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carbon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Gray Relational Theory 被引量:3
1
作者 TAO Ai-xi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9期5-7,共3页
The agricultur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is selected as an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Using gray relational theory, I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 The agricultur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is selected as an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Using gray relational theory, I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is prominent;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tents, and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are thre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On this basis, I propose to take further effective measures, and put forth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carbo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
下载PDF
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2
作者 LI Dongming ZHU Chuny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1年第9期677-682,共6页
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necessary choice of tak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which provides strat... 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necessary choice of tak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which provides strategic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Containing the theoretical truth of the Chines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it follows the 70-year development pa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New China,and responds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ategic choice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new era.This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deepen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ut also a practical guide for China to imple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theory history practice
下载PDF
Nanotechnoscience as Combination of the Natur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被引量:1
3
作者 Vitaly G. Gorokhov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4期257-266,共10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ological specialty of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nanotechnology. In the nanotechnoscience, on the one hand, similar with the classical natural science are created explanatory 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ological specialty of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nanotechnology. In the nanotechnoscience, on the one hand, similar with the classical natural science are created explanatory schemes of the natural phenomena and formulated predictions of the course of the definite natural events on the basis of mathematics and experimental data, and on the other, as in the engineering sciences are constructed not only the projects of the new experimental situations but also structural schemes of the new nanosystem unknown in nature and technology. The operation of nanotheory is realized by the iteration method. At first a special engineering problem is formulated. Then it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he structural scheme of the nanosystem which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idea about the natural process reflecting its performance. To calculate and mathematically model this process a functional scheme is constructed. Consequently, the engineering problem is reformulated into a scientific one and then into a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ed by the deductive method. This path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re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schemes (the bottom up approach). The way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the synthesis of schemes (the top down approach)--makes it possible to synthesize the ideal model of a new nanosystem from idealized structural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appropriate rules of deductive transformation, to calculate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nanosystem and simulate its function. Nanotechnology is at the same time a fiel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 sphere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in other words--nanotechnoscience--similar with systems engineering as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large-scale, complex, man-machine systems, but now as micro- and nanosystems.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in the nanoexperiment is not only an arrangemen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but also at the same time a facility to fabricate the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brid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the selected nanotubes and computer modeling and the design of different artifa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echnoscience nanosystems engineering nanosystem natural science engineering science technological theory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the "Fenlong Energy Theory" and Conjecture of the "Fenlong Dark Matter Flow"
4
