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娄新田 房兵 +4 位作者 冯贻苗 沈国芳 吴勇 朱敏 张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VME) le FORT 型截骨术 下颌骨自动旋转 旋转中心
下载PDF
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坚强内固定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健 孙庚林 +2 位作者 吴炜 许崇涛 王鹏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 研究不同接骨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中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期找出最佳固定方法.方法 建立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9种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为3组,计算不同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情况下上颌骨的应力及截骨段的位... 目的 研究不同接骨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中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期找出最佳固定方法.方法 建立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9种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为3组,计算不同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情况下上颌骨的应力及截骨段的位移,对比不同内固定系统,不同形状接骨板,以及接骨板不同放置位置的固定效果.结果 前牙咬合时,颅、上颌复合体中应力主要循双侧鼻上颌支柱向上传递,前磨牙和磨牙咬合时,应力先自咬合处向牙槽突两侧传递,再分别循颈上颌支柱和鼻上颌支柱传递;内固定系统中螺钉与接骨板交接处及接骨板近截骨线处,为应力集中部位.前磨牙咬合时,不同固定方法截骨段位移从大到小依次为:组1 生物可吸收小型板系统(0.396 509 mm)、微型钛板(0.148 393 mm)、小型钛板(0.078 436 mm);组2 单纯鼻上颌支柱固定(0.188 791 mm)、颧上颌支柱固定(0.12l 718 mm)、双支柱固定(0.078 436 mm);组3 直形板(0.091 023 mm)、L形板(0.078 436 mm)、Y形板(0.072 450 mm)、T形板(O.065 617 ram).结论 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生物可吸收接骨板固定的稳定性和强度相对钛板较小;颧上颌支柱固定效果好于鼻上颌支柱固定;不同形状的钛板在鼻上颌支柱固定的稳定性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le fort-截骨术 有限元分析 坚强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