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聂景孺《樱花馆日本诗话》考论
1
作者 蔡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聂景孺的《樱花馆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史上唯一一部关于日本汉诗的专论。作者1914年留学日本时,收集了117名日本汉诗人的作品247首,74联,分别录入110则诗话,并加以品评。本文对该书的作者身世、全书构成、资料来源以及编撰特色做了全... 聂景孺的《樱花馆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史上唯一一部关于日本汉诗的专论。作者1914年留学日本时,收集了117名日本汉诗人的作品247首,74联,分别录入110则诗话,并加以品评。本文对该书的作者身世、全书构成、资料来源以及编撰特色做了全面考察,指出作者为中国读者展示了一幅明治汉诗坛丰富多彩的画卷,但作品采纳较为随意,审美倾向较为保守,特别是对所收诗作擅自做了大量改动,却从未明言,这一点须加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景孺 《樱花馆日本诗话》 明治汉诗 擅自改动
下载PDF
忠臣“东渡”--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作品的刊刻与接受
2
作者 刘帼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8,共9页
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接受达到高峰,作品刊刻成为常见的接受方式。这既与汉诗文领域的经世思潮有关,也因为专人选集的文献形态自江户中期蓬勃发展,成为汉诗文传播的重要载体。此时段的文天祥文献也以选集为主,诗选多于文选,选目与... 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接受达到高峰,作品刊刻成为常见的接受方式。这既与汉诗文领域的经世思潮有关,也因为专人选集的文献形态自江户中期蓬勃发展,成为汉诗文传播的重要载体。此时段的文天祥文献也以选集为主,诗选多于文选,选目与刊刻目的基本相符。《文文山诗选》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它参考了20卷本、16卷本的文天祥文集,以及别集外的部分文献。编者选诗时既考虑到题材全面性、篇目代表性,也对忠臣形象有进一步提纯。发掘文天祥与日本文化的关联、有鉴于当下,是该时段文天祥接受的特点。他被推举为忠君的象征,其作品也成为日人广泛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末至明治前期 文天祥 作品刊刻 关联性 《文文山诗选》
下载PDF
日本江户明治时期汉诗风潮的演变与泽井鹤汀的《吟香集》 被引量:3
3
作者 熊啸 严明 《东疆学刊》 CSSCI 2017年第3期32-37,共6页
日本江户后期至明治初期的汉诗坛上曾兴起过一股艳诗创作的风潮,其中泽井鹤汀的《吟香集》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该集收录了其早年的艳诗,然而鹤汀后来诗风的转变又使得他对这些诗作及其自身形象表现出了否定的态度,使得《吟香集》呈... 日本江户后期至明治初期的汉诗坛上曾兴起过一股艳诗创作的风潮,其中泽井鹤汀的《吟香集》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该集收录了其早年的艳诗,然而鹤汀后来诗风的转变又使得他对这些诗作及其自身形象表现出了否定的态度,使得《吟香集》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意义指向。然而,伴随着艳诗创作之风的进一步兴盛,鹤汀作为艳体诗人的形象已完全确立,甚至还被视为了明治前期诗坛领袖森春涛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在江户明治诗风演变背景下的诗人形象及其地位乃是人们期待及阐释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 明治 泽井鹤汀 《吟香集》 艳诗
下载PDF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4
作者 祁晓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75,共11页
国内学者评价《摩罗诗力说》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依据鲁迅在"总论""结论"中提出的观点。至于其中哪些是鲁迅独创的,哪些是他"拿来"的,则往往语焉不详。日本学者虽偶有论及,却仅限于个案研究。事实上,"... 国内学者评价《摩罗诗力说》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依据鲁迅在"总论""结论"中提出的观点。至于其中哪些是鲁迅独创的,哪些是他"拿来"的,则往往语焉不详。日本学者虽偶有论及,却仅限于个案研究。事实上,"总论""结论"中那些被认定为鲁迅独创的观点,大多见于明治时期日本学者的论著及随笔。而鲁迅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对这些观点的取舍。如果对此缺乏了解,则很难对《摩罗诗力说》的价值和意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诗力说 鲁迅 明治时期 文论
下载PDF
论大沼枕山及其《东京词三十首》
5
作者 闫朝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27-30,共4页
大沼枕山是明治时期一位重要的汉诗人。他对唐宋明清诗广收博览,自成一家,被誉为明治时期汉诗"三诗宗"之一。其诗柔婉清丽,内透灵气,他的《东京词三十首》或悲或叹,冷眼观世,针砭时弊,一时间洛阳纸贵,被世人广为传诵。
关键词 大沼枕山 汉诗 明治维新
下载PDF
明治诗坛汉诗创作风格简论 被引量:1
6
作者 闫朝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3-53,共11页
19世纪对于日本汉文学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日本的汉诗文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高度,直到明治一二十年间,汉诗文依然显出兴盛的势头。从来没有任何时代的日本汉诗与社会生活发生过如此密切的关系,汉诗文作品不论... 19世纪对于日本汉文学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日本的汉诗文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高度,直到明治一二十年间,汉诗文依然显出兴盛的势头。从来没有任何时代的日本汉诗与社会生活发生过如此密切的关系,汉诗文作品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这一时期都是日本汉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尾声。通过对中国传统诗学累进式、综合性、多样化接受之后而形成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成为明治汉诗文人进行汉诗文创作的重要源泉。大沼枕山一派细腻写实的咏物诗,森春涛一派艳冶柔媚的艳体诗,森槐南和国分青厓格调高雅的古体诗以及中野逍遥富有近代浪漫主义色彩的恋爱诗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在明治汉诗创作方面展现出的巨大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诗坛 汉诗创作 汉诗批评
下载PDF
《日本杂事诗》的明治维新解读
7
作者 王立群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4-28,共5页
