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概念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系论析
1
作者 王伟 潘军辉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5-16,共12页
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首先是通过自然概念发生的。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切入点,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根基。在对黑格尔“双重错误”的批判中,马... 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首先是通过自然概念发生的。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切入点,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根基。在对黑格尔“双重错误”的批判中,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为自己思想的形成确立了方法论基础,而黑格尔的“双重错误”都是与自然有关的。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既不满意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角度理解自然,也不赞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只是从主体的角度理解自然,而是主张以主体与客体兼具的视角、从实践的方面理解自然。马克思紧紧抓住自然和精神两个因素,以主客体兼具的双重视角作为理解自然的角度,建构起新唯物主义自然概念,并以此为端口,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变革。可以说,在哲学变革的最初,自然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窗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概念 马克思 哲学变革
下载PDF
当代审美观念的人性缺失与马克思人性观念的审美向度
2
作者 崔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审美是人对美的主体回响。现代审美抽象化、商品化的客观事实,物化了人的审美体验,弱化了人的审美批判。在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历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完满而丰富的感性人性和自由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并表达了立基于具体人性的... 审美是人对美的主体回响。现代审美抽象化、商品化的客观事实,物化了人的审美体验,弱化了人的审美批判。在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历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完满而丰富的感性人性和自由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并表达了立基于具体人性的审美思想。马克思以审美现代性回应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审美实践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物象化的审美观念提出了现代社会审美的核心问题,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审美则呈现出一种实践与追求的悖反。意向性审美原本就是人性自由与完满的内在特质,但要在历史存在与实践活动中去面对具体人性的逻辑。马克思基于具体人性论的实践性审美逻辑,不仅是以人的现实存在回应了人类审美的难题,更是真实地表达了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存在论追求。审美是对象化自己本质、生成自己本质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的美学实践。物象化审美的异化、意向性审美的逃遁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开掘马克思人性观念所蕴含的审美向度,既是马克思哲学回应当代审美困境的思想方向,又是推进审美面向人、回归人的实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审美观念 马克思 人性 人性观念
下载PDF
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究
3
作者 文大稷 杨桦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奋斗历程,汲取了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思想精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中“现实的人”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人的价值”彰显...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奋斗历程,汲取了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思想精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中“现实的人”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人的价值”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人的发展”表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目标指向。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深入探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揭示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内在根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起团结奋斗的人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学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STS思想
4
作者 陈仕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3-18,共6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TS学派,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STS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社会的经典著作,包含着丰富的STS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福同时也是祸;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TS学派,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STS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社会的经典著作,包含着丰富的STS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福同时也是祸;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必须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的本质确证;建立起关于人的科学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统一。总体而言,马克思是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来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这对于中国STS学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sTs 自然 人文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On the Nature of the American Plantation Slave Economy─An Interpretation of Marx's“Grafting”Theory
5
作者 何顺果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8年第3期124-130,192,共8页
关键词 marx Theory GRAFT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American Plantation slave Economy An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原文传递
Global Bioethical Prevention of the Collision of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n Miserable Human Survival
6
作者 lames E. Trosko 《Sociology Study》 2015年第4期295-313,共19页
With the cultural myth that science can only determine the way the world "is" (facts), whil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lawyers, philosophers, and theologians must determine the way the world "ought to be" (v... With the cultural myth that science can only determine the way the world "is" (facts), whil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lawyers, philosophers, and theologians must determine the way the world "ought to be" (values), those in position of global-, national-, and local-political power make major decisions of the use (or non-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s a result, the human being has created a non-scientifically base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at is affecting his ability to survive. In effect, cultural evolution is occurring more rapidly than biological evolution that can adapt to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i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s. In a pluralistic cultural world, where each society has generated a different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different ethical values, the use, misuse, or non-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re derived from these unscientific views of human nature. Since all life depends on limiting interact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it is imperative that scientific information be used to govern how to minimize irreversible effects on life-sustaining ecological factors, but also scientific information bearing on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ought to be integrated into a "global bioethics". While ethical values cannot be directly derived from scientific factors, it is also true that human values or our "ought" cannot be maintained in ignorance or defiance of the facts or the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bioethics scientific concepts of human natur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one health-one planet humanimpact on earth's ecosystem
下载PDF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双重逻辑及其内在矛盾
7
作者 王伟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4-59,共6页
作为研究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奠基之作,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论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自然与社会相互中介的观点。它使施密特避免了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二者择一的谬误,基本把握住了马克思自然概念实践... 作为研究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奠基之作,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论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自然与社会相互中介的观点。它使施密特避免了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二者择一的谬误,基本把握住了马克思自然概念实践特征。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中介是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为立论前提的,为了确保这种非同一,施密特在突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实践特征的同时,又不得不反复重申那个“不能还原为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自然基质”的存在。实践优先与物质优先兼具的双重逻辑既体现了施密特敏锐的理论思维,也使他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难以自洽的内在矛盾,并因此呈现出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双重逻辑 内在矛盾
下载PDF
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三个向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考察
8
作者 胡立刚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3-55,79,共4页
