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
作者 张佳栋 Courtheoux P C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第2期46-47,共2页
目的 探讨M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M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28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种栓塞材料的特点。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15个月,复查全脑血管DSA... 目的 探讨M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M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28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种栓塞材料的特点。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15个月,复查全脑血管DSA,治疗的28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6个,次全栓塞2个。11盘床结果23例很好,2例起好,1例较差。结论 Matrix微弹簧圈是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良好栓塞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治疗 matrix微弹簧圈
下载PDF
CBCT引导下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微弹簧圈定位肺小结节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曾庆松 张文霞 蒋汉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42-0047,共6页
验证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辅助肺结节术前定位的临床优势。方法 分析在我院行肺结节定位和胸腔镜切除的患者资料,比较新型定位弹簧圈在操作时间、穿刺次数和并发症等方面与传统弹簧圈的差异。结果 两种定位法均能实现肺结节胸腔镜术前的... 验证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辅助肺结节术前定位的临床优势。方法 分析在我院行肺结节定位和胸腔镜切除的患者资料,比较新型定位弹簧圈在操作时间、穿刺次数和并发症等方面与传统弹簧圈的差异。结果 两种定位法均能实现肺结节胸腔镜术前的精准定位;而相较于传统为弹簧定位法,新型弹簧圈定位法表现出更高的的效率高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新型弹簧圈定位法不仅在效率上更为卓越,而且在患者的适度性方面也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肺结节 术前定位 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 弹簧圈
下载PDF
CT引导下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的应用
3
作者 朱亮 刘成龙 +2 位作者 范瑜 朱伟伟 纪跃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低剂量CT扫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肺内小结节的检出率逐年上升[1]。由于CT对肺内小结节的精准诊断率不高,小结节随访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所以肺小结节的早期诊疗显得尤为重要。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低剂量CT扫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肺内小结节的检出率逐年上升[1]。由于CT对肺内小结节的精准诊断率不高,小结节随访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所以肺小结节的早期诊疗显得尤为重要。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近些年已逐步取代传统开胸术,成为切除肺小结节的主要手段[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小结节 术前定位 弹簧圈 胸腔镜
下载PDF
微弹簧圈五步扫描定位法在肺部多发结节诊治中的应用
4
作者 崔健 胡晓丹 +4 位作者 王晓 赵云 魏秀峰 薛星星 赵洋乐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第7期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五步扫描定位法在肺部多发结节诊治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2年12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结节患者337例(387个肺内病变),根据术前需定位的结节个数分为对照组(单发,n=297)...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五步扫描定位法在肺部多发结节诊治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2年12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结节患者337例(387个肺内病变),根据术前需定位的结节个数分为对照组(单发,n=297)与观察组(多发,n=40),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弹簧圈五步扫描定位法进行定位。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患者定位的成功率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变位置、病变性质、病变大小、病变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定位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定位后观察组出现气胸7例(17.50%),对照组出现气胸32例(10.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咯血、空气栓塞及血胸等并发症。两组手术均以胸腔镜亚肺叶切除为主,无中转开胸。两组病变均以早期病变为主。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围术期并发症。结论:使用微弹簧圈五步扫描定位法进行术前定位,肺部多发结节可获得与孤立性结节同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磨玻璃结节 定位 弹簧圈 恶性不典型腺瘤样增生 炎性病变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春孟 卫任 +4 位作者 许永乐 贾鑫 郭伟 刘小平 马晓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s,GDC)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采用GDC联合微弹簧圈治疗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s,GDC)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采用GDC联合微弹簧圈治疗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脾动脉瘤位于脾动脉起始部,3例位于脾动脉中段,3例位于脾门处。瘤体平均直径(24±3.4)(20~28)mm。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栓塞成功,共使用GDC33枚,普通弹簧圈58枚,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11±4.5)(5~181个月,脾动脉瘤未见血流通过,无脾梗死发生。结论GDC结合微弹簧圈栓塞脾动脉瘤安全可行,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 电解弹簧圈 弹簧圈 栓塞
下载PDF
