动物疫源性传染病的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并就如何降低其对人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 病原体
下载PDF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喜马拉雅旱獭遗传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李优 南新营 +1 位作者 赵坤钰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揭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遗传进化机制,基于双酶切RAD(dd-RAD)测序技术,对青海省3个地区(乐都、玉树、黄南)44例喜马拉雅旱獭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SNP位点刻画其遗传特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从基因... 为揭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遗传进化机制,基于双酶切RAD(dd-RAD)测序技术,对青海省3个地区(乐都、玉树、黄南)44例喜马拉雅旱獭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SNP位点刻画其遗传特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从基因水平分析不同地区个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3个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共获得19 279 845个SNP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的观测杂合度(Ho)为0.236~0.269,期望杂合度(He)为0.232~0.254。3个地区中,乐都和玉树的喜马拉雅旱獭杂合过度(He>He),黄南地区的多态信息量最大、有效等位基因数更接近等位基因数,表明其基因纯化程度和多态性高、等位基因分布较均匀;系统发育树将黄南样品分为2个遗传分支,乐都和玉树聚为1支。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喜马拉雅旱獭比较基因组学和旱獭属动物的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简化基因组测序 SNP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中国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新宇 王宝菊 +4 位作者 孟忠吉 汪由坤 赵西平 陆蒙吉 杨东亮 《中国病毒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70-573,共4页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 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 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 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 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间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 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 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喜马拉雅旱獭 正嗜肝 DNA 病毒属 土拔鼠肝炎病毒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牧羊犬耶尔森菌感染和携带状况初步调查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大琴 席进孝 +4 位作者 王鼎盛 郭丽民 吴斌 盖永志 穆洮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3-516,534,共5页
目的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牧羊犬耶尔森菌感染和携带状况,探讨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替代或拮抗关系,为鼠疫防控提供新方法。方法采集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牧羊犬血清、肛拭子标本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检测与... 目的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牧羊犬耶尔森菌感染和携带状况,探讨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替代或拮抗关系,为鼠疫防控提供新方法。方法采集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牧羊犬血清、肛拭子标本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检测与分析。结果检测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天祝县牧羊犬血清分别为88、94、70、64份,阳性率分别为31.82%(28/88)、32.98%(31/94)、2.86%(2/70)、1.56%(1/64)。采集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天祝县的牧羊犬肛拭子共171份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分离,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的阿克塞、肃北分别分离出1株克氏耶尔森菌和2株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结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地区的牧羊犬感染和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牧羊犬 耶尔森菌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海青 王宝菊 +5 位作者 张静宵 范微 刘巴睿 张发荣 加洛 陶元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4-766,共3页
本文首次测定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血液生化值。结果显示雄性喜马拉雅旱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雌性(P<0.05);人工喂养1年后,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 本文首次测定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血液生化值。结果显示雄性喜马拉雅旱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雌性(P<0.05);人工喂养1年后,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肌酐(CREA)水平降低,提示饲料中可适当增加蛋白的含量;冬眠后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明显下降,白蛋白水平略低于冬眠前。不同性别、年龄、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建立的喜马拉雅旱獭人工饲养管理方法可保证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稳定性,所测血液生化指标值也可作为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管理和疫病检测判断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血液 生化指标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陶元清 范微 +1 位作者 王忠东 王宝菊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5-626,共2页
首次测定了45只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生理值。结果显示人工饲养条件下除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因动物年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不同性别、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的白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红... 首次测定了45只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生理值。结果显示人工饲养条件下除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因动物年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不同性别、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的白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7项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建立的旱獭人工饲养管理方法可保证动物的血液生理指标的稳定性,所测血液生理指标也可作为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管理和疫病检测判断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血液 生理指标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英 李海龙 +4 位作者 何建 赵延梅 杨汉青 鲁亮 刘起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种,数量多、分布广,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对该地区旱獭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云南、西藏和青海三省区共13个地理种群计258只旱獭为研究对象,PCR扩增获得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种,数量多、分布广,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对该地区旱獭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云南、西藏和青海三省区共13个地理种群计258只旱獭为研究对象,PCR扩增获得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部分序列(887 bp),并运用种群遗传学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58份样品共发现了84个变异位点(9.40%),定义了68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平均值为0.968±0.003、核苷酸多样性(π)平均值为0.017 25±0.016 37,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AMOVA方差分析显示13个地理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620 67,P<0.001),种群间基因交流多数较低(Nm<1)。