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yer regrouping for water-flooded commingled reservoirs at a high water-cut stage 被引量:2
1
作者 Chuan-Zhi Cui Jian-Peng Xu +3 位作者 Duan-Ping Wang Zhi-Hong Liu Ying-song Huang Zheng-Ling G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72-279,共8页
Layer regrouping is to divide all the layers into several sets of production serie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covery percent of layers at high water-cut sta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impro... Layer regrouping is to divide all the layers into several sets of production serie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covery percent of layers at high water-cut sta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for high water-cut multilayered reservoirs. Dif- ferent regroup scenarios may lead to different production performances. Based on unstable oil-water flow theory, a multilayer commingled reservoir simulator is established by modifying the production split metho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of layer properties, including per- meability, oil viscosity, and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the pseudo flow resistance contrast is proposed to serve as a characteristic index of layer regrouping for high water-cut multilayered reservoirs. The production indices of multi- layered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pseudo flow resistances are predicted with the established model in which the data are taken from the Shengtuo Oilfiel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seudo flow resistance contrast should be less than 4 when the layer regrouping is implemented. The K-means clustering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objec- tive function, is used to automatically carry out the layer regroup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pseudo flow resistances. The research result is applied to the IV-VI sand group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Shengtuo Oilfield, a favorabl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s obtained, and the oil recovery is enhanced by 6.0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flooded reservoirs Layer regrouping.Flow resistance - high water cut reservoir simulation
下载PDF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Oil Fiel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by Using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2
作者 Juan D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2期47-54,共8页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will soon enter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After entering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the main means of stable production is liquid extraction. Large ...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will soon enter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After entering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the main means of stable production is liquid extraction. Large liquid volume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and fluid seepage law of the oilfield.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 standard is not us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indicator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law of the oilfiel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rive law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of water drive oilfield, starting from the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deduc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verification and fitting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obtaine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oilfield, It can provide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law and water drive law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n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high water cut Stage water Drive Curv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下载PDF
Adjustment of Liquid Production in Reservoir with Handling Capacity Constraints
3
