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与实践反思——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
1
作者 於鹏 殷怀刚 陈刚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6,共9页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相关教育理论分析武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间接动力与外在动力,阐释武术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武术教育改革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精神文明与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旨...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相关教育理论分析武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间接动力与外在动力,阐释武术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武术教育改革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精神文明与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旨。在总结武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武术教育改革中“术与道”“德与艺”“打与练”“套路与格斗”“套路与单势”“方法与应用”等关键议题展开反思。提出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向:在宏观层面,应在武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全方位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在中观层面,应从武术课程、武术教学、武术教师层面着力打造武术教育教学共同体;在微观层面,应从义务教育、延续教育、高等教育层面出发推进武术教育分层分类精准施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武术 武术教育改革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视角
2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行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研究离不开对“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性思维的关注。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关切”与“真正哲学”的哲学理想的探讨。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研究离不开对“理论实践性”与“学徒学术性”的学术反思的研究。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实践性”与“科学学术性”的理论融合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建设 前提意识之思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3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
4
作者 李西建 尚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下载PDF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中的哲学话语建构
5
作者 阎孟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2,共8页
把在西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过程。习近平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 把在西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过程。习近平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新的历史丰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辩证唯物论、方法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的历史形态,同时也实现了异质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视域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结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其褪去文化异质性,表现出中国现代哲学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由此创造出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视域融合 话语建构
下载PDF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6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10期37-45,I0001,I0002,共1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问题域或话题关注点,而且在文艺性质与功能、文艺批评标准与原则、人物形象塑造等核心问题的观念主张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或精神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
下载PDF
从“照着说”到“自己说”——对自主性中国哲学史话语建构的思考
7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0,I0006,共7页
中国哲学史话语是以“哲学”概念的引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以及中国哲学史书写为助力,逐步走向学界的。它的建构过程已经从“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照着说”过渡到如今多维度的“自己说”阶段,这代表着中国哲学史的话语开始由... 中国哲学史话语是以“哲学”概念的引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以及中国哲学史书写为助力,逐步走向学界的。它的建构过程已经从“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照着说”过渡到如今多维度的“自己说”阶段,这代表着中国哲学史的话语开始由外来主导转向独立自主。当下,面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三次转向,选择“自信与自主相统一”“特性与共性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自主性中国哲学史话语建构原则,采取自织“滤网”,融合现代化的人文语境、选取现代化的汉语文本为建构路径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可以进一步推进自主的中国哲学史话语的建构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着说” “自己说” 自主性 中国哲学史话语
下载PDF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论指引和实现进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导
8
作者 戴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7,共12页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在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推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实践导向上,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定力上,要坚守初心,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和指导地位;在学术主题出版上,要引领创新,致力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健全编辑出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编辑出版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下载PDF
“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未来向度——兼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9
作者 陈高华 赵文钰 《云梦学刊》 2024年第3期20-28,共9页
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论争关涉到中国哲学学术和学科的建设方向。在问题导向与历史性的基础上揭示“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未来向度,将“哲学就是哲学史”由客观命题转换为一种主体观念,以历史自觉引领当代哲学创新,就可以把哲学与哲... 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论争关涉到中国哲学学术和学科的建设方向。在问题导向与历史性的基础上揭示“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未来向度,将“哲学就是哲学史”由客观命题转换为一种主体观念,以历史自觉引领当代哲学创新,就可以把哲学与哲学史统一为朝向未来、不断展开的现实活动。而在以往哲学史中“缺席”的中国哲学,也可能在未来的哲学史中重新获得自己的位置。从这种理解出发,哲学活动的未来性不仅能够突显出建构话语体系的必要性,还能够赋予作为中国特色话语的历史信仰以生机和活力,更能标示出构建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在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就是哲学史” 未来向度 历史自觉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下载PDF
张申府实现哲学之“通”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
10
作者 李维武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5-75,共11页
张申府哲学之思的一个重要目的和追求,在于立足于中西古今哲学之间,以实现哲学之“通”。他以“大客观主义”和“具体相对论”作为实现哲学之“通”的理论根据,从“解析”与“唯物”的结合、西学与中学的融通、逻辑与诗的共存三重维度,... 张申府哲学之思的一个重要目的和追求,在于立足于中西古今哲学之间,以实现哲学之“通”。他以“大客观主义”和“具体相对论”作为实现哲学之“通”的理论根据,从“解析”与“唯物”的结合、西学与中学的融通、逻辑与诗的共存三重维度,融会贯通不同的哲学传统、形态和资源,力求创造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中国哲学。这对于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申府 “通” 20世纪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下载PDF
中国哲学深层逻辑的学理地位及其现代意义观察——基于中西哲学视角的比较
11
作者 程少川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34-244,276,277,共13页
《周易》价值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人类迄今唯一具有完备定性判断功能的逻辑范畴。起源于《周易》的中国哲学,从基础的逻辑形式和立足点起便与西方哲学不同。《周易》彖辞“元亨利贞”是关于关系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中国哲学之价值逻辑的核... 《周易》价值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人类迄今唯一具有完备定性判断功能的逻辑范畴。起源于《周易》的中国哲学,从基础的逻辑形式和立足点起便与西方哲学不同。《周易》彖辞“元亨利贞”是关于关系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中国哲学之价值逻辑的核心。《周易》基于关系的价值逻辑哲学具有独特的学理内涵,归属于实践理性学理体系。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拥有优越的学理地位,是时空结合、面向未来的价值理性哲学,具备对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性进行定性判断的逻辑权柄和学理高度。中国哲学学术空间深邃广博,在容纳一切现代科学体系进展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创造的逻辑空间以及推理途径。中国哲学所具备的学理高度与广大的应用空间,不仅可以用于提高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可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周易》 价值逻辑 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 实践理性 德学
下载PDF
试论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以收词原则为例
12
作者 温昌斌 《中国科技术语》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名词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文章以收词原则为例,阐述了为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我国当前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 名词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文章以收词原则为例,阐述了为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我国当前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名词审定专职工作人员、兼职参加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学科专家、术语学理论界专家一致认同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 名词审定工作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下载PDF
SPECIAL ISSUE: DIALOGUE, INTERACTION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SPECIALIST FORUM ON CHINESE, WESTERN AND MARXIST PHILOSOPHIES: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tasks before Chinese philosophy
