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供血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铭 马玉祥 +3 位作者 王玉发 王祥 韩青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2-1125,1208,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8±3)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内踝上皮支 双轴点皮瓣 双轴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内踝上皮瓣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兴邦 王运涛 陶圣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 探讨内踝上皮瓣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1月-2015年5月,应用内踝上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1例,修复最大缺损面积7.0 cm×9.0 cm.结果 术后31例皮瓣全部成活,经3-9个月随访,皮瓣厚度、... 目的 探讨内踝上皮瓣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1月-2015年5月,应用内踝上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1例,修复最大缺损面积7.0 cm×9.0 cm.结果 术后31例皮瓣全部成活,经3-9个月随访,皮瓣厚度、质地接近足踝部,但较对侧足跟部略为臃肿,皮瓣痛觉、触觉为S2-S3.结论 内踝上皮瓣适用于修复足跟部面积不大的创面,修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踝上皮瓣 足跟部 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被引量:10
3
作者 金敏 唐举玉 刘俊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年第10期731-732,共2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显像技术在设计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8例拟行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手术病人,术前均采CDFI探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于主干发出的部位、动静脉内径、穿皮瓣位置、数量,并予体表标...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显像技术在设计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8例拟行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手术病人,术前均采CDFI探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于主干发出的部位、动静脉内径、穿皮瓣位置、数量,并予体表标记和记录,与手术对照。结果共探及49条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皮支动脉内径0.5~1.47mm,皮支静脉内径0.6~1.8mm,手术证实CDFI定位准确,18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CDFI显像客观,无创使用,能够准确测定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穿出部位和血管内径,对临床皮瓣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内踝上皮支皮瓣 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CDFI 血管内径 静脉内径 定位准确 参考价值 皮瓣设计 显像技术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创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丁长年 徐小春 +2 位作者 杨绪亮 路勇 武剑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足踝部感染创面先以VSD行足踝部感染创面的引流治疗,再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为血管蒂设计、切取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足踝部感染创面先以VSD行足踝部感染创面的引流治疗,再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为血管蒂设计、切取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面积4 cm×10 cm^8 cm×14 cm。结果:1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质地柔软,外形良好,供区无明显并发症,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6~9分。结论:VSD有利于感染创面的治疗,缩短了病程,VSD联合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对足踝部感染创面的修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 内踝上穿支皮瓣 足踝部 感染创面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玲玲 曹东升 +4 位作者 谢娟 李红红 陈增红 朱邦中 鲍琼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480-483,共4页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2015年4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13例,创面均合并跟腱或骨外露,供区原位缝合,蒂部反折处及筋膜瓣...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2015年4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13例,创面均合并跟腱或骨外露,供区原位缝合,蒂部反折处及筋膜瓣表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3例筋膜瓣成活无虞,供区切口及受区移植皮片均愈合良好。随访6-15个月,患者跟踝部外形无明显臃肿,可正常穿鞋行走,小腿供瓣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具有不损伤主干动脉,组织瓣成活可靠,供区美观,受区外形佳,对穿鞋影响小等优点,是修复跟踝创面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内踝上穿支 筋膜瓣 跟踝部创面
下载PDF
14例皮瓣修复创面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6
作者 向湘华 黄阿勇 +3 位作者 黄秋萍 庄智勇 蔡金表 王道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73-76,94,共5页
目的分析14例伴有骨质、肌腱、钢板等外露的创面采用皮瓣修复失败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采用皮瓣修复的有骨质、肌腱、钢板外露的创面,选取其中失败病例共1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腹部带蒂皮瓣3例、内踝上皮支皮... 目的分析14例伴有骨质、肌腱、钢板等外露的创面采用皮瓣修复失败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采用皮瓣修复的有骨质、肌腱、钢板外露的创面,选取其中失败病例共1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腹部带蒂皮瓣3例、内踝上皮支皮瓣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指动脉皮瓣2例、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例、指背皮支皮瓣1例、第2掌背动脉皮瓣1例、游离腕横纹皮瓣1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及探讨防治的方法。结果失败原因考虑术者对皮瓣理解不够1例,皮瓣选择不合适1例,创面清创不彻底1例,皮瓣面积过小1例,皮瓣外形不合理1例,设计不合理3例,术中切取原因1例,缝合原因3例,术后处理不及时、不充分2例。结论伴有骨质、肌腱、钢板外露的创面采用皮瓣修复需要术者对皮瓣供血系统有较深入的了解,有丰富的经验,能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适合的创面;术中需要彻底清创、止血;皮瓣的面积、外形、长宽比要合理;设计皮瓣与创面的方向要合适,不能扭转、反折;术中皮瓣切取要细心、耐心、小心;严格遵守微创、无污染、无张力、无扭转、无死腔等原则;术后出现血运方面问题处理要及时、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支皮瓣 缺损 创面修复 内踝上 指动脉 游离皮瓣
下载PDF
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7
作者 舒景坤 李红 赵连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497-499,共3页
目的报道以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20年6月,对13例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最远达第1跖骨近1/3,近端达内踝前缘)的创面进行修复,切取面积:3.0 cm×5.0 cm~6.0 cm×10.0... 目的报道以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20年6月,对13例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最远达第1跖骨近1/3,近端达内踝前缘)的创面进行修复,切取面积:3.0 cm×5.0 cm~6.0 cm×10.0 cm。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经6周~12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无臃肿,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是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该皮瓣操作相对简单,供区损伤较小,皮瓣质地和前足皮肤相近,皮瓣较美观、无臃肿、无需二期整形,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点下移 外踝上皮瓣 足内侧皮肤缺损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蒂球拍状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孙振中 寿奎水 +3 位作者 韦旭明 王建兵 吴永伟 顾三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95,I0004,共4页
目的报道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在小腿内侧以胫后动脉内踝皮支为血管蒂设计成球拍状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交腿皮瓣修复5例。球拍(皮瓣)面积为16c... 目的报道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在小腿内侧以胫后动脉内踝皮支为血管蒂设计成球拍状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交腿皮瓣修复5例。球拍(皮瓣)面积为16cm×9 cm~6 cm×4 cm,在小腿中上段设计切取,球拍柄宽2 cm,长为4~12 cm,在小腿中下段内侧设计切取。结果17例皮瓣术后血运好,无肿胀、淤血,全部成活,随访皮瓣质软,外形美观,供区均一期愈合,疗效满意。结论皮瓣设计灵活,血运可靠,切取方便,不损伤胫后动脉,是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内踝上皮支 外科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内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6
9
作者 单乐群 马保安 +6 位作者 张勇 郑联合 李军 王育才 李钊 孙嗣国 范清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内踝上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内踝上逆行皮瓣转移修复16例由外伤、感染所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或跟腱外露。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最大面积7cm×10cm。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 目的:探讨内踝上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内踝上逆行皮瓣转移修复16例由外伤、感染所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或跟腱外露。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最大面积7cm×10cm。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例,尖端部分坏死1例,2期行植皮覆盖坏死区。术后经1~12个月随访,修复后皮瓣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皮瓣痛、触觉为S0~S1。结论:内踝上岛状皮瓣适用于内、外踝部,足背近侧等与皮瓣供区较近的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相对较小的创面修复,对有踝关节动脉网严重损伤时需谨慎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内踝 皮瓣转移修复 部分坏死 跟腱外露 皮瓣供区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