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社、药市、信仰: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
1
作者 冯玉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文社汇聚之地。尤其特别之处,吴山为城中之山。山上庙宇林立,山顶平升处有药王庙矗立,既是药商同业祭祀聚会之处,又是民众祈拜安康之所。山间有侣山堂,是张志聪、高世栻等行医讲学处,亦为后人所言钱塘医派的主要活动地。吴山之侧还有名医汇集。在山下及坊街上,诸多知名药堂、药铺开设于此。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它既为在地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维系着医疗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的构成及其功能表明,“医疗社会”不只具有学科及认知意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具化可见的历史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杭州吴山 信仰 药市 医社 区域社会史
下载PDF
明清小说情节涉医描写的叙事意义
2
作者 汪燕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然行为组合而成,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往往是某种观念的图解。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历程,也是小说常见内容,涉医叙事在小说中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情节 涉医叙事 因果 巧合
下载PDF
明清时期白山土司官族教育的多维透视——以《白山司志》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蓝武 李湛驭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10,共6页
《白山司志》作为一部专门记述白山司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其中部分史料真实反映出明清时期白山土司官族教育的历史情形。白山司域统治者对官族子弟的教育极为重视,通过派送子弟入官学学习、培养崇文重教家风和营造人... 《白山司志》作为一部专门记述白山司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其中部分史料真实反映出明清时期白山土司官族教育的历史情形。白山司域统治者对官族子弟的教育极为重视,通过派送子弟入官学学习、培养崇文重教家风和营造人文环境等方式对官族子弟进行教育,旨在提高整个白山司域官族的文化素养,进而逐渐融入汉文化知识体系中,构建国家认同意识。明清时期白山司域官族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特征,对官族的教育侧重提升土司承袭人的文化水平,而将科举取士作为次要目的。以《白山司志》为中心对明清时期白山土司的官族教育进行多维度探析,不仅为区域教育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而且还为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微观切入点,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白山土司 家族教育 《白山司志》
下载PDF
明清齐鲁针灸发展特点及背景探究
4
作者 官宏 张学成 +1 位作者 贾红玲 张永臣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2期211-216,共6页
明清时期,齐鲁医家众多,著述宏富,其中包含《经络汇编释义》《经穴解》《针灸阐岐》等针灸专著;针灸治疗范围拓宽,涉及临证各科;针灸学传承与创新并举,且注重知识普及。这一时期,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医学教育的推动、印刷技术的推广... 明清时期,齐鲁医家众多,著述宏富,其中包含《经络汇编释义》《经穴解》《针灸阐岐》等针灸专著;针灸治疗范围拓宽,涉及临证各科;针灸学传承与创新并举,且注重知识普及。这一时期,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医学教育的推动、印刷技术的推广应用、医学书籍的普及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对齐鲁针灸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参考文献39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齐鲁医派 针灸 发展特点 背景
下载PDF
秦伯未与《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诊治咳嗽的经验挖掘与对比研究
5
作者 陈一凡 李雁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1745-1751,1765,共8页
目的探析中医名家秦伯未与其所编著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诊治咳嗽的经验,通过对比尝试寻求其学术渊源及特点,并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筛选并录入现存于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秦伯未查房记录、出版书籍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目的探析中医名家秦伯未与其所编著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诊治咳嗽的经验,通过对比尝试寻求其学术渊源及特点,并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筛选并录入现存于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秦伯未查房记录、出版书籍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的咳嗽医案,统计医案与处方数量、临床表现与药物出现频次、频率等信息,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再结合清代名医医案文本内容及秦伯未著作中对咳嗽的认识,与挖掘结果互参、互证、互补,从而总结秦伯未与清代名医诊治咳嗽的思路与经验。结果共获得秦伯未治疗咳嗽的医案51份,处方81首以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7位医家治疗咳嗽的医案73份,处方91首。通过挖掘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可将秦伯未诊治咳嗽的主要思路总结为:咳分外内脏腑,治需标本兼顾;标在痰阻气逆,宣肺降气化痰;本于外感内伤,尚应审因论治。清代名医诊治咳嗽则亦重顺气化痰,多用培土生金;亦分外内脏腑,重视五行生克。结论秦伯未与清代名医诊治咳嗽均重视外邪、内伤、脏腑咳的分类以及顺气化痰法的使用,秦伯未以理气化痰止咳为核心,并细分病因而治;清代名医则多用培土生金之法,并重视五行生克。二者的诊疗经验对现代临床较少关注的伤暑、伤湿及外寒内热等外感咳嗽,食积、瘀血、心火、肝气、胃寒、肾虚等内伤咳嗽以及脏腑咳的辨治可提供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医案 秦伯未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下载PDF
《清宫医案集成》中熏洗方运用初探
6
