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etention Time Prediction for Components of Essential Oil of Meconopsis Integrifolia Flowers 被引量:5
1
作者 廖立敏 李建凤 +1 位作者 卿东红 雷光东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638-1645,共8页
A molecula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MSC) method called reduced 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distance vector (MEDVR)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55 components of meconopsis integrifolia flo... A molecula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MSC) method called reduced 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distance vector (MEDVR)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55 components of meconopsis integrifolia flowers. By use of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SMR)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methods, a model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1) of 0.987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1) of 1.377 could be obtained. Then throug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another model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of 0.989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D2) of 1.395 could be constructed. Furthermore, in virtue of variable screening by th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echnique (SMR), 8 vectors were selected to build up another model with i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3)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D3) of 0.989 and 1.366, respectively. Then all the three models were evaluated by performing cross-validation with the leave-one-out (LOO) procedur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QCV) were 0.981, 0.976 and 0.979,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s constructed could provide estimation stability and favorable predictive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onopsis integrifolia flowers reduced 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distance vector (MEDVR) DESCRIPTOR 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2种绿绒蒿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黄琴 牟皓 +4 位作者 贺丽 陈春桦 潘红丽 黄文军 王鑫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对比不同GA_(3)浓度、GA_(3)不同浸泡时间、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处理对全缘叶绿绒蒿和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寻找出最有利于这两种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结果表明:(1)100 mg·L^(-1)GA_(3)处理最能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总... 对比不同GA_(3)浓度、GA_(3)不同浸泡时间、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处理对全缘叶绿绒蒿和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寻找出最有利于这两种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结果表明:(1)100 mg·L^(-1)GA_(3)处理最能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总状绿绒蒿用300 mg·L^(-1) GA_(3)处理最优,其次为200 mg·L^(-1) GA_(3)处理。(2)而12 h处理和18 h处理为不同GA_(3)处理时间对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中最优的两个处理;全缘叶绿绒蒿种子GA_(3)三个处理均优于对照。(3)25℃处理与25℃/15℃处理最能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25℃处理最能促进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4)12 h光照/12 h黑暗交替处理均最能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和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总状绿绒蒿 种子萌发 GA3
下载PDF
两种花色绿绒蒿MiUGT79B1和MpUGT79B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
作者 周麟 李拓键 屈燕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09,共8页
为探究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在不同花色绿绒蒿中的序列特征及其与绿绒蒿花色的关系,以黄色花的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色花的红花绿绒蒿为研究材料,从2种花色绿绒蒿的全长转录组数据中各筛选1个UGT基因,根据转录组KEGG注释结果,将这2个... 为探究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在不同花色绿绒蒿中的序列特征及其与绿绒蒿花色的关系,以黄色花的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色花的红花绿绒蒿为研究材料,从2种花色绿绒蒿的全长转录组数据中各筛选1个UGT基因,根据转录组KEGG注释结果,将这2个基因分别命名为MiUGT79B1和MpUGT79B1,并对其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及RT-qPCR分析。结果表明:MiUGT79B1和MpUGT79B1基因ORF长度为1314,编码437个氨基酸。MiUGT79B1和MpUGT79B1蛋白的结构均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系统进化树和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MiUGT79B1和MpUGT79B1与鸦片罂粟、火罂粟、野罂粟和博落回的亲缘关系最近。RT-qPCR分析显示,MiUGT79B1和MpUGT79B1均在花蕾期高表达,MiUGT79B1表达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MpUGT79B1表达趋势为先降低后保持平缓。2种花色绿绒蒿UGT基因表达水平与总黄酮累积模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iUGT79B1和MpUGT79B1基因在绿绒蒿花瓣呈色中的功能及其花色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红花绿绒蒿 UGT79B 基因克隆 花色
下载PDF
基于WGCNA鉴定全缘叶绿绒蒿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
4
