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眉县猕猴桃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1
作者 邓文 史利刚 +1 位作者 武剑洲 李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69-174,181,共7页
为明确眉县猕猴桃质量安全状况,探明其危害因子和膳食暴露风险,本文对眉县猕猴桃主产区的121个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分析,以%ADI和%ARfD进行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21个样品中有82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以现行标准判定均未超标... 为明确眉县猕猴桃质量安全状况,探明其危害因子和膳食暴露风险,本文对眉县猕猴桃主产区的121个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分析,以%ADI和%ARfD进行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21个样品中有82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以现行标准判定均未超标;检出的15种农药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值均<100%;将检出农药按照风险得分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农药,其中无高风险农药,中、低风险农药分别为1种、14种;以农药残留风险指数的高低为标准对检出农药进行排序,眉县猕猴桃农药残留风险水平以低和极低为主,占比98.3%。综上所述,眉县猕猴桃质量安全状况良好,但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仍须加强对化学药剂使用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陕西眉县
下载PDF
关中盆地西部眉县城区地热水赋存特征
2
作者 王伟 申小龙 +2 位作者 刘军 贾志刚 宋一民 《陕西煤炭》 2024年第4期49-54,共6页
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和实现新时代下“双碳”目标方面意义重大。眉县城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开发潜力较大,但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从眉县城区地质构造、地层及热储层、地温场、... 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和实现新时代下“双碳”目标方面意义重大。眉县城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开发潜力较大,但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从眉县城区地质构造、地层及热储层、地温场、水流场及水化学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其地热水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眉县城区热储层兼顾传导和对流的“二元聚热”特征,地热水属于中低温孔隙-裂隙复合地热系统,大地热流是地热水形成的“源”,区域深大断裂和次级断裂是地下热水补给和上涌的通道,同时接受地表水补给。热储层为蓝田-灞河组孔隙型砂岩热储和宽坪群裂隙型基岩热储及宽坪群基岩断裂带热储,热储层之间存在渗流和对流作用,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区内较厚的第四系是良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眉县城区 热储层 地热地质 地温场 赋存特征
下载PDF
陕西猕猴桃主产区眉县果园土壤养分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郁俊谊 刘占德 赵菊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7-120,126,共5页
【目的】全面了解陕西眉县猕猴桃果园土壤的管理水平,为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2008年冬季,对眉县422个果园土壤0~60cm土层样品采用十字交叉法取样,风干处理后对养分进行分析。【结果】全县猕猴桃园土壤速效氮含量最大值为16... 【目的】全面了解陕西眉县猕猴桃果园土壤的管理水平,为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2008年冬季,对眉县422个果园土壤0~60cm土层样品采用十字交叉法取样,风干处理后对养分进行分析。【结果】全县猕猴桃园土壤速效氮含量最大值为169.5mg/kg,最小值6.07mg/kg,平均为23.08mg/kg,不及猕猴桃要求最低水平的20%;速效磷含量最大值205.4mg/kg,最小值4.5mg/kg,多数果园为中等水平,平均50.3mg/kg;速效钾含量最大值953.0mg/kg,最小值86.9mg/kg,平均389.5mg/kg,全部超过了最适范围;速效铁含量为0.351~26.251mg/kg,平均5.483mg/kg,普遍较低;有机质含量为8.18~34.34g/kg,普遍较高,平均水平接近17g/kg。【结论】建议在今后的施肥过程中增加氮肥的施用量,控制钾肥的施用量,维持或适量增加磷肥的施用量;结合具体果园的叶片症状,对有黄化现象的果园,应追施铁肥,继续加大对有机肥的投入,改善土壤环境;村与村及户与户果园之间土壤养分差异较大,土壤总体营养水平以上第二坡村和下第二坡村较高,青化村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土壤养分 陕西眉县
下载PDF
关于重新启用“斜峪关岩群”问题的探讨
4
作者 赵陕兰 程婷 赵选社 《陕西地质》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分布于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地区的斜峪关岩群与分布在豫陕交界的二朗坪群,处于古元古代隆起北侧的同一构造带上不同位置的构造块体,二者时代一般被限定在523~948 Ma。但二者岩石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构造环境具有一定差异。斜峪关岩群以... 分布于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地区的斜峪关岩群与分布在豫陕交界的二朗坪群,处于古元古代隆起北侧的同一构造带上不同位置的构造块体,二者时代一般被限定在523~948 Ma。但二者岩石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构造环境具有一定差异。斜峪关岩群以中性火山岩为主,夹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基性火山岩。二朗坪群在陕豫交界发育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基性岩,且伴生较多的中酸性火山岩;南阳盆地以东,为基性和酸性火山岩,并以拉斑玄武质系列岩石为主,伴有相当数量的钠质火山岩,具类似的双模式岩套。前者岩石组合清楚、建造特征相近,时代归属和构造意义明确,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性,根据定名优先原则,建议重新启用斜峪关岩群。重新启用斜峪关岩群对研究与分析北秦岭岩石构造格架及地质演化史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眉县 斜峪关岩群 二朗坪群 古元古代 火山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