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存在句式变换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觉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8,共5页
存在句是表示事物存在与否的句式。《孟子》中的存在句式可以通过移动词语位置、增减虚词等语法手段进行变换,其变换的条件包括有定与无定、主观总结与客观回顾、积极与消极等语义范畴。
关键词 孟子 存在句式 语法 语义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5,共5页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强调"无用之用"和生态美的超功利性质,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并无意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的本质属性。同时,庄子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天生万物,本无贵贱,都有同样的生存发展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 生态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 孟子 庄子 先秦时期 孟子 庄子 审美价值 价值观
下载PDF
韩愈尊崇孟子探因——兼论唐人对孟子的接受 被引量:2
3
作者 兰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4,共8页
初盛唐人对孟子的接受,主要表现于引述孟子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中晚唐人发展为对孟子的学说进行专题讨论,显示出对孟子更高的兴趣。其中,韩愈崇孟最具推动力。韩愈自身的儒教学养及其欲以道统自振一代的抱负和理想是其崇孟的学缘基... 初盛唐人对孟子的接受,主要表现于引述孟子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中晚唐人发展为对孟子的学说进行专题讨论,显示出对孟子更高的兴趣。其中,韩愈崇孟最具推动力。韩愈自身的儒教学养及其欲以道统自振一代的抱负和理想是其崇孟的学缘基础,而其崇孟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可以为中唐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疗救的药方。韩愈以孟子的君臣之论反对藩镇分裂,以孟子的心性说为排佛的思想武器,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君主秩序,维护国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韩愈 孟子
下载PDF
孟子的生态伦理和环境保护思想浅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蒲沿洲 《固原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64-68,共5页
孟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和意识 ,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反映在《孟子》一书中的有关爱护物产、保护环境及其协调天人关系的思想言论 ,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态环境向往的反映 。
关键词 孟子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关于孟子思想之新诠释——以政治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源一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1-26,共6页
孟子的“仁义论”是综合原始儒家的“仁”论与前期墨家“义”论而形成,但是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利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含义的孟... 孟子的“仁义论”是综合原始儒家的“仁”论与前期墨家“义”论而形成,但是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利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含义的孟子之政治思想称为仁义的政治思想。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仁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构成仁义政治思想的思维方式;以及其思维方式所蕴涵的意义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传习录》解《孟子》“尽心”三节辩误 被引量:2
6
作者 崔海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3-18,共6页
阳明在解《孟子》"尽心"三节时,颠倒顺序,将本来的"庸→贤→圣"之为学次序,倒解为"圣→贤→庸"。其弊在于,误解了第一节上达工夫,遗漏了第二节涵养工夫,低看了第三节践履工夫。究其原因,是阳明反对朱子... 阳明在解《孟子》"尽心"三节时,颠倒顺序,将本来的"庸→贤→圣"之为学次序,倒解为"圣→贤→庸"。其弊在于,误解了第一节上达工夫,遗漏了第二节涵养工夫,低看了第三节践履工夫。究其原因,是阳明反对朱子所解三节义理,却沿袭朱子理路,以"格物致知"来解"尽心知性知天",又因他素以"致良知"来解"格物致知",故以"致良知"来解"尽心知性知天",从而判之为"生知安行"之圣人境,由此只能安排"存心养性事天"为"学知利行"之贤人境,"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困学勉行之学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朱子 孟子 尽心三节
下载PDF
孟子正命论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魏义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2-25,29,共5页
孟子虽然信守天命论,但在天命中加入了人意的成份,在宣称人的命运由上天注定的同时,断言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意外的变故而达到寿终而正寝。这不仅体现了孟子与孔子对天命的不同理解,而且与尽心知性知天一起构成了孟子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虽然信守天命论,但在天命中加入了人意的成份,在宣称人的命运由上天注定的同时,断言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意外的变故而达到寿终而正寝。这不仅体现了孟子与孔子对天命的不同理解,而且与尽心知性知天一起构成了孟子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正命论 天命 人意 俟命
下载PDF
孟子心性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友广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4,共4页
以《孟子》与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为文本基础,以《管子》内篇为参照材料,考察史上之心性关系,探索心、性是如何从哲学史、思想史的早期互不相干,到孟子之时一步步演变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对偶范畴。
关键词 郭店简 孟子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的疏证特色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瑾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0-75,共6页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贯通,精审独到,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焦循 清代学术
下载PDF
20世纪《孟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论
10
作者 聂永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56,共6页
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孟子以“永矢弗援”的批判精神与道德热忱而炳彪千秋。《孟子》一书立论更为详备 ,文字由简约而雄肆 ,文风亦由雍容和舒而为铺张扬厉 ,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 0世纪的百年中 ,随着孟子思想研究的深... 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孟子以“永矢弗援”的批判精神与道德热忱而炳彪千秋。《孟子》一书立论更为详备 ,文字由简约而雄肆 ,文风亦由雍容和舒而为铺张扬厉 ,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 0世纪的百年中 ,随着孟子思想研究的深入 ,《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为人所认识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纵观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有创获亦有偏蔽。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将会为进一步深化《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散文艺术 研究 述论
