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跗骨窦延长切口与L形切口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0
1
作者 樊宗庆 聂宇 +3 位作者 符东林 李立 李一凡 张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5期627-630,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延长切口与L形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延长切口,21例)和常规组(采用L形切口,20例)。比较两组手... 目的探讨跗骨窦延长切口与L形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延长切口,21例)和常规组(采用L形切口,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B9hler角、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低(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B9hler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6、12个月,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随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跗骨窦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确切,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入路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雁波 张晨阳 +1 位作者 陈兴康 王国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8期721-725,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八”字入路组(... 目的观察比较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八”字入路组(n=54)和“L”形入路组(n=53),“L”形入路组行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八”字入路组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1 d、3 d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_(2)(PGE_(2))、P物质(SP)]水平,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影像学指标(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术后12个月手术优良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字入路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L”形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5-HT、PGE_(2)、SP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字入路组术后1 d、3 d血清5-HT、PGE_(2)、SP水平较“L”形入路组低(P<0.05)。“八”字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L”形入路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中,传统“L”形切口入路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疗效均确切,可恢复跟骨结构和形态,但后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疼痛介质释放,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预后改善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 传统“L”形切口入路 内固定 跟骨骨折 骨折复位 疼痛介质 手术优良率
下载PDF
跗骨窦“八”字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廷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八”字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Sanders分型为Ⅱ、Ⅲ型,均保留完整的临床手术资料和术后至少12个月的随访... 目的探讨跗骨窦“八”字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Sanders分型为Ⅱ、Ⅲ型,均保留完整的临床手术资料和术后至少12个月的随访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n=37)和常规组(n=45),微创组接受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常规组接受经典外侧“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出血量(37.82±10.04)mL少于常规组的(62.29±13.20)mL,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0.81%低于常规组的3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资料显示,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2组间术后12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相比,跗骨窦“八”字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而2种术式的骨折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跗骨窦入路 并发症 足部功能
下载PDF
两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蒋志刚 韩雪昆 +2 位作者 方玮 杨文贵 徐俊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14-418,共5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入路 解剖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学谦 王德成 +2 位作者 贺志亮 何稚鸥 黎作旭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足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跗骨窦小切口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足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跗骨窦小切口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26例和传统L形切口组(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24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足部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跗骨窦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传统L形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L形切口组(P<0.05);术后6月,两组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增大(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足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改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且相对于后者,前者更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 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 SandersⅡ型 SandersⅢ型 跟骨骨折 疗效
下载PDF
经皮撬剥复位固定与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潘辉龙 张国如 吴兴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经皮撬剥复位固定与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n=30... 目的对比观察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经皮撬剥复位固定与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行经皮撬剥复位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跟骨放射学指标[跟骨宽度、跟骨高度、跟骨交叉角(Cissane角)、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切口感染、皮瓣坏死、距关节僵硬、延迟愈合)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骨放射学指标水平与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跟骨宽度、跟骨高度明显低于术前,Cissane角、Bohler角与AOFA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跟骨宽度、跟骨高度、Cissane角、Bohler角与AOFAS评分、愈合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为(17.64±0.98)mL、6.67%,明显低于对照组[(65.17±8.31)mL、30.00%],手术、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为(52.18±3.96)min、(7.03±1.31)d、(6.89±0.32)d,明显短于对照组[(86.91±5.53)min、(11.52±2.98)d、(12.52±3.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经皮撬剥复位固定与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的应用效果相当,但经皮撬剥复位固定可进一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且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皮撬剥复位固定 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林武 扈克治 +2 位作者 吕波 任磊 康艳宾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12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撬剥复位固定、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13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C组各45例,A组行... 