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awn−dusk asymmetry in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s at high latitude
1
作者 GuanChun Wei JianYong Lu +2 位作者 Fen Tang JingYuan Li Meng Sun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56-367,共12页
Utilizing observations by the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SABER)instrument,w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dawn-dusk asymmetry in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 within the high-latitude mes... Utilizing observations by the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SABER)instrument,w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dawn-dusk asymmetry in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 within the high-latitud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during the main phase of geomagnetic storms in this study.An analysis of five geomagnetic superstorm events indicated that during the main phase,negativ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 were more prevalent on the dawn side than on the dusk side in the high-latitude MLT region.Results of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54 geomagnetic storm events also revealed a notable disparity in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 between the dawn and dusk sides.At high latitudes,38.2%of the observational points on the dawn side exhibited negativ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less than−5 K),whereas on the dusk side,this percentage was only 29.5%.In contrast,at mid-latitudes,these proportions were 34.1%and 36.5%,respectively,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We also conduct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which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warming disturbances with altitude.Conversely,the proportion of cooling disturbances initially rose with altitude,reaching a peak around 105 km,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d.Thes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 differenc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day-night asymmetry in vertical wind disturbances during storm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WN dusk asymmetry 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 geomagnetic storms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下载PDF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tides i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over Hainan, China 被引量:12
2
作者 JIANG GuoYing XU JiYao SHI JianKui YANG GuoTao WANG Xiao YAN ChunXi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1期1059-1066,共8页
Fuke (19.5°N, 109.1°E) meteor radar is the first radar of the low latitudes of China, which is used to detect the wind in the meso- 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wind data near t... Fuke (19.5°N, 109.1°E) meteor radar is the first radar of the low latitudes of China, which is used to detect the wind in the meso- 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wind data near three months (1 February-20 April, 2009), we first present the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diurnal tide, semidiurnal tide and mean wind in the height range 80-100 km over the low latitudes of China. The results from our analysis are summarized below. During spring months, there are quite strong tides in the mesopause region of Fuke. The diurnal tidal amplitude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amplitude of semidiurnal tide, and the maximum amplitude (about 100 m/s) of diurnal tide appear in the meridional wind. The vertical phases of both diurnal tide and semidiurnal tide propagate downward. In addition, the observed tid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linear tide model (Global Scale Wave Model, GSWM02),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ke diurnal tide agrees well with the model,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Fuke semidiurnal tide and the results from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观测 中间层 中国 大气 热层 低纬度地区 线性模型 海南