作者 Benhui WE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2期11-16,共6页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world’s first new method of farming,the"Fenlong farming technology,"has been systematically clarified,and the"Fenlong body integrating with natural science"has been c...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world’s first new method of farming,the"Fenlong farming technology,"has been systematically clarified,and the"Fenlong body integrating with natural science"has been created in terms of land resource activation,natural fertilization,natural water management,natural ecological improvement(including climate),and natural indirect activation of river water resources.Moreover,the"theory of Fenlong energy"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its effectiveness.The"theory of Fenlong energy"originates from the"multiplying and incremental util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resources"in production practice.Its application to more than 40 kinds of crops such as rice,corn and wheat in 26 provinces including Guangxi,Xinjiang and Tibet shows that:the yield of arable land increases by 20%to 50%(the quality is improved by 5%),the yield of saline land increases by 20%to 100%,and it can retain 100%of water and resist or ease the disaster.The"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resources","Fenlong science","Fenlong law"are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theory of Fenlong energy".Based on the phenomena that the Fenlong crops have particularly developed root systems,white and more fibrous roots,and tall plants,it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Fenlong farming breaks the confinement of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plow and realizes the holographic penetration of material,energy,and information flows,and there may be the speculation of"Fenlong dark matter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long body integrating with natural science theory of Fenlong energy Conjecture of Fenlong dark matter flow Fenlong tillage technology New method of farming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我国铀矿地质科技创新重要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秦明宽 李子颖 +11 位作者 刘章月 黄少华 蔡煜琦 刘祜 叶发旺 李怀渊 葛祥坤 张杰林 程纪星 郭冬发 李博 朱鹏飞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铀矿地质勘查领域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砂岩型、热液型铀矿的找矿思路、找矿方向,引领、支撑了系列找矿重大突破,重塑了铀矿勘查新格局。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20余年来铀矿地质科研布局的总体思路与演... 新世纪以来,我国铀矿地质勘查领域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砂岩型、热液型铀矿的找矿思路、找矿方向,引领、支撑了系列找矿重大突破,重塑了铀矿勘查新格局。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20余年来铀矿地质科研布局的总体思路与演进方向;然后总结了铀矿重大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研究进展,系统凝练了地质、物化探、遥感、钻探工艺、分析测试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及核心勘查装备研制成果,梳理了铀资源预测评价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成效;最后,在重大基础前沿和成矿理论、先进铀矿勘查技术研发、非常规核能裂变资源勘查技术研究、数字铀矿勘查技术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未来10~15年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出在“双碳”目标和核能大发展对铀资源保障需求背景下,必须继续坚持并加强铀矿地质科技创新,高质量引领和推动“新区、新层位、新类型、新深度”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铀矿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 勘查技术及装备 预测评价技术 发展趋势和方向
下载PDF
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京东物流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汪旭晖 谢寻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40,共20页
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业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科技作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经济、产业竞争格局加快重塑。通过创新研发和应用数字科技,能有效... 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业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科技作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经济、产业竞争格局加快重塑。通过创新研发和应用数字科技,能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绿色技术的投入水平,推进绿色创新,进而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本文应用扎根理论开展案例研究,结合京东物流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探讨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受到企业内部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压力的交互影响;围绕基础研究创新、核心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三个维度,数字科技创新能够聚集要素、整合资源、形成区域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助力物流业绿色发展。对应作用机制,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三条主要路径,分别是能力提升路径、技术升级路径、产业联合发展路径。本文提出的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理论模型揭示了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逻辑过程,为物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科技创新 绿色低碳转型 物流业 “双碳”目标 扎根理论 京东物流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形成之问:结合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再考量 被引量:2
7
作者 崔占峰 任政存 王青正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共11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生产力革命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本质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生产力革命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本质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新质”来源于传统要素更新和新要素的加入两部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关系的一般理解构成了其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一方面,基于科学技术的强渗透性,传统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质、量、结构和类型方面产生变化,其合力效应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另一方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不仅催化传统要素更新,还起到催生新要素出现的作用,促使生产力构成要素属性发生变化,以不断增强其对新技术的适应性,两者依赖某种互动机制引致产业更新,最终导致生产力出现“新质态”,这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一般机制。基于形成条件与机制的探讨,应从推动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制度创新、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活力、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汇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科学技术论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曦辉 王贵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经济产生互动。民族地区出于应对外部挑战以及缩小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应该依托制度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优势,以科技力量推动劳动资料的应用发展,以有为政府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以市场需求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前提、根本保障和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 民族地区 科学技术
下载PDF
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认知的情感控制研究——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的分析
9