作者 Jie Tan Dong Zhang +2 位作者 Dongdong Yang Songru Mou Qin Pe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A oilfield was an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in offshore, the water cut was as high as 96%.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was to extract liquid and increa... A oilfield was an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in offshore, the water cut was as high as 96%.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was to extract liquid and increase oil. The processing capacity of oilfield fluid was limited by the conditions. By using Petrel-RE-2017 software, combining reservoir engineering and percolation mechanics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large-scale liquid pumping, expand coverage and shut-in coning in oil reservoirs with bottom water, and formulates the adjustment strategy of single well production structure of the whole oilfield. It was confirmed that large-scale liquid production can expand coverage and shutting down well can reduce water cut.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oil field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when it encounters bottleneck of liquid treatment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high water cut LIQUID PRODUC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MAXIMUM LIQUID PRODUCTION Capacity MAXIMUM Reasonable Pressure BOTtoM water Coning
下载PDF
高含水油井关停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3-511,共9页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小油滴状和柱状剩余油再富集速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确立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要敏感因素,并建立了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及再富集时间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驱替压差时,储层渗透率为影响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控因素;当储层渗透率一定,驱替压差的增大和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增大;同一注采井距位置处的小油滴距离孔隙中滞留柱状剩余油越近,聚集过程中剩余油再富集时间越长,但数值上增加不多。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潜力区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井 剩余油 再富集速度 敏感因素 储层渗透率
下载PDF
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微观模拟
5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部位运移聚集,有利于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地层倾角的增大、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剩余油再动用;关井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剩余油向高部位采出端接近聚集;后续水驱阶段注入速度的增大会增加波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断块油藏 剩余油再动用 运移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6
作者 于金彪 胡慧芳 +5 位作者 孟薇 董亚娟 史敬华 段敏 侯玉培 郑乃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0,共9页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藏分析的重要手段,是油田开发人员编制开发方案、开展动态跟踪调整、进行提高油藏采收率研究等工作的有力工具。为明确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回顾了胜利油田60年以来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和自主...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藏分析的重要手段,是油田开发人员编制开发方案、开展动态跟踪调整、进行提高油藏采收率研究等工作的有力工具。为明确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回顾了胜利油田60年以来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研发的发展历程,着重总结了“十三五”以来适配油田当前地质及开发特征的特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非均相复合驱、稠油油藏多元热复合驱、CO_(2)高压混相驱、页岩油大规模压裂整体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创新性进展;介绍了涵盖水驱、化学驱、微观、智能模拟等不同方向的多款胜利特色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及应用情况。最后指出在当前胜利油田的开发形势下,油藏数值模拟在精细程度、规模、效率和协作方式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油藏数值模拟需要进一步向一体化、并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胜利油田开发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数值模拟 特高含水期 压驱模拟 非均相复合驱 多元热复合驱 CO_(2)高压混相驱 页岩油 胜利油田
下载PDF
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流场调控增效模式——以陆相砂岩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田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束宁凯 刘丽杰 +3 位作者 姚秀田 黄迎松 赖枫鹏 崔文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266,共11页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极端耗水层带窜流是制约陆相砂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效益开发的关键问题。以提高特高含水老油田开发效益为目标,明晰了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建立了基于老井的变流线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方法,形成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精准描述及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通过应用流场调控技术,使传统认为含水率98%近废弃油藏开展示范应用,基于极端耗水层带流场调控经济寿命期延长10a以上,产油量大幅增加,含水率下降,吨油操作成本下降,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低成本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特高含水后期 极端耗水层带 流场调控 增效模式 关键技术
下载PDF
高强度堵剂优化及其在高含水油藏靶向调堵中的应用
8
作者 肖昌键 林波 +2 位作者 王伟航 刘志起 于洪江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4期48-53,98,共7页
