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ratum to “Is Alzheimer’s Disease an Adaptability Disorder? What Role Does Happiness Have in Treatment,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5 (2015) 180-188]
1
作者 John B. Myers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年第4期292-301,共10页
A case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in childhood causing memory block until the patent presented with probable mixed vascular and neurodegenerative memory loss at 60 years of age is presente... A case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in childhood causing memory block until the patent presented with probable mixed vascular and neurodegenerative memory loss at 60 years of age is presented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emotional factors in causing the diseas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adaptability disorder is raised, given the patient blocked out her memory of her childhood experience.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as a treatment goal raises issues of advocacy and Guardianship as well as capacity, which is addressed by actual case reference and court action in defence of the patient’s rights to have their wishes respected and observed. Functional mental capacity assessment, using the Functional Mental State Measure (FMSM) gives a greater indication of neuronal reserve than standard cognitive testing, as it helps to unravel the dilemma associated with pure cognitive assess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as well as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 and patients who, despite retained and intact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express their wishes, i.e. “best interest”, are “wrongly” placed under Guardianship. A General Systems approach, which recognises functional interaction as optimal and withdrawal or inadequate and/or inappropriate response as not, provide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factors, memory and neurodegenerative (Alzheimer’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Happiness as a Goal Cause and in Management” Functional mental Capacity Memory Advocacy Behaviour General Systems Theory
下载PDF
Is Alzheimer’s Disease an Adaptability Disorder? What Role Does Happiness Have in Treatment,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
作者 John B. Myers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年第3期180-188,共9页
A case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in childhood causing memory block until the patent presented with probable mixed vascular and neurodegenerative memory loss at 60 years of age is presente... A case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in childhood causing memory block until the patent presented with probable mixed vascular and neurodegenerative memory loss at 60 years of age is presented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emotional factors in causing the diseas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adaptability disorder is raised, given the patient blocked out her memory of her childhood experience.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as a treatment goal raises issues of advocacy and Guardianship as well as capacity, which is addressed by actual case reference and court action in defence of the patient’s rights to have their wishes respected and observed. Functional mental capacity assessment, using the Functional Mental State Measure (FMSM) gives a greater indication of neuronal reserve than standard cognitive testing, as it helps to unravel the dilemma associated with pure cognitive assess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as well as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 and patients who, despite retained and intact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express their wishes, i.e. “best interest”, are “wrongly” placed under Guardianship. Maladaptive responses, to control the change in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are sensed or perceived, and which lead to disorder or to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exemplify a General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in which appropriate and adequate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behavioural terms, by a person, whether independently, or as the recipient or giver, or both, leads to functional interaction and happi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Happiness as a Goal Cause and in Management” Functional mental Capacity Memo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Advocacy Behaviour General Systems Theory
下载PDF
Predictive power of abnormal electroencephalogram for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被引量:24
3
作者 Yan-ping Zheng Fu-xi Wang +6 位作者 De-qiang Zhao Yan-qing Wang Zi-wei Zhao Zhan-wen Wang Jun Liu Jun Wang Ping Lu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04-308,共5页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brain condition, and can reflect early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 and severity of cerebral ischemia. However, it is not yet known whether electroencephalogr...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brain condition, and can reflect early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 and severity of cerebral ischemia. However, it is not yet known whether electroencephalography can predict development of post-cerebral infarc- tion depression. A total of 321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underwent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ssessmen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electroencephalogram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exhibit low-amplitude alpha activity and slow theta activity. In con- trast, electroencephalogram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out depression show fast beta activity and slow delta activity. "I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low-amplitude alpha activity and slow theta activity can be consider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brain organic mental disorders stroke ischemic stroke post-cerebral-infarction depression DEPRESSI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和精神疾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周新玉 郭岚敏 陈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173-1178,共6页