原文传递
武汉上空MLT中准16日波的流星雷达观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国英 熊建刚 +2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刘立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51,共8页
利用武汉流星雷达2002年2月20日至2003年11月10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武汉上空中间层低热层(MLT)中的准16日波,即周期范围在12—20天的行星波.分析结果表明,16日波的纬向成分通常比经向成分要强.(1)在2002年和2003年,波振幅最强都... 利用武汉流星雷达2002年2月20日至2003年11月10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武汉上空中间层低热层(MLT)中的准16日波,即周期范围在12—20天的行星波.分析结果表明,16日波的纬向成分通常比经向成分要强.(1)在2002年和2003年,波振幅最强都出现在当年的秋季(约9月10日—10月10日).Lomb-Scargle(L-S)谱分析得到振幅最大值约为16m/s.2002年夏季出现了同年次最强的波动,但2003年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两年的冬季都没有出现强的16日波.(2)2002年,在86—98km 处波动较强,最大振幅(约16m/s)出现在90km、94km 处而2003年低高度的波动要比较高高度的波动强.武汉上空 MLT 中,秋季的16日波是能量上传的波动,即它的源在较低的大气层.2002年夏季的波动的能量是下行的,波源可能在南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 雷达观测 波动 行星波 南半球 大气层 观测数据 最大值 振幅 波源
下载PDF
基于中国中东部多站流星雷达的二维风场观测研究
4
作者 鲁茂林 易稳 +3 位作者 曾洁 薛向辉 叶海伦 陈廷娣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29-343,共15页
全天空流星雷达广泛应用于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的观测,为研究该区域大气风场的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目前流星雷达主要采用单站观测模式,没有水平分辨率,并且只能探测流星区域的大气平均水平风场.为了得到更加丰富且精准的... 全天空流星雷达广泛应用于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的观测,为研究该区域大气风场的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目前流星雷达主要采用单站观测模式,没有水平分辨率,并且只能探测流星区域的大气平均水平风场.为了得到更加丰富且精准的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风场信息,本研究介绍了建设在中国安徽地区的多站流星雷达系统,该系统包括安装在蒙城(33.36°N,116.49°E)的一台单站流星雷达和长丰(31.98°N,117.22°E)的一台远程接收机,两地直线距离约为167 km.相比于单站流星雷达,多站流星雷达系统探测到的前向散射流星数目增加了约70%,并且一般可以提供400 km×400 km以上的水平观测区域.除此之外,多站流星雷达系统还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流星观测角度.新多站系统可以实现中间层-低热层大气二维水平风场的观测,在获取平均水平风场以及风场水平梯度的同时,还可以估计水平风场的散度、相对涡度和拉伸、剪切形变信息.多站流星雷达能够提供更多的水平风场参数,对进一步研究中间层-低热层区域的大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未来即将建成的多站流星雷达观测网将会实现中国中东部地区上空的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风场观测,这将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中间层-低热层区域内的各类波动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雷达 中间层-低热层大气 大气水平风场
下载PDF
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研究现状 被引量:42
5
作者 吕达仁 陈泽宇 +1 位作者 郭霞 田文寿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4-682,共9页
临近空间指高度位于(20~100)km之间的地球大气层.简要综述临近空间的已有了解和研究前沿,包括基本状态、主要过程与控制因子.介绍了基于已有探测资料的经验模式的建立和基于基本物理定量规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中层大气环流和化学气候数... 临近空间指高度位于(20~100)km之间的地球大气层.简要综述临近空间的已有了解和研究前沿,包括基本状态、主要过程与控制因子.介绍了基于已有探测资料的经验模式的建立和基于基本物理定量规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中层大气环流和化学气候数值模拟.最后从临近空间大气环境保障应用角度提出研究的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中层大气 平流层 中间层 低热层
下载PDF
武汉中层、低热层大气角谱中频雷达观测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雄 曾桢 +4 位作者 张冬娅 熊建刚 李凤琴 黄泽荣 张训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6-261,共6页
武汉中频雷达是利用中层、低热层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散射来测量大气的水平风场和电子密度剖面。雷达在计算风场的过程中可得到一些该层大气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寿命和空间尺度等参量值。结合这些参量和大气风场值可计算得到大气的角... 武汉中频雷达是利用中层、低热层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散射来测量大气的水平风场和电子密度剖面。雷达在计算风场的过程中可得到一些该层大气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寿命和空间尺度等参量值。结合这些参量和大气风场值可计算得到大气的角谱。其计算方法包括全相关分析技术的谱宽法和空间相关法。前者计算的值被认为是大气角谱的上限值。应用这两种方法,利用2001年2月9日武汉中频雷达的观测数据,对武昌上空中层、低热层大气的角谱进行了计算。结果得到大气角谱随高度增加略微增加,如在68km为6°,90km达最大为11°,其平均值为9.2°。利用2001年2月4—10日86km高度上的数据,得到一个7天平均的日变化曲线,发现大气角谱值在本地夜晚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中层大气 低热层大气 中频雷达 雷达观测 大气角谱 计算 大气探测