作者 唐逸 李茗香 +3 位作者 王伟夷 范颐超 李佳颖 张子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0-357,共8页
[目的]探究《清宫医案集成》中熏洗方治疗疾病的特殊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临床外治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清宫医案集成》中117首熏洗方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对清宫熏洗方的组成、剂量、药性、功效进行整理统计,并结合该书中的相关医... [目的]探究《清宫医案集成》中熏洗方治疗疾病的特殊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临床外治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清宫医案集成》中117首熏洗方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对清宫熏洗方的组成、剂量、药性、功效进行整理统计,并结合该书中的相关医案及按语,对熏洗方在清宫中的特色运用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清宫医案集成》中的117首宫廷熏洗方在遣方用药上展现出种类繁多、质量上乘,方简药精、效专力宏,随证加减、用药灵活,治病为先、不拘药量,善用风药、不避毒药等多种特色;且另有受众广泛、方式独特、器具考究、药液制备过程细致等其他优势。[结论]《清宫医案集成》中的熏洗方颇具宫廷特色及优势,对其运用展开探索能够获得独特的见解和启示,有助于发扬宫廷用药特色,促进中医药外治疗法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医案集成 清代 宫廷医疗 中药熏洗 用药特色 遣方用药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明清医病信任问题再思考
7
作者 董晓艳 韩雨杰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48-51,66,共5页
随着医疗社会史书写视角的转变,明清医病关系史渐成学界新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根据史料中病家频繁换医现象,认为病家对医家缺少信任是中国古代医病关系的基本格局。在对史料“重新发现”的基础上,加入阶层等变量,拟对这一论断进行重新... 随着医疗社会史书写视角的转变,明清医病关系史渐成学界新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根据史料中病家频繁换医现象,认为病家对医家缺少信任是中国古代医病关系的基本格局。在对史料“重新发现”的基础上,加入阶层等变量,拟对这一论断进行重新审视:这一论断并不具有代表性,中下阶层的病家对医家是颇为信任的,甚至到了唯唯听命的地步;医病关系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在于由于医学理论和疗效的不确定性,病家利用所能触及的一切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病关系 医患信任 明清时期 医学不确定性
下载PDF
明清滇黔行纪述论
8
作者 姜建国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明清时期中央对云贵地区的管理由高层组织逐步深入至基层社会,随着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加,尤其官员往来的频繁,出现了大量汉文滇黔行纪。经笔者收集整理共计67部,其中明代9部,清代58部。这些行纪的旅行路线以往来直隶与云贵以及江南... 明清时期中央对云贵地区的管理由高层组织逐步深入至基层社会,随着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加,尤其官员往来的频繁,出现了大量汉文滇黔行纪。经笔者收集整理共计67部,其中明代9部,清代58部。这些行纪的旅行路线以往来直隶与云贵以及江南与云贵间的数量最多,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格局相一致。随着中央统治的深入,地理认知的拓展等因素,明清滇黔行纪所涉及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行纪的作者以官员为主,由于官员选派施行地区回避制,因此大部分是省外至滇黔任职的官员。具体的出行原因以贬谪、为官、监考、处理军务、宣召、办案为数较多,地理考察、寻亲、游览、朝觐、赶考、矿产调查、地质勘察为数较少。明清云贵地区是此前文人、官员较少涉足的新天地,因此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为他们的文学、绘画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土壤。明清滇黔行纪,既有写景叙事的文学佳作,又有大量关于明清滇黔交通、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教育、矿产、地理、气候的珍贵史料。滇黔地区很多旅游景点在明清时期就得到了开发,由于通行条件所限,驿道沿线的景区分布集中,且相关诗文记录丰富,可谓这些景点的文化富矿。滇黔行纪保留了景点的历史,积累起景点的人文底蕴,对当今云贵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云贵地区 交通史料 行纪
下载PDF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涉医文献及其文学价值
9
作者 王魁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较多求医问病场景的描写,涉及到医疗制度、医理、医药、诊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就医、养生等日常生活的情状。这些涉医文献既有对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医理的阐发,也有对诊疗中注重情绪与疾病关...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较多求医问病场景的描写,涉及到医疗制度、医理、医药、诊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就医、养生等日常生活的情状。这些涉医文献既有对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医理的阐发,也有对诊疗中注重情绪与疾病关系的叙述。就整体而言,此类涉医文献的文学书写大多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依据,同时作为文学素材,又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但涉医文献毕竟与医学文献有本质的不同,对此,我们既要充分重视,也要详加区分、核验,科学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世情小说 涉医文献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明清时期新安方歌的知识建构研究
10
作者 范庆芬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涌现了一批医学普及启蒙派医家,不少医家采用歌诀语类著述,其中方剂歌诀简称“方歌”被广泛流传。通过选取新安几位主要代表医家的方歌进行话语分析,并与中医经典《伤寒论》语言进行对比,从语类的阶段性及认知模式中找...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涌现了一批医学普及启蒙派医家,不少医家采用歌诀语类著述,其中方剂歌诀简称“方歌”被广泛流传。通过选取新安几位主要代表医家的方歌进行话语分析,并与中医经典《伤寒论》语言进行对比,从语类的阶段性及认知模式中找出新安方歌建构知识的特点。研究发现“以方论证”方歌注重药性、药效和药理,说明病邪可被驱逐、调和、疏导或压制;“以证论方”方歌注重病因病状与药效的关联。两种语类都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及将类似药方或症状形成框架性比较,以帮助记忆或创新。新安方歌体现了方歌知识建构的特点,可为当代中医科普类读物编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新安医学 方歌 知识建构 中医科普读物
