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e Records as Medical Stories: A Song-dynasty Doctor’s Narration of His Own Medicine-Xu Shuwei (1080-1154)
1
作者 Asaf Goldschmidt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4年第2期95-103,共9页
The key point in studying or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on the doctrines underlying it and on its perception of the body,physiology,pathology,and its treatment.Namely,there is often a tendency to focu... The key point in studying or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on the doctrines underlying it and on its perception of the body,physiology,pathology,and its treatment.Namely,there is often a tendency to focus on reading and analysing the classical canons and therapy-related texts including formularies and materia medica collections.However,focusing on these sources provides us with a one-sided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These primary sources lack the clinical down-to-earth know-how that encompasses medical treatment,which are represented,for instance,in the clinical rounds of modern medical schools.Our traditional focus on the medical canons and formularies provides almost no clinical knowledge,leaving us with a one-sided narrative that ignores how medicine and healing are actually practiced in the field.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tter aspect of medicin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Using written and visual sources dating to the Song dynasty,clinical encounter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cluding their families are depicted based on case records recorded by a physician,members of the patient’s family,and bystanders.This array of case records or case stories will enable us to narr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both from the clinical perspective and from the social interaction.This paper will also discuss visual depictions of the medical encounter to provide another perspective for narrating medicin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Medical case records and paintings depicting medical encounters are exemplary of the potential of Chinese primary sources for narrative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encounter medical practice song dynasty Xu Shuwei Case records
下载PDF
Looking up Prescriptions to Treat Infectious Disease:Anti-epidemic Books of Medical Formularies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Qing Dynasty
2
作者 LIU Xiyang GUO Zhiheng(Translated)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1期17-32,共16页
Copying,compiling,publishing,disseminating,and referencing anti-epidemic books of medical formularies were common activities during the outbreak of epidemics in the Qing dynasty.Its emergence,motivated by epidemic dis... Copying,compiling,publishing,disseminating,and referencing anti-epidemic books of medical formularies were common activities during the outbreak of epidemics in the Qing dynasty.Its emergence,motivated by epidemic disease again and again,was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y played a unique role as media on affairs such as treating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mobilizing peoples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anti-epidemic activities,integrating and popularizing knowledge of epidemic prevention.Anti-epidemic books of medical formularies were important to link peoples,things,and substances related with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were a kind of motivation to actively deal with the infectious disease,control the epidemic,and maintain health.Compared to other common measures,anti-epidemic books of medical formularies participated in man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actices deeply,which actually built a low cost,spontaneous,dispersed and non-institutional system to respond to epidemic,and the system had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er conductibility,bigger coverage area,and better external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epidemic books of medical formularies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diffusion medical practice Qing dynasty