作者 陈晓涓 王海菊 +3 位作者 王富敏 雍清青 黄顺满 屈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053-3070,共18页
【目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癌、抑菌等多种功效,是全缘叶绿绒蒿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通过分析全缘叶绿绒蒿不同部位的空间代谢组与转录组信息,挖掘调控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为研究全缘叶绿绒蒿类黄酮合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目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癌、抑菌等多种功效,是全缘叶绿绒蒿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通过分析全缘叶绿绒蒿不同部位的空间代谢组与转录组信息,挖掘调控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为研究全缘叶绿绒蒿类黄酮合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提高类黄酮含量遗传育种奠定分子基础。【方法】以全缘叶绿绒蒿的根、茎、叶和花瓣为材料,对不同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通过空间代谢组数据分析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部位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鉴定出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密切相关的关键模块和关键基因。另外,挑选12个基因进行q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果】全缘叶绿绒蒿中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部位呈现差异积累,花瓣是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主要部位,同时明确了8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0085个表达基因,仅在花中表达的基因有286个,是仅在其他部位中表达基因数量的3.6—4.2倍。利用WGCNA对过滤后的高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划分,共获得14个共表达模块,确定了关键模块MEturquoise和MEgreen与8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显著相关(P<0.05)。KEGG分析发现这两个模块基因主要在代谢相关的通路中富集,在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通路上也有基因富集,两个模块分别包含了18个和6个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并从模块中筛选到14个核心结构基因(5个CHS、2个HIDH、2个CCoAOMT以及FLS、CYP75B1、CHI、HCT和CYP73A)和1个转录因子HB2,这些基因多在花瓣或是茎中高表达。qRT-PCR所测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基本一致,表明利用该转录组数据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信。【结论】全缘叶绿绒蒿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和基因表达在不同器官间具有显著差异,联合分析筛选到与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密切相关的14个核心结构基因和1个转录因子,这些基因可能在调控全缘叶绿绒蒿不同器官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差异积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类黄酮 药用 关键基因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下载PDF
不同花色绿绒蒿DFR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5
作者 王海菊 陈晓涓 +2 位作者 李拓键 罗军 屈燕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二氢黄酮4-还原酶(DFR)是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其表达与花青素积累紧密相关,影响花朵呈色。为了探究DFR基因与绿绒蒿花色形成的关系,以红色的红花绿绒蒿和黄色的全缘叶绿绒蒿为试验材料,使用RT-PCR技术成功从中克隆出DFR基因,并对... 二氢黄酮4-还原酶(DFR)是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其表达与花青素积累紧密相关,影响花朵呈色。为了探究DFR基因与绿绒蒿花色形成的关系,以红色的红花绿绒蒿和黄色的全缘叶绿绒蒿为试验材料,使用RT-PCR技术成功从中克隆出DFR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RT-qPCR分析。结果显示,2种绿绒蒿DFR基因的cDNA全长为1 131,1 125 bp,分别编码376,374个氨基酸,命名为MpDFR、MiDFR。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2种蛋白均属于亲水性蛋白,且具有DFR特有的NADPH结合结构域和底物特异性结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表明,MpDFR、MiDFR蛋白与鸦片罂粟、沉水樟、三枝九叶草、澳洲坚果、蒂罗花的亲缘关系最近。Motif分析发现,DFR蛋白基序在不同植物中均较为保守。RT-qPCR结果显示,MpDFR、MiDFR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花蕾期中MpDFR、MiDFR基因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另外,红花绿绒蒿中DFR表达量均高于全缘叶绿绒蒿。结合西南林业大学屈燕课题组研究发现,这2种绿绒蒿中花青素类化合物的积累模式与DFR基因的表达模式一致,所以,研究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结构基因DFR对于了解该途径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植物花色均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全缘叶绿绒蒿 二氢黄酮4-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冯欣 孔四新 +4 位作者 格桑罗布 周凤 李海奎 卓玛加 达瓦加布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9期1551-1555,共5页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制定其生产规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栽培密度、遮阴度、施肥方案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叶面积指数、株高、茎基粗度、果长、果径、单株结果数、结果总数、种子千粒质量...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制定其生产规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栽培密度、遮阴度、施肥方案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叶面积指数、株高、茎基粗度、果长、果径、单株结果数、结果总数、种子千粒质量、单株种子产量和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研究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栽培措施下全缘叶绿绒蒿的农艺性状变化与种子产量、质量的关系。结果:不同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的农艺性状、千粒质量及产量影响较大;遮阴是全缘叶绿绒蒿大田栽培、种子生产的必要条件;有机复合肥+有效微生物群菌肥可显著提高种子千粒质量和产量。结论:筛选出的最佳栽培密度、遮阴度和施肥方案适用于全缘叶绿绒蒿的人工栽培和种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种子 品质 产量 栽培措施 藏族药
下载PDF
全缘叶绿绒蒿黄色花形成关键基因的挖掘
7
作者 陈晓涓 罗军 +2 位作者 王富敏 李拓键 屈燕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1-824,共14页