下载PDF
基于医案多元统计分析的明清时期黄疸病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路平 佘世锋 +5 位作者 陈秋铭 张铮铮 兰小和 陈劲峰 袁联雄 邝卫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研究明清医家治疗黄疸病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华医典》中明清时期的黄疸病医案,对医案的中药组成、功效归类、性味归经等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数分析显示明清... 目的:研究明清医家治疗黄疸病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华医典》中明清时期的黄疸病医案,对医案的中药组成、功效归类、性味归经等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数分析显示明清时期黄疸病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益药、清热药为主,辅以理气、化湿、解表等药,药味以苦、甘为主,药性则以寒性和温性为主;药物多归脾胃经。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出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为主的核心药物群,具体药物包括:茵陈、茯苓、猪苓、白术、厚朴、陈皮、栀子、甘草等。结论:明清时期黄疸病的用药方面具有祛湿为先、重视脾胃、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等鲜明的特点,重治法而不重成方、用药均衡平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病 明清时期 医案 统计分析 用药规律
下载PDF
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翁晓红 肖林榕 +1 位作者 杨雪梅 杨春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模式及脾胃湿热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筛选出明...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模式及脾胃湿热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筛选出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核心药物及脾胃湿热方中一些有意义的药—证相关模式。结论脾胃湿热证理法方药经明清医家的继承与发展,其内容更广泛,学术观点更丰富,有较大的理论探讨和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清代 脾胃湿热证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吴门医派明清代表医家治疗便秘述略 被引量:5
13
作者 乐音子 颜帅 +5 位作者 吴本升 甄曙光 孙明明 陈映辉 钱海华 王晓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78-2880,共3页
初步研究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研究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的古籍医案,以"吴门医派鼎盛时期(明清)"和"便秘"为坐标,系统梳理并凝练吴门医家治疗便秘的思路和方法,传承吴门医家辨治便秘学术特色和优势,... 初步研究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研究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的古籍医案,以"吴门医派鼎盛时期(明清)"和"便秘"为坐标,系统梳理并凝练吴门医家治疗便秘的思路和方法,传承吴门医家辨治便秘学术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指导目前临床治疗便秘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进一步研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医派 便秘 明清时期
下载PDF
明清鼓胀病医案辨证分型规律及用药频数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熊焰 余东慧 +2 位作者 董婷 易法银 卢胜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1-837,共7页
目的:通过收集明清时期鼓胀病病案的相关条文,挖掘其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条文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辨证以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阳虚证型最为常见;药物以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为主;单味药使用... 目的:通过收集明清时期鼓胀病病案的相关条文,挖掘其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条文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辨证以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阳虚证型最为常见;药物以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为主;单味药使用中前3味分别为茯苓、白术、陈皮。结论:明清鼓胀病用药规律主要为:病变脏腑,脾胃为要;辨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用药补泻兼施,以补为宜;证治对应,辨明主次,该规律为鼓胀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胀 明清时期医案 辨证分型 用药规律 频数分析
下载PDF
明清江苏医派的特点剖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承艳 张蕾 +3 位作者 吴承玉 任威铭 范崇峰 林怡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8期130-133,138,共5页
