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域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之道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成芳 石权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3,共7页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些原则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必须把握四点要义: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保障;第二,保证发展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基础;第三,提升劳动所得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重点;第四,推进实质平等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贫富差距 解决之道
下载PDF
历史与道德: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双重语境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元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95-499,共5页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存在历史与道德双重语境。在历史语境中,马克思对公正及公正观进行了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本体论解读,即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历史与科学视角,回答了特定社会关系下"何为公正""公正的判别标准"...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存在历史与道德双重语境。在历史语境中,马克思对公正及公正观进行了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本体论解读,即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历史与科学视角,回答了特定社会关系下"何为公正""公正的判别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在道德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非公正的批判,构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公正社会形态。对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审视,不能简单地割裂历史与道德在马克思文本中的界限,应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将两者融合,在历史分析与道德重塑的双重结构中彰显马克思公正思想的理论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公正思想 历史 道德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论环境法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9-43,共5页
可持续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理论是环境法的两个理论基石。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法存在的目的,是法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结果。而公平正义问题又是环境法价值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进行整个制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石。
关键词 环境法 可持续发展观 公平正义理论
下载PDF
善的自觉:性别正义与人的自由再诠释——以丁玲的创作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吕旭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正义与自由都是人性之善的具体呈现。主张性别正义,目的在于实现两性作为个体的自由属性;坚持革命理性,则在于谋求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自由权益;因而,性别正义与革命理性交织在一起,时而融合时而冲突。自由有多种类型的划分,除了"... 正义与自由都是人性之善的具体呈现。主张性别正义,目的在于实现两性作为个体的自由属性;坚持革命理性,则在于谋求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自由权益;因而,性别正义与革命理性交织在一起,时而融合时而冲突。自由有多种类型的划分,除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还可以分为"需要的自由"与"能力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同于上述几种类型,同时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不异化则为善,善即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概括性表达。丁玲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从"不善"走向"至善"的过程。她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人类主体意识中各种不同纬度的自由,而且在创作的精神升华中,还诠释了自我超越的大自由:"忘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性别正义 人的自由 妇女解放 丁玲的创作
下载PDF
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平问题研究评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新建 季正矩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公平问题是被学者视为"迷宫"的社会难题。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平现状及成因、社会公平的实现理路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状况作一研究评介,有助于人们对公平问题的深层次理性关注。
关键词 社会公平 公平现状及成因 实现理路和政策选择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制度创新
下载PDF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批判
6
作者 颜景高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52-61,共10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正义的;以胡萨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并且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剥削体制,不符合马克思的正义隐喻。从方法论上说,建构一种内在于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或者一种超验的正义标准,都误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观念是一种社会性历史现象。当下流行的所有权正义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种共享共富的世界性正义话语即将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唯物史观 共享共富
下载PDF
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发展过程的文本解读及方法论意义
7
作者 徐建文 范秋迎 《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指导,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在早期,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公平观,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中期,马克思深入到政治经...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指导,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在早期,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公平观,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中期,马克思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当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公正和实质上的不公正。在晚年,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求的公平正义只能是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公平正义观 文本解读 方法论意义
下载PDF
试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树立与践行
8
作者 王西华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9-73,共5页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之必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是确保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之必须,确保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健康发展的基础。树立与践行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需要切实...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之必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是确保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之必须,确保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健康发展的基础。树立与践行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需要切实而科学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 中国共产党 树立与践行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当代社会意义
9
作者 屈琦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9-62,共4页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特质和社会意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价值立场;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般价值工具。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社会意义
下载PDF
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10
作者 刘飞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2-44,共3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上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继承了前三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宝贵财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和执政理念,从而丰富、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上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继承了前三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宝贵财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和执政理念,从而丰富、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锦涛 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生态批判与正义批判的双重互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批判逻辑及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左路平 赵爱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3-49,共7页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流派,面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引起的全球生态危机问题和社会不公问题,克莱顿等人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和正义批判,而这二重批判是交互进行和相互建构的。在双重批判基础上,克莱顿等人继承...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流派,面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引起的全球生态危机问题和社会不公问题,克莱顿等人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和正义批判,而这二重批判是交互进行和相互建构的。在双重批判基础上,克莱顿等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建构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观。从中可以窥探到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批判逻辑,即遵循着批判、借鉴与建构的逻辑顺序。克莱顿等人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正义批判以及对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探索对我们从事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反思中国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生态正义问题、践行生态正义的要求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批判 正义批判 生态正义观
下载PDF
浅谈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
12