微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许志扬 许建新 +2 位作者 关军 林建生 李志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孤立性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4月,对21例单发肺部小结节病灶经术前定位后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结节直径7~21(10.3±8.0)mm,距离脏层胸膜深度5~23(10.2±4.3... 目的探讨术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孤立性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4月,对21例单发肺部小结节病灶经术前定位后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结节直径7~21(10.3±8.0)mm,距离脏层胸膜深度5~23(10.2±4.3)mm。术前1日在CT引导下行"拖尾法"微弹簧圈术前定位,胸腔镜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送冰冻病理,如为恶性继续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21例肺小结节均成功经皮肺穿刺置入微弹簧圈。定位并发症为无症状气胸3例,均无需处理。胸腔镜术中发现微弹簧圈脱位3例,定位成功率85.7%(18/21)。21例均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病理确诊原位癌5例,腺癌11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炎症2例,炎性假瘤1例,肺内转移瘤1例。结论 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用于肺内小结节术前定位是一种简单、直观、有效、精确的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小结节 弹簧圈定位 胸腔镜切除术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及中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兵 方淳 +4 位作者 李明华 王武 徐浩文 王珏 张蓓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成功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瘤颈残留9例,瘤腔残留6例。有3例出现弹簧圈部分遗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血栓形成。19例患者均经历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7例完全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残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动眼神经不全麻痹。1年后造影随访显示15枚动脉瘤完全闭塞,4枚瘤颈残留,1枚瘤腔残留扩大。未发现弹簧圈脱出、移位、载瘤动脉瘤狭窄。结论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支架 颈残留 残余动脉瘤
下载PDF
微弹簧圈栓塞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紫寅 王朝华 +4 位作者 谢晓东 张昌伟 范锋 Sarvesh Gyawali Srijana Bista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和研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回顾13例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及球结膜充血水肿。均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 目的探讨和研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回顾13例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及球结膜充血水肿。均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经动脉入路9例,经眼上静脉入路4例。结果 12例术后造影瘘口消失且颈内动脉通畅。1例填入5枚微弹簧圈后,微导管脱离瘘口,反复尝试不能再次进入,术中造影瘘口仍显影,1周后球囊阻断试验阴性后闭塞颈内动脉主干。术中1例微弹簧圈解旋,将解旋部分置于患侧颈外动脉固定。术后3~12个月(平均7.5个月)对10例患者随访了脑血管造影复查。1例复发,原因多与弹簧圈解旋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均有关。结论对于球囊闭塞困难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微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弹簧圈 栓塞 眼上静脉
下载PDF
第一代Matrix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曦 刘建民 +1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384-388,共5页
目的分析第一代Matrix可吸收聚合物涂层弹簧圈(简称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75例使用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79枚动脉瘤)。其中造影复查患者34例(3... 目的分析第一代Matrix可吸收聚合物涂层弹簧圈(简称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75例使用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79枚动脉瘤)。其中造影复查患者34例(35枚动脉瘤),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根据复查结果对年龄、性别、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使用支架辅助、Matrix长度比例进行COX模型分析。结果Matrix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率为13.3%,使用Matrix术后动脉瘤总复发率为11.4%,辅助支架治疗的大型动脉瘤的复发率为40%,未致密栓塞的动脉瘤中61.1%发生进一步栓塞。无统计学结果可证明年龄、性别、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支架辅助、Matrix占栓塞弹簧圈长度比例等因素影响Matrix栓塞动脉瘤的中长期预后。结论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结合支架辅助技术可能会降低大型动脉瘤的复发率。Matrix弹簧圈有促进动脉瘤愈合的倾向,建议尽可能改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此举将有利于动脉瘤长期愈后。Matrix弹簧圈的长期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及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rix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颅内支架
下载PDF
双能量CT联合金属伪影削减算法显示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卓 马婧 +4 位作者 洪楠 陈雷 陈尘 胡立宝 郅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2-305,共4页
目的评价双能量能谱CT(DESCT)扫描获得的虚拟单色谱(VMS)图像联合金属伪影削减(MAR)算法在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微弹簧圈置入后,对其行DESCT扫描。选择最佳光子能量水平... 目的评价双能量能谱CT(DESCT)扫描获得的虚拟单色谱(VMS)图像联合金属伪影削减(MAR)算法在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微弹簧圈置入后,对其行DESCT扫描。选择最佳光子能量水平,在最佳能量水平重建VMS图像及经MAR算法处理的VMS图像(VMS+MAR),比较VMS、VMS+MA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选择74keV为最佳能量水平。74、90、110、140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50keV图像(P均<0.05);74、90、110、140keV水平VMS+MA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4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VMS图像(P<0.05)。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结论 74keV VMS图像联合MAR算法可有效抑制微弹簧圈金属伪影,清晰显示肺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 伪影 肺结节 弹簧圈