下载PDF
东经120°E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泽宇 吕达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1-700,共10页
利用为期一年的卫星遥感温度(SABER/TIMED)资料重建了120°E子午圈内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各主要频率分量(周日、半日和8小时潮汐).这些主要频率分量随高度振幅增大,在97km高度达到显著的振幅;其中迁移性周日潮汐在97km高度出现... 利用为期一年的卫星遥感温度(SABER/TIMED)资料重建了120°E子午圈内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各主要频率分量(周日、半日和8小时潮汐).这些主要频率分量随高度振幅增大,在97km高度达到显著的振幅;其中迁移性周日潮汐在97km高度出现极大振幅,然后随高度衰减.本文从考察迁移性成分和非迁移性成分各自在总潮汐中贡献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那些对形成该子午圈中97km高度上整体潮汐扰动起控制作用的潮汐成分.结果显示,对周日和半日频率这两种潮汐而言,迁移性成分控制了它们的总体时空分布.在春分季节,迁移性周日潮的控制作用最显著,决定了赤道和两半球热带的活动中心;其中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形势与以往利用武汉(30°N,114°E)流星雷达风测量资料开展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性成分明显影响,例如,在本文关注的2005年中,夏至季节受(1,0)模、(1,-3)模和(1,-2)模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从赤道向南延伸的活动中心,极值中心位于赤道附近,振幅达到了20K以上,是全年的最大值.受迁移性成分控制,半日潮活动主要出现在两半球热带地区,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秋分季节(振幅达到13K),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成分的影响,形成若干分布在两半球的活动中心.在本文关注的40°S^40°N范围内,与周日潮和半日潮相比,8小时潮汐具有显著较低的振幅;另外,虽然迁移性成分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系统地分布在两半球热带地区,但是非迁移成分具有与迁移性成分相当或更大的振幅,在整体上控制了这种潮汐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层和低热层 大气潮汐 SABER/TIMED温度遥感 季节变化 东经120°E子午圈 迁移潮汐 非迁移潮汐
下载PDF
重力波对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胡雄 张训械 张冬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利用β通道准地转近似大气平均运动方程组,采用重力波线性饱和参量化方法,定性地研究大气重力 波对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环流的作用.模拟计算得到,大气重力波对平均东西风速可产生100m·s-1/d左右的作 用力和产生120 m2/s的湍流扩散... 利用β通道准地转近似大气平均运动方程组,采用重力波线性饱和参量化方法,定性地研究大气重力 波对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环流的作用.模拟计算得到,大气重力波对平均东西风速可产生100m·s-1/d左右的作 用力和产生120 m2/s的湍流扩散,这些作用平衡了Coriolis扭力,导致大气的平均东西风速大大偏离辐射平衡 风场,中层顶附近的平均东西风速在冬季(夏季)甚至反转为东风(西风).平均东西风速计算结果与冬季和夏季 中频雷达东西风速观测值和大气模式剖面等大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参量化 大气环流 中间层 湍流扩散 平流层
下载PDF
海口上空中高层大气强烈的突发钠层观测 被引量:3
9
作者 羊大立 张铁民 +2 位作者 王继红 燕春晓 彭鸿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6-890,共5页
海南激光雷达站(20°N, 110°E) 2011年11月2日观测到强烈的突发钠层(SSL).该SSL峰值密度达37087Cm^(-3),半峰全宽仅为0.9km.对该SSL发生前后的钠层峰值密度和高度特性进行分析.统计激光雷达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共计377天观... 海南激光雷达站(20°N, 110°E) 2011年11月2日观测到强烈的突发钠层(SSL).该SSL峰值密度达37087Cm^(-3),半峰全宽仅为0.9km.对该SSL发生前后的钠层峰值密度和高度特性进行分析.统计激光雷达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共计377天观测到的SSL事件222次,其中仅有1次SSL峰值密度超过30000cm^(-3).对比距离最近的海南儋州(19.5°N,109.1°E)测高仪和VHF雷达观测到的突发E层(Es)事件,分析事件的相关性.Es最低高度与SSL峰值高度差均在5 km以内,约有75%的Es与SSL时间差在±30 min之内.实验中使用continuum的Nd:YAG激光器和泵浦染料激光器产生589 nm激光,能量为45mJ,使用直径为1000 mm的望远镜接收钠层的光子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中高层大气 钠层密度
下载PDF
北京MST雷达探测中间层-低热层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田玉芳 吕达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0-452,共13页
北京MST雷达是子午工程建设的国内仅有的两部MST雷达之一,为研究其在中间层-低热层MLT区域的探测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本文应用北京MST雷达2012、2013两年高模式数据,从数据获取率、与廊坊流星雷达测风对比以及风场时空分布特征三个方面... 北京MST雷达是子午工程建设的国内仅有的两部MST雷达之一,为研究其在中间层-低热层MLT区域的探测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本文应用北京MST雷达2012、2013两年高模式数据,从数据获取率、与廊坊流星雷达测风对比以及风场时空分布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是:(1)数据获取率日变化特征为:白天65-100km均可获取数据,数据获取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70-80km,最大值可达80%;夜间主要集中在80-100km,数据获取率在30%及以下.表明该MST雷达白天可以探测到电离层D层和E层低层,夜间D层消失,只探测到E层低层.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白天可获取数据的时间和高度区间都比较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白天以及日落后1h内可探测到120km.(2)对北京MST雷达与廊坊流星雷达2012年5月份、80-100km高度区间测量的水平风进行对比分析,二者测风结果在时空分布上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MST雷达探测数据是可靠的.(3)2012年和2013年相应月份平均的纬向风、经向风时空分布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与HWM07模式结果也基本一致.上述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京MST雷达对中间层-低热层60-120km高度区域已具备较强的探测能力,所得结果将可用于MLT过程揭示与驱动因子研究,并可与该高度上其他探测手段作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MST雷达 中间层-低热层 探测能力 数据可靠性 水平风场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Mesospheric tide comparisons at low latitudes observed by two collocated meteor radars
