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P430G2553的贪吃蛇游戏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皎 李嘉兴 《电子质量》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贪吃蛇游戏作为一款经典的益智小游戏倍受人们喜爱[1]。基于市面上的单片机综合游戏机存在严重的滞后性[2],采用TI公司的MSP430G2553 LaunchPad微处理器为主控平台,在CCS8.0和VSCODE 2019网页设计平台的开发环境下,结合G2扩展板上的机... 贪吃蛇游戏作为一款经典的益智小游戏倍受人们喜爱[1]。基于市面上的单片机综合游戏机存在严重的滞后性[2],采用TI公司的MSP430G2553 LaunchPad微处理器为主控平台,在CCS8.0和VSCODE 2019网页设计平台的开发环境下,结合G2扩展板上的机械按键,音频功放及双显示屏(LCD12864与G2自带LCD屏)实现了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贪吃蛇小游戏设计。并着重介绍了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贪吃蛇小游戏开发的思路,并详细给出了游戏算法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代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人机交互性能强,功能扩展性优异,对今后的基于单片机的小游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430G2553 CCS8.0 VSCODE 2019 LCD12864 贪吃蛇游戏设计
下载PDF
汶川强震区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成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波 胡卸文 何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7,共11页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和断层距呈现高度正相关性,受高程放大效应和地形影响,85.48%的灾害点发育于泥石流沟域内,同时94.35%的震裂山体来源于同震滑坡后缘的持续变形;震裂山体主要成灾模式包括高位震裂山体高速崩滑碎屑流、高位震裂山体崩滑铲刮侵蚀型泥石流和高位震裂山体多点崩滑堵溃型泥石流三种灾害链。研究结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全面识别和综合防治及强震区工程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震裂山体 多源数据融合 趋势分析法 分布特征 成灾模式
下载PDF
Analysis of debris flow control effect and hazard assessment in Xinqiao Gully,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area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Chang Yang Yong-bo Tie +3 位作者 Xian-zheng Zhang Yan-feng Zhang Zhi-jie Ning Zong-liang Li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48-263,共16页
Xinqiao Gully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the 2008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2023"6-26"Xinqiao Gully debris flow event,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 Xinqiao Gully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the 2008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2023"6-26"Xinqiao Gully debris flow event,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bris flow control project and evaluated the debris flow hazards.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the indicators of flow intensity reduction rate and storage capacity fullness were propos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ngineering measures in the debris flow event.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bris flow control project reduced the flow intensity by41.05%to 64.61%.The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dam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upstream to the mouth of the gully,thus effectively intercep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debris flow.By evaluating the debris flow of different recurrence intervals,further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for managing debris flow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Debris flow Hazard assess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penLISE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Xinqiao Gully Sichuan province Geological hazards survey engineering
下载PDF
Astronomic background of global huge earthquakes at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4
作者 Hu Hui Su You-Jin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423-432,616,共11页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major earthquakes have frequently occurred worldwide.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stronomical factors on earthquakes,in this study,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of correlation i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major earthquakes have frequently occurred worldwide.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stronomical factors on earthquakes,in this study,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of correlation is used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stronomical factors,such as solar activity,Earth’s rotation,lunar declination angle,celestial tidal force,and other phenomena on M≥8 global earthquak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ith regard to solar activity,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11-year and century cycles of solar activit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Earth’s rotation is not obvious in this work and previous works;in contrast,the valley period of the solar activity century cycle may be an important astronomical factor leading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global earthquak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is topic warrants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8.0 earthquake astronomical factors solar activity Earth’s rotation lunar declination angle tidal force phenomena
下载PDF
基于PT8.0智慧农业网络设计与搭建
5
作者 赵伟华 《长江信息通信》 2024年第10期92-94,110,共4页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很多科技被运用于本不互通的领域,智慧农业便是其中之一。智慧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高效化的农业形态。它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对农...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很多科技被运用于本不互通的领域,智慧农业便是其中之一。智慧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高效化的农业形态。它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PT8.0 IOT EIGRP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代卓雅 曹利强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6期62-64,共3页