睡眠是人体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体大约有1/3的时间处在睡眠过程中。睡眠障碍存在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中,不仅影响患者病程的发生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改善神经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尤为重要。... 睡眠是人体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体大约有1/3的时间处在睡眠过程中。睡眠障碍存在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中,不仅影响患者病程的发生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改善神经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尤为重要。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痛、无创的神经生理刺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在治疗睡眠问题中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就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对神经和精神疾病睡眠障碍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睡眠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脑损伤 神经退行性疾病 精神疾病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NFL、GFAP水平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5
作者 黎昌炫 朱娴 +2 位作者 陈奕斌 陈浩 李威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NF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3例CSVD患者,根据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分为睡眠...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NF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3例CSVD患者,根据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分为睡眠障碍组(PSQI≥10分)和睡眠正常组(PSQI<10分)。对比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NFL、GFAP水平,分析血清NFL、GFAP水平与CSVD患者睡眠障碍的关系。结果153例CSVD患者中发生睡眠障碍56例,发病率36.60%。睡眠障碍组患者年龄、脑白质高信号(WMH)比例明显高于睡眠正常组(P<0.05),睡眠障碍组血清NFL、GFAP水平也高于睡眠正常组(P<0.05)。CSVD患者血清NFL、GFAP水平与PSQ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大、脑白质病变、血清NFL和GFAP升高是CSVD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NFL、GFAP水平与CSVD患者睡眠障碍密切相关,其水平升高是睡眠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睡眠障碍 神经丝轻链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及美金刚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艳 高励 +6 位作者 赵晓玲 曾仲 张仲 郝玉曼 沈富伟 何柳 朱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美金刚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期痴呆有精神行为症状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2组,美金刚组(美金刚+多奈哌齐+尼莫地平)31例,对照组(多奈哌齐+尼莫地平)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简易智能状...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美金刚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期痴呆有精神行为症状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2组,美金刚组(美金刚+多奈哌齐+尼莫地平)31例,对照组(多奈哌齐+尼莫地平)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及神经精神科问卷(NPI)的评估。结果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多见。美金刚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MSE、CDR及各项症状的N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金刚组患者治疗12周后激越/攻击行为、焦虑、易激惹/不稳定性、情感高涨/欣快、夜间行为异常、食欲进食改变的NPI评分及NPI总分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易激惹/不稳定性、夜间行为异常、食欲进食改变的NPI评分及NPI总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金刚组患者治疗12周后MMSE评分、激越/攻击行为、易激惹/不稳定性、食欲进食改变的NPI评分及NPI总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美金刚能有效改善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减轻家庭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血管性 精神状态检查表 精神运动性激动 认知障碍 美金刚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的代谢紊乱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清武 王景周 +2 位作者 王琳 周红杰 高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07-80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代谢紊乱的特点和进一步寻找其相关因素 ,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对2 0 2名正常人及 6 2 3例急性脑血管病 (381例脑梗死、2 4 2例脑出血 )患者住院的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多元回...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代谢紊乱的特点和进一步寻找其相关因素 ,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对2 0 2名正常人及 6 2 3例急性脑血管病 (381例脑梗死、2 4 2例脑出血 )患者住院的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 (LDL)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2 )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中 ,伴高血压者分别为 91 .7%、92 .1 % ;伴高血糖者分别为 4 9.3%、36 .8% ;伴高甘油三酯 (TG) /低高密度脂蛋白 (HDL)分别为 2 9.7%、36 .0 %。 (3)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中 ,合并代谢综合征者分别占 1 2 .1 %、1 9.4 % ;合并两种代谢紊乱者分别占 4 4 .3%、39.7% ;合并 1种代谢紊乱者分别占 39.9%、38.6 % ;无代谢紊乱者仅分别占 3.7%、2 .3%。同时 ,除合并代谢紊乱者血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无代谢紊乱者外 ,合并两种以上代谢紊乱患者中BMI、血糖、TG、LDL均高于对照组及无代谢紊乱者 (P <0 .0 5 )。 (4 )相关分析显示 ,代谢紊乱因素中 ,年龄、血糖、血压、BMI及LDL与急性脑血管病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多伴有代谢紊乱 ,提示有效控制代谢紊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紊乱 急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脑出血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雪梅 蔡剑鸣 +3 位作者 于慧玲 彭超英 娄昕 肖玉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8-259,共2页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 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26例经CT、MRI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2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 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26例经CT、MRI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2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8.3%;而非缺 血性脑血管病组126例中仅38例,发生率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早期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渝宪 刘江 +5 位作者 王庆松 林杭 王伟文 郁可 丁鑫 肖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schemic white matter lesion,IWML)与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转归,研究脑小血管病变(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防治措施。