下载PDF
宋代官修方书中脏腑病证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德辰 沈金涛 +1 位作者 李良松 常佩雨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55-659,共5页
宋代官修方书是宋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在医学门户未大量分化之前最系统、最全面的中医学术总结。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脏腑病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核心,宋代官修方书中记载有大量脏腑病证相关内容,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中各... 宋代官修方书是宋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在医学门户未大量分化之前最系统、最全面的中医学术总结。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脏腑病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核心,宋代官修方书中记载有大量脏腑病证相关内容,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中各个脏腑的病证大都有所讨论,但仍不够系统与精深,宋代官修方书的系统性、权威性、实用性及承上启下作用为脏腑病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样本,值得系统挖掘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官修方书 脏腑学说 脏腑病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江右文库》文献编《易》类著作提要七则
4
作者 王利民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介绍著作人的生平仕履情况,各书之卷次结构、各卷内容、学术源流以及版本流传情况等,并交代《江右文库》本次影印各书所依据的版本。
关键词 江右文库 宋代 周易 易学
下载PDF
清代河南刊刻医籍情况与种类特点研究
5
作者 卜俊成 刘瑾春 +3 位作者 李美玲 石长春 尹笑丹 徐江雁 《河南中医》 2024年第6期834-839,共6页
研究已发现的清代河南刊刻的医籍共19部,其中官刻医籍2部、坊刻医籍12部、私刻医籍5部。书籍内容全面,涉及临床各科,《经验救急良方》为方书著作,《豫医双璧》为伤寒类和攻邪派医家著作,《针灸易学》为针灸类著作,《七十二翻症》为中医... 研究已发现的清代河南刊刻的医籍共19部,其中官刻医籍2部、坊刻医籍12部、私刻医籍5部。书籍内容全面,涉及临床各科,《经验救急良方》为方书著作,《豫医双璧》为伤寒类和攻邪派医家著作,《针灸易学》为针灸类著作,《七十二翻症》为中医内科急症著作,《胎产心法》《达生编纂要》《庄氏福幼编遂生编》《傅青主男女科全编》为中医妇科、儿科、男科著作,《寿亲养老新书》《生生理言》《卫生易筋经》为中医养生学著作,《瘟疫条辨摘略》为温病学著作,《外科证治全书》《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中医外科著作,《保赤推拿法》为推拿学著作,《加减回生第一仙丹经验良方》为骨伤科著作,《洄溪医案》《笔花医镜》则涉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但与同时代刊刻的其他书籍相比,医籍的刊印数量相对较少,刊刻地主要在开封,以坊刻本居多,著者以省外医家为主,虽然未能全面勾勒出清代河南籍医家著作的整体风貌,但仍然起到了保存中医著作文本,促进中医学术传承,推动中医学科发展,丰富中原医学文化,普及中医科学知识的作用,是了解清代河南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籍 刊刻 河南 清代
下载PDF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6
作者 刘礼堂 范钰翎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和“中澹闲洁”的茶道精神,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茶书诗画 茶道精神
下载PDF
宋朝周边政权朝贡贸易输入的名贵药物及其医学应用探析
7
作者 韩毅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76-88,共13页
两宋时期,生活在宋朝周边的甘州回鹘、龟兹回鹘、高昌回鹘、于阗李氏王朝、沙州归义军、交趾、占城、凉州吐蕃、青唐吐蕃、西夏、大理、辽朝、金朝、高丽等政权,先后通过朝贡贸易的形式,将原产于当地的土产药材和来自海外的乳香、安息... 两宋时期,生活在宋朝周边的甘州回鹘、龟兹回鹘、高昌回鹘、于阗李氏王朝、沙州归义军、交趾、占城、凉州吐蕃、青唐吐蕃、西夏、大理、辽朝、金朝、高丽等政权,先后通过朝贡贸易的形式,将原产于当地的土产药材和来自海外的乳香、安息香、龙涎香、苏合香、艾纳香、荜拨、胡椒、肉豆蔻、白豆蔻、胡黄连、犀角等珍稀药物传入宋朝境内。域外名贵药物的传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药材的品种,而且经宋朝官府医学机构和广大医家验证并确定其性味、主治和功效后,被收入官修医学本草、方书和民间医书之中,成为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周边政权 朝贡贸易 名贵药物 医学应用
下载PDF
文人的陈谢: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赞赏与互动
8
作者 王大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8-33,61,共7页
文人与僧人之间的酬唱交流是佛教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题材之一。宋元时期由于有大量僧人参与了社会医疗活动,所以一些文人对此类医僧多有赞叹或感谢,同时也不乏真情流露的欣赏。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互动,展现了涉医僧众群体的社会... 文人与僧人之间的酬唱交流是佛教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题材之一。宋元时期由于有大量僧人参与了社会医疗活动,所以一些文人对此类医僧多有赞叹或感谢,同时也不乏真情流露的欣赏。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互动,展现了涉医僧众群体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他们的交游特征。这是以诗文为视角发掘宋元僧众与文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独特途径,也是从更多层面建构两者之间互动交流的特殊观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诗文互动 文人与医僧
下载PDF
