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ase of Coexistence of Aplasia Cutis Congenita and 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Coexistence of Two Rare Skin Diseases
1
作者 Ping CHEN Liansheng ZHONG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0年第2期107-108,119,共3页
Aplasia cutis congenita(ACC)is a rare diseas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te or partial absence of skin at birth,either in a localized or widespread region.Melanocytic nevi refers to tumor-like malformations of the... Aplasia cutis congenita(ACC)is a rare diseas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te or partial absence of skin at birth,either in a localized or widespread region.Melanocytic nevi refers to tumor-like malformations of the skin or mucous membrane caused by benign proliferation of melanocytes.It is classified as a 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GCMN)when the diameter of the largest nevus exceeds 20 cm.The co-occurrence of ACC and GCMN is extremely rare,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We report a case of coexistence of ACC and GCMN of infancy in a 2-month-old male infant.The lesions consisted of a large hyperpigmented plaque occupying most of the trunk and pelvic region,and smaller hyperpigmented plaques on the trunk,head,and extremities.Additionally,there were large,sharply marginated,triangular,depressed atrophic plaques covered by thin,translucent,glistening epithelial membranes in the center of the GCMN on the back.The presumptive diagnosis was coexistence of GCMN and ACC.This could be a manifestation of SCALP syndrome,a rare neuro-cutaneous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Sebaceous nevus,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malformations,Aplasia cutis congenita,Limbal dermoid and Pigmented(giant melanocytic)nev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lasia cutis congenita 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 neurocutaneous melanosis melanoma
下载PDF
皮肤色素痣与黑素瘤标本中弹力纤维染色对比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邵雪宝 陈浩 +4 位作者 曾学思 姜祎群 徐秀莲 张韡 孙建方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1-903,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组织中弹力纤维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Weigert间二苯酚—碱性品红染色法检测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中弹力纤维的表达。结果 51例色素痣中见弹力纤维广泛散布于痣细胞团间;30例Spitz痣... 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组织中弹力纤维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Weigert间二苯酚—碱性品红染色法检测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中弹力纤维的表达。结果 51例色素痣中见弹力纤维广泛散布于痣细胞团间;30例Spitz痣中,28例见弹性纤维广泛散布于痣细胞团间,2例弹力纤维减少;53例皮肤黑素瘤中,50例肿瘤团块内弹力纤维基本消失,3例存在少量且散在弹力纤维,弹力纤维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色素痣组与Spitz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纤维染色有助于皮肤黑素瘤与色素痣及Spitz痣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色素痣 SPITZ痣 弹力纤维染色
下载PDF
先天性小痣8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庆佾 唐书谦 +2 位作者 钟白玉 刁庆春 刘荣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2-143,共2页
为了了解先天性小痣(SC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对 82例进行了分析。在临床上 ,SCN损害常为梭形或椭圆形褐黑色斑块 ,84%的损害大小超过 1cm ,表面粗糙不平 ,常覆盖有黑色粗毛 ;部位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病理上 ,大部分病例黑素细胞巢局限... 为了了解先天性小痣(SC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对 82例进行了分析。在临床上 ,SCN损害常为梭形或椭圆形褐黑色斑块 ,84%的损害大小超过 1cm ,表面粗糙不平 ,常覆盖有黑色粗毛 ;部位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病理上 ,大部分病例黑素细胞巢局限于真皮网状层的上半部 ;2 /3的SCN可见到明显的交界活动性。由于先天性小痣比后天性痣易于恶变 ,故支持尽量在青春期前作预防性切除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痣 先天性小痣 恶性黑素瘤 病理学
下载PDF
