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Praxis-Oriented Semiotic Aesthetics in Eastern European Marxism
1
作者 Li Huiwe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Eastern European Marxism,taking a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structuralism,gave rise to a unique paradigm of praxis-oriented semiotic aesthetics.This novel approach posits that signs emerge from humans’social praxis and... Eastern European Marxism,taking a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structuralism,gave rise to a unique paradigm of praxis-oriented semiotic aesthetics.This novel approach posits that signs emerge from humans’social praxis and also function as a means of praxis.It further delves into the principle governing the generation and usage of signs,i.e.,the Economy Principle,the homogenization of signs,the situatedness or contextual constraints,as well as their aesthetic features and transcendental attributes.As a result,the praxis-oriented semiotic aesthetics within Eastern European Marxism exhibits distinct theoretic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European marxism SEMIOTICS praxis AESTHETICS
下载PDF
On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A Case of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2
作者 Jinfeng Wu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3年第9期1479-1488,共10页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as a new teaching mode,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educators [1]. At present, the reform of ...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as a new teaching mode,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educators [1]. At present, the reform of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eform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s, design of online teaching activities, how to deepen classroom teaching offline, and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odes.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mode reform and promotes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concep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宇 刘振华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14,共12页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生产力概念的否定,而是新时代对生产力概念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展。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定不...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生产力概念的否定,而是新时代对生产力概念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展。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将协调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将开放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应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论技术马克思主义
4
作者 李三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讨论技术问题,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推动技术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把它建构为一种技术哲学传统或方法。虽然当代西方技术哲学把马克思视为第一代技术哲学家,但实际上各种学派或观点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讨论技术问题,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推动技术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把它建构为一种技术哲学传统或方法。虽然当代西方技术哲学把马克思视为第一代技术哲学家,但实际上各种学派或观点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万花筒式的思想定位。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反思不外乎技术作用的确定性和技术的社会关系这两条路线。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第一条路线上接近于在长期历史中强调技术的优先性,在第二条路线上对技术资本主义给予批判并展望技术积累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在当代西方技术哲学语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把这两条路线分别展示为分析的技术哲学和批判的技术哲学,倾向于一种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技术政治哲学话语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将这两种路线统一起来,进行一种技术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建构:以技术作用的确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置现代化议题,以技术的社会关系为实现这种现代化议题提供推动力,以便逐步走向一种自治的技术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技术马克思主义 技术社会主义
下载PDF
科学把握归根到底是“两个行”重大论断的实践逻辑
5
作者 姚巧华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政治智慧,更昭示着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行”道出了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政治智慧,更昭示着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行”道出了理论来源于实践以及理论创新在实践发展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和巨大价值。首先,理论之所以能指导实践,在于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出真知”让理论富有科学性。其次,理论之所以能指导实践,还在于科学的理论自带实践首要的观点并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展开,成功的实践又反过来佐证理论的“行”。再次,未来只有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两个行” 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追寻、现实考量与未来遵循
6
作者 王保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不可推卸的庄严历史责任。从历史追寻维度看,“两个根本两个行”的判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刻改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了中国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不可推卸的庄严历史责任。从历史追寻维度看,“两个根本两个行”的判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刻改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了中国的时代问题;从现实考量维度看,“两个结合一个运用”的规律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基因激活,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和独特实践丰富并滋养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展现其科学性、真理性和世界意义的真实写照;从未来遵循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下载PDF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释义
7
作者 吕妍 徐晓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促进其本土化发展,并保持其生命活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创新成果、崭新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模版,体现了守正创新、...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促进其本土化发展,并保持其生命活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创新成果、崭新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模版,体现了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在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秉承根植中国、胸怀天下的原则;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主题,发挥着解释世界、引领世界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含义,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与发展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开放性 两个大局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8
作者 任鹤飞 梁夕雯 高路杨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在国家危亡之际,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青年人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推动青年思想发展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年用科学理论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爱... 在国家危亡之际,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青年人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推动青年思想发展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年用科学理论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毅然投身创造“青春中华”的伟大革命实践当中,也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在教育形式、内容和目标上,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与当前国家提出的“大思政课”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二者的有效融合,对于当前做好青年思想工作,构建“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青年教育 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从理性主义到社会批判:当代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建构