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对校法校勘记探析
9
作者 潘锋 李楠 +1 位作者 李文飞 曾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57-261,共5页
以《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简称“新雕本”)为参照,对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宋校本”)中的对校法校勘记(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进行探析,发现宋校本的校勘记漏注、误注之处较多,其对异文学术价值的判断及对异文注存... 以《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简称“新雕本”)为参照,对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宋校本”)中的对校法校勘记(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进行探析,发现宋校本的校勘记漏注、误注之处较多,其对异文学术价值的判断及对异文注存取舍的标准有待研究;宋校本部分校勘记与新雕本内容相合,推测宋臣校书时参考了该版本;宋臣整理该书时未确定具体的底本与校本,而是汇集多种唐写本,参考唐及唐以前多部医籍重编而成。结合校正医书局以文士儒臣主导校书工作的特殊性,认为宋校本成书过程中的复杂性及其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值得重视;有必要进一步理清宋校本版本源流、基本构成、引用文献及引用方式等基本问题,以期为正确认识其版本特点、有效利用其文献资料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急千金要方》 北宋校正医书局 宋校本 对校法 校勘记 异文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10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下载PDF
《武威汉代医简》治痹药方研究
11
作者 宁义菲 田雪梅 +1 位作者 杜小正 张枫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3期9-12,共4页
《武威汉代医简》中治痹方药分为内服和外用,内服方包括治伤寒逐风方、治痹手足臃肿方、治鲁氏青行解腹方、瘀方、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五首方剂,外用方包括羊粪热熏方和治千金膏药方两首方剂。文章重点阐述各方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以... 《武威汉代医简》中治痹方药分为内服和外用,内服方包括治伤寒逐风方、治痹手足臃肿方、治鲁氏青行解腹方、瘀方、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五首方剂,外用方包括羊粪热熏方和治千金膏药方两首方剂。文章重点阐述各方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以及组方特点,从用药特点、剂型和服药特点以及各方异同方面进行论述,为进一步研究《武威汉代医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汉代医简 痹证 治痹药方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著对《诸病源候论》引用研究
12
作者 李彤迪 王育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63-967,共5页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候论》在后世的流传保留了珍贵有效的史料与语料,给后人探寻古籍原貌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伤寒论 伤寒类医籍 宋金元时期
下载PDF
两宋时期纸质媒介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关联性探析
13
作者 宋芳斌 《美育学刊》 2024年第5期72-77,共6页
两宋纸质媒介是社会文明全面演进的产物,既包括大量艺术类书籍撰写出版,又可见粉本摹本的广泛应用。宋代的书籍出版对艺术观念记录、发展与流传具有关键的作用。此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凭借在文化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控制着书籍的编撰、品评与... 两宋纸质媒介是社会文明全面演进的产物,既包括大量艺术类书籍撰写出版,又可见粉本摹本的广泛应用。宋代的书籍出版对艺术观念记录、发展与流传具有关键的作用。此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凭借在文化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控制着书籍的编撰、品评与传播,以致私修书籍或官修书籍的画论、画谱均与文士的审美旨趣密切相关。而粉本作为传播媒介则是画家参考范本,更是绘画交流的工具。基于纸质媒介的二元逻辑区分视角考察其与两宋艺术观念和绘画技法传播的钩连,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之于书籍出版、艺术观念的关键意义,可以此还原自由之风与文艺之风盛行的宋代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绘画 书籍出版 艺术观念
下载PDF
也谈安大简《诗经》“侯六”“魏九”——兼论安大简《诗经》的版本问题
14
作者 朱佩弦 刘刚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安大简《诗经》“侯六”“魏九”二国风当确指“魏风”与“唐风”(晋诗),其命名之所以异于传世本《毛诗》,可能是由于该本之祖本采用了根据采诗或献诗时魏国实际政治中心所在(“霍”,即“侯”)与晋诗的实际采取之地(“晋国之魏邑”)命... 安大简《诗经》“侯六”“魏九”二国风当确指“魏风”与“唐风”(晋诗),其命名之所以异于传世本《毛诗》,可能是由于该本之祖本采用了根据采诗或献诗时魏国实际政治中心所在(“霍”,即“侯”)与晋诗的实际采取之地(“晋国之魏邑”)命名的方式。从“侯六”“魏九”命名的原生态化,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安大简《诗经》的祖本应该是早于儒家诗教本的一个两周官学的初编本,楚国学官出于对本国礼乐祭祀文化的保护目的,在此初编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节选,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无《雅》《颂》和《国风》不全的安大简《诗经》的面貌;而从安大简《诗经》中异体字大量出现于同篇的特点来看,该选本可能同时兼有“识字辨义”的教育功用,是教授楚国官学之“国子”的初级教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诗经》 “侯六” “魏九” 两周官学 初编 初级教本
下载PDF
从朱熹《诗经》学到杨维桢乐府诗创作——一个走向民间的乐府诗创作趋向
15
作者 史伟 王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学 元代乐府诗 杨维桢
下载PDF
《金匮要略》成书新考——兼论宋以前整理者对张仲景原文的增改
16
作者 包伯航 刘辰鑫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809-818,共10页