通过对江苏医派的全面了解和研究,本文重点剖析了明清江苏以地域性流派而闻名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医派之特点,分别归纳阐述了吴门医派以温病学说的创立、多世医家族、多御医官医、多医学论著为特点;孟河医派以重经典广临... 通过对江苏医派的全面了解和研究,本文重点剖析了明清江苏以地域性流派而闻名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医派之特点,分别归纳阐述了吴门医派以温病学说的创立、多世医家族、多御医官医、多医学论著为特点;孟河医派以重经典广临床、遣药和缓轻灵、对医道传授的多样化而闻名;山阳医派则以精研温病进一步完善温病学说、医家著作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为特色;龙砂医派以善使运气、重视《伤寒论》六经及经方的运用而名噪医界。彰显了明清江苏医派的成就与风韵,以期为更好地继承、挖掘与推广医派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苏医派 特点 剖析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明清时期带下病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韩凤娟 胡斯雅 +2 位作者 胡佳裕 刘文淑 王艳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带下病用药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明清时期23部妇科典籍中治疗带下病的文献,提取方剂及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证型频次、药物类别、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情况,对高频药物(频次≥15)进行聚类分析...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带下病用药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明清时期23部妇科典籍中治疗带下病的文献,提取方剂及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证型频次、药物类别、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情况,对高频药物(频次≥15)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191首方剂,涉及证型17种、药物185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频次)分别为当归(73)、甘草(66)、白芍(65)、茯苓(56)、白术(49);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类别(频次)分别为补气药(204)、补血药(184)、清热药(151)、温里药(111)、利水渗湿药(94)。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42味,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主要归脾、肾、肝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9个核心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4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带下病重视脾、肾、肝,用药多以祛湿、清热、疏肝、温里、补气血为法,注重攻补兼施,平调寒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带下病 用药规律 聚类分析 数据挖掘
下载PDF
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温热证用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丁鑫 王乐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9期2240-2242,共3页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温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透法贯穿于温病温热证卫气营血全过程。"透邪"药物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辛温/辛微温的药物在温病卫分证中根据邪气郁闭...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温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透法贯穿于温病温热证卫气营血全过程。"透邪"药物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辛温/辛微温的药物在温病卫分证中根据邪气郁闭的程度和邪气性质及患者的体质等可与辛凉类药物相配伍,增强辛凉透表之功;"清法"的用药多注重脏腑和病位浅深,药物多归肺、胃、肝胆、心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透法 清代医案 温热证 用药规律
下载PDF
明清通俗文学中医者形象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立 秦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4-79,共6页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者形象 涉医题材史 明清通俗小说 民俗文化 主题学
下载PDF
清顺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端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3-158,共6页
考说清顺治一朝《明史》修纂基本过程,陈之遴、傅维鳞有关材料十分值得参考,由此可知清顺治朝《明史》馆所在地以及修纂的、体例变化等。顺治朝《明史》修纂的主要成就是史料征集,但也并不排出可能有过史稿,而影响这一时期《明史》修纂... 考说清顺治一朝《明史》修纂基本过程,陈之遴、傅维鳞有关材料十分值得参考,由此可知清顺治朝《明史》馆所在地以及修纂的、体例变化等。顺治朝《明史》修纂的主要成就是史料征集,但也并不排出可能有过史稿,而影响这一时期《明史》修纂的关键是所谓政治上的“忌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治朝 《明史》修纂 《清实录》 《明书》 “庄案”
下载PDF
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海斌 吴俊 +1 位作者 周会 高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0-24,35,共6页
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较为丰富,是开展区域史研究、提升黔西南州文化软实力和发展壮大黔西南州文化旅游产业较为重要的资源。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但存在拓片未集中整理发布、相关著述未附拓片,分... 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较为丰富,是开展区域史研究、提升黔西南州文化软实力和发展壮大黔西南州文化旅游产业较为重要的资源。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但存在拓片未集中整理发布、相关著述未附拓片,分类不合理、资料漏收、铭文移录错误以及点校粗疏等多方面问题,客观上限制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制约了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立足某一类碑刻所开展的多方面研究,针对某块碑刻所开展的具体研究,以及运用碑刻资料对区域社会史进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地区 明清碑刻文献 地方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