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荚果蕨生长环境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德武 孙雪文 +1 位作者 李日新 刘刚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年第4期92-93,共2页
通过对4处荚果蕨生长地点的土壤、伴生植物、郁闭度等环境和营养叶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并得出调查结果:荚果蕨生长环境基本是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较高,透气好,伴生植物丰富,对光照强度有较大适应性,郁闭度30%长势最好。
关键词 荚果蕨 生长环境 调查 分析
下载PDF
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施伟梅 夏侯国论 卢凯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0-36,共7页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考察了超声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及超声时间4个因素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荚...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考察了超声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及超声时间4个因素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温度65℃、乙醇浓度60%、液料比21∶1、超声时间35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256%,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641%,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工艺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提取率提高了18.49%,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 总黄酮 提取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荚果蕨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3
作者 施伟梅 王杨 张颖豪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1-16,共6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荚果蕨总黄酮的热浸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和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和Box-Behnken中心组试验设计原理对各工艺参数进行...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荚果蕨总黄酮的热浸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和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和Box-Behnken中心组试验设计原理对各工艺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是对响应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3℃、提取时间158min、液料比27、乙醇浓度74%,在此条件下,荚果蕨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06%,与理论值相比略有增加,相对误差为0.95%,验证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响应面法对荚果蕨总黄酮的提取条件优化合理可行,为荚果蕨总黄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 总黄酮 提取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不同采收时期荚果蕨营养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百萍 马骥 +2 位作者 张晓静 张昊 朱贞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7-409,共3页
目的:优化回流萃取、RP-HPLC检测荚果蕨中槲皮素、山奈酚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采收时期荚果蕨营养叶中总黄酮含量,得出荚果蕨营养叶的最佳采收时期。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Shimadzu C18(250×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2%磷酸水(... 目的:优化回流萃取、RP-HPLC检测荚果蕨中槲皮素、山奈酚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采收时期荚果蕨营养叶中总黄酮含量,得出荚果蕨营养叶的最佳采收时期。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Shimadzu C18(250×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2%磷酸水(B);采用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60nm;进样量20μL。结果:槲皮素在0.18~4.5μg(r2=0.9992),山奈酚在0.17~4.25μg(r2=0.9994)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99.45%,RSD值为1.90%,0.91%(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荚果蕨的质量评价。9月份采收的荚果蕨营养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实验结果可用于指导合理采收开发荚果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 总黄酮 不同采收时期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荚果蕨胚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笛 檀龙云 刘保东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胚胎发育过程。合子第一次分裂,分裂面垂直于原叶体纵轴且平行于颈卵器颈部;第二次分裂面平行于原叶体纵轴且垂直于颈卵器颈部;第三次分裂面同时平行于原叶体纵轴和颈... 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胚胎发育过程。合子第一次分裂,分裂面垂直于原叶体纵轴且平行于颈卵器颈部;第二次分裂面平行于原叶体纵轴且垂直于颈卵器颈部;第三次分裂面同时平行于原叶体纵轴和颈卵器颈部。经多次分裂的球形胚胎,胚胎的外上和外下区域几乎同时分别发育出第一叶顶端细胞和第一根顶端细胞。随着发育的进行,它们分别斜向分裂产生第一叶原基和第一根原基。随后,第一叶原基迅速分裂,突破帽状体形成第一幼叶;而第一根原基的分裂速度稍慢,第一根发育速度稍慢于第一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 胚胎 发育
下载PDF
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定性定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庆庆 特布新 +3 位作者 白明刚 吴香杰 布和巴特尔 奥.乌力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第24期33-36,共4页
目的:建立比色法测定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含量方法,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含量,薄层色谱鉴别法。结果:回归方程为y=0.4703x-0.0204,r=0.9998,样品浓度在0.2~1.2 mg/25m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目的:建立比色法测定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含量方法,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荚果蕨贯众总黄酮的含量,薄层色谱鉴别法。结果:回归方程为y=0.4703x-0.0204,r=0.9998,样品浓度在0.2~1.2 mg/25m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05%(RSD=0.66%)。薄层色谱的斑点Rf值适宜,显色清晰,色谱分离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贯众 比色法 含量测定 薄层鉴别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荚果蕨孢子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韩玉林 贺善安 +2 位作者 顾姻 刘永健 赵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2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探讨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Todaro)孢子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作者采用了knop琼脂培养基和土壤进行荚果蕨的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1500Lux光照条件下,丝状体向原叶体的转化与光照强度成正比;2.配子体生长的最... 为探讨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Todaro)孢子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作者采用了knop琼脂培养基和土壤进行荚果蕨的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1500Lux光照条件下,丝状体向原叶体的转化与光照强度成正比;2.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3.0.1—1%琼脂培养基均适合于孢子培养;4.在土壤培养条件下,以草炭加黄棕壤为最佳培养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 孢子 繁殖 环境条件
下载PDF
广东菜鸡肉香肠的加工工艺研究
8
作者 相玉秀 宗焕然 郭玲玲 《肉类工业》 2017年第11期16-18,24,共4页
利用广东菜和鸡肉营养互补,对以广东菜和鸡胸脯肉为主要原料,生产广东菜鸡肉香肠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及配比,结果表明:广东菜与鸡脯肉用量比1∶1.5,绍酒用量10g,鸡汤100g,湿淀粉10g,该条件下的广东... 利用广东菜和鸡肉营养互补,对以广东菜和鸡胸脯肉为主要原料,生产广东菜鸡肉香肠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及配比,结果表明:广东菜与鸡脯肉用量比1∶1.5,绍酒用量10g,鸡汤100g,湿淀粉10g,该条件下的广东菜鸡肉香肠别具风味,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菜 鸡胸脯肉 香肠加工工艺
下载PDF
荚果蕨地上部分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玲娟 燕菲 +3 位作者 陈金鹏 张楠 张雪 姚新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7-1741,共5页
目的 研究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iaion 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 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 目的 研究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iaion 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 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荚果蕨地上部分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12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megastigm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megastigmadiene-3,9-diol(1)、blumenolA(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3)、bridelionol F(4)、bridelionolB(5)、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6)、5β,6α-dihydroxy-3β-(β-D-glucoyranosyloxy)-7-megastigmen-9-one(7)、byzantionoside A(8)、dearabinosyl pneumonanthoside(9)、3-hydroxy-β-damascone glucoside(10),另外2个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枝苋苷ⅣV(11)、icariside C_3(12)。结论 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荚果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 megastigmane型降倍半萜类 倍半萜 去氢催吐萝芙木醇 反枝苋苷Ⅳ
原文传递
荚果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0
作者 李姝蓓 张东 +1 位作者 杨岚 杨洪军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3期292-296,共5页
荚果蕨属植物属蕨类球子蕨科,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酚类、香豆素、甾萜类等,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病毒、驱虫、抗菌等活性,本属植物还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综述了荚果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 荚果蕨属植物属蕨类球子蕨科,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酚类、香豆素、甾萜类等,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病毒、驱虫、抗菌等活性,本属植物还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综述了荚果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荚果蕨属植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果蕨属 荚果蕨 东方荚果蕨 中华荚果蕨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