作者 陈薇 丁宇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在大国博弈中作用显著,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的比较性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情感控制论的认知框架下,受访者对中国大国地位... 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在大国博弈中作用显著,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的比较性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情感控制论的认知框架下,受访者对中国大国地位评价越积极,越认可中国的科技实力,但这种认知呈现出内部分裂的特质,积极与消极并存。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政策的损己效能显著影响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比较的认知,国际事务关注度则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知具有消极影响。研究勾勒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科技实力和形象认知的民意轮廓,为我们思考跨文化情境下国际公众的情感政治基础提供了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实力 科技形象 情感控制论 中美关系
下载PDF
科技软实力说的由来与发展
10
作者 侯强 周兰珍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3期93-104,共12页
当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时期,讨论科技软实力问题需要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并进行整体性的深入思考。随着科技软实力逐渐成为21世纪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成分,把科技软实力研究置于战略的高度,已成为当下中国实现世界科技强国... 当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时期,讨论科技软实力问题需要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并进行整体性的深入思考。随着科技软实力逐渐成为21世纪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成分,把科技软实力研究置于战略的高度,已成为当下中国实现世界科技强国梦想的一个着眼点。尽管我国学术界在科技软实力概念的界定上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阐释在历史逻辑上有衔接、所涉范围上有重合,但其已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战略的需要,从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进行了推陈出新地丰富和拓展,与时俱进实现了概念的本土化。加强科技软实力研究,推动科技软实力建设,已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科技软实力说 科技治理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机制研究
11
作者 王福兴 杨洋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0期33-40,共8页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内驱和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形态的重大跃升其本质都是生产力内质的变革更新,即“新质化”。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共同聚焦和集中论述的基本范畴,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创...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内驱和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形态的重大跃升其本质都是生产力内质的变革更新,即“新质化”。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共同聚焦和集中论述的基本范畴,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价值的能力,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革命的因素,始终在通过不断地发现并创造新的功能、方法和技艺来提升生产力的全部要素的系统效率,从这种本质意义上来看,生产力的提升正是不断“新质化”的过程与结果。正如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于新质生产力底层逻辑的奠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论断和战略命题的提出,既是对科技创新强国、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继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内大局的战略布局,又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竞争新格局新趋势以及科技创新为人类发展命运赋能助力的深刻洞悉。因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立足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内涵与创新机制,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创新驱动”“人才强国”“科技赋能”战略布局的深学思悟,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投入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科技强国
下载PDF
社会信用治理模型选择:由风险预测制迈向行为积分制
12
作者 朱羿锟 张宝山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85,M0005,共19页
模型是对实践的抽象化表达,内含实践的认知理念和价值判断。不同信用模型内含不同的信用治理理念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风险预测制模型用于风险预测和秩序控制,在实际社会信用治理中产生过度收集数据、模型黑箱化、难以有效预测等问... 模型是对实践的抽象化表达,内含实践的认知理念和价值判断。不同信用模型内含不同的信用治理理念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风险预测制模型用于风险预测和秩序控制,在实际社会信用治理中产生过度收集数据、模型黑箱化、难以有效预测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技术设计过程未能有效反映治理需求,反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社会信用治理需要从行为改变出发,迈向行为导向,转换治理范式。行为积分制模型以行为理论为支撑,通过将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日常事项转化为积分激励事项,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中,以共建推动共同治理,将共治行为转化为积分,进而实现治理成果的共享,提供了民主治理的新范式。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更多考虑行为积分制模型的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信用 信用模型 行为理论 科技伦理 风险预测制 行为积分制
下载PDF
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研究
13
作者 田新民 刘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0-29,共10页
面对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以及党中央关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成为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延安13年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之前的相关... 面对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以及党中央关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成为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延安13年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之前的相关内容关注较少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法,系统梳理和研究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成功实践以及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新中国的延续与发展,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坚定不移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研究认为,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是:人是自然界的奴隶又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实践是科学认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科学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系统阐明了自然科学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等,在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指导下,边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活动以及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充分延续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向科学进军”的3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动并完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任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动并完成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动并完成中国人民强起来了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 延安时期 自然科学观 《矛盾论》 《实践论》 知识分子
下载PDF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研究——以理工类大学为例
14
作者 孙婷婷 李沐忻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9期120-125,共6页
