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苜蓿属拉伸膜裹包青贮品质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月娥 张美艳 +2 位作者 徐驰 岳信龙 匡崇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通过对三得利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拉伸膜裹包青贮放置贮藏7个月,每个月定时取样进行营养成分测定,探究其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贮存过程中,苜蓿属裹包青贮pH为3.72-5,氨态氮和总氮的比值均小于5,青贮品质较佳,拉伸膜... 通过对三得利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拉伸膜裹包青贮放置贮藏7个月,每个月定时取样进行营养成分测定,探究其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贮存过程中,苜蓿属裹包青贮pH为3.72-5,氨态氮和总氮的比值均小于5,青贮品质较佳,拉伸膜裹包青贮适宜长期保存;(2)在贮藏过程中,青贮包的营养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霉变率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贮存6个月之后,霉变率明显升高。青贮初期粗蛋白含量高于青贮前,很可能是微生物蛋白所致,在整个贮存过程中,粗蛋白含量变化幅度较小,仅在贮存第1个月到第2月呈现少许的下降。苜蓿属不同植物半干青贮贮存过程中,粗脂肪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别。且青贮过程会导致苜蓿粗脂肪的增加,可能与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有关。苜蓿属半干拉伸膜青贮最佳的贮存利用时间为6个月。建议今后苜蓿属裹包青贮适当增加包膜层数和加大压实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得利紫花苜蓿 楚雄南苜蓿 青贮 贮存期 营养品质
下载PDF
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考述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174,共20页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物种 古代 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南苜蓿
下载PDF
3种豆科植物青贮品质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牟兰 蔡明 +2 位作者 高月娥 岳信龙 黄必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6-121,共6页
为开拓新的蛋白质饲草资源,以紫花苜蓿、楚雄南苜蓿和蚕豆秸秆3种常见豆科植物为材料,研究其在不同贮存时间(30、60、90、120、150、180、210、240 d)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参数,比较3种豆科植物的青贮品质。结果显示,随贮存时间延长,蚕豆秸... 为开拓新的蛋白质饲草资源,以紫花苜蓿、楚雄南苜蓿和蚕豆秸秆3种常见豆科植物为材料,研究其在不同贮存时间(30、60、90、120、150、180、210、240 d)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参数,比较3种豆科植物的青贮品质。结果显示,随贮存时间延长,蚕豆秸秆干物质含量高于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尤其在贮存150 d时,蚕豆秸秆的干物质含量达到最高,分别高于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25.24、26.91个百分点;整个贮存过程中,粗蛋白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楚雄南苜蓿>蚕豆秸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方面,贮存30~120 d,基本表现为紫花苜蓿<楚雄南苜蓿<蚕豆秸杆,贮存150~240 d,表现为紫花苜蓿<蚕豆秸杆<楚雄南苜蓿;贮存240 d时,蚕豆秸秆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22.23%,与同贮存时间紫花苜蓿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相近;pH值在整个青贮时期基本表现为蚕豆秸秆<楚雄南苜蓿<紫花苜蓿,在贮存180 d和240 d时,蚕豆秸秆pH值为3.98和3.85,低于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并显著低于其他贮存时间;贮存150~240 d,蚕豆秸秆氨态氮/总氮均显著低于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乳酸含量基本表现为楚雄南苜蓿>紫花苜蓿>蚕豆秸秆;在整个青贮时期,乙酸、丙酸含量总体表现为蚕豆秸秆显著低于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蚕豆秸秆除在贮存210 d时有少量丁酸产生外,其他贮存时间均无丁酸产生,丁酸含量整体上低于紫花苜蓿和楚雄南苜蓿。因此,综合考虑营养价值和青贮品质,长期贮存下蚕豆秸秆作为饲料资源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楚雄南苜蓿 蚕豆 青贮品质
下载PDF
南苜蓿组织和原生质体培养及转化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学宝 白永延 许智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359-364,共6页
主要探讨南苜蓿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中的器官发生及遗传转化。南苜蓿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培养在附加IAA 0.5—1mg/L和细胞分裂素(BA或ZT)0.5—2mg/L的MS培养基上,在有光照的条件下诱导形成不定芽,进而再生成完整植株。... 主要探讨南苜蓿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中的器官发生及遗传转化。南苜蓿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培养在附加IAA 0.5—1mg/L和细胞分裂素(BA或ZT)0.5—2mg/L的MS培养基上,在有光照的条件下诱导形成不定芽,进而再生成完整植株。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在附加2.4-D0.5mg/L和KT 0.2mg/L的B_5液体培养基中,细胞分裂频率可达30—41%,原生质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在MSB培养基(MS无机盐+B_5维生素)上分化出芽。采用子叶外植体(或原生质体)-农杆菌共培养法获得转化植株(或转化组织)。GUS活性检测和胭脂碱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化细胞内得到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苜蓿 组织培养 原生质体 转化