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13个地理种群的喜马拉雅旱獭聚为两支,其中来自青藏高原西南地区(西藏安多、青海格尔木、青海囊谦、云南迪庆)的18个单倍型聚成一个大的分支(A支),其余50个单倍型聚为一个大的分支(B支),在NETWORK网络图中也可见到相似网络拓扑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分为两个大的种群,说明地理隔离是影响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MT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金会 王琳琳 +2 位作者 薛慧良 王玉山 徐来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40,共7页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令哈、乌兰、沱沱河、安多)喜马拉雅旱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中均为高度多态,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4.75、3.033 2、0.610 2;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总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670、0.699;3个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W平衡状态,且这些偏离平衡的位点均由杂合过度导致(FIS<0);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部分位点已经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结论:筛选出的8个微卫星位点适合于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研究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安多地理种群在近期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种群数量曾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态性 瓶颈效应 喜马拉雅旱獭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作为药物线粒体毒性替代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评浒 陶元清 +3 位作者 江振洲 王忠东 范薇 张陆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为了探讨我国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是否可以作为核苷类药物线粒体毒性评价替代模型,本研究从旱獭的系统进化关系对喜马拉雅旱獭在旱獭属中的系统分类地位进行了比较分析。方法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作为遗传进化分析的分... 目的为了探讨我国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是否可以作为核苷类药物线粒体毒性评价替代模型,本研究从旱獭的系统进化关系对喜马拉雅旱獭在旱獭属中的系统分类地位进行了比较分析。方法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作为遗传进化分析的分子标记,对我国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Cytb进行了序列测定,并结合已有的旱獭Cytb基因序列对所有旱獭属的种群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喜马拉雅旱獭Cytb基因长1140bp,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2%、25.4%、28.8%、12.6%。Cy咖基因表现出很强的碱基组成偏向性,即在A、T、G、C四种碱基中,G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种碱基的含量。旱獭的@加基因的氨基酸使用频率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的使用频率最高,分别为15.69%和11.87%,而半胱氨酸(Cys)使用频率最低为1.08%。与其它旱獭相比,喜马拉雅异亮氨酸(Ile)和半胱氨酸(cys)的使用频率分别为1.32%和11.87%。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喜马拉雅旱獭(M.himalyana)、蒙古旱獭(M.sibirica)、灰旱獭(M.caudata)和红旱獭(M.bobak)与北美旱獭(Woodchuck)属于同一进化组群(置信度为100)。结论喜马拉雅旱獭与美洲旱獭具有较近的亲缘进化关系,属同一组群进化而来,这为寻找新型的核苷类药物线粒体毒性评价替代实验动物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线粒体 细胞色素B基因 系统进化
下载PDF
首次从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布鲁氏菌与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辉 薛红梅 +4 位作者 于守鸿 徐立青 马丽 杨旭欣 张爱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9-711,共3页
目的从喜马拉雅旱獭抗体阳性的血液分离布鲁氏菌并对其进行种的鉴定。方法采用血培养法对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旱獭血液进行细菌分离,并应用传统方法对该菌进行种的鉴定。结果经优化后的肝浸液双相培养基培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落,经传统方... 目的从喜马拉雅旱獭抗体阳性的血液分离布鲁氏菌并对其进行种的鉴定。方法采用血培养法对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旱獭血液进行细菌分离,并应用传统方法对该菌进行种的鉴定。结果经优化后的肝浸液双相培养基培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落,经传统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结论首次证实喜马拉雅旱獭存在羊种布鲁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布鲁氏菌 鉴定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海青 范微 +4 位作者 张静宵 刘巴睿 张发荣 加洛 陶元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4-68,共5页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因其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喜马拉雅旱獭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对其进行了实验动物化研究。本文综述近年来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的研究进展,提高对...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因其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喜马拉雅旱獭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对其进行了实验动物化研究。本文综述近年来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的研究进展,提高对喜马拉雅旱獭的认识,以期推动旱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实现喜马拉雅旱獭的实验动物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实验动物化 技术和方法 人类乙肝
下载PDF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表面抗原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珺 王宝菊 +2 位作者 孟忠吉 汪由坤 杨东亮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31-232,F004,共3页
目的 从组织学和免疫学角度寻找旱獭嗜肝病毒感染的证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检测101份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表达,同时观察旱獭肝组织常规病理改变,并对抗原检出与病理组织改变的关系进... 目的 从组织学和免疫学角度寻找旱獭嗜肝病毒感染的证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检测101份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表达,同时观察旱獭肝组织常规病理改变,并对抗原检出与病理组织改变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表面抗原检出率为82.2%(83/101)。阳性抗原颗粒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膜,阳性细胞呈散在、簇状和片状分布。101份肝组织标本中14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且与抗原检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92)。结论 首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证实早獭存在类似土拨鼠肝炎病毒的嗜肝病毒感染,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旱獭 嗜肝病毒 免疫组化 抗原表达 病理组织学 动物模型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