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樟叶蜂生物学特性及温度对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兴全 蒋根弟 +2 位作者 顾燕飞 孙越 刘志诚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樟叶蜂在上海地区1a发生2~3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幼虫平均头壳宽分别为(0.037±0.002)mm,(0.080±0.004)mm,(0.126±0.008)mm,(0.175±0.016)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4.75±1.2... 樟叶蜂在上海地区1a发生2~3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幼虫平均头壳宽分别为(0.037±0.002)mm,(0.080±0.004)mm,(0.126±0.008)mm,(0.175±0.016)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4.75±1.22)d和(4.70±0.96)d。雌雄性比1: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蜂 生物学特性 幼虫
下载PDF
温度对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川峰 骆丹 +1 位作者 殷立新 刘兴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16-1225,共10页
【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是危害樟树的重要食叶性害虫。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方法】在19,22,25,28和30℃5个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樟叶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情况... 【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是危害樟树的重要食叶性害虫。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方法】在19,22,25,28和30℃5个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樟叶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温度对樟叶蜂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的影响,对温度与各虫态发育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在19~30℃范围内,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下完成一个世代发育需要34.62 d,而30℃下仅需18.97 d。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且更符合二项式回归模型;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26,3.22,7.66,8.24和5.11℃,有效积温分别为65.58,204.15,121.94,65.01和460.29 d·℃。各虫态的累积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雌雄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产卵量以22~25℃条件下最高,表明高温和低温均抑制樟叶蜂产卵。【结论】温度是影响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因素,22~25℃是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研究结果为有效开展樟叶蜂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蜂 樟树 温度 发育历期 发育速率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樟叶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川峰 石昊妮 +2 位作者 殷立新 周嘉颖 刘兴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1-1429,共9页
【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是危害樟树Cinnamonum campora的重要食叶性害虫,该虫的繁殖策略包括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模式。本研究旨在明确孤雌生殖在樟叶蜂生活史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 【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是危害樟树Cinnamonum campora的重要食叶性害虫,该虫的繁殖策略包括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模式。本研究旨在明确孤雌生殖在樟叶蜂生活史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樟叶蜂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在亲代生殖适合度(雌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和子代生活史(各虫态发育历期、死亡率、子代性比和产卵量等)特征上的差异。【结果】孤雌生殖的樟叶蜂雌虫寿命显著长于两性生殖的雌虫寿命,而雌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子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以及子代单雌产卵量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但子代成虫性比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孤雌生殖大多产雄性子代,而两性生殖大多产雌性子代。【结论】樟叶蜂的孤雌生殖延长了亲代雌虫的寿命,且为产雄孤雌生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的孤雌生殖不但具有自身建群的能力,同时在种群繁衍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雄虫以弥补两性生殖后代雄性个体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蜂 孤雌生殖 两性生殖 生殖适合度 发育历期 性比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不同种群密度樟叶蜂取食后的生理防御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柯方 刘俏 +2 位作者 程远东 梁宽 陈伏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7-1465,共9页
【目的】叶片受害虫取食后诱导生理防御响应是植物抵御昆虫危害的关键机制。【方法】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及其食叶害虫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为研究体系,设置种群密度20(20头/株)、种群密度40(40头/株)和对照(无虫害)... 【目的】叶片受害虫取食后诱导生理防御响应是植物抵御昆虫危害的关键机制。【方法】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及其食叶害虫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为研究体系,设置种群密度20(20头/株)、种群密度40(40头/株)和对照(无虫害)等3种处理的盆栽控制试验,于处理结束后第1天(D1)和第10天(D10)采集害虫危害的樟树叶片,研究不同种群密度樟叶蜂取食对樟树叶片其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单宁)、植物激素(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和营养成分(总糖、氨基酸)含量以及樟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并探究樟树幼苗生物量与叶片中3种防御性物质之间的关联。【结果】与对照相比,在D1时种群密度20显著降低叶片总酚、茉莉酸甲酯和总糖含量,分别为19.3%、5.3%和27.3%,显著增加茉莉酸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4.1%和45%;种群密度40显著降低叶片茉莉酸甲酯含量16.0%,显著增加总糖含量26.8%。D10时,种群密度20显著降低茉莉酸甲酯含量16.2%,显著增加茉莉酸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27.6%和47.7%;种群密度40虫害显著降低茉莉酸甲酯含量25.1%,显著增加总酚、茉莉酸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0.1%,18.3%和25.4%。与对照相比,种群密度20和种群密度40分别显著降低叶片生物量30.4%和46.8%,分别降低幼苗总生物量10.6%和14.2%。【结论】两种不同种群密度樟叶蜂取食后叶片的生理防御响应有别,总酚和总糖含量因受种群密度40虫害显著增加,而种群密度20虫害往往减少;2个观测时间叶片对虫害的响应也存在差异,其中单宁、总糖含量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茉莉酸反之。昆虫取食诱导叶片次生代谢物质、植物激素和营养成分等防御性物质的变化,生理防御性物质的协同和权衡因虫害密度而不同,叶片虫害防御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蜂 防御机制 樟树 次生代谢物质 植物激素
下载PDF
樟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 被引量:4
5
作者 江正明 马骏飞 +1 位作者 徐光余 杨爱农 《河北农业科学》 2008年第8期43-44,共2页
介绍了樟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影响其大发生的环境因子,并总结了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 樟叶蜂 生物学特性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