下载PDF
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赖挺 刘俊 +2 位作者 杨辉 周政 李正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操控性、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60例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所有60枚支架顺利释放到位。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 目的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操控性、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60例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所有60枚支架顺利释放到位。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100%栓塞34个,95.0%栓塞11个,90.0%栓塞14个,80.0%栓塞1个。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动脉瘤破例3例,血栓形成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死亡2例,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与术前(Hunt-Hess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获影像学随访23例,其中DSA随访19例,1例出现支架内血管狭窄,均无动脉瘤复发。结论使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具有操作性良好、安全性高等优点;术者娴熟的技术、对手术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对介入材料的正确选择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例颅内动脉瘤 网孔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附86例报道) 被引量:8
12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4 位作者 段传志 黄庆 杨绮帆 张昊 徐如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8-260,共3页
为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 (MDS或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 ,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条件下 ,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 3F/2F或Tracker 1 0微导管对 86例脑动脉瘤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其中MDS栓塞 54例 60个动脉瘤 ,GDC栓塞 32例 38... 为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 (MDS或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 ,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条件下 ,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 3F/2F或Tracker 1 0微导管对 86例脑动脉瘤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其中MDS栓塞 54例 60个动脉瘤 ,GDC栓塞 32例 38个动脉瘤。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 94个动脉瘤 ,其中 1 0 0 %闭塞 64个 ,95%~ 98%闭塞 1 6个 ,90 %~ 95%闭塞 8个 ,80 %~ 90 %闭塞 6个。 4个动脉瘤未栓塞成功。痊愈 83例 ,死亡 3例。 1 6例动脉瘤通过脑血管造影随访 ,随访时间 6~ 1 8个月 ,弹簧圈未完全闭塞者可见瘤颈体残留增大。表明MDS、GDC可有效地闭塞脑动脉瘤 ,创伤性小 ,但操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远期效果尚需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栓塞疗法 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1
13
作者 施海彬 胡卫星 +5 位作者 刘圣 王杰 杨正强 耿晓增 傅震 李麟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的填塞,5例基本康复,1例留下残疾。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2.5%),均为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死于原先的严重出血或继发的严重脑血管痉挛。结论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弹簧圈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7
14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李俊 胡军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例血栓形成 ,术中溶栓 ,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 ,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  5例恢复良好 ,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 ,2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 治疗 弹簧圈栓塞 GDC 术中 患者 内囊 动脉瘤破裂 对症处理
下载PDF
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6例报告)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璇 王志刚 +3 位作者 王成伟 沈寻 张纪庆 潘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28,共2页
应用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34-61岁,平均47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16例患者1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其中1例应用球囊辅助成形技术,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7例获随访3~9... 应用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34-61岁,平均47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16例患者1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其中1例应用球囊辅助成形技术,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7例获随访3~9个月,均未见复发.认为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弹簧圈 治疗
下载PDF