马克思经哲学存在论革命后,其建立在实践原则上的自然概念呈现出实践、社会和历史三个方面的新向度。这三个向度均因其所开启的存在论新境域而整体地跃出了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因此,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 马克思经哲学存在论革命后,其建立在实践原则上的自然概念呈现出实践、社会和历史三个方面的新向度。这三个向度均因其所开启的存在论新境域而整体地跃出了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因此,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今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概念 向度
下载PDF
Practice,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Value──On Marx's Concept of Value
9
作者 方军 刘奔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年第2期79-87,192,共10页
关键词 marx PRACTICE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Value On marx’s concept of Value
原文传递
Marx's Concept of Practice
10
作者 孙伯鍨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年第3期109-114,191,共7页
关键词 marx’s concept of Practice
原文传递
论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一致与互补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宁 石裕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2,共9页
国内外学者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比较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从各自的立场对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一致和差异作出了不同阐释,概括起来有一致论、对立论和异同论三种观点。我们认为,不论是对实践的理解还是对自然概念的分析抑... 国内外学者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比较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从各自的立场对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一致和差异作出了不同阐释,概括起来有一致论、对立论和异同论三种观点。我们认为,不论是对实践的理解还是对自然概念的分析抑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上,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诸多的一致性;他们的自然观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其集中体现在实践观点、自然概念和辩证法三个层面。正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互补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一个整体,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马克思 自然观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承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它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点有利于人的价值理念的转向;二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钥匙;三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道德境...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它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点有利于人的价值理念的转向;二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钥匙;三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道德境界有利于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伦理 自然观 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释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丹 姜振华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1-84,共4页
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对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对自然概念所作出的表述进行概括,认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3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作为人类活动要素... 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对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对自然概念所作出的表述进行概括,认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3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并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概念 自然观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探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钏 付维 程宇昌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41-45,共5页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案,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把握三者的互动品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案,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把握三者的互动品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文化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下载PDF
论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观”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和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4,共7页
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后期代表人物,对他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国内外研究者意见颇多分歧,因此,有必要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准确的文化定位。这一研究不仅对施密特来讲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准... 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后期代表人物,对他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国内外研究者意见颇多分歧,因此,有必要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准确的文化定位。这一研究不仅对施密特来讲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施密特在讨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自然观视为是实践论的,而恩格斯的本体论的自然观,列宁的反映论的认识论,都与马克思的自然观有歧异,并存在一定不足。事实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恩格斯、列宁的自然观并不存在分歧,只不过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罢了。这极易产生误解,而施密特的失足就正好在这里。尽管如此,施密特在自然观上客观地论述、充分地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密特 马克思 自然观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向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关春玲 张传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5-39,共5页
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 ,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 ,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 ,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 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 ,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 ,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 ,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人道主义的生态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生态道德信念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实践生存论 生态伦理 自然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类概念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晓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87,共6页
马克思的类概念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及此前的一切哲学而具有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把自觉自由的活动当作类的生活和本质的主要表征,进而揭示出自然界是类的对象即"无机的机体",而社会即自我与他者的统一关系,既是类的存在方式又是... 马克思的类概念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及此前的一切哲学而具有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把自觉自由的活动当作类的生活和本质的主要表征,进而揭示出自然界是类的对象即"无机的机体",而社会即自我与他者的统一关系,既是类的存在方式又是类借以占有自己的自然存在的中介。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依据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揭示出伴随异化的劳动的发展,必然扬弃私有制和分工,必然扬弃劳动的异化,并通过遭受普遍奴役因此要求废除人间一切奴役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必将实现人类解放,从而确立和实现类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类概念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异化 人类解放
下载PDF
从“现实的人”到“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自然观解析“以人为本”的生态维度 被引量:3
18
作者 薛桂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9,共6页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现实的人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与具体形态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乃龙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8-112,共5页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层面和具体层面,马克思早期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层面,从现实的一般物质关系来规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在写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层面,从政...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层面和具体层面,马克思早期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层面,从现实的一般物质关系来规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在写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中的主体以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具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体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 一般形态 具体形态
下载PDF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考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林元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4-41,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设想,但没有形成一条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苏联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马恩设想实践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严重缺陷,但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设想,但没有形成一条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苏联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马恩设想实践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严重缺陷,但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认识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马恩设想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