下载PDF
孟子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浅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珺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年第4期26-28,共3页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他独特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今天看来闪现着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平等教育观的光芒。以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心理特性...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他独特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今天看来闪现着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平等教育观的光芒。以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心理特性三方面,可以对孟子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论 教育理论
下载PDF
《孟子》假设复句的分句形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顺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102-103,共2页
《孟子》一书中共有428个假设复句。其分句(组)的结构形式有主谓结构、非主谓结构和复句等;其分句(组)的组合形式有主谓结构和主谓结构组合,非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单句和复句组合,复句和复句组合等。
关键词 孟子 假设复句 分句形式
下载PDF
论孟子哲学及其贡献
13
作者 沈顺福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26-32,共7页
孟子认为,仁义价值等是人的本性。价值是人的标志。它具有首先性、主体性。诚是善良的人性本体的现实化。可是性善说显然无法自圆其说。这便是人性悖论。义内说表明,陈述同样具有主体性。主体对对象的把握方式是推恩。推恩是一种感应方... 孟子认为,仁义价值等是人的本性。价值是人的标志。它具有首先性、主体性。诚是善良的人性本体的现实化。可是性善说显然无法自圆其说。这便是人性悖论。义内说表明,陈述同样具有主体性。主体对对象的把握方式是推恩。推恩是一种感应方式。被感应的对象,有时候被称为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价值 人性 哲学贡献
下载PDF
《孟子》注释补正
14
作者 连劭名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8-30,共3页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中学教材经常选用《孟子》中的篇章,对于学生学习古文与传统思想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现在做些辨证工作,供教师们参考。
关键词 古文 孟子 儒家
下载PDF
“老杜似孟子”阐微
15
作者 赵永刚 《贵州文史丛刊》 2017年第2期86-91,共6页
杜甫在诗学艺术和儒学思想两个方面均有极高之造诣,但是其儒学思想被诗学盛名所掩,故论杜甫诗学者多而论杜甫儒学者少。本文则着重论述杜甫的儒学思想成就,尤其是杜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拓展。本文认为,杜甫在精神气质方面与孟子异常相... 杜甫在诗学艺术和儒学思想两个方面均有极高之造诣,但是其儒学思想被诗学盛名所掩,故论杜甫诗学者多而论杜甫儒学者少。本文则着重论述杜甫的儒学思想成就,尤其是杜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拓展。本文认为,杜甫在精神气质方面与孟子异常相似,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狂者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杜甫具有孟子的仁爱情怀,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实现了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持守孟子首倡的人伦观念,试图重新调适被安史之乱打破的儒家伦常秩序,其诗歌具有重振纲常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孟子 黄彻 儒学 诗学
下载PDF
“内圣”与“外王”——孟子与荀子合论
16
作者 胡健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1期19-22,共4页
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 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论焦循《孟子正义》之缺失
17
作者 刘瑾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19-122,共4页
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疏证赵注《孟子》,既求真务实,又广博精审,乃"新疏家模范作品"。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仍有门户之见、曲护赵注、繁琐重复、错疏误注之缺失。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考据学 清代学术
下载PDF
从《孟子微》看康有为社会道德观的得失
18
作者 黄明同 《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 1998年第4期24-30,40,共8页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化”说、道德与“人禽之辨”、道德与“三世”说,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孟子微》 社会道德观 得失 启示
下载PDF
从荀子对孟子先王观的吸收与改造看儒学的政治化
19
作者 郑明璋 《阴山学刊》 2015年第6期61-65,共5页
荀子对孟子的先王观念和王道理想多所吸收与继承,他们都崇拜先王,都描画了王道乐土的美好理想,都反对暴君与暴政。同时在这种继承中又有所革新,荀子将先王与礼法、君师等观念结合起来,融合王道与霸道,体现了向政治的靠拢和与时俱进的意... 荀子对孟子的先王观念和王道理想多所吸收与继承,他们都崇拜先王,都描画了王道乐土的美好理想,都反对暴君与暴政。同时在这种继承中又有所革新,荀子将先王与礼法、君师等观念结合起来,融合王道与霸道,体现了向政治的靠拢和与时俱进的意识,是儒学走向王权政治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王道 儒学 政治化
下载PDF
孟子的自由观新探
20
作者 李凯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6期227-228,共2页
孟子不乏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世道的狂想,但由于人欲及天命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孟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通过践行仁义礼智,转化人的求富贵利达之欲,他将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奋斗的目标,从而使天命无法... 孟子不乏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世道的狂想,但由于人欲及天命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孟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通过践行仁义礼智,转化人的求富贵利达之欲,他将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奋斗的目标,从而使天命无法左右该目标的达成,孟子由是获得了意志的自由。这种意志自由是道德意志的自作主宰,人既以道德良知战胜横流的人欲,又以道德良知抗拒泛滥的流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自由观 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