11
作者 Jian Li Wen Yi +6 位作者 XiangHui Xue Jie Zeng HaiLun Ye JianYuan Wang JinSong Chen Na Li TingDi Chen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2025年第1期54-68,共15页
Accurate knowledge of mesospheric winds and waves is essential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s and climate i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region.In this study,we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esospher... Accurate knowledge of mesospheric winds and waves is essential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s and climate i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region.In this study,we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esosphere tid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wo adjacent meteor radars at low latitudes in Kunming,China,from Nov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These two radars operate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37.5 MHz and 53.1 MHz,respectively.However,overall good agreement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radars in terms of horizontal winds and tide observ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tidal waves of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winds are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es.Moreover,we conduct an exhaus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tidal amplitudes and vertical wavelengths recorded by the dual radar systems,which reveals a high degree of alignment in tidal dynamics.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s variances and covariances of tidal amplitudes,which demonstrate remarkable consistency across measurements from both radars.This finding highlights clear uniformity in the mesospheric tidal patterns observed at low latitudes by the two neighboring meteor radars.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pecifically underscore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vertical wavelength measurements,validating the robustness of radar observations for tida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region meteor radar mesospheric winds tides
下载PDF
2012年7月海口与北京大气钠层观测
12
作者 张铁民 王继红 +4 位作者 王林茂 陈学明 吴建清 邹旭 彭鸿雁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31,共8页
2012年7月海南激光雷达站(20°N,110°E)和北京激光雷达站(40°N,116°E)同时进行观测,对比低纬和中纬度中高层大气钠层分布及密度变化特性.两地使用相同的Nd:YAG激光器和泵浦染料激光器产生589 nm激光,设定相同的激光... 2012年7月海南激光雷达站(20°N,110°E)和北京激光雷达站(40°N,116°E)同时进行观测,对比低纬和中纬度中高层大气钠层分布及密度变化特性.两地使用相同的Nd:YAG激光器和泵浦染料激光器产生589 nm激光,设定相同的激光参数,使用相同的直径1000 mm的望远镜接收钠层的光子回波.两地均观测到突发钠层和双钠层事件.其中:海口观测到突发钠层事件9个,双钠层事件1个;北京观测到突发钠层事件1个,双钠层事件4个.分析海口和北京同一天夜间观测的大气钠层特性,对比两地同时观测到的钠层高度与密度的不同变化,发现当天夜间低纬度地区海口市上空钠层出现双钠层结构,持续时间123 min,但是北京上空钠层没有发现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中高层大气 钠层密度 大气光学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中大气准16日行星波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露 姜国英 +3 位作者 徐寄遥 陈金松 胡连欢 宁百齐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2-441,共10页
2014年1月上中旬高纬平流层发生弱增温事件,增温幅度约25 K,纬向西风减弱并于2月初转向.行星波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半球近东经120°链上中低纬5个流星雷达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此SSW事件发生前... 2014年1月上中旬高纬平流层发生弱增温事件,增温幅度约25 K,纬向西风减弱并于2月初转向.行星波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半球近东经120°链上中低纬5个流星雷达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此SSW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期间中间层和低热层区(MLT)大气风场的行星波状况.结果显示,极区平流层增温前MLT区大气呈现出明显增强的准16日波动,增温达