方法经头部MRI检测符合缺血性脑白质病变(IWML)患者28例,影像学显示主要表...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schemic white matter lesion,IWML)与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转归,研究脑小血管病变(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防治措施。方法经头部MRI检测符合缺血性脑白质病变(IWML)患者28例,影像学显示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片状的白质信号改变。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除外)患者3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作入院时及1年后随访的NIHSS、MMSE、BI指数以及HAMD的临床测试及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从NIHSS、MMSE、BI指数及HAMD检测可看出,IWML患者入院时NIHSS、BI指数明显好于脑梗死组,1年后随访比较变化也不明显(0.05>P>0.01),MMSE较脑梗死组差,而HAMD测试分数明显高于脑梗死组,1年后随访发现分值反而有所增高,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脑梗死组患者入院时MMSE、HAMD均较正常,而NIHSS、BI指数较IWML组差,1年后随访比较,NIHSS、BI指数变化明显,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从本研究的对比分析中可看出,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将逐渐引起全脑性的血脑屏障破坏,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以及血管性抑郁等,治疗效果很不理想。而脑梗死患者病变是突发的,相对来说对脑的损伤也是局部性的。经积极治疗病情恢复得较快。两组患者某些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发病机制有相同、也有不同,但临床疗效及转归是完全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白质损害 脑梗死 脑小血管病变 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抑郁 MRI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脑内神经肽的改变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德强 蔡巍 +2 位作者 李旭娟 牛丹丹 段金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68-47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脑区中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on,AVP)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记忆行为... 目的:探讨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脑区中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on,AVP)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记忆行为,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不同脑区(额区皮质、颞区皮质、海马、丘脑和纹状体)SS、AVP的含量。结果:在15d的记忆测试中,模型组大鼠出错次数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模型组的额区皮质、颞区皮质、海马、丘脑和纹状体中SS相对含量均较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1),AVP相对含量虽有下降趋势,但只在颞叶及纹状体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物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可能与多发性脑梗死后SS、AVP含量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生长抑素 精氨酸升压素 大脑皮质 神经肽类 记忆障碍 认知障碍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MoCA在脑小血管病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作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卫 沈娜娜 +2 位作者 王鹏 吕敬雷 赵仁亮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32-334,337,共4页
目的研究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在脑小血管病(SV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将103例SVD病人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应用MoCA量表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总分为(18.0... 目的研究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在脑小血管病(SV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将103例SVD病人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应用MoCA量表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总分为(18.08±3.16)分,MMSE总分为(25.53±2.91)分,MoCA总分与MMSE总分之间具有相关性(r=0.522,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的MoCA及MMSE量表评分均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其中MoCA量表除注意一项外,其余子项目及总分差异均有显著性(t=3.53~12.22,P<0.05),而MMSE量表则只有总分、记忆及回忆分差异有显著性(t=2.00~3.67,P<0.05)。根据ROC曲线确定MoCA量表识别SVD所致认知障碍的最佳截断值为22或23分,此时MoCA量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9%和95.1%。结论 MoCA量表在SV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最佳截断值为22或23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疾病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障碍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部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跃慧 梁文华 +2 位作者 白莹 田跃雷 吴玲玲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2期38-40,共3页
考察缺血性脑血管痛患者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探讨动脉狭窄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共收住院经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8例。测量并记录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部位、程度,病变类型、特点及分布,侧支循环、... 考察缺血性脑血管痛患者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探讨动脉狭窄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共收住院经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8例。测量并记录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部位、程度,病变类型、特点及分布,侧支循环、Willis环开放)。考察引起动脉狭窄的高危影响因素。动脉狭窄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史、高血脂、吸烟等(P〈0.05)。经Logistic回归发现,这些因素均与动脉狭窄的发生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史以及吸烟等均为动脉狭窄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狭窄患者 病因分析 高危因素
下载PDF
喹硫平与奋乃静治疗老年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成敬 李承晏 +4 位作者 阳胜秋 陈耀银 王晓萍 王高华 郭俊慧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奋乃静治疗≥75岁老年人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高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喹硫平组30例,奋乃静组30例,分别给予2药治疗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奋乃静治疗≥75岁老年人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高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喹硫平组30例,奋乃静组30例,分别给予2药治疗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6周后2药的疗效近似(P>0.05)。在治疗第1周末喹硫平组PANSS总分的减分率显著高于奋乃静组(P>0.05)。奋乃静组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发生率显著高于喹硫平组(P<0.01或P<0.05)。结论喹硫平治疗≥75岁老年人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疗效肯定、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奋乃静轻微,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硫平 奋乃静 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 老年人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鹏飞 沈祥骏 朱桂华 《中国康复》 1996年第1期13-15,共3页
