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学的再定位 被引量:4
1
作者 彭锋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8,共5页
新版学科目录中的“艺术学”包含“一般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学”在以前的学科目录中没有出现,是一个新的一级学科。在新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中,我们既要处理好“一般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之间的关系,也... 新版学科目录中的“艺术学”包含“一般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学”在以前的学科目录中没有出现,是一个新的一级学科。在新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中,我们既要处理好“一般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门类艺术学”之间的关系。新的“艺术学”有助于我们应对艺术实践的新变化,它的“中国身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开展针对中国艺术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门类艺术学 一般艺术学 学科目录 制度优势
下载PDF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 被引量:25
2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82,共10页
我们处在社会学创始以来又一个极为复杂的时期,现代性穿越了以往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轻快和流畅的节奏,生活发生了持续的巨变。短暂的需要取代了对永恒的向往,流动变化比稳定持久更具有常态性,社会和集体的事业离开了传统航道,个人境... 我们处在社会学创始以来又一个极为复杂的时期,现代性穿越了以往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轻快和流畅的节奏,生活发生了持续的巨变。短暂的需要取代了对永恒的向往,流动变化比稳定持久更具有常态性,社会和集体的事业离开了传统航道,个人境遇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见。这些再次提示我们:传统理论的基础并非想象中那样牢不可破,反观传统、审查经典、重建理论视野和思维轨道永远是必要的。这种“反向而行”的过程能够显露传统理论对人本身价值目标的忽略和背离。在当代, 人的主体性发展穿越了“个体化”、“个性化”阶段,迈进了“个人化”里程,这是当代个人对这个变迁时代的实践回应,也是现时代个人与以往时代个人的标志性区别。这种状况显示了,人是新型现代性和社会工程的主体,并通过这一过程施展才能、发挥创造性、型塑历史,实现自己的期待、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是蕴涵于我们时代自身的以人为本的源泉,也是人本型、创新型和未来型社会化理论的现实支撑。于是,如何型塑具有时代精神的精英和社会财富的继承者,托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希望,也就再次成为理论社会学与时代和实践的一个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现代性 人的主体性 个人化 新型社会化理论
下载PDF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原 李朝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5-21,共7页
物质主义通常指一种强调物质拥有、社会声望和外在形象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从物质主义的形成原因上可以看到,追求物质主义价值观既是个体不安全感的表现,又是人们试图通过满足安全需要来应对焦虑的策略。物质主义者对外部目标的追求与... 物质主义通常指一种强调物质拥有、社会声望和外在形象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从物质主义的形成原因上可以看到,追求物质主义价值观既是个体不安全感的表现,又是人们试图通过满足安全需要来应对焦虑的策略。物质主义者对外部目标的追求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之间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这个循环体系维系了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却也给人带来更低的胜任感\更低的自我评价\更大的不满意。本文主要探讨物质主义的心理成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的实证研究方向。通过对物质主义相关内容的梳理,也为指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开启健康的生活模式提供一些启发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主义 个体不安全感 自我决定理论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 被引量:8
4
作者 詹艾斌 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论蕴涵 个体主体性 文学自主性
下载PDF
德国环境团体诉讼的嬗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5,共11页
德国环境团体诉讼的发展一直受制于德国传统法律理论的影响,经过不断修法后才赋予并扩大了环保团体的诉讼权能,以实现其保护环境公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保护规范理论的突破,让德国利他型环境团体诉讼从主观诉讼转向了客观诉讼。这... 德国环境团体诉讼的发展一直受制于德国传统法律理论的影响,经过不断修法后才赋予并扩大了环保团体的诉讼权能,以实现其保护环境公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保护规范理论的突破,让德国利他型环境团体诉讼从主观诉讼转向了客观诉讼。这一转变既是由于德国国内多年来环境运动和政治绿色化的压力,又是由于欧盟法转化和欧洲法院一系列判例的影响。德国的实践与中国的实践既有相同之处,具体情形又有不同。中国应当借鉴德国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有意识地推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团体诉讼 保护规范理论 个人主观权利 客观诉讼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詹艾斌 徐红民 董红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1-95,共5页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论在人学问题的思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主体性是流动的、多样的。当前,我们应该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目的论视野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人学向度 个体主体性 现代性方案 目的论视野中的主体性的建构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52,共10页
