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istive technologies and habit development:a Semiotic Model of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1
作者 Bent Sørensen Martin Thellefsen Torkild Thellefsen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24年第1期43-64,共22页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he concept of mediation i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how technology shapes human experience and behavior.Our aim in this paper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he concept of mediation i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how technology shapes human experience and behavior.Our aim in this paper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mediation,in particular how and why it is possible.Technological mediation occurs within a mediation space between the technological realm and the user realm.In the technological realm,technology regularizes events and actions,while in the user realm,the user interprets the significative potential of the technology.This interpretation process is identical with use and involves the formation of user habits,which are constrained by technological,cognitive,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our analysis,we propose the Semiotic Model of Technological Mediation(SMTM),which draws on Charles Peirceʼs semiotics.To illustrate our argument,we focus on assistive technology and provide a recurring example of the Medimi®Smart,a digital,comprehensive system for medication hand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assistive technology Charles Peirceʼs semiotics habit formation and user technology relation semiotic Model of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原文传递
马克思工艺思想的文本考释:一种有待重建的技术哲学
2
作者 陈敏 安维复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7,199,共15页
马克思的“工艺学”几乎不为国内科技哲学界所知,其学术价值被严重低估,以至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充斥西方后现代话语,因此,重建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的经典话语权对当代技术研究是必要的。根据文献学的学术传统和技术哲学/史的分析规... 马克思的“工艺学”几乎不为国内科技哲学界所知,其学术价值被严重低估,以至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充斥西方后现代话语,因此,重建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的经典话语权对当代技术研究是必要的。根据文献学的学术传统和技术哲学/史的分析规范来重新核查马克思工艺思想的文本形态,可以呈现马克思从对技术的抽象人本学分析到基于社会历史因素批判性考察具体技术问题的转变过程,同时也可以呈现作为作者的马克思的读者旨趣与认识论旨趣对立与统一的过程。另一方面,与主流工艺学不同,马克思工艺学是一个以资本批判和劳动解放为主旨的技术思想体系,但尚待完善与开发。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比传统习见要丰富得多,具有整理与重构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工艺学笔记 技术哲学
下载PDF
PSTS——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进化
3
作者 马会端 都明空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39-242,共4页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与技术研究 sTs哲学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的教育危机及其因应——基于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立场 被引量:3
4
作者 韦恩远 肖菊梅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1,共7页
数字化生存是人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同源共体的人与技术、技术延伸的记忆装置、现实虚拟的辩证运动是数字化生存的流变线索。数字化生存与教育实现深度耦合的同时,更面临着遮蔽人之存在的教育危机,主要表现为:教育“无... 数字化生存是人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同源共体的人与技术、技术延伸的记忆装置、现实虚拟的辩证运动是数字化生存的流变线索。数字化生存与教育实现深度耦合的同时,更面临着遮蔽人之存在的教育危机,主要表现为:教育“无能化”:出现生命逻辑对技术逻辑的臣服性接受;教育“空心化”:远程登录式的虚拟在场造成的主体分裂;教育“工业化”:数字化全球记忆术体系主导的精神掠夺。为应对数字化生存的教育危机,回归马克思技术哲学可发现,技术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关键中介,教育不能让育人主动权受制于技术规训;社会关系是技术的内在规定,教育应实现人向现实社会存在的复归;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闲暇时间,教育要减轻角色外溢的伴随性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时代 技术哲学 马克思教育思想
下载PDF
Creatively Advance Chinese Research on Marx's Philosophy: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Thirtieth Anniversary ofZhongguo Shehui Kexue
5
作者 Yu Wuj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年第3期5-13,共9页
This article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s academic experience, especially the papers he has published in Zhongguo Shehui Kexue (中国社会科学) in recent years, to discus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of the journal in... This article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s academic experience, especially the papers he has published in Zhongguo Shehui Kexue (中国社会科学) in recent years, to discus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of the journal in creatively advancing the study of Marx's philosophy. This progress is mainly evident in three respect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Marx's philosophy; a new exploration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new reflections on its orig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s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marx's philosophy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marx's philosophy origin of marx's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兼论对西方哲学技术本质观的超越 被引量:7
6
作者 于春玲 李兆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1-476,共6页
流行于国内外学界的"劳动资料说"是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知识论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真实意蕴的遮蔽。事实上,马克思立足文化哲学的视阈,回答了技术本质的问题。在他看来,技术不是单纯的"物质手段"、"... 流行于国内外学界的"劳动资料说"是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知识论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真实意蕴的遮蔽。事实上,马克思立足文化哲学的视阈,回答了技术本质的问题。在他看来,技术不是单纯的"物质手段"、"工具"或"劳动资料体系",而是人类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马克思的技术本质观既突出了技术的人文内涵,从而克服了知识论哲学技术本质观工具主义、客观主义的理论局限,又揭示出技术所蕴涵的现实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了对西方文化哲学技术本质观的理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本质观 文化哲学 知识论哲学