文章通过考察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有关张仲景著作的记载,发现今本《金匮要略》在北宋校正医书局开始校正之前,便已经过历代整理者的更名、增删和校改,成书过程极为复杂。提出关于今本《金匮要略》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的正确表述应... 文章通过考察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有关张仲景著作的记载,发现今本《金匮要略》在北宋校正医书局开始校正之前,便已经过历代整理者的更名、增删和校改,成书过程极为复杂。提出关于今本《金匮要略》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的正确表述应为:北宋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一部以张仲景著述为主体,经宋以前历代整理者增、删、校、改,成书于唐以后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方》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在《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校订而来的,初刊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其成书年代为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金匮玉函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王洙 北宋校正医书局
下载PDF
论周代婚姻礼制下贵族女性的婚姻境遇——以《诗经》为中心
17
作者 付欣然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5-79,共5页
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承载者,《诗经》保存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客观反映周代的婚姻礼制。从婚前的祭成之礼、婚时的亲迎之礼及婚后的归宁之礼可知,周代贵族女性在成婚前后受到礼制的严格约束。通过婚前重视贵族女性教育与婚后忽视其情感诉... 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承载者,《诗经》保存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客观反映周代的婚姻礼制。从婚前的祭成之礼、婚时的亲迎之礼及婚后的归宁之礼可知,周代贵族女性在成婚前后受到礼制的严格约束。通过婚前重视贵族女性教育与婚后忽视其情感诉求的对比,《诗经》反映了周代贵族女性被压抑、被束缚的从属地位与悲伤凄凉的人生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周代 贵族女性 婚姻礼制
下载PDF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千金要方》药名探析
18
作者 刘苏槿 李文飞 曾凤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4期365-372,共8页
以《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版本异文为材料,对《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所涉药名进行对勘分析,发现宋臣整理该书时注重考辨名实、区分药用部位、对药名进行补充并通改,使该版本的药物分类趋于细化,体现了宋代本草学的发展水平,强... 以《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版本异文为材料,对《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所涉药名进行对勘分析,发现宋臣整理该书时注重考辨名实、区分药用部位、对药名进行补充并通改,使该版本的药物分类趋于细化,体现了宋代本草学的发展水平,强化了该书的临床实用性。但宋臣校改本存在理校径改、所据文献不明,与宋代本草学认识存在相违之处,由此提出通行本宋校《千金要方》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值得高度重视,切忌盲信盲从。以此研究为切入点,可深入探讨宋臣校改中医古籍的思想理念及指导原则,以便为宋校医书的当代应用以及传世本草文献的校勘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要方》 北宋校正医书局 校改 药名 古籍版本
下载PDF
北宋时期援易入医现象探析
19
作者 姚盛元 张其成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5期493-502,共10页
当前学界对北宋时期援易入医现象的研究较为忽视,是医易会通研究的不足所在。通过整理北宋时期医学文献中与援易入医有关的条文,围绕易象、易数、易理、易占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总体来说,北宋时期援易入医承继隋唐时期的“以易释医”... 当前学界对北宋时期援易入医现象的研究较为忽视,是医易会通研究的不足所在。通过整理北宋时期医学文献中与援易入医有关的条文,围绕易象、易数、易理、易占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总体来说,北宋时期援易入医承继隋唐时期的“以易释医”特征,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主动意识的增强、解释深度的加深、释医方法的成熟、固定命题的形成4个方面。北宋时期的援易入医,不仅丰富了医学的内涵,也提升了易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应理性看待援易入医现象,既要肯定其在医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过度强调或滥用易学知识而引发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易会通 援易入医 中医哲学 北宋时期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 周易
下载PDF
唐宋时期中医古籍文献对不寐中医药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婷婷 张立敏 +3 位作者 崔力心 管凤玲 刘蕾 南红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22-727,共6页
目的基于唐宋时期中医古籍文献对不寐中医药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唐宋时期古籍为依托,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唐宋时期不寐治疗组方用药的经验。结果治疗不寐使用最多的药物依次为人参、酸枣仁、肉桂、... 目的基于唐宋时期中医古籍文献对不寐中医药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唐宋时期古籍为依托,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唐宋时期不寐治疗组方用药的经验。结果治疗不寐使用最多的药物依次为人参、酸枣仁、肉桂、茯苓、麦冬、茯神、黄芪、川芎、黄芩;常用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用药性味以甘平温、苦寒为主;药物归经以入心经药最多,其次为入脾经、肺经、肝经;出现次数较多的核心药物有甘草、人参、肉桂、酸枣仁、麦冬、茯苓、茯神、黄芪8味;通过综合分析得到13个核心药对组合。结论唐宋时期辨证治疗不寐主要以补虚、清热、安神为主;从唐宋时期用药上来看,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治不寐之本在于安神;常用药对以人参为中心,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养心汤三个著名安神方剂都包括药对中的药物,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不寐 用药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