针对河南油田高渗高凝特高含水砂岩油藏,对双激发无机堵剂的配方优化、耐温耐盐性能、封堵性能、耐冲刷性能、粒径匹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缓凝剂和离子平衡剂是控制体系凝固时间的主导因素,随着主剂与激发剂浓度以及温度... 针对河南油田高渗高凝特高含水砂岩油藏,对双激发无机堵剂的配方优化、耐温耐盐性能、封堵性能、耐冲刷性能、粒径匹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缓凝剂和离子平衡剂是控制体系凝固时间的主导因素,随着主剂与激发剂浓度以及温度的增加,双激发无机堵剂固结速度增大。配液水中矿化度较高时,硫酸根和氯盐会加快体系固结时间。双激发无机堵剂封堵能力强,耐冲刷能力和深部液流转向效果较好,可对高渗透层大孔道有效封堵,提高低渗岩芯分流率,其封堵率高于98.5%。现场应用效果证实,双激发无机堵剂能够实现深部靶向封堵,具有强度高、有效期长、成本低等优点,调堵后含水率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渗油藏 高耗水条带 特高含水 无机堵剂 深部靶向封堵
下载PDF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油藏注采井网优化技术
9
作者 孔维军 张建宁 +2 位作者 苏书震 程平 师国记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后,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现阶段储层非均质性对注采井网的影响更加突出,局部存在低效无效注水循环问题,亟需优化调整注采井网。根据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类型和影响因素,在原井网基础上,...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后,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现阶段储层非均质性对注采井网的影响更加突出,局部存在低效无效注水循环问题,亟需优化调整注采井网。根据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类型和影响因素,在原井网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相控条件下的注采井网优化技术政策研究。根据模拟结果,确立了抽稀井网和转注高含水油井两种注采井网优化技术的政策界限,指导陈2断块、韦2断块注采井网优化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小断块 高含水油藏 注采井网 优化调整 水驱效果
下载PDF
物理模拟融合油藏精细刻画法表征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10
作者 林艳波 李军建 +3 位作者 程林松 方越 王一帆 杨亚琴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低渗油藏剩余油的精细刻画模型,并综合利用静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生产资料动态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成因及类型,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策略,最终在姬塬油田耿155区长1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主要分为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导致的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局部储层注采不对应导致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以及储层黏土矿物运移膨胀导致的欠注型剩余油,针对性挖潜后目标井组采出程度提高5.1%~12.4%。经现场应用后,预测原油累计采出量相比原始措施提高15.6%~37.3%,为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中高含水期 剩余油 水驱冲刷实验 流管模型 欠注机理 挖潜对策
下载PDF
中渗透油藏化学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于洪敏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针对中国石化中渗透油藏化学驱开发效果主要影响因素不明确的问题,选取典型中渗透区块,采用数值模拟手段,以驱油效果和经济指标为目标,开展了油藏地质参数、开发动态参数及驱油体系参数对化学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并结合中国石化... 针对中国石化中渗透油藏化学驱开发效果主要影响因素不明确的问题,选取典型中渗透区块,采用数值模拟手段,以驱油效果和经济指标为目标,开展了油藏地质参数、开发动态参数及驱油体系参数对化学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并结合中国石化化学驱现场应用情况,给出了中渗透油藏实施化学驱的相关参数建议。建议优先实施块状油藏化学驱,储量规模150×10^(4)t左右、井组采注井数比介于1.5~2.5之间实施化学驱能取得较好效果;在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需尽早实施化学驱,注入含水时机越早(含水低于90%)、剩余油饱和度越高(剩余油饱和度高于30%),则化学驱效果越好;驱油体系的注入总量、注入方式、注入段塞PV及注入浓度等决定了化学驱的经济有效性,二元复合驱效果要好于聚合物驱,且注入总量控制在1200 PV•mg/L以内,注入方式以小段塞高浓度高频为主,注入段塞PV数控制在0.5~0.6 PV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渗透 化学驱 油藏形状 含水时机 驱油方法 影响规律
下载PDF
杏北开发区葡Ⅰ1~3聚驱注入界限实验研究
12
作者 武佳奇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聚合物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针对杏北开发区葡Ⅰ1~3主力非均性储层聚驱注入界限识别不清、注入参数选取缺乏依据的问题,基于不同储层渗透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质...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聚合物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针对杏北开发区葡Ⅰ1~3主力非均性储层聚驱注入界限识别不清、注入参数选取缺乏依据的问题,基于不同储层渗透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质量浓度开展注入性实验,评价了注聚效果,确定了注聚界限。结果表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浓度越大,注入速度越低;注入速度高于0.35 m·d^(-1)为注入能力强,0.35~0.25 m·d^(-1)为注入能力中等,0.25~0.15 m·d^(-1)为注入能力较差,小于0.15 m·d^(-1)为注入能力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注入界限 特高含水 中高渗透油藏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联合优化研究
13
作者 刘佳 孟凡坤 +2 位作者 徐云峰 温成粤 李玉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194,共9页
为实现高含水油藏CO_(2)驱采收率最高、CO_(2)封存量最大的多重目的,考虑CO_(2)注入成本、驱油及封存收益等指标,建立基于经济净现值(NPV)的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联合优化目标函数,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运用随机扰动近似梯度算法... 为实现高含水油藏CO_(2)驱采收率最高、CO_(2)封存量最大的多重目的,考虑CO_(2)注入成本、驱油及封存收益等指标,建立基于经济净现值(NPV)的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联合优化目标函数,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运用随机扰动近似梯度算法(SPSA)对优化目标函数进行迭代求解。以胜利油田某高含水油藏为例,根据不同时刻油藏含水率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转注CO_(2)时机,分别开展注水和注CO_(2)方案优化,对比2种注入方式下生产动态及NPV差异,分析注CO_(2)时机对累积产油量及CO_(2)封存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优转注CO_(2)时机;此外,设置不同CO_(2)注入价格、封存补贴方案,分析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为使高含水油藏CO_(2)驱项目盈利,转注时含水率应低于0.97;当CO_(2)注入价格为1.2元/m^(3),封存补贴为0.114元/m3时,高含水油藏转注CO_(2)时机越早,收益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联合优化 CO_(2)封存 实时优化 高含水油藏
下载PDF
延长油田X区块高含水油藏不稳定注水可行性机理研究