目的探讨经皮撬剥复位固定、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13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C组各45例,A组行经皮撬剥复位固定,B组行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C组行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比较3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7 d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7 d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根骨高度和术后7 d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C组短,术中出血量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 3组Bohler角及Cissane角均大于术前,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7 d 3组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3组术后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7 d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结论经皮撬剥复位固定、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效果相当,但经皮撬剥复位固定及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较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能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跟骨 经皮撬剥复位固定术 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术 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 手术时间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克氏针固定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肘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申志军 张枭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24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究克氏针固定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80例患儿分为后入路... 目的探究克氏针固定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80例患儿分为后入路组(39例,后入路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和侧入路组(41例,内外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随访结束后患肢的Baumann角和提携角、肘关节活动度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侧入路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后入路组(P<0.05)。侧入路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后入路组(P<0.05)。随访结束后,侧入路组的Baumann角和提携角明显大于后入路组(P<0.05);侧入路组患儿患肢肘关节屈曲、背伸、旋前和旋后的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后入路组(P<0.05);侧入路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后入路组(P<0.05)。结论内外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显著,不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患儿的Baumann角和提携角,还可促进患肢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克氏针固定 后入路 内外侧入路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9
作者 杨耀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5期6620-6623,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门诊单双号分为A组(单号)和B组(双号),各43例。A组接受经...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门诊单双号分为A组(单号)和B组(双号),各43例。A组接受经皮撬拨复位固定治疗,B组经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跟骨形态和足部功能(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治疗前,且B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Maryland评分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在骨形态和足部功能方面效果更好,而经皮撬拨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 经皮撬拨复位固定 足部功能
下载PDF
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方茂 张杰荣 +2 位作者 熊时喜 田晓林 林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术后评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透视次数多于B组,术中出血量、腓骨切口长度少/短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升高,且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跖屈、外翻、内翻、背屈)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螺钉位置不佳、疼痛程度、行走及下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后踝骨折复位质量优于A组(Z=4.248,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均具有较好效果,且安全性高,前者透视次数更多,术中出血量更少,后者改善踝关节功能与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骨折 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 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推挤螺钉复位技术——一种跟骨骨折复位的新方法
11
作者 史元祯 王一帆 +5 位作者 李正勋 刘仲论 张煜康 刘恒志 张宁 胡勇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23-28,共6页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辅助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内侧壁复位的推挤螺钉复位技术,并探讨此方法的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使用推挤螺钉复位技术辅助复位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2例,记录手术时间,对术...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辅助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内侧壁复位的推挤螺钉复位技术,并探讨此方法的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使用推挤螺钉复位技术辅助复位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2例,记录手术时间,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跟骨宽度、Böhler角和Gissane角进行比较,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术后疗效,评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40~50 min,平均(45.0±3.4)min。1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皮缘坏死和感染、腓骨长短肌肌腱炎,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或畸形愈合等情况,均有一定程度的距下关节僵硬。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跟骨宽度显著降低,Böhler角和Gissane角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侧比较,跟骨长度、宽度及Bö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随访时跟骨宽度、Bö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推挤螺钉复位跟骨骨折的技术是一种用于辅助跟骨关节内骨折内侧壁复位的有效方法,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角度改善显著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内侧壁复位 推挤螺钉
下载PDF
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12
作者 陆晨星 陈凤华 +2 位作者 许炜民 刘琰 徐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设为研究组。对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关节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用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对比,研究组均比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研究组的踝关节活动度、足踝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可在不增加术中失血量的情况下,获得比后内侧入路更好的临床疗效,其对于患者足踝功能、踝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均可有效改善,还可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使患者得以顺利出院,对骨折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清华 钟南 曾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给予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d、3d、1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6个月踝关节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术前、术后第1天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升高,改良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升高,改良组CRP、PCT水平略低于传统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肢感觉麻痹、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三踝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具有与传统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当的手术效果,且不影响患者术后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但相较而言,改良后患者疼痛程度更轻,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快,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三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骨盆后环损伤致骶髂关节脱位的内固定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14