作者 陈晨 乔中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4期3-6,10,共5页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包括公平正义的概念、标准、内容,公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公平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正义实现的七个方面内容。胡锦涛认为,公平正义包括基本含义、特指含义、效果要求三方面含义;衡量社会主义公...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包括公平正义的概念、标准、内容,公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公平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正义实现的七个方面内容。胡锦涛认为,公平正义包括基本含义、特指含义、效果要求三方面含义;衡量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标准是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内容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环境公平、国际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在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机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锦涛 公平正义观 主要内容
下载PDF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超越
13
作者 张禾 《保定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8-31,共4页
正义自古以来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主题。人们把正义作为判断社会优良的标准,把正义作为保障自身的手段,甚至将它誉为完满的理念。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的理论中都包涵对正义的研究,在近代的自由主义哲学家那里,随着人类理性能力的觉醒,正义... 正义自古以来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主题。人们把正义作为判断社会优良的标准,把正义作为保障自身的手段,甚至将它誉为完满的理念。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的理论中都包涵对正义的研究,在近代的自由主义哲学家那里,随着人类理性能力的觉醒,正义与自由、权利联系起来,正义的内涵得到空前的丰富。马克思在关注现实与历史的基础上洞察到自由主义正义观内在的弊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与超越,并在其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正义观。这一正义观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正义观是以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的,是具有历史性的正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主义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正义主体 生产正义
下载PDF
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吗?——兼论资本主义剥削正义批判的要点
14
作者 王美玲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41-47,106,共8页
从马克思的正义观、交换非正义和分配非正义三个视角论证资本主义剥削非正义失效了。批判资本主义剥削正义,着眼于科学和价值两个视域,科学视域下批判的要点为其历史的阶段性和暂时性,即对资本原始积累非正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 从马克思的正义观、交换非正义和分配非正义三个视角论证资本主义剥削非正义失效了。批判资本主义剥削正义,着眼于科学和价值两个视域,科学视域下批判的要点为其历史的阶段性和暂时性,即对资本原始积累非正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批判;价值视域下批判的要点为对其反人道的科学阐释即对人的自我丧失的批判。科学理解剥削正义批判的时代价值,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剥削的适用性,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要把握剥削的消减性,巩固公有制经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资本主义 剥削 非正义
下载PDF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理念
15
作者 何党生 《宁夏党校学报》 2013年第2期15-18,共4页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理念和目标,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追求人民的幸福,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理念和目标,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追求人民的幸福,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人民幸福的视阈下,尊重和保护人权、依法治国、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观 公平正义 执政理念
下载PDF
基于正义观视角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政策分析
16
作者 李萍萍 柯乐乐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3-15,24,共4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为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精准性,从正义观视角出发,对新《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进行解读和评价,探讨其背后蕴含的理论支点和正义精神,提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为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精准性,从正义观视角出发,对新《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进行解读和评价,探讨其背后蕴含的理论支点和正义精神,提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坚持公平正义,保障机会均等的价值意蕴;结合定性定量,依托信息技术的程序正义;加强诚信教育,建立问责制度的结果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罗尔斯正义观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湘萍 田启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77,共7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均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重要生态思潮,都孕育于当时西方社会蓬勃发展的环境运动。两者都反对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都重视环境实践并关注环境正义,并主张未来理想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考察生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均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重要生态思潮,都孕育于当时西方社会蓬勃发展的环境运动。两者都反对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都重视环境实践并关注环境正义,并主张未来理想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考察生态危机根源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技术、经济理性、价值观念等维度出发,主张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度挖掘;生态女性主义则主要从文化视角透视生态危机,认为其根源于西方父权制文化。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遵循制度批判和价值批判相结合的思路,主张建立全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则采取一种思想文化进路,强调只有恢复女性原则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上,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深受生态中心主义的影响,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主张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名;生态女性主义则强调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强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尤其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了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成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组成部分;生态女性主义发出了女性在生态问题上的声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表现出行动主义取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应互为借鉴,以促进各自发展和环境哲学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观 环境正义
原文传递
民生财政与当代中国财政法治化的路径选择——以科学发展观及发展权为视角
18
作者 刘中建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56,共7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就其法律意义而言体现为一种人本法律观,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公平、正义的认同和对国民发展权的保障。民生财政为科学发展观在财政领域中的体现。作为公共财政的阶段性目标,民生财政不仅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就其法律意义而言体现为一种人本法律观,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公平、正义的认同和对国民发展权的保障。民生财政为科学发展观在财政领域中的体现。作为公共财政的阶段性目标,民生财政不仅体现为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比重的增加,同时还蕴含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并具备公共财政所应有的民主化、法治化的基本特征。在法律各部门中,以分配正义为核心价值的财政法在保障发展权方面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财政法治化进度相对迟缓。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有效保障发展权,当以建设民生财政作为我国现阶段财政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财政 科学发展观 发展权 公平正义
原文传递
西方国家正义观的嬗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9
作者 齐晓红 《郑州师范教育》 2016年第3期38-42,共5页
西方国家正义观的发展从古希腊城邦制开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如今的三权分立、两党制等政权制度,都是将正义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首要价值原则。从柏拉图到罗尔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历代政治哲学家都对国家正义观提出了不同看法,... 西方国家正义观的发展从古希腊城邦制开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如今的三权分立、两党制等政权制度,都是将正义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首要价值原则。从柏拉图到罗尔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历代政治哲学家都对国家正义观提出了不同看法,但究其核心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这对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并对当代中国国家正义观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观 城邦 契约 公平
原文传递
总体公共政策、社会主义与社会问题 社会公平、公共经济学与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社英 蔡想 《社会与公益》 2018年第3期64-71,共8页
社会公平是当前一个主要社会经济议题,需要从中国总体公共政策(GPP)过去四十多年的变迁来理解,特别是"经济国家"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科学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与社会问题的大量产生与累积相关联。1978年摒弃"以... 社会公平是当前一个主要社会经济议题,需要从中国总体公共政策(GPP)过去四十多年的变迁来理解,特别是"经济国家"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科学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与社会问题的大量产生与累积相关联。1978年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性转变,彻底实现了经济国家的使命并借助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向后经济国家进一步转变,正通过否定之否定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不公及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本文着重就公共经济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后经济国家"发展阶段应起的作用展开讨论。政府职能与政策转型的关键,是要认识总体公共政策(GPP)、"主义"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明确采取用什么样的GPP和"主义"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达到社会真正和谐与公平。各经济学流派的影响、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人的发展经济学等新思路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加以考察,以明确社会科学研究新的时代责任,以及对社会工作和公共福利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平正义和谐 社会主义与社会问题 总体公共政策(GPP) 后经济国家时期以人民为中心 公共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