9
作者 罗思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8,共10页
城市规划是国家对空间资源的生产与分配进行调控,干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实现社会正义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理论建构的演进过程对于把握城市规划的本质至为重要。从理性主义的工具论,到寻求城市正义的本体论,当... 城市规划是国家对空间资源的生产与分配进行调控,干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实现社会正义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理论建构的演进过程对于把握城市规划的本质至为重要。从理性主义的工具论,到寻求城市正义的本体论,当代西方城市规划已经从实现城市功能主义空间美学的技术工具,嬗变为追求城市权利与公正的社会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承担的社会批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国家的进步,促使国家对城市规划传统中机械的现代主义进行改良,使规划更“软”、更贴近社会现实,并“重划”空间结构,重置空间资源,推动城市区域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为适应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满足城市居民对空间正义的要求,作为当代西方国家批判理论的前沿,城市规划从“空间批判”的视角,不断为国家描绘出包容性与公平发展的新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理性主义 社会正义 新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习近平文明观的四大鲜明特征
10
作者 辛向阳 吕耀龙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2,F0002,共9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华文明自身的不断演化以及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国家不同文明间交往的日益深入,习近平文明观得以孕育生成。这一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来制定探源中华文明的新标准、认识中华文明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华文明自身的不断演化以及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国家不同文明间交往的日益深入,习近平文明观得以孕育生成。这一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来制定探源中华文明的新标准、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共同价值理念,是胸怀天下的文明观;强调人民是文明创造的主体,以保护人民的人权为文明创造的最终目的,是人民至上的文明观;注重从长时段的历史纵深中认识文明、在世界历史的生成视野中创造文明,是大历史的文明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习近平文明观的鲜明特征,既体现出中华民族在涵养博大精深中华文明过程中的传承与坚守,又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对待世界不同文明时的立场与态度。深入理解这四大鲜明特征,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等问题的战略思考和系列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 人民至上
下载PDF
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
11
作者 刘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早期作品中,马克思便提出了感性空间这一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萌芽,而感性实践观的提出成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点。基于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的理论起点,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空间批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在新时代的理论演进。回溯与明确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与脉络,对接续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推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理论体系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空间 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 感性实践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12
作者 夏莹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159,共15页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主体性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
13
作者 刘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并使真正的普遍性能够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质和阶级立场直接相关。唯物史观“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性”原则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找到了根据和立足点。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具体化,必须把一般原理转化为具体方法和实施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在中国的贯彻、落实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具体化 社会现实 辩证法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涵及时代价值
14
作者 刘信君 窦琦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其超越了以往各种主义历史观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清除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统治地位,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其超越了以往各种主义历史观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清除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统治地位,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开了人类历史普遍发展规律的秘密,找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15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辩证法基础
16
作者 万资姿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从理论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既成性的,而是与时俱进、生成性的。从理论形态来看,从19世纪到20世纪、再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形态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从理论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既成性的,而是与时俱进、生成性的。从理论形态来看,从19世纪到20世纪、再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形态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态”“发展形态”和“创新形态”。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态”即“原生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即列宁主义是由列宁根据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实际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从辩证法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形态”的基础是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基础是认识辩证法,那么,马克思主义“创新形态”的基础就是战略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形态 历史辩证法 认识辩证法 战略辩证法
下载PDF
数据能帮助思政课讲好道理吗?——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题域、限度与走向
17
作者 殷全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29,共12页
数字技术促进思政课程形式与内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内容、方法与评价上的数字化革新。思政课数智化叙事包含跨时空、交互式、交叉式的叙事,以此讲清历史发展、树立制度自信并挖掘道路价值,同时以跨媒介、多媒体的叙事延展党的故事、弘... 数字技术促进思政课程形式与内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内容、方法与评价上的数字化革新。思政课数智化叙事包含跨时空、交互式、交叉式的叙事,以此讲清历史发展、树立制度自信并挖掘道路价值,同时以跨媒介、多媒体的叙事延展党的故事、弘扬时代精神;需要以技术伦理丰富课程内容,以应用范围与学生体验保障课堂效果,以教学功能与评价目标考察课堂技术运用的效果。数智化叙事给思政课带来新的要求,需要坚定育人目标、探索中国特色的多元叙事方法与叙事体系,以此丰富数字资源,完善考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堂 数字技术 数智化叙事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
18
作者 李安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理论叙事
19
作者 刘宇兰 《兰州学刊》 2024年第3期15-27,共13页
“保卫马克思”是阿尔都塞理论初衷。阿尔都塞立足《资本论》研究,聚焦“意识形态”问题,采用征候阅读法来理论地保卫马克思,捍卫马克思思想关于社会历史构成的“科学逻辑”。阿尔都塞冲撞意识形态界限的努力把意识形态的隐匿性、封闭... “保卫马克思”是阿尔都塞理论初衷。阿尔都塞立足《资本论》研究,聚焦“意识形态”问题,采用征候阅读法来理论地保卫马克思,捍卫马克思思想关于社会历史构成的“科学逻辑”。阿尔都塞冲撞意识形态界限的努力把意识形态的隐匿性、封闭性、统治性显现出来,从而为穿过意识形态幻象提供了理论前提。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维度探讨“个人消失”难题,是对马克思“个人被抽象统治”现代性问题的深入延展,但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精神分析”问题是从根本上错失了马克思的“解放逻辑”。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成败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形而上学批判和后形而上学希望的辩证关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 意识形态 解放逻辑 当代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20
作者 刘先春 李琦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和研究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是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拓新与理论积淀,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围绕这一重大命题,理论界从多个维度展开的学术探讨和研究阐释,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理论资源。已有研究文献分析表明,关于这一重大命题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尚在起步与破题阶段,理论研究呈现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尝试从价值意蕴、理论基础、主题主线、精髓要义、结构逻辑和构建要求等六个维度,研究和阐释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理意蕴,并提出整体性的构建思路与体系框架,全面提高这一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学理性,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建设 理论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