作者 孙波 古源楷 +1 位作者 杨向群 赵良瑜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高能量冲击易导致骨盆后环损伤,并以骶髂关节脱位最为常见。骶髂关节作为躯干与下肢传递负荷的枢纽,对维持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损伤脱位,需及时开展手术恢复骨盆后环的稳定性。目前针对骶髂关节内固定的手术入路主要分为... 高能量冲击易导致骨盆后环损伤,并以骶髂关节脱位最为常见。骶髂关节作为躯干与下肢传递负荷的枢纽,对维持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损伤脱位,需及时开展手术恢复骨盆后环的稳定性。目前针对骶髂关节内固定的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前入路及后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术野暴露、内固定稳定性以及患者预后,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骶髂关节手术固定点的选择、手术入路以及术后并发症展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损伤 骶髂关节脱位 复位固定 手术入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刘磊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4-18,共5页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9例患者施以...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9例患者施以切开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试验组59例患者施以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功能、临床效果、住院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关节活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8.31%)高于对照组(86.44%)(P<0.05)。试验组住院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69%)低于对照组(15.25%)(P<0.05)。手术后1周,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方法,通过股骨大粗隆入路结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闭合复位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股骨大粗隆入路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下载PDF
钳夹技术结合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16
作者 陈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720-723,共4页
目的 探讨钳夹技术结合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钳夹技术结合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 目的 探讨钳夹技术结合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钳夹技术结合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50~80(65.10±10.15) min,术中出血量50~120(80.01±17.16)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14.2±1.3)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12(8.1±0.3)个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皮肤坏死、钢板外露及踝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10°~120°,伸直-10°~10°;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根据胫骨骨折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4.1%。结论 钳夹技术结合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钳夹法 闭合复位 内侧锁定钢板固定 胫骨骨折
下载PDF
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17
作者 黄乙勇 符凯 +1 位作者 洪聪 朱立宁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治疗,研究组采用闭合复位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前、手术当天与术后12周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12周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当天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升高,术后12周的VAS评分与术前和术后当天比较均降低(P<0.05),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2周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有良好的愈合效果,但闭合复位桡侧扇形克氏针疗效更好,可有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 闭合复位桡侧扇形克氏针 疗效
下载PDF
改良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8
作者 陈武林 阮成群 李光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55-1458,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将80... 目的比较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将80例患者分为改良K-L组(40例)和腹直肌外侧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 d时骨折复位质量,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直肌外侧组手术时间短于改良K-L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改良K-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外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改良K-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L入路和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应用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各有优劣,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较好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髋臼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改良Kocher-Langenbeck入路 腹直肌外侧入路
下载PDF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刘刚 吕永祥 +1 位作者 李子昂 朱自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2.1 d。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组(33例)和传统组(29例),改良组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传统组经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及随访过程中影像学、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86.89±1.32)min vs.(96.97±1.79)min、(94.70±6.27)mL vs.(218.59±8.47)mL(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0±1.27)d vs.(13.59±2.47)d,P>0.05]。改良组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100.25±8.33)d vs.(150.24±9.42)d、(94.57±0.47)分vs.(88.39±0.46)分、(124.42±0.46)分vs.(115.39±0.41)分(P<0.05)。两组患者Rasmuss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9±0.58)分vs.(15.64±0.49)分,P>0.05],末次随访显示,改良组胫骨平台角、后倾角显著大于传统组(88.56±1.63)°vs.(85.54±1.39)°、(12.84±0.48)°vs.(11.02±0.42)°(P<0.05)。结论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能够改善显露,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手术安全高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骨块 开放复位内固定 手术入路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
下载PDF
Schildhauer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复位内固定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手术创伤程度的影响
20
作者 任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Schildhauer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采用Schildhauer入路复位内固... 目的探讨Schildhauer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采用Schildhauer入路复位内固定手术,B组采用鹰嘴截骨入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 d,A组的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醛固酮(ALD)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术后6个月,A组的肘关节外旋、内旋、屈伸活动范围大于B组(P<0.05)。术后6个月,A组的Mayo、Neer评分均高于B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hildhauer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能减小创伤,改善肘关节活动度,促进肘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ldhauer入路 鹰嘴截骨入路 复位 内固定 肱骨远端C型骨折 关节功能 手术创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