耕地“非粮化”治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基于经济效益、劳动力特征、科技进步、政策环境等因素对于河南省“非粮化”水平进行分析,运用Eviews8.0软件构建模型,利用方差膨胀... 耕地“非粮化”治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基于经济效益、劳动力特征、科技进步、政策环境等因素对于河南省“非粮化”水平进行分析,运用Eviews8.0软件构建模型,利用方差膨胀系数、异方差(怀特检验)、自相关(BG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影响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种粮经济效益和城乡收入比对于“非粮化”影响最显著,且种粮比较收益对于耕地“非粮化”有负向作用;城乡收入比对于耕地“非粮化”有正向作用。为了控制河南省的“非粮化”,应该增加农民所得、提高种粮经济效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 Eviews8.0
下载PDF
跨断层形变观测:聆听地球脉动,度量地震脚步
7
作者 彭丽媛 唐伟 +1 位作者 罗宇 马伶俐 《科学之友》 2024年第3期115-116,共2页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我国大陆内部出现了许多具备强震发生能力的断裂带。多种因素的综合叠加使该区域的地震具有频次高、量级大、...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我国大陆内部出现了许多具备强震发生能力的断裂带。多种因素的综合叠加使该区域的地震具有频次高、量级大、释放能量强、危害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玛多7.4级地震等,无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威胁着震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预警等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平洋地震带 汶川8.0级地震 菲律宾海板块 欧亚地震带 地震监测 地震预警 大陆内部 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沙坝村吴家院一带几何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8
作者 沈长伟 王虎 +2 位作者 邓林 李开锦 薛浩 《四川地震》 2024年第2期9-14,43,共7页
以往学者通常侧重于大尺度(数公里级别)的地表形态对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影响研究,而鲜有涉及短距离尺度(10~100 m级)的相关报道。本文基于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沙坝村吴家院一带的几何展布样式与微地貌测绘,为回答短距离... 以往学者通常侧重于大尺度(数公里级别)的地表形态对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影响研究,而鲜有涉及短距离尺度(10~100 m级)的相关报道。本文基于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沙坝村吴家院一带的几何展布样式与微地貌测绘,为回答短距离尺度是否存在显著的几何结构变化和探究其影响因素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具体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及激光雷达技术精确的获取了该段落断层展布特征及近断层地形地貌数据,发现吴家院一带地表破裂带在西南侧地形相对稳定无起伏时,破裂带集中为一支断层,而往北东向延伸遇到地形起伏如负地形时,断层分叉为三支分支断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局部范围内地形起伏可能会导致同震地表破裂发生分叉现象,单一断层可能弥散为多支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地形效应 激光雷达 无人机摄影测量 汶川M_(S)8.0地震
下载PDF
基于深度融合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几何抽象能力
9
作者 杨美美 《福建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61-62,共2页
多媒体CAI辅助教学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光电融合、动静结合、色彩丰富、互动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方式,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元素集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认真思考,参与合作,体验探索的过程,调动视觉、听... 多媒体CAI辅助教学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光电融合、动静结合、色彩丰富、互动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方式,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元素集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认真思考,参与合作,体验探索的过程,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达到和谐发展。运用粉笔、书本、言语三个方面,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变成丰富多彩,新奇有趣的上课方式,创设出学生喜欢的、愉快的上课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角本 CAI 3DMAX Authorware8.0 非线性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强震灾害演进特征及减灾对策
10
作者 陈林 王超深 《城市与减灾》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引言进入21世纪后,受喜马拉雅板块与亚欧板块运动影响,横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板块进入强震活跃期,自2001年昆仑山口发生8.1级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 引言进入21世纪后,受喜马拉雅板块与亚欧板块运动影响,横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板块进入强震活跃期,自2001年昆仑山口发生8.1级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和2022年泸定6.8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亚欧板块 强震活跃期 减灾对策 8.1级地震 昆仑山口 青藏高原东缘 演进特征
下载PDF
地表水体对断层应力与地震时空分布影响的综合分析——以紫坪铺水库为例 被引量:61
11
作者 雷兴林 马胜利 +2 位作者 闻学泽 苏金蓉 杜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6-1064,共19页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量地分析了水库蓄水过程在附近断层附加的库仑应力变化;另一方面,用紫坪铺水库地震观测台网的地震目录,对包括地震发生频度、能量释放速率、b值、空间相关距离等统计参数的时间演化进行了详细解析。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无论是荷重还是孔隙压的扩散都在被认为是汶川大地震发震断层的映秀-北川断层和灌县-江油断层的库区下伏段引起了明显的库仑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统计特性的时间演化与主要断层的应力变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且符合岩石力学破坏准则的相关性。据此,初步认为紫坪铺水库在其蓄水过程中对其地下的龙门山中央断层和山前断层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 水库 汶川MS8.0地震 地震活动 统计模型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干线公路典型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73
12
作者 吉随旺 唐永建 +2 位作者 胡德贵 汪军 陶双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0-1260,共11页
基于地震灾区的大量调查、检测、评估与抢通保通的成果,概括介绍了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公路总体损毁情况;归纳总结了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典型震害特征,并从地质和工程角度简要的分析了震害产生原因。... 基于地震灾区的大量调查、检测、评估与抢通保通的成果,概括介绍了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公路总体损毁情况;归纳总结了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典型震害特征,并从地质和工程角度简要的分析了震害产生原因。桥梁毁坏程度与发震断裂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隧道破坏程度不仅与发震断裂距离有关,而且与组成围岩的岩性有关,断裂带附近软硬相间的沉积岩隧道震害较为严重,花岗岩隧道震害轻微。边坡震害与断层带距离和组成边坡的岩性、坡度等有关,断裂带附近花岗岩、石灰岩及砂岩等组成的高陡边坡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非常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损毁 典型震害
下载PDF
