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Practice and High-yielding Mechanism of Super-sparse-cul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Maximum-tiller Seedling of Hybrid Rice
1
作者 MA Jun and TAO Shi-shun(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njiang 611130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Southwest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Mianyang 621000)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98-306,共9页
In this paper, a new cultivation practice-super-sparse-cul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maximum-tiller seedling (SSCMTS) of hybrid rice was proposed and its high-yielding mechanism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 In this paper, a new cultivation practice-super-sparse-cul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maximum-tiller seedling (SSCMTS) of hybrid rice was proposed and its high-yielding mechanism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actice of SSCMTS in hybrid rice could not only increase grain yield but also save seeds and labor. It was a new high-yielding way for the late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and heavy panicle type hybrid rice cultivars to further utilize the high-yielding potential of hybrid rice cultivar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pikelets and ideal grain -filling were the direct factors for the high yield of SSCMTS in hybrid rice, and those high-yielding factors relied on high quality seedlings, sturdy individuals, high quality population and vigorous later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Rice maximum-tiller Seedling Super-Sparse-Cultivation
下载PDF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马均 陶诗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8,共7页
以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对作者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高产原理及技术进行了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获高产,而且能节省种子、劳力等生产成本,是多熟制地区特别是迟栽田及发挥重穗型品种增产潜... 以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对作者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高产原理及技术进行了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获高产,而且能节省种子、劳力等生产成本,是多熟制地区特别是迟栽田及发挥重穗型品种增产潜力的一条重要的高产途径。“两超”栽培高产的直接原因是颖花数量的增加和籽粒的良好充实。“两超”栽培高素质的“超多蘖壮秧”和本田期健壮的个体生长是其穗足、穗大粒多的前提,而其高质量的群体结构和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是其籽粒灌浆结实良好和单穗重提高的物质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超多蘖壮秧 超稀植栽培 高产栽培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银春10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魏孔梅 杨继忠 +1 位作者 俞华林 师学豪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06,110,共4页
利用2017—2019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西北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银春10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中,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对银春10号的产量影响最大。实现银... 利用2017—2019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西北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银春10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中,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对银春10号的产量影响最大。实现银春10号高产稳产,要在适当控制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水肥管理等调控措施,以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为主,促大穗增加穗粒数,同时兼顾千粒重,以发挥银春10号的最大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银春10号 基本苗 最高茎蘖数
下载PDF
水稻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孙佩 才宏伟 卫晓轶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5,共4页
为了探明水稻分蘖数的基因定位,以来自云南的地方品种Ch5—10(母本、水稻、偏籼性)和Ch6-11(父本、陆稻、偏粳性)为亲本,利用由SSD方法得到的RIL9群体构建连锁图谱,进行水稻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和... 为了探明水稻分蘖数的基因定位,以来自云南的地方品种Ch5—10(母本、水稻、偏籼性)和Ch6-11(父本、陆稻、偏粳性)为亲本,利用由SSD方法得到的RIL9群体构建连锁图谱,进行水稻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0年其检测到9个QTLs(P〈0.01),分别位于第5、6、9、10染色体上。各位点贡献率为9%~18%。其中qMTN-6为主效QTL,可以在2个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稳定表达,贡献率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陆稻 最高分蘖数 有效分蘖数 QTL分析
下载PDF
杂交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均 陶诗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525-532,共8页