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解读,是晚清末期中国人对明治维新最早做出的全面的反应与记载。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巨变波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解读,是晚清末期中国人对明治维新最早做出的全面的反应与记载。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巨变波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个挚爱着自己祖国的知识分子,黄遵宪在考察日本发展的同时,常情不自禁地想到祖国的贫病交加,因此他在《日本杂事诗》中可以说塑造了一个近代中国的学习榜样,他认为日本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衷心希望中国通过学习日本,像日本一样走上发展与富强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杂事诗》 黄遵宪 明治维新 晚清
下载PDF
明治新体诗中的汉诗和译现象初探
8
作者 王自强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第3期99-108,共10页
日本文学史叙述通常将《新体诗抄》作为明治新体诗的开端,然而与《新体诗抄》同时问世的还有其他的“新体诗”集,如《新体诗歌》五卷,在这些诗集中都有“汉诗和译”的现象。汉诗和译实际上是由江户时期的汉诗训读发展而来,并经过俳人之... 日本文学史叙述通常将《新体诗抄》作为明治新体诗的开端,然而与《新体诗抄》同时问世的还有其他的“新体诗”集,如《新体诗歌》五卷,在这些诗集中都有“汉诗和译”的现象。汉诗和译实际上是由江户时期的汉诗训读发展而来,并经过俳人之手逐渐形成了日本的“和诗”传统。对比和诗与新体诗之后,发现江户时期的汉诗和译是明治新体诗的一大源头。不仅如此,以汉诗和译为代表的汉文脉也在明治文学的近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新体诗 汉诗和译 和诗 训读 汉诗近代化
下载PDF
"Each Has Its Moment": Nie Gannu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9
作者 Xiaofei TI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3期485-525,共41页
Nie Gannu 聂绀弩 (1903-86), essayist and poet, had begun his literary career as an avid advocate of the New Culture and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ut later in life, he became well-known... Nie Gannu 聂绀弩 (1903-86), essayist and poet, had begun his literary career as an avid advocate of the New Culture and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ut later in life, he became well-known for his classical-style poet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radox of old and new in Nie Gannu's writings by juxtaposing classical-style with new-style poetry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contrast to new-style poetry, classical-style poetry with its prosodic requirements and formal conventions has a strong technical aspect. Nie Gannu's p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ed verse in the seven-syllable line is a deliberate embrace of this technical aspect of classical-style poetry: On the one hand, the absorption in poetic skills and craftsmanship was therapeutic for him in the traumatic years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on the other, the restraint of the form and the use of parallel couplet afforded him linguistic resources unavailable in the new-style poetry, so that he was able to express emotional complexity, ambivalence, and an irony that is, in his own words, "both there and not quite there." Nie Gannu's cas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new and old verse forms in each other's context.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the mapping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s following a linear line of progression from classical-style to new-sty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patial model of configu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major verse forms in modern times, as mutually defining and constric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e Gannu classical-style poetry new-style poetry modern Chinese poetry
原文传递
“文”与日本现代文学史书写之维度
10
作者 王志松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年第6期10-20,共11页
本文以河野贵美子和Wiebke DENECKE编著的《日本“文”学史》为线索,考察日本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可能性及其维度等问题。在现代文学观遭遇危机的当下,该著试图通过重估东亚传统的“文”,提供一个新的日本文学史书写模式。该著引入近... 本文以河野贵美子和Wiebke DENECKE编著的《日本“文”学史》为线索,考察日本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可能性及其维度等问题。在现代文学观遭遇危机的当下,该著试图通过重估东亚传统的“文”,提供一个新的日本文学史书写模式。该著引入近世和东亚两个视角,对国文学史书写有所突破,但遗憾的是现代部分却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文学史书写框架。其原因在于将西方的现代文学观与东亚传统的“文”简单地对立起来,形成东西方对峙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其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明治汉诗文和现代汉学的研究以及学界的语言论转向等表明“,文”的丰富性不必特意返回到明治以前去寻找和恢复,而是需要建立新的文学史书写的维度去发现现代的“文学”和“文”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现代文学史 国文学观 明治汉诗 语言论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