为挖掘全缘叶绿绒蒿黄色花形成的关键基因,探讨其花色形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机制,选取全缘叶绿绒蒿3个花发育时期的花瓣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盛花期花瓣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绝对定量。结果表明:(1)LC-MS/MS共检测到38种黄酮类... 为挖掘全缘叶绿绒蒿黄色花形成的关键基因,探讨其花色形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机制,选取全缘叶绿绒蒿3个花发育时期的花瓣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盛花期花瓣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绝对定量。结果表明:(1)LC-MS/MS共检测到3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以槲皮素及其衍生物为主,其含量超过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的80%;(2)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71902条单基因,筛选后得到1490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在48条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其中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与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在3个花发育时期都显著富集(P<0.05);(3)同时还发现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在3个花发育时期中差异表达,同一时期MiFLS s(Cluster-28469.86、Cluster-28469.89、Cluster-28469.91)的表达量是MiDFR(Cluster-49617.1)的1.2~4.7倍;与槲皮素衍生物合成相关的MiFG3(Cluster-15071.0)呈现逐渐上调的表达趋势;转录因子MiMYB4表达量也逐渐上升,且与MiMYB38、MiMYB39、MiDFR(Cluster-49617.1)和MiANS(Cluster-29740.1)呈强负相关关系;(4)所选基因qRT-PCR结果与RNA-seq相关性较好(R^(2)=0.8204,P<0.05),表明转录组数据可靠。综上所述,全缘叶绿绒蒿黄色花瓣的主要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及其衍生物;MiFLS s相较于MiDFR更强的竞争力促使更多底物流向黄酮醇合成,为大量合成黄酮醇类化合物提供了前体物,MiFG3消耗前体物促进槲皮素衍生物的大量合成;同时,转录因子MiMYB4可能通过抑制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间接促进底物流向黄酮醇合成,这些结构基因与转录因子共同调控全缘叶绿绒蒿的花色形成过程。研究筛选出了6个调控全缘叶绿绒蒿花色形成的关键基因,初步探讨了其黄色花形成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全缘叶绿绒蒿花色变异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花色 黄酮醇 关键基因
下载PDF
温度和植物外源激素对藏药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
8
作者 冯欣 格桑罗布 +4 位作者 周凤 孔四新 卓玛加 达瓦加布 李海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5,共6页
以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和植物外源激素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种子低温胁迫及其协同变温处理,植物外源激素GA3、ETH和CKT溶液浸种处理均对绿绒蒿种子休眠的解除有促... 以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和植物外源激素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种子低温胁迫及其协同变温处理,植物外源激素GA3、ETH和CKT溶液浸种处理均对绿绒蒿种子休眠的解除有促进作用,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发芽势、平均发芽速度和发芽指数,以400 mg/L的GA3溶液浸种处理的催芽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种子萌发 温度 植物外源激素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红花绿绒蒿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娘格才让 索朗拉宗 +2 位作者 卓玛措毛 格拉措 才让南加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918-922,929,共6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红花绿绒蒿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SwissTarget和PubChem数据库获取红花绿绒蒿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肝纤维化相关疾病靶点,然后利用Venny2.1获...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红花绿绒蒿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SwissTarget和PubChem数据库获取红花绿绒蒿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肝纤维化相关疾病靶点,然后利用Venny2.1获取两者交集的共同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应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最后采用AutoDocktools(v1.5.6)将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获取117个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与6423个疾病靶点,两者取交集后共获得251个交集靶点;GO与KEGG富集分析显示红花绿绒蒿有效成分可能参与AGE-RAGE、化学致癌-受体激活、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逆转肝纤维化;分子对接显示,红花绿绒蒿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SRC、HSP9OAA1、MAPK1和MAPK3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红花绿绒蒿可能作用于SRC、HSP9OAA1、MAPK1和MAPK3等关键靶点,通过AGE-RAGE、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肝纤维化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解除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红刚 赵文龙 +2 位作者 晋玲 高素芳 杜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97-3705,共9页
为了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解除对胚发育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响应,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变温层积处理,观测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的胚形态、胚率、发芽率,测定种子营养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呼吸途径关键酶... 为了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解除对胚发育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响应,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变温层积处理,观测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的胚形态、胚率、发芽率,测定种子营养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层积后,红花绿绒蒿种胚完成形态后熟,发芽率显著提高(P<0.05);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显著降低(P<0.05),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H)活性显著升高(P<0.05);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无显著变化,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及ABA/GA 3,ABA/GA 1比值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低温层积能够解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种子内营养物质积累,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途径活化,ABA,IAA含量及ABA/GA 3,ABA/GA 1比值下降是解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种子休眠解除 营养物质 酶活性 激素