面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写现代性”所倡导的消解理性、主体性及其意义异延论 (解构美学 ) ,社会差异论 (生存美学 ) ,语言游戏论 (解释学美学 ) ,非主体可能论 (崇高美学 ) ,实践美学从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出发 ,力图建构起人... 面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写现代性”所倡导的消解理性、主体性及其意义异延论 (解构美学 ) ,社会差异论 (生存美学 ) ,语言游戏论 (解释学美学 ) ,非主体可能论 (崇高美学 ) ,实践美学从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出发 ,力图建构起人文理性、多维主体性、自由个体性 ,回应西方后现代美学的不确定性、多元化、非人化、语言学转向等问题和趋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实践美学 意义异延论 语言游戏论 解构美学 人文理性 自由个体性 生存美学 解释学美学 崇高美学
下载PDF
论受益人主体说的人文精神及其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仲崇玉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8-121,共4页
对于法人否认说中的受益人主体说,学者往往仅止于简介其内容,而未能抓住其精神实质。然而法人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了受益人主体说以个人为本,深刻地揭示了法人制度中个人的主体性及其权利的源发性,从而寄托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尤其是... 对于法人否认说中的受益人主体说,学者往往仅止于简介其内容,而未能抓住其精神实质。然而法人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了受益人主体说以个人为本,深刻地揭示了法人制度中个人的主体性及其权利的源发性,从而寄托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针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民法典制定与公司法修改工作,该说对我们有着特别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人 受益人主体说 个人主体性 人文精神 民法 公司法
下载PDF
主体间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走向 被引量:3
9
作者 鹿锦秋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1-75,共5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多极主体性、主体客体性、过程交往性、客体中介性、目标和谐性等基本特征。无论是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还是从现实教学的迫切需要及师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来考量,关注和弘扬主体间性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多极主体性、主体客体性、过程交往性、客体中介性、目标和谐性等基本特征。无论是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还是从现实教学的迫切需要及师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来考量,关注和弘扬主体间性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理性选择。为此,文章从价值践行、内求诸己、外诉环境、内容调适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向主体间性提出了若干内在相契的实现路径和原则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思政课教学
下载PDF
论教育的个体享用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文晓 《襄樊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9-93,共5页
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既可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让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品德,同时,也可以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让个体感到快乐,即教育的个体享用性。在我国现实学校教育中,由于太重视教育的外在谋生功能,忽视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从而导... 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既可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让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品德,同时,也可以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让个体感到快乐,即教育的个体享用性。在我国现实学校教育中,由于太重视教育的外在谋生功能,忽视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从而导致教育彻底地外在于学生,而使学生沉浸在“苦学”中。教育的个体享用性基于对我国现实学校教育的忧虑,也守望着学生发展的“未完成性”。教育在引导学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的同时,理应满足学生个体内在的精神需要,让学生感到由衷快乐。推行学生主体论、学习超越说和教育美学观,是实现教育个体享用性的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教育个体享用性 学生主体论 学习超越说 教育美学观
下载PDF
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县英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53-55,共3页
教师语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揭示教师语言规律,无疑可以调节和提高教师的语言行为,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角度和学科个性特征方面考察了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对英语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教师语言 言语行为理论 学科个性特征 语用功能
下载PDF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厘定——一种人类个体生活的理论依据
12
作者 叶胜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2-59,共8页
概念清晰准确是任何理论思考的第一前提和基础。对于马克思的个人理论涉及的个人、个体、主体、个人观、个人理论等概念,中西方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观点不一,并影响到中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区分清楚... 概念清晰准确是任何理论思考的第一前提和基础。对于马克思的个人理论涉及的个人、个体、主体、个人观、个人理论等概念,中西方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观点不一,并影响到中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区分清楚这些概念,这将有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个人理论,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中国较早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个人 个体 主体 个人观 个人理论 个体生活