13
作者 Xie Diku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年第3期111-126,共16页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quir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promine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s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ing proper rational thinking, value ideal a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quir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promine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s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ing proper rational thinking, value ideal and life orientation for the Chinese, and playing its role of guiding, regulating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To achieve the goal, philosophy needs to shift from "system consciousness" to "problem consciousness," so as to fulfill a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to shift from "local horizon" to "world horizon," so as to expand the horizon of our philosophy; and to shift from the tripartite division of Chinese, Western and Marxist philosophies to a "common horizon" for the three, so as to gradual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macro-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i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studi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studies ofWestern philosophy three turns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的三种进路——兼论对“第二个结合”的启示
14
作者 李承贵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F0002,共10页
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天,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互动结合的学术实践。在这种波澜壮阔的学术实践中,两种伟大哲学学说的碰撞与汇合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性的、成功的、失误的案例组成的,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涉... 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天,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互动结合的学术实践。在这种波澜壮阔的学术实践中,两种伟大哲学学说的碰撞与汇合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性的、成功的、失误的案例组成的,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形式非常多样。这里从无数的案例中选择部分代表,概括为“三种进路”,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的具体情形,辨其得失,汲取经验,从而为“第二个结合”的展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三种进路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张申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15
作者 曾嵘 王立胜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1,共13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张申府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学者。他在学理层面首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综合”派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孔子、列宁、罗素三流合一”的哲学设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张申府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学者。他在学理层面首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综合”派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孔子、列宁、罗素三流合一”的哲学设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层面上的第一次理论尝试;他的学说中始终贯穿着“辩证综合”说的总方法论,这是在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的独特探索,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申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流合一” “辩证综合”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6
作者 陈小东 赖雪梅 《阴山学刊》 2024年第4期57-61,共5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叙事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文明内涵特质:文明的生成与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文明的演进与变革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演进,文明的现实结构与发展基础依赖于自然界与人的共价结合,文明的发展范式...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叙事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文明内涵特质:文明的生成与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文明的演进与变革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演进,文明的现实结构与发展基础依赖于自然界与人的共价结合,文明的发展范式与未来指向则诉诸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与优秀传统,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演进规律、中华文明历史方位的文明哲思和深刻洞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厘清其创生源泉、运行机理、结构体系、互嵌关系、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下载PDF
黄楠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17
作者 刘明诗 冷诺岚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44-155,335,共13页
黄楠森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时代跨越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黄楠森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且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 黄楠森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时代跨越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黄楠森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且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拓荒者。其次,黄楠森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的前提性、原则性问题,构建了“唯物辩证法体系草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接力者。最后,黄楠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领域,在部门哲学、人学、文化哲学方面进行了有创见性的探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创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楠森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8
作者 黄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21-328,343,共9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实现以充分发展的物质生产力为现实基础、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保障,以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为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实现以充分发展的物质生产力为现实基础、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保障,以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为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有机结合,即共同劳动、公平分配、充分享有。当前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现代式解读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新哲学”启蒙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以新启蒙运动为中心
19
作者 崔海亮 刘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0-37,F0002,共9页
新启蒙运动本质上是“新哲学”启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防动员来挽救国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启蒙运动中担当了唤起民众、阐释现实、挽救国难的重要使命。新启蒙运动期间,“新哲学”者和自由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展开论战,就... 新启蒙运动本质上是“新哲学”启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防动员来挽救国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启蒙运动中担当了唤起民众、阐释现实、挽救国难的重要使命。新启蒙运动期间,“新哲学”者和自由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展开论战,就“新哲学”的内涵地位、“新哲学”对社会人生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新哲学”者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初步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思想。“新哲学”启蒙明确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方向,培养了一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队伍,形成了一系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哲学” 新启蒙运动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医药生命教育探析
20
作者 彭卫华 许瑜函 闫淳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8期23-26,共4页
依托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性,中医院校的生命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中医药生命教育注重自然生命,也注重身心合一的生命;观照生命价值与生命情感,也注重生命工夫和生成。但是,当下中医学子面临着时代带来的诸多问题,故新时代中医药生命教育应当... 依托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性,中医院校的生命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中医药生命教育注重自然生命,也注重身心合一的生命;观照生命价值与生命情感,也注重生命工夫和生成。但是,当下中医学子面临着时代带来的诸多问题,故新时代中医药生命教育应当援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医药文化在生命教育上有融通性和互补性,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将其融入中医药生命教育,分别是用辩证思维引导岐黄学子建构时代生命的自我认知,用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岐黄学子筑牢生命的理想信念,用百年建党精神引导岐黄学子体悟生命的家国情怀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例证引导岐黄学子建构责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生命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守正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