58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起病后半月内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并与30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显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对照组差.存在着明显的身心反应.进行亚型分析时发现病灶大小及定侧与卒中后精神障碍的轻... 58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起病后半月内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并与30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显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对照组差.存在着明显的身心反应.进行亚型分析时发现病灶大小及定侧与卒中后精神障碍的轻重程度有关、提示认识脑卒中对精神活动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指导治疗,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心理健康 SCL-90 康复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水电解质紊乱1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鸿霞 王朝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引发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水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观察其血清中血钠、血钾、血氯的变化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电解质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激素治疗;观察患者肾上腺皮质机... 目的探讨引发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水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观察其血清中血钠、血钾、血氯的变化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电解质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激素治疗;观察患者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状.结果收治的120例患者中有100例逐渐好转,其余20例在进行水电解质纠正的过程中予以激素治疗后血钾、血钠以及血氯水平恢复正常.结论低钠血症是引发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水电解质紊乱的主要原因,通过纠正电解质水平,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水电解质紊乱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两种剂量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对患者Hcy、ox-LDL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哲 夏青春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对比两种剂量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82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 目的对比两种剂量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82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A组41例,接受小剂量(5~10)mg/d奥氮平治疗;B组41例,接受大剂量(15~20)mg/d奥氮平治疗,疗程均为8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Hcy、ox-LDL水平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变化。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82.93%(34/41)略高于B组75.61%(31/41),嗜睡、静坐不能、肌强直、便秘及震颤发生率均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NSS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y、ox-LDL水平及MMSE评分均明显改善,且A组Hcy、ox-LDL水平比B组低,MMSE评分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安全性相当,但小剂量更有助于降低血清Hcy、ox-LDL水平,抑制病情进展,改善认知功能,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奥氮平 剂量 HCY OX-LDL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蔡旭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1年第22期2765-2766,共2页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奥氮平组26例,利培酮组26例,分别给予两种药物治疗4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及有关实...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奥氮平组26例,利培酮组26例,分别给予两种药物治疗4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两种药物的疗效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起效时间比较快、不良反应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利培酮 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下载PDF
基于络脉理论辨治脑小血管病——中医脑病理论与临床实证研究(二) 被引量:35
18
作者 周德生 谭惠中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53-158,共6页
脑小血管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根据脑小血管的临床特点,中医病机以脑络荣气虚滞为主。其病机特征是,病位隐曲,责之络脉;内邪杂合,病性复杂;症状广泛,复合证候;病程慢性进展,或有突变加重。系统防治脑小血管病需要全... 脑小血管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根据脑小血管的临床特点,中医病机以脑络荣气虚滞为主。其病机特征是,病位隐曲,责之络脉;内邪杂合,病性复杂;症状广泛,复合证候;病程慢性进展,或有突变加重。系统防治脑小血管病需要全程动态管理,病证系统治疗,最优化治疗,辨病辨证结合,多系统多病同治,复方简药图治,杂合适宜以治。在辛味通络、芳香透络、虫蚁搜络、藤类行络等络病的常用治法基础上,选择使用多汁药物养阴、破血化瘀通络、开窍药物疏通玄府。从络脉荣气虚滞视角探讨脑小血管病,着眼恢复脑窍玄府气化,可以为中医防治脑小血管病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络脉 荣气虚滞 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 帕金森综合征
下载PDF
以视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15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国红 江汉秋 +2 位作者 王虔 施维 张晓君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7期524-528,共5页
目的总结归纳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5±14岁;前循... 目的总结归纳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5±14岁;前循环与后循环病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1±8岁(32~52岁)与60±13岁(42~81岁)。患者主诉包括双眼先后视力下降、单眼视力下降、双眼同时视物不见、双眼偏侧视物不见。诊断烟雾病2例、颈动脉闭塞1例、前循环脑梗死1例、脑血管畸形1例、后循环脑梗死10例。单眼视功能障碍的3例患者均为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中单或双侧枕、颞叶梗死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脑干梗死2例。结论以视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病可以是前循环病变,也可以是后循环病变;单眼症状为前循环病变,是颈内动脉缺血、闭塞导致的眼征。双眼同时起病及偏盲多是后循环疾病累及枕颞叶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视觉障碍 视野 偏盲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患者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晨 薛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94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非代谢综合征(非MetS)组和代谢综合征(MetS)组,对发病后2周和3个月时患者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视空间等功能进行评价,参...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94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非代谢综合征(非MetS)组和代谢综合征(MetS)组,对发病后2周和3个月时患者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视空间等功能进行评价,参照Ballard等方法观察两组间认知功能演变的差异性。结果发病后2周和3个月时,94例患者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和22.34%(21/94),其中非痴呆性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1.28%(20/94)和19.15%(18/94),痴呆性认知损害发生率均为3.19%(3/94、3/94)。MetS组患者发病2周和3个月时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7.50%(15/40)和35.00%(14/40),与非Met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0,P=0.012;Z=2.513,P=0.012);MMSE总评分,以及延迟回忆和画钟测验评分均低于非MetS组(P<0.05)。MetS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认知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病例数高于非Met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4,P=0.033)。结论代谢综合征可增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发生率,以非痴呆性认知损害为主,主要累及执行功能、记忆力,其认知状态演变亦呈恶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疾病 脑缺血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