下载PDF
马克思个体主体理论的中国化及其逻辑理路
13
作者 王浩斌 《武陵学刊》 2010年第5期20-24,共5页
马克思个体主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个体主体理论的中国化面临着巨大的价值张力,其中国化进程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演绎着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方向发展与转变的逻辑理路。
关键词 马克思 个体主体理论 中国化 逻辑理路
下载PDF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建构——论苏轼思想的“自己构成自己”
14
作者 朱靖华 《惠州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45-50,共6页
作者对学界以儒、释、道阐释苏轼先进思想的做法 ,提出了异议。论文从苏轼作为“社会结合的主人”的论点出发 ,强调了他的个性主体论的关键作用 ,及形成他“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同时 ,论述了苏轼以其个性需要和“实用... 作者对学界以儒、释、道阐释苏轼先进思想的做法 ,提出了异议。论文从苏轼作为“社会结合的主人”的论点出发 ,强调了他的个性主体论的关键作用 ,及形成他“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同时 ,论述了苏轼以其个性需要和“实用”价值的选择性 ,汲取了儒、释、道和百家思想的精华 ,并对之实行了超越 ,通过集构、解构和建构过程 ,从而综合交叉、融会贯通、革新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个性主体论 求实实用 自由自适思想体系
下载PDF
数理统计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5
作者 张丽丽 许峰 《科教文汇》 2015年第32期35-36,39,共3页
本文阐述了数理统计在实际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高等学校的数理统计课程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主导与主体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兼顾个... 本文阐述了数理统计在实际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高等学校的数理统计课程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主导与主体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兼顾个性与共性"的教学方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统计 统计软件 主导与主体 理论与实验 个性与共性
下载PDF
个体视角下高职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迷失与回归 被引量:1
16
作者 祁道林 覃秋燕 《高教论坛》 2014年第3期51-53,61,共4页
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师来说,明确并发展自身主体性无论是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还是自身专业成长、自身价值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教师个体角度呈现和分析高职思政课教师主体性迷失的状况,并探索了他们主体性回归的路径。
关键词 个体视角 高职思政课教师 主体性 迷失 回归
下载PDF
论法定犯的保护法益 被引量:2
17
作者 蓝学友 《比较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8,共15页
界定法定犯保护法益的难点在于化解两对矛盾:一是法定犯地方性与刑罚普世性之间的矛盾;二是法定犯后设性与刑罚谦抑性之间的矛盾。我国传统理论和司法实务普遍采用的复杂客体观虽然发现了法定犯保护“秩序法益+个人法益”的复数客体结构... 界定法定犯保护法益的难点在于化解两对矛盾:一是法定犯地方性与刑罚普世性之间的矛盾;二是法定犯后设性与刑罚谦抑性之间的矛盾。我国传统理论和司法实务普遍采用的复杂客体观虽然发现了法定犯保护“秩序法益+个人法益”的复数客体结构,但是没能澄清这两种法益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致于无法有效指导法定犯个罪解释和立法批判;晚近学界广泛提倡的个人法益还原论虽然在价值论层面澄清了秩序法益与个人法益之间的关联,但始终无法将这种价值关联实证化,以致于只能作出偏颇的个罪解释和立法批判。既有的这两种观点都忽略了社会秩序形成过程中的主体间互动过程。从主体间互动视角切入,法定犯的保护法益应当被界定为社会诸领域可持续展开的主体间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犯 秩序法益 个人法益 复杂客体观 个人法益还原论 主体间互动 主体间性秩序法益
原文传递
生命事件对中国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时效性——一项基于个体层面追踪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菲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9,共14页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0年、2012年、2014年以及2016年横跨6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检验了中国城乡居民的福利评判对于生命事件的适应性(adaptation)。具体地,本文检验了人们在经历7个主要的生命事件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0年、2012年、2014年以及2016年横跨6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检验了中国城乡居民的福利评判对于生命事件的适应性(adaptation)。具体地,本文检验了人们在经历7个主要的生命事件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会(1)如定点理论(Set-point Theory)所假设,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回到事件发生前的基线水平;抑或是(2)发生部分或完全且持久的改变?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证实了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但因事件、因群体而异:经历丧偶当年会对高收入群体的个人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该效应在2年后即变得不显著;而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收入下降50%对幸福感的负向效应则会持续到4年以后;同样,结婚的正向效应对于高收入群体可持续到事件发生4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事件 主观幸福感 定点理论 个人层面追踪数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