下载PDF
我国古代苜蓿的植物学研究考 被引量:19
5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213,共12页
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考证尚属少见。本文以记载苜蓿植物学的相关典籍为材料,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考证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重点考证了汉代引种苜蓿的原产地、古代苜蓿的分布与适应性和苜蓿... 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考证尚属少见。本文以记载苜蓿植物学的相关典籍为材料,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考证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重点考证了汉代引种苜蓿的原产地、古代苜蓿的分布与适应性和苜蓿形态特征特性等。考证表明,古代首先阐明了我国苜蓿的来源和栽培区域,其次是阐明了从西域引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并对根、枝条、叶和果等苜蓿形态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都记载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于大宛和罽宾,这是我国对苜蓿栽培史的世界性贡献。汉代至唐宋西北地区种植苜蓿已颇为广泛,到明代苜蓿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苜蓿的根、枝条、叶和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也得到了广泛的科学系统研究,特别是苜蓿花色的研究为确定我国古代栽培苜蓿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唐代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明确指出,苜蓿"紫花时,大益马"。明代的朱橚《救荒本草》、王象晋《群芳谱》和清代的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等专著都记载了苜蓿开紫花,唯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是苜蓿开黄花。后人研究表明,前者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代引入的苜蓿即此),后者为南苜蓿(M.hispida),而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的另一种开黄花的野苜蓿应该是黄花苜蓿(M.falcata)。通过本研究,可揭示我国古代对苜蓿特性的认识过程,对今天我们更好地认识苜蓿、利用苜蓿起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植物学 古代 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南苜蓿
下载PDF
黄花苜蓿游离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峻 奚惕 姜彦秋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8-51,共4页
以黄花苜蓿(Medicago hispida)下胚轴和子叶来源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悬浮细胞振荡培养,经200目尼龙网过滤后得到游离的单细胞。这些细胞作浅层培养、可获得小细胞团。实验还观察到悬浮细胞存在多种形态,对其成因及繁殖方式作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 黄花苜蓿(medicago hispida) 游离细胞 悬浮培养
下载PDF
金花菜、葱白系列产品加工技术
7
作者 李学贵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62,共3页
介绍了金花菜、葱白系列产品的腌制加工工艺条件及操作要求,对开发腌制新产品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金花菜 葱白 腌制
下载PDF
酸、铝胁迫对楚雄南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梅文君 许义兰 +4 位作者 杨永莲 段新慧 姜华 陶杨 韩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2-1017,共6页
【目的】研究酸、铝胁迫对楚雄南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酸性土壤中苜蓿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楚雄南苜蓿种子为材料,按照不同pH值(3.5、4.5、5.5、6.5和7.5)和不同Al3^+质量浓度(0、100、300、500、700和1 000... 【目的】研究酸、铝胁迫对楚雄南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酸性土壤中苜蓿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楚雄南苜蓿种子为材料,按照不同pH值(3.5、4.5、5.5、6.5和7.5)和不同Al3^+质量浓度(0、100、300、500、700和1 000 mg/L)分别配置30种溶液,生长10 d后对楚雄南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茎长、POD和SOD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微酸条件下(pH 5.5~6.5),楚雄南苜蓿种子萌发、生长良好,当pH为3.5时种子萌发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Al3^+质量浓度大于500 mg/L时,发芽率、发芽势和根长等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且幼苗根长对Al3^+质量浓度的变化更为敏感;酸、铝共同胁迫对楚雄南苜蓿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单一胁迫,在pH低于4.5、Al3^+质量浓度高于500 mg/L时,楚雄南苜蓿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楚雄南苜蓿在pH大于4.5、Al3^+质量浓度低于500 mg/L的土壤条件下可大力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南苜蓿 酸、铝胁迫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