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伴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恶性变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王国良 林健 公方和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CMN)伴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恶性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MN伴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恶性变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病变达镜下... 目的探讨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CMN)伴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恶性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MN伴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恶性变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病变达镜下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恶性黑色素瘤(MM),综合临床特征,病理诊断考虑为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恶性变。病人术后未行进一步治疗,于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 CMN是一种先天性色斑样痣,仅极少部分可演变为MM和神经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NCM)并恶性变,大型CMN病人存在大量复合卫星痣是发生MM和NCM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一旦出现颅内MM,治疗应以外科手术为主,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仅可使极少部分病人受益,预后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神经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巨大先天性痣恶变伴增生性结节1例并相关文献复习
5
作者 刘萌萌 魏丽 +4 位作者 刘鹏 刘兴华 王轶娟 刘灵 梁宪斌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探讨巨大先天性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GCMN)细胞恶变伴增生性结节(proliferative nodules,PNs)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分子生物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GCMN细胞恶变伴PNs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 目的探讨巨大先天性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GCMN)细胞恶变伴增生性结节(proliferative nodules,PNs)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分子生物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GCMN细胞恶变伴PNs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成年女性,自出生起臀部皮肤可见大片灰黑色斑,短期内局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并逐渐融合,表面溃疡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内先天性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iv,CMN)细胞背景中可见形态较一致的尤文肉瘤细胞样细胞多灶结节状增生,大多数结节内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象1个/mm^(2),为PNs;较大结节内细胞明显异型,胞浆嗜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4个/mm^(2),有坏死,为CMN恶变。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Ns细胞HMB-45(灶+)、Melan-A(+)、P16(+)、S-100蛋白(+)、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灶+)、增殖核抗原(Ki-67)(+<5%);恶变细胞HMB-45(-)、P16(+)、Melan-A(+)、S-100蛋白(+),CyclinD1(-)、Ki-67(30%+),基因检测显示BRAF V600E突变。结论GCMN恶变及PNs是罕见的黑色素细胞病变,必须充分取材、全面评估并对PNs及黑色素瘤进行鉴别,避免漏诊、误诊和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先天性痣 增生性结节 黑色素瘤 免疫组化 分子检测
下载PDF
先天性色素痣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见友 张高磊 刘晓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第5期338-342,共5页
先天性色素痣又称为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并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先天性色素痣根据尺寸可分为四类:小痣、中痣、大痣和巨痣。约1%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色素痣,其中大多数属于小/中型痣,大/巨痣比较罕... 先天性色素痣又称为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并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先天性色素痣根据尺寸可分为四类:小痣、中痣、大痣和巨痣。约1%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色素痣,其中大多数属于小/中型痣,大/巨痣比较罕见。本文将从临床、并发症、病理、基因、治疗等多方面对先天性色素痣进行总结,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色素痣 NRAS BRAF 神经皮肤黑变病 黑素瘤
下载PDF
巨大先天性色素痣伴软脑膜恶性黑素瘤1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庄殿英 郑永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0-91,共2页
报告1例巨大先天性色素痣伴软脑膜恶性黑素瘤。患者女,31岁。出生时左躯干即有大片黑斑,随着年龄增长,黑斑逐渐扩大,表面粗糙、有毛,身体其他部位也有许多黑斑。近1年来时有头痛,入院前2h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发现... 报告1例巨大先天性色素痣伴软脑膜恶性黑素瘤。患者女,31岁。出生时左躯干即有大片黑斑,随着年龄增长,黑斑逐渐扩大,表面粗糙、有毛,身体其他部位也有许多黑斑。近1年来时有头痛,入院前2h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发现软脑膜有灰黑色斑块,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软脑膜恶性黑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痣 先天性 黑素瘤 软脑膜 恶性