白背飞虱若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闫香慧 赵志模 +3 位作者 刘怀 肖晓华 谢雪梅 程登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7-506,共10页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后其后代若虫在稻田间的聚集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根据2008年在秀山县的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建立...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后其后代若虫在稻田间的聚集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根据2008年在秀山县的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建立了秀山县水稻栽插至成熟10次调查时间在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上白背飞虱若虫的空间变异曲线模型,并利用Surfer8.0软件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白背飞虱若虫密度越高,空间变量的变化幅度越大;由随机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平均为38.7%,由自相关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为61.3%,且空间变异的随机程度有随水稻生育期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各调查时间东西方向的空间相关范围都小于南北方向,前者平均为18.99m,后者为25.09m;空间插值表明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在稻田的聚集斑块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长。【结论】白背飞虱若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分布;在研究尺度下,南北方向是白背飞虱若虫种群聚集和扩散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地统计学 空间结构 SURFER 8.0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9
14
作者 车用太 刘成龙 +2 位作者 鱼金子 官致君 李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838,共11页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震预测 地下流体异常 宏观前兆异常
下载PDF
中国大陆井水位与水温动态对汶川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5
作者 杨竹转 邓志辉 +4 位作者 刘春国 王桂清 祖金华 陶京玲 宋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5-905,共11页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变化 水位 水温 印尼Ms8.5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 被引量:75
16
作者 苏桂武 马宗晋 +5 位作者 王若嘉 王悦 代博洋 张书维 甯乾文 张少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7-894,共18页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几种能力均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是19~25岁的青年人,少年和老年人最差;在地震灾害认知程度方面,部分中壮年人群明显没有预期的好。3)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4)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5)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6)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是灾区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学校正规教育则未能如期取得可以显见的优势。灾区民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个月后所拥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该次地震发生后才刚刚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该地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策略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社会民众 地震灾害认知 地震灾害响应 减灾宣教 德阳市
下载PDF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5
17
作者 付碧宏 王萍 +3 位作者 孔屏 郑国东 王刚 时丕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37-2243,共7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动面出露地表,这些软弱地层为地震破裂带冲到地表提供了超低摩擦滑动带。我们发现在同震垂直和水平位错达6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地震的同震滑动发生在厚度约0.5~2cm的狭窄滑动带内,以发育新鲜的灰色断层泥为特征,这些断层泥是地震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大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断层滑动面 断层泥 岩石-流体相互作用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 被引量:29
18
作者 郑文俊 李传友 +2 位作者 王伟涛 尹金辉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709,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探槽 地震事件 地震变形 龙门山构造带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物性分布的分段特征 被引量:22
19
作者 楼海 王椿镛 +3 位作者 姚志祥 李红谊 苏伟 吕智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8-141,共14页
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固定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获得的宽频带地震记录,用多种地震学方法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深部结构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物性分布具有显著的分段特征。用远震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计算了各个台站的... 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固定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获得的宽频带地震记录,用多种地震学方法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深部结构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物性分布具有显著的分段特征。用远震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计算了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地壳从东向西增厚,最小厚度为37.8 km,最大厚度是68.1 km。从东南向西北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急剧增厚,从41.5 km增厚至52.5 km。但是,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的差异在断裂带的南段和北段是不同的。在南段,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分界线在中央断裂附近;在中段,分界线在后山断裂附近;在北段,则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差异很小。泊松比的空间分布是,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低泊松比(ν<0.26),扬子地台具有低—中泊松比(ν<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高泊松比(0.26<ν<0.29)。除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大部分地区均不具有超高的泊松比(ν>0.30)。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具有高泊松比(ν>0.30),而北段地壳则为中—低泊松比。高泊松比可以看成是铁镁质组分增加和/或部分熔融的证据,表明那里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是可能的。松潘—甘孜地体东南部地区的下地壳处于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它有助于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向东运动。青藏高原东部中、上地壳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能积累。当应变达到临界值,发生急剧的摩擦滑动,释放积累的应变能,产生汶川Ms8.0地震。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不同地段,表现出不同的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可能与断层带的分段深部构造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地壳厚度 泊松比 远震接收函数 汶川Ms 8.0地震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Ms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被引量:26
20
作者 付小方 侯立玮 +2 位作者 李海兵 王宗秀 邹付戈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33-1746,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Ms8.0) 同震变形 破坏程度 地质灾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