下载PDF
技术实践:哲学的观照及嬗变 被引量:5
7
作者 于春玲 闫丛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6-452,共7页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将实践等同于道德实践,把技术实践排除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康德虽然明确区分了技术实践与道德实践,揭示出二者同样遵循普遍法则,但最终未能将二者统一起来;黑格尔将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人的整...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将实践等同于道德实践,把技术实践排除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康德虽然明确区分了技术实践与道德实践,揭示出二者同样遵循普遍法则,但最终未能将二者统一起来;黑格尔将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人的整个实践活动,但他却以抽象理性代替人的感性实践,仍未逃脱传统哲学之窠臼;马克思立足人的现实存在,将技术实践视为实践的基本形式,肯定技术实践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地位,确立了辩证唯物的整体实践观,实现了技术实践与道德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实践 道德实践 西方哲学 马克思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被引量:26
8
作者 吴晓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4,共8页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对这一哲学之基本性质及当代意义有以理解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近代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论文力图表明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之论域的开展...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对这一哲学之基本性质及当代意义有以理解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近代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论文力图表明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之论域的开展,不仅以对黑格尔观念论的“翻转”为前提,而且以瓦解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为前提;这一基本建制的核心是“意识的内在性”,在此内在性中意识的存在特性通过主体性被规定。马克思哲学唯经由“对象性的活动”以洞穿意识的内在性,方始开启出主体性问题的全新境域———在这一境域中,才有可能来谈论“不是主体”的“主体性”,亦即完全不从属于意识之内在性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主体性 意识的内在性 对象性的活动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立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4-36,82,共4页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技术;技术本身也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第二,马克思在对社会和技术及其变迁的研究中,始终坚持辩证的方法。这与技术...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技术;技术本身也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第二,马克思在对社会和技术及其变迁的研究中,始终坚持辩证的方法。这与技术决定论的非辩证思维是根本对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场需求 技术决定论 资本主义 辩证思维
下载PDF
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萍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共11页
20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经历了由“回到马克思”到走向“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转换。这种范式的转换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历史联系。因此,考察一个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 20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经历了由“回到马克思”到走向“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转换。这种范式的转换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历史联系。因此,考察一个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创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反思中国的当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莎·卢森堡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回到马克思”
下载PDF
论走向科学技术学 被引量:42
11
作者 曾国屏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从多角度考察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趋势 ,讨论了科学技术学以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社会学、科技政策和管理为基础学科构架的问题 ,以及需要中国自然辩证法界、科学技术史界和科学学界的协调努力。
关键词 科技哲学 科技史 科技社会学 科技政策和管理 自然辩证法 科学学 科学技术学
下载PDF
技术的社会批判与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哲学审视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克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1-75,87,共6页
马克思哲学批判所蕴含的对技术事物的思考和分析,不仅是方法论逐渐取向现实的产物,同时也是与其不断关注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它的影响和意义密切相关,技术因素表现在工业生产、劳动以及机器运用方式中的性质,是与马克思阐述工业生产方... 马克思哲学批判所蕴含的对技术事物的思考和分析,不仅是方法论逐渐取向现实的产物,同时也是与其不断关注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它的影响和意义密切相关,技术因素表现在工业生产、劳动以及机器运用方式中的性质,是与马克思阐述工业生产方式的历史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也使他的技术思想具有了社会历史批判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社会批判 马克思 工业革命 哲学分析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困境的超越——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春玲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问题的争论,形成了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说的对立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造成了技术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割裂,陷入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哲... 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问题的争论,形成了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说的对立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造成了技术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割裂,陷入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知识论方式抽象、孤立地看待技术价值。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历史存在出发,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通过文化价值系统整体来考察并完整揭示了技术价值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价值 西方哲学 文化哲学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 被引量:2
14