下载PDF
先天性巨痣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越(综述) 刘浥 吴信峰(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181-185,共5页
先天性巨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GCMN)常定义为成年后直径大于20cm的先天性色素痣。其发病机理目前多认为是黑素母细胞于妊娠5~25周内,由神经嵴向皮肤及软脑膜的迁移异常所致。巨痣不但严重影响外观(典型表现呈"... 先天性巨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GCMN)常定义为成年后直径大于20cm的先天性色素痣。其发病机理目前多认为是黑素母细胞于妊娠5~25周内,由神经嵴向皮肤及软脑膜的迁移异常所致。巨痣不但严重影响外观(典型表现呈"衬衫状"、"套衣状"),且常伴溃疡、瘙痒、疼痛、少汗、多毛等表现,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巨大痛苦;此外,巨痣尚可继发恶性黑素瘤(5%~10%)及神经皮肤黑变病(neurocutaneous melanosis,NCM)。国内外治疗巨痣方法各异,包括传统的手术、激光、磨削、剥脱以及新近的Integra人工真皮、体外培养自体表皮移植(CEA)、脱细胞真皮基质(ADM)等。上述方法各有利弊,临床上常需采取综合治疗,制定个体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痣 恶性黑素瘤 综合性治疗 个体化
下载PDF
儿童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曹琼 代爱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0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结果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显示,S-100、SOX-10、HMB-4...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结果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显示,S-100、SOX-10、HMB-45、MelanA和CyclinD1均为阳性,Ki-67阳性表达率为60%,且发生了BRAF V600E基因突变。恶性黑色素瘤患儿进行局部肿瘤切除,随访数个月仍未复发及转移。结论儿童先天性黑色素痣恶变为黑色素瘤的病例罕见,且镜下形态多样,有时缺乏黑色素细胞,S-100、SOX-10、HMB-45、MelanA、CyclinD1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以辅助诊断,分子检测BRAF V600E有提示作用,早期发现并进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色素痣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表型
下载PDF
先天性色素痣恶变9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10
作者 陈凤鸣 王雷 +1 位作者 高天文 刘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8-1034,共7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色素痣(CMN)恶变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98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CMN恶变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98例CMN恶变患者中,男4... 目的分析先天性色素痣(CMN)恶变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98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CMN恶变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98例CMN恶变患者中,男45例(45.9%),女53例(54.1%),就诊时年龄为4个月至85岁,中位就诊年龄47岁。皮损位于躯干34例(34.7%),四肢(不含肢端)25例(25.5%),肢端24例(24.5%),头面颈部13例(13.3%),黏膜2例(2.0%)。98例中95例(96.9%)有皮损突然明显变化史,如突然增大、新发丘疹、溃疡、瘙痒或疼痛,发生明显变化至就诊的时长为2周至5年。95例中,皮损明显变化的平均年龄为46岁,4例(4.1%)发生于18岁以前,35例(35.7%)发生于18~40岁,56例(57.1%)发生于40岁以后,55例(57.9%)原皮损突然增大,52例(54.7%)表现为溃疡,21例(22.1%)原皮损表面出现红色或黑色的丘疹或结节,4例(4.2%)表现为皮下包块,2例(2.1%)仅表现为瘙痒,1例(1.1%)仅表现为疼痛。98例中仅3例(3.1%)皮损表现为缓慢增大。85例(86.7%)发生于小型CMN,11例(11.2%)为中型CMN,2例(2.0%)为大型CMN。组织病理检查显示,98例中86例(87.8%)皮损中无残留的痣细胞,显示典型黑素瘤的特点;12例(12.2%)可见残留的痣细胞,且这12例黑素瘤细胞均表达HMB45,11例残留痣细胞不表达HMB45。7例行5-羟甲基胞嘧啶(5hmC)免疫组化染色,6例瘤细胞区域5hmC呈阴性表达,而残留痣细胞区域呈阳性表达。22例患者皮损组织标本行BRAF基因检测,其中1例为大型CMN恶变,BRAF基因检测为阴性;21例小型CMN恶变中,11例(52.4%)BRAF基因检测为阳性,10例(47.6%)为阴性。结论CMN恶变好发于躯干,多见于大于40岁者,多有皮损突然明显变化史(如增大、丘疹、溃疡),个别皮损仅有瘙痒、疼痛;HMB45、5hmC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黑素瘤细胞与真皮痣细胞;CMN恶变的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黑色素瘤 先天性色素痣 恶变 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 HMB45 5-羟甲基胞嘧啶
原文传递
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角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子木 闫虹 刘强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角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共利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角肿瘤切除后缺损患者15例。其中,黑色素痣4例,基底细胞癌7例,恶性黑色素瘤4例。结果本组共1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角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共利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角肿瘤切除后缺损患者15例。其中,黑色素痣4例,基底细胞癌7例,恶性黑色素瘤4例。结果本组共1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皮瓣成活良好,随访3~12个月,无转移或复发,面部外形自然,效果满意。结论鼻唇沟皮瓣邻位修复口角肿瘤切除后缺损,效果可靠,不损毁面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沟皮瓣 黑色素痣 基底细胞癌 恶性黑色素瘤 邻位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