14
作者 杜敏 郭红强 +2 位作者 夏晨丹 黄宝杰 杨水胜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4-28,51,共6页
为研究X区块高含水油藏不稳定注水的可行性,通过CMG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了不稳定注水的可行性,并且对影响不稳定注水的因素进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技术相比于常规注水开发效果较好,日产油量相比于常规注水能提高57%,累... 为研究X区块高含水油藏不稳定注水的可行性,通过CMG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了不稳定注水的可行性,并且对影响不稳定注水的因素进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技术相比于常规注水开发效果较好,日产油量相比于常规注水能提高57%,累计产油量相比于常规注水能提高943 m3,含水率比常规注水低5.27%,且在不稳定注水方式下的注水量可以比常规注水减少5245.2 m3,毛管力、原油黏度、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不稳定注水开发效果。X区块高含水油藏适合利用不稳定注水进行开发,该研究为目标区块后续进行不稳定注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注水 可行性 高含水 低渗油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低渗油藏特高含水期深部调驱实践与认识
15
作者 戴志鹏 马惠 +1 位作者 毛超琪 钱志鸿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15-19,共5页
针对江苏油田典型特高含水油藏G6区块,结合当前开发现状及中低渗储层特征,选择分散型堵剂进行深部调驱试验,从注入粒径、注入浓度和注入体积等工艺参数对调驱工艺进行优化,现场应用2个井组。结果显示:由于长期水驱形成高渗条带与大孔道... 针对江苏油田典型特高含水油藏G6区块,结合当前开发现状及中低渗储层特征,选择分散型堵剂进行深部调驱试验,从注入粒径、注入浓度和注入体积等工艺参数对调驱工艺进行优化,现场应用2个井组。结果显示:由于长期水驱形成高渗条带与大孔道,柔性颗粒调驱剂的粒径选择不应依赖原始孔喉尺寸,应在调驱过程中根据注入压力和油井响应及时调整,添加超大颗粒或连续相高强度堵剂转向段塞,封堵高渗水窜通道;树立整体调驱理念,可有效避免注水井组互相干扰,扩大井区波及体积,达到整体降水增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中低渗油藏 深部调驱 分散型调驱剂
下载PDF
中小跨径、低高度连续箱梁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
16
作者 徐建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5-30,共6页
结合某实际中小跨径、低高度连续桥梁结构,对其实施体外预应力加固。当体外索穿越墩顶横梁时,采用高压水切割技术从墩顶开槽的方式,不仅有效地增大体外索的有效高度、提高了体外索的有效性,而且作业空间不受限制,作业范围得到精确控制,... 结合某实际中小跨径、低高度连续桥梁结构,对其实施体外预应力加固。当体外索穿越墩顶横梁时,采用高压水切割技术从墩顶开槽的方式,不仅有效地增大体外索的有效高度、提高了体外索的有效性,而且作业空间不受限制,作业范围得到精确控制,作业时无振动,对钢筋(钢束)无损伤,有保护桥梁结构,效率高等优点。加固后桥梁结构扰度、应力改善明显,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跨径 低高度 连续箱梁 体外预应力加固 高压水切割工艺
下载PDF
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开发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张建军 赵宇渊 +2 位作者 张南军 王根常 张一佳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2,共4页
水平井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目前在所发现的各类油藏中均有应用水平井的报道。从我国近年完钻水平井的情况来看,水平井主要应用于稠油油藏、边底水油藏、低渗透油藏以及高含水油藏挖潜之中。通过对我国主要油田以上4... 水平井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目前在所发现的各类油藏中均有应用水平井的报道。从我国近年完钻水平井的情况来看,水平井主要应用于稠油油藏、边底水油藏、低渗透油藏以及高含水油藏挖潜之中。通过对我国主要油田以上4种不同油藏类型中水平井生产特征的统计,分析总结出水平井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各类油藏的适应性,为我国水平井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稠油油藏 边底水油藏 低渗透油藏 中高含水期油藏 适应性分析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38
18
作者 刘文岭 韩大匡 +3 位作者 胡水清 王大兴 朱文春 李树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0-554,559,共6页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在高含水油田有必要开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横向上要精确识别和预测对剩余油富集具有遮挡作用的小断层、微幅度构造、砂体边界和岩性隔挡(如废弃河道),纵向上要精细预测控制剩余油丰度的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参数,...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在高含水油田有必要开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横向上要精确识别和预测对剩余油富集具有遮挡作用的小断层、微幅度构造、砂体边界和岩性隔挡(如废弃河道),纵向上要精细预测控制剩余油丰度的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参数,重点解决河道边界预测和薄互层储层单砂体厚度预测精度问题。并结合高含水油田开发的需求,提出了关于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研究为例,说明了在高含水油田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储层物性参数 剩余油预测 预测精度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下载PDF
油田高含水期窜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 被引量:41
19
作者 彭仕宓 史彦尧 +5 位作者 韩涛 Yao Tingting 黄继新 李海燕 黎锡瑜 胡海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4,共6页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定量识别了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储层非均质性 注入水 窜流通道 分布规律 定量描述方法 模糊评判法
下载PDF
轻质油藏空气驱机理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20
作者 贾虎 赵金洲 +2 位作者 杨怀军 李玥洋 蒲万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在前人提出的原油氧化-燃烧反应历程基础上,建立了轻质油藏空气驱原油反应历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未注水和高含水油藏空气驱油效果。研究表明:注水开发前后油藏空气驱中普遍存在气体超覆现象,储集层非均质性越强气体超覆越明显,但O... 在前人提出的原油氧化-燃烧反应历程基础上,建立了轻质油藏空气驱原油反应历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未注水和高含水油藏空气驱油效果。研究表明:注水开发前后油藏空气驱中普遍存在气体超覆现象,储集层非均质性越强气体超覆越明显,但O2产出浓度始终较低。对于未注水开发油藏,高注气速率下原油容易实现自燃且保持较高的温度峰值,并维持长时间稳定的燃烧峰面;注气速率对燃烧峰面推进速率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高于临界注气速率时,随注气速率增加,原油采收率增幅不明显。相同注气速率下,注水开发后的油藏空气驱采收率比未注水开发油藏低6.3%,气油比显著增加,地层水采出程度也较高,可采取聚合物凝胶封堵、空气泡沫/凝胶复合调驱等措施,使生产井气油比或产水量降至合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驱 轻质油藏 未注水油藏 高含水油藏 气体超覆 数值模拟 机理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