本文以杂交中稻冈优22、D优95为材料,研究了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机理及本田最栽植密度.结果为:秧苗素质优良、单株带蘖10个以上的超多蘖壮秧实行超稀栽培,单株分蘖多而全田茎蘖数及叶面积发展平缓,从而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减... 本文以杂交中稻冈优22、D优95为材料,研究了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机理及本田最栽植密度.结果为:秧苗素质优良、单株带蘖10个以上的超多蘖壮秧实行超稀栽培,单株分蘖多而全田茎蘖数及叶面积发展平缓,从而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改善了稻田通透条件,稻株个体生长健壮,光合生产率高,干物质积累快而多,尤其是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速度均明显地优于常规栽培,且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转率也高,为大穗高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能明显地改善稻田穗、粒结构,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而大穗多粒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而且得出:超多蘖壮秧本田的最佳栽植密度为11.25-15.00万穴/公顷,过稀过密均不利于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而增产.且在分蘖力不同的两品种间主要效应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多蘖壮秧 超稀栽培 大穗 高产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水稻头季和再生季分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念 周艳飞 +1 位作者 刘章勇 杨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9-23,26,共6页
为探明水稻头季和再生季分蘖的相关性,为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再生力相关遗传分析及生理机制研究提供可用的基因资源,以国际水稻所引进的247份栽培稻早中熟核心种质材料为群体,于2017年分别在湖北省荆州市、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 为探明水稻头季和再生季分蘖的相关性,为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再生力相关遗传分析及生理机制研究提供可用的基因资源,以国际水稻所引进的247份栽培稻早中熟核心种质材料为群体,于2017年分别在湖北省荆州市、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和广东省英德市3个生态点下种植,分别调查头季稻和再生稻最大分蘖数及有效分蘖数,分析3个生态点下各材料头季稻与再生稻分蘖表型的相关性、材料的分蘖力和再生特性。结果表明,头季稻和再生稻最大分蘖数及有效分蘖数在湖北、海南和广东生态点下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各生态点下籼稻和粳稻的分蘖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分蘖力表现为湖北>海南>广东;湖北和海南生态点下籼稻和粳稻的再生率均值大于130%,同一生态点籼稻和粳稻间再生率无明显差异;广东生态点籼稻和粳稻的再生率均值显著大于湖北和海南生态点。籼稻和粳稻在某一个生态点下有极高或极低再生率的材料,在另外两个生态点下不具有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头季稻 最大分蘖数 有效分蘖数 分蘖能力 再生率
下载PDF
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QTL定位
7
作者 彭涛 尹国红 +5 位作者 成东梅 于金林 赵伟峰 高燕 田纪春 邓志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33,共7页
为了研究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株系为材料,测定3个不同生长环境下DH群体的初生根数、次生根数和总根数,利用已经构建的DH群体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 为了研究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株系为材料,测定3个不同生长环境下DH群体的初生根数、次生根数和总根数,利用已经构建的DH群体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控制初生根数、次生根数、总根数3个性状的7个加性效应QTL和7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1B、2B、2D、3B、4A、4D、5D、6B、6D、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4.67%~16.56%的遗传变异;在1B染色体上的Xwmc406-Xbarc156区间,检测到控制次生根数、总根数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2个主效QTLqSrn1B和qRtn1B分别解释次生根数和总根数表型变异的16.56%和12.80%,可用于小麦根系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前最大分蘖期 初生根 次生根 DH群体 QTL定位
下载PDF
小麦分蘖成穗数相关分子标记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中的有效性验证及实用性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胡洋山 汤颖子 +3 位作者 李治 晏本菊 任正隆 任天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5,共8页
为了评价小麦分蘖成穗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实用性,利用多穗型小麦品种川农18和新品系T1208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共计371个家系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单位面积(m2)最大分蘖数和单位面积(m2)穗数的测定,并选择6个已发表的控制小麦分蘖成... 为了评价小麦分蘖成穗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实用性,利用多穗型小麦品种川农18和新品系T1208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共计371个家系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单位面积(m2)最大分蘖数和单位面积(m2)穗数的测定,并选择6个已发表的控制小麦分蘖成穗数的基因或QTL的相关分子标记(Xgwm264、Xbarc232、Xwmc169、Xwmc215、Xgwm437和Xcfd23)对群体进行PCR扩增,分析扩增产物与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371份供试材料中,每平方米最大分蘖数的变化范围为254.00~700.67,变异系数为22.28%;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化范围为197.67~391.67,变异系数为14.12%;群体中存在明显的超亲分离现象,可作为西南麦区小麦优质育种的种质资源。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分子标记Xbarc232不适合用于分蘖成穗数的筛选,分子标记Xwmc215、Xgwm437和Xcfd23仅可用于分蘖数的筛选,分子标记Xgwm264和Xwmc169可用于分蘖成穗数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 单位面积穗数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