作者 陶庭马 方文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细致考察表明,其间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肯定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有一个"... 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细致考察表明,其间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肯定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客观而科学对待马克思、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克思哲学 “费尔巴哈派”阶段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法学思想的重要里程碑——纪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发表170周年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40,共4页
创作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法学思想转变的里程碑,该著作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批判战役的第一枪,它撼动了黑格尔哲学的信仰根基。马克思采用费尔巴哈式的主宾颠倒思辩模式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论,重新修正了... 创作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法学思想转变的里程碑,该著作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批判战役的第一枪,它撼动了黑格尔哲学的信仰根基。马克思采用费尔巴哈式的主宾颠倒思辩模式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论,重新修正了法哲学的思想体系,并使法哲学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今年是这部著作诞生170周年,我们重温这部伟大作品,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市民社会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向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关春玲 张传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5-39,共5页
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 ,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 ,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 ,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 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 ,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 ,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 ,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人道主义的生态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生态道德信念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实践生存论 生态伦理 自然
下载PDF
马克思生存论与现代性的命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有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36,共7页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意识哲学。意识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思辨理性的抽象逻辑演绎构造了一个概念帝国,内在困境在于意识始终无法切中外在的超越之物。马克思生存论突破意识哲学的藩篱,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哲学出发点实现了从“我思”向“...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意识哲学。意识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思辨理性的抽象逻辑演绎构造了一个概念帝国,内在困境在于意识始终无法切中外在的超越之物。马克思生存论突破意识哲学的藩篱,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哲学出发点实现了从“我思”向“现实的个人”的移居,重心从抽象概念王国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实践关系相对于理论关系的逻辑优先性。马克思生存论的现实呈现就是资本批判,其结果是共产主义视域的敞开。在此,现代性的历史边界得以划定。然而,指出现代性的未来宿命并不意味着否定它的当代价值及其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生存论 现代性 意识哲学 共产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牟焕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8-13,共6页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进行考察 ,先后以人文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来反思技术。在第一个阶段 ,在人文传统的熏陶下 ,他主要思辨地批判哲学与技术之间“始终是疏远的”的状况 ,还不能立足...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进行考察 ,先后以人文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来反思技术。在第一个阶段 ,在人文传统的熏陶下 ,他主要思辨地批判哲学与技术之间“始终是疏远的”的状况 ,还不能立足于实证的技术研究建构自然改造论。在第二个阶段 ,他扬弃了人文批判向度 ,转向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批判 ,重视实证地透视自然改造活动 ,取得技术哲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在第三个阶段 ,他对许多技术事实及工艺学术语已非常熟悉并能实际把握 ,沿袭自己一贯的社会批判旨趣 ,扬弃了贝克曼的唯技术论技术的工程学分析传统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透彻的批判。这三个阶段递次呈现 ,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哲学 形成史 异化 技术批判
下载PDF
科学技术学——从历史走向现实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纯成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02-106,共5页
科学技术学的框架由时间、认识、实践三个维度构成,它起源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沿着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技与社会的进程走向了现实.建立科学技术学是体制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学术界的争论在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既具有哲学性又具... 科学技术学的框架由时间、认识、实践三个维度构成,它起源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沿着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技与社会的进程走向了现实.建立科学技术学是体制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学术界的争论在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既具有哲学性又具有非哲学性,科学技术学要从历史走向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术史 科技社会学 科技哲学 自然辩证法 科学学 科学技术学
下载PDF
《哲学的贫困》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德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共7页
如何正确地理解《资本论》学说的性质,对于应对当代人类状况所呈现的紧迫的现实课题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由于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真正导言,重新研读和阐释此书便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在当代境... 如何正确地理解《资本论》学说的性质,对于应对当代人类状况所呈现的紧迫的现实课题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由于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真正导言,重新研读和阐释此书便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在当代境况中重读和阐释此书,可以帮助我们的时代去达到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这里根据《哲学的贫困》一书的提示,讨论了当代关于社会平等之理想的乌托邦性质及其在理性形而上学上的根源;讨论了当代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弱点——范畴抽象方法——及其对资本在现实运动中的感性辩证法的遮蔽;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非自洽性以及当代社会对抗的感性本质(社会权力);讨论了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应当采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及由这个方法所提示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社会平等理想 经济学的本质弱点 感性辩证法 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