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杜世伟 李静伟 +4 位作者 陈健 刘洋 孙力泳 李桂林 张鸿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有fPCA的中小型破裂PCoAA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术中微导管塑形准确性、微导管塑形稳定性、栓塞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和后交通动脉保留程度、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1例51枚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均通过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成功完成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43例(84.3%),瘤颈残留8例(15.7%);后交通动脉均保留,49例血流无影响,2例部分影响。微导管塑形准确率为90.2%,其中微导管直接推送到位36例,回拉到位11例,导丝导引到位4例;栓塞中88.2%微导管位置稳定。仅1例术中发生破裂再出血。随访6~24个月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48例(94.1%),3例(5.9%)预后不良,无患者死亡。术后6个月血管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 1级41枚(80.4%),2级8枚(15.7%),3级2枚(3.9%)。结论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伴有fPCA的急性期中小型破裂PCoAA术中应用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可使栓塞过程更稳定和安全,取得了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塑形 后交通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CT引导下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微弹簧圈定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鲁东 吕维富 +2 位作者 徐世斌 柯立 徐美青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共63个肺内小结节VATS术前行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分析该定位方法的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共63个肺内小结节VATS术前行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分析该定位方法的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成功率100%,VATS术中2例脱落。穿刺定位操作时间为(16.81±2.96)min,并发症发生率25.93%(14/54)。定位后至VATS手术间隔12~60h,指导VATS楔形切除成功率96.3%(52/54)。术后病理显示恶性结节43个,良性结节20个。结论: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给予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准确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定位方法,可有效指导VATS手术,进而提高SPNs的临床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小结节 弹簧圈 术前定位 电视胸腔镜手术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犬末端型颈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启弘 周良辅 +3 位作者 龚建秋 戴建华 张小军 张新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 建立犬颈总动脉 (CCA)末端型囊状动脉瘤 (AN)模型 ,评价微弹簧圈行动脉瘤腔栓塞前后影像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运用改进的显微外科技术制作 7个CCA末端型动脉瘤 ,术后7~ 14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 目的 建立犬颈总动脉 (CCA)末端型囊状动脉瘤 (AN)模型 ,评价微弹簧圈行动脉瘤腔栓塞前后影像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运用改进的显微外科技术制作 7个CCA末端型动脉瘤 ,术后7~ 14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IADSA)检查 ,进行动脉瘤模型的计算机流体力学 (CFD)模拟分析。以微弹簧圈 (MC)紧密填塞动脉瘤并再次进行上述检查和病理分析。结果 所有模型均获得成功 ,MC瘤腔栓塞能取得良好效果。DSA结合无创影像学可以提高对动脉瘤的诊断和全面认识 ,血流动力学分析能模仿出犬颈部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该模型是进行AN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的理想模型 ;非DSA的影像设备检查对AN的栓塞前后的评价具有无创、可重复、显示清楚的特点 ;CFD研究显示 ,对于动脉瘤血流流入道的治疗干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无创 弹簧圈 影像学 DSA 血流动力学 诊断 治疗 实验研究
下载PDF
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随访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庞刚 肖泉 +2 位作者 刘若平 钟书 梁有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449-451,共3页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共8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Matrix栓塞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栓塞程度、瘤颈宽度、动脉瘤直径、支架辅助与动脉瘤再生长率的关系。结果动脉瘤致密栓...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共8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Matrix栓塞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栓塞程度、瘤颈宽度、动脉瘤直径、支架辅助与动脉瘤再生长率的关系。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47个(58.8%),瘤颈残留24个(30.0%),瘤体残留9个(11.3%)。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9.7%),死亡2例。64例随访6~48个月,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功能缺损。38例42个动脉瘤术后6~24个月接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稳定26个(61.9%),进一步栓塞5个(11.9%),再生长11个(26.2%);2个(4.8%)瘤体残留者复发需再次治疗。统计学分析显示:动脉瘤栓塞越致密,再生长率越低(P<0.05),术后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体颈比、是否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与再生长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随访显示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和稳定,有必要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matrix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宋锦宁 王拓 +3 位作者 鲍刚 徐高峰 隋龙 谢昌厚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62-364,共3页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4例,1分6例;11例未破裂性动脉瘤均达到临床治愈。本组病死率为5.7%。结论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栓塞技术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