该研究基于学习投入理论,采用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理工类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大三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灵活性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影响学生... 该研究基于学习投入理论,采用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理工类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大三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灵活性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众多,如网络设备的稳定性、学习节奏、学习内容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研究最后,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 大学英语 理工类大学 学习投入理论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施
15
作者 毕宇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新农科建设提出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理论... 新农科建设提出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理论课和实训课中,形成“三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以期为深化涉农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新农科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
下载PDF
科技立法基本原则、监管趋势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初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8,共9页
因问题意识而兴起的科技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则、监管趋势,进而为科技法的体系化指明道路,并对未来的重要议题作出展望。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贯穿科技立法与科技法研究的主线,其可具... 因问题意识而兴起的科技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则、监管趋势,进而为科技法的体系化指明道路,并对未来的重要议题作出展望。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贯穿科技立法与科技法研究的主线,其可具体化为“科研自由”“创新激励”“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4项基本原则。人本主义与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结合,对科技监管提出了监管理念平衡化、监管对象全面化、监管节点前置化、监管手段精细化的要求。以“人本主义”这一主线为指引,串联、补足科技法律规范,明晰监管手段的现代化路径,不失为实现科技法体系化、凸显其独立学科属性的良方。最后提出,未来科技立法应在进一步挖掘政府与市场、安全与人权、国际竞争与合作、技术与人性的基础上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法 基础理论 科技伦理 人本主义 科技监管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当代意蕴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东民 郭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深刻理解领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劳动资料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劳动对象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其特征包括:以创新为主导、以新发展理...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深刻理解领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劳动资料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劳动对象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其特征包括:以创新为主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逻辑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进一步发展,实践逻辑为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及源自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的必然体现。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产业升级和转型,改变就业格局和人才需求,对人类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业协同、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府际科技合作何以可能——基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扎根理论研究
18
作者 张翼 曹蓉 孙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4-33,共10页
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多层级、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机制,为厘清现实语境下府际科技创新合作规律提供新阐释。研究发现:地理、组织、制度邻近性等静态要素与中央介入程度、政策协同程度等动态要素间的策略... 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多层级、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机制,为厘清现实语境下府际科技创新合作规律提供新阐释。研究发现:地理、组织、制度邻近性等静态要素与中央介入程度、政策协同程度等动态要素间的策略性互动构成府际科技合作的驱动总成。任务压力、收益预期与交易成本、风险感知作为正反向驱动因素,影响各级政府参与科创共同体的现实选择。府际压力与共同体合作行动间多源流互动是政府科创合作的重要推手。根据横向协调和纵向压力强弱匹配程度,将府际科技合作生成模式划分为任务帮扶型、转移合作型、互动发展型和响应跟随型。在科技创新等高净值领域府际合作中,高层级政府在适当施加任务压力的同时也要根据横向协调强度及共同体行动的积极性,确保纵向权力介入适度、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共同体 地方政府合作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嵌入性视角下医学专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竞技行为研究
19
作者 邹绪森 李贺楼 +2 位作者 李慧龙 赵煜霖 吴克昌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8期146-154,共9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危害,医学专家参与是政府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科学保障,但目前相关文献缺乏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学专家参与行为特点方面的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为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危害,医学专家参与是政府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科学保障,但目前相关文献缺乏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学专家参与行为特点方面的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为背景,选取2003年非典疫情及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医学专家参与案例,从嵌入性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双案例比较研究发现:医学专家为扩大自身的学术观点与影响力,其参与行为呈现出与在其他事件参与行为中不同的行为特征,呈现出趋同化参与和多样化竞技的特征,该特征的变化趋势与形成逻辑受到微观层面行为驱动力、中观层面关系嵌入性及宏观层面结构嵌入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减少上述因素的拮抗效应、增加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可以减少医学专家之间的内耗,提高专家治理效能,进而提升政府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能。因此,建议科技专家咨询机构要建立常态化咨询制度,同时建立优化专家参与的制度体系,让科技专家回归独立性、科学性与中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科技 专家参与 专家竞技 行为多样性 嵌入性理论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中国实践——“组团式”教育帮扶模式论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陈兵 朱敏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组团式”教育帮扶是教育帮扶模式的创新,对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G省8个重点帮扶县“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实践样态,发现其“组团式”教育帮扶主要涉及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等实践帮扶机制,... “组团式”教育帮扶是教育帮扶模式的创新,对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G省8个重点帮扶县“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实践样态,发现其“组团式”教育帮扶主要涉及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等实践帮扶机制,但在具体帮扶过程中仍存在持续性不强、力度不够、精准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根据协同理论,从教育帮扶主体、方式、过程、目标四个维度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组团式”教育帮扶模式。在后脱贫时代,高质量的“组团式”教育帮扶,还需加强科技帮扶力度,探索本土帮扶模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帮扶一体化等,切实提高“组团式”教育帮扶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科技 人才 中国实践 “组团式”教育帮扶 协同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