下载PDF
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琬玥 冷秋思 +1 位作者 屈燕 区智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6891-6899,共9页
为研究全缘叶绿绒蒿的ISSR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全缘叶绿绒蒿16个居群共185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标记技术分析全缘叶绿绒蒿遗传多样性,利用Popgen1.32计算遗传相似系数(GS)、Shannon指数(I)、Nei’s指... 为研究全缘叶绿绒蒿的ISSR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全缘叶绿绒蒿16个居群共185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标记技术分析全缘叶绿绒蒿遗传多样性,利用Popgen1.32计算遗传相似系数(GS)、Shannon指数(I)、Nei’s指数(He)等遗传参数;AMOVA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利用MEGA4.0软件及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树状图,并用MVSP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对群体的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用TFPGA软件进行Mental检测。ISSR的21条引物共扩增出279个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8个,条带在150~2 000 bp之间均有分布,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百分比PPB=99.6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范围在0.052 0~0.208 3之间,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在0.079 5~0.313 4范围内;遗传分化系数(Gst)和AMOVA分析均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基因流(Nm)小于1,遗传漂变在全缘叶绿绒蒿的遗传分化中所起作用较大。Mental相关性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相关性不显著,地理距离对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没有明显影响。通过全缘叶绿绒蒿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ISSR是一种非常便捷、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能够为后续的种质鉴定、杂交育种和资源收集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ISSR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变迁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雯雯 王文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8-716,共9页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WAA)构建...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 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5%。(2) 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模型 FDA模型 ANN模型 加权平均算法 气候变化 全缘叶绿绒蒿
下载PDF
西藏两种绿绒蒿属植物可培养内生菌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舒婷 曹鹏熙 刘星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期58-64,共7页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与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是传统藏药,多刺绿绒蒿具有抗肿瘤、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等功效;全缘叶绿绒蒿具有清热解毒、止咳、保肝和抗氧化功能。为了探究两种绿绒蒿属植物根部以及叶部...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与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是传统藏药,多刺绿绒蒿具有抗肿瘤、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等功效;全缘叶绿绒蒿具有清热解毒、止咳、保肝和抗氧化功能。为了探究两种绿绒蒿属植物根部以及叶部可培养内生菌多样性,采用纯培养研究方法,分离纯化分布在同一生境两种绿绒蒿属植物的内生菌,最终得到两种绿绒蒿属植物内生细菌16种,真菌4种,分布于13个属。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刺绿绒蒿与全缘叶绿绒蒿内生菌中Bacillus均为优势属。Bacillus atrophaeus在两种绿绒蒿属植物根与叶中均可被分离出,在多刺绿绒蒿根与叶可培养内生菌中,Bacillus mycoides、Bacillus atrophaeus均为优势种,全缘叶绿绒蒿可培养内生菌中优势种为Bacillus altitudinis、Bacillus atrophaeus。本研究中所分离的内生菌可能在植物应对高寒环境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为开发利用藏药植物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全缘叶绿绒蒿 青藏高原 藏药植物 可培养内生菌
下载PDF
四种绿绒蒿属植物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被引量:9
14
作者 舍莉萍 孙菁 +5 位作者 周玉碧 孙胜男 赵庆帅 叶润蓉 卢学峰 彭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6-469,共4页
本文采用比色法测定了4种绿绒蒿属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1.56%,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RSD分别为2.94%和1.22%,表明本试验的重复性较好。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以五脉绿绒蒿中最高,全缘和红花绿绒... 本文采用比色法测定了4种绿绒蒿属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1.56%,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RSD分别为2.94%和1.22%,表明本试验的重复性较好。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以五脉绿绒蒿中最高,全缘和红花绿绒蒿次之,总状绿绒蒿中最低,4种药材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其用途差异基本吻合,与藏医用药品次习惯较为相符。本实验结果可以为绿绒蒿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比色法 五脉绿绒蒿 全缘绿绒蒿 红花绿绒蒿 总状绿绒蒿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朝文 李兆光 +2 位作者 和寿星 解玮佳 和文佳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27,共3页
在5~3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总状绿绒蒿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均可萌发,在15~25℃的条件下,总状绿绒蒿种子的萌发效果比较好,其中20℃时的效果最佳。GA3可明显加快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的发芽势。
关键词 总状绿绒蒿 萌发 温度
下载PDF
