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族与宗法制解体在《侯马盟书》中的反映 被引量:4
1
作者 赵瑞民 郎保利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1,共5页
侯马盟书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末年宗族解体的事实,而宗族的解体则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宗法制的周人传统在战乱频仍中逐渐走向消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宗族的解体并不是突然分崩离析,盟书仍然强调效忠“宗主”,还提到“宗人... 侯马盟书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末年宗族解体的事实,而宗族的解体则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宗法制的周人传统在战乱频仍中逐渐走向消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宗族的解体并不是突然分崩离析,盟书仍然强调效忠“宗主”,还提到“宗人兄弟”,说明这个时期宗族的外壳还在,只是它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春秋末年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马盟书 宗族 春秋末年
下载PDF
寒国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富祥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8,共7页
古寒国出于逢蒙氏,逢蒙氏又为史前祝融部后裔豢龙族的一支。"五帝"时代后期,这一支族自今豫东鲁西地区迁居潍淄流域,夷夏交争之际一度依附于"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有穷氏后羿,后取代有穷氏而自为盟主,直到夏王少康即... 古寒国出于逢蒙氏,逢蒙氏又为史前祝融部后裔豢龙族的一支。"五帝"时代后期,这一支族自今豫东鲁西地区迁居潍淄流域,夷夏交争之际一度依附于"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有穷氏后羿,后取代有穷氏而自为盟主,直到夏王少康即位前复为夏后氏所灭。按古本《竹书纪年》所记,寒国的存续年代,若从寒浞杀羿算起,至寒浞被杀为止,前后凡76年(约公元前1910-前1835年)。由部族史到华夏史,寒国的兴亡是个转关。民间传说的嫦娥本称"恒娥",为女巫之通名,其原型可能是寒国的女首领,亦即逢蒙氏之女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国 寒浞 逢蒙氏 夷夏交争 恒娥
下载PDF
《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 被引量:11
3
作者 方芸 蔡际洲 《音乐探索》 2007年第4期22-26,共5页
《孟姜女》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调。作者在目前己出版的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及其它民歌集中,分析研究了11400首曲调,从中鉴别出流传于各地的具有共同特征的《孟姜女》及各类变体221首,将其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种类型... 《孟姜女》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调。作者在目前己出版的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及其它民歌集中,分析研究了11400首曲调,从中鉴别出流传于各地的具有共同特征的《孟姜女》及各类变体221首,将其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种类型,主要探讨《盂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羡女 歌系 同宗民歌 中国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学
下载PDF
午梦堂作家群的文学成就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娟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年第4期98-101,共4页
晚明时期在吴江地区形成了“午梦堂”作家群,这个作家群以叶绍袁、沈宜修夫妇和其四女七子为核心,囊括了叶、沈两大家族近20人。其特点表现为:以血缘纽带为核心,一代乃至数代的家学传承为特色;无论是叶绍袁本人,以叶燮为代表的子辈,还... 晚明时期在吴江地区形成了“午梦堂”作家群,这个作家群以叶绍袁、沈宜修夫妇和其四女七子为核心,囊括了叶、沈两大家族近20人。其特点表现为:以血缘纽带为核心,一代乃至数代的家学传承为特色;无论是叶绍袁本人,以叶燮为代表的子辈,还是沈宜修母女都体现了极高的文学才华,尤以女性文学成就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梦堂 作家群 家族文学 女性文学 文学成就
下载PDF
明末珠江三角洲的乡绅与宗族 被引量:5
5
作者 井上彻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9年第1期65-83,共19页
本文是利用崇祯年间刊行的《盟水斋存牍》来考察明末珠江三角洲社会的一环。明末的乡绅在包括广州城和老家的广大范围内,扩张以宗祠中心的宗族网络,参与了沙田经营,海外贸易等种种利权。聚集在乡绅周围的,不仅仅族人,受到乡绅权威和权... 本文是利用崇祯年间刊行的《盟水斋存牍》来考察明末珠江三角洲社会的一环。明末的乡绅在包括广州城和老家的广大范围内,扩张以宗祠中心的宗族网络,参与了沙田经营,海外贸易等种种利权。聚集在乡绅周围的,不仅仅族人,受到乡绅权威和权利的吸引,奴仆、无赖之类猬集而至。乡绅的奴仆和无赖,在围绕沙田利权的纷争中也是实战部队。在明末的三角洲地带,宗族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拥有乡绅的话,其宗族(宦族)就可以以宗祠为中心强化向心力,不仅仅是族人,也会吸引来奴仆、无赖等各种各样的人,多方面开展利权争夺。无法辈出乡绅,就意味着无法强固地维持宗族体制,于是在利权争夺的竞争中败北。产生宦族和弱小宗族之间差距的理由就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绅 宗族 广州 盟水斋存牍
原文传递
“侨置郡望”的形成与演变——以中古时代平昌孟氏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孟祥科 李明明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1年第1期119-132,249,共15页
东晋以降,于姓名前冠以郡望成为时人的通行做法,但郡望为历史演变的产物,众多姓氏郡望在唐代已失去了其根本内涵,演变为世人争相攀附的地域符号。唐代孟氏多以"平昌孟氏"自居,但关于"平昌"地望所在,唐人并有"... 东晋以降,于姓名前冠以郡望成为时人的通行做法,但郡望为历史演变的产物,众多姓氏郡望在唐代已失去了其根本内涵,演变为世人争相攀附的地域符号。唐代孟氏多以"平昌孟氏"自居,但关于"平昌"地望所在,唐人并有"平原平昌"和"琅琊平昌"两种观点。事实上,平昌郡望始自东晋侨置于京口一带的"南平昌郡",其类型当属"侨置郡望",最早以平昌孟氏自居者为东晋末孟怀玉家族。唐代孟氏群体不察"平昌郡望"历史渊源,误将西汉设置的平原平昌及琅琊平昌作为其地望所在,并通过祖源建构等手段强化了此观念,该错误认知在《元和姓纂》等官修谱书中亦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昌 孟氏 郡望 侨置政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