藏医临床常用绿绒蒿药材的鉴别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艳菲 冯协和 +4 位作者 王凯顺 李伯超 陈科力 黄必胜 刘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16,共9页
鉴别藏医临床常用的3种"欧贝"类绿绒蒿药材.采用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比较,光镜(OM)法观察根、花葶、叶、花的内部组织结构显微特征,扫描电镜(SEM)法观察花粉粒形态以及薄层层析法(TLC)对3种绿绒蒿进行鉴别.结果表明:1)原植物和... 鉴别藏医临床常用的3种"欧贝"类绿绒蒿药材.采用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比较,光镜(OM)法观察根、花葶、叶、花的内部组织结构显微特征,扫描电镜(SEM)法观察花粉粒形态以及薄层层析法(TLC)对3种绿绒蒿进行鉴别.结果表明:1)原植物和性状特征可根据花颜色不同或植株大小区分;2)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可根据根的木质化程度和叶的主脉维管束差异进行鉴别;3)粉末特征以花粉囊内壁细胞的特征最为明显;4)花粉粒表面特征: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的花粉粒为球形或近球形,无萌发孔,全缘叶绿绒蒿花粉粒上的刺状突起较红花绿绒蒿钝,红花绿绒蒿花粉粒表面比全缘叶绿绒蒿平滑;川西绿绒蒿花粉粒类型为3孔沟,表面具刺状雕纹.得出3种绿绒蒿的原植物、性状、内部显微组织结构、粉末特征、花粉粒表面特征等区别明显,可为藏医临床常用的3种"欧贝"类绿绒蒿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红花绿绒蒿 川西绿绒蒿 花粉粒 显微鉴别
下载PDF
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GC-MS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官艳丽 达娃卓玛 +2 位作者 格桑索朗 边巴次仁 白冰如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9-540,共2页
目的研究藏药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全缘叶绿绒蒿的花朵中提取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含量占花精油总量的92%。结论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化学成分种类... 目的研究藏药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全缘叶绿绒蒿的花朵中提取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含量占花精油总量的92%。结论全缘叶绿绒蒿花精油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蚕醛(26.0%)、2-十七烷酮(11.6%)、亚油酸甲酯(11.3%)和金合欢醇(6.9%)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绒蒿 精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藏药全缘绿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行烈 张惠迪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9年第4期75-77,共3页
本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的方法,鉴定了藏药全缘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Maxim)Franch]挥发油中的32个化合物,其中31个为本属植物中第一次发现.
关键词 藏药 绿绒蒿 挥发油 药物鉴定
下载PDF
全缘绿绒蒿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燕 黄志芳 +2 位作者 德吉 刘云华 易进海 《中国执业药师》 CAS 2009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的:建立全缘绿绒蒿药材中槲皮素的薄层色谱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全缘绿绒蒿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槲皮素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Phenomenex LunaC18(2)(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50∶50)... 目的:建立全缘绿绒蒿药材中槲皮素的薄层色谱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全缘绿绒蒿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槲皮素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Phenomenex LunaC18(2)(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50∶50);检测波长,360nm;流速,0.8ml/min。柱温:35℃。结果:各批全缘绿绒蒿药材TLC色谱中均能检出槲皮素;槲皮素HPLC色谱峰与其它色谱峰分离良好,进样量在0.04304~0.25824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7.14%,RSD=1.24%(n=6)。结论: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可靠,为控制全缘绿绒蒿药材的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绿绒蒿 薄层色谱鉴别 槲皮素 HPLC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总状绿绒蒿醇提物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DNA损伤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妤 范建平 +2 位作者 李涛 马晓军 杜军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4-689,I0001,共7页
目的:探讨传统藏药总状绿绒蒿体外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30、60、90、120和150mg.L-1)总状绿绒蒿醇提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白血病K562细胞,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MTT法检测... 目的:探讨传统藏药总状绿绒蒿体外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30、60、90、120和150mg.L-1)总状绿绒蒿醇提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白血病K562细胞,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变化。结果:作用于K562细胞24、48和72h后,不同浓度总状绿绒蒿醇提物组K562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P<0.05),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随着总状绿绒蒿醇提物浓度增加,K562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形态不规则,轮廓模糊,细胞碎片增多。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60、90和120mg.L-1总状绿绒蒿醇提物组K562细核内DNA片段化、TailDN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细胞周期检测,60、90和120mg.L-1总状绿绒蒿醇提物作用于K562细胞24h后,G0/G1期、S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下降,G2/M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分别为(1.88±0.30)%、(5.46±0.57)%和(19.80±1.03)%,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1.10±0.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状绿绒蒿醇提物组K562细胞周期发生了G2/M期阻滞。结论:总状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DNA损伤引发G2/M期阻滞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状绿绒蒿 K562细胞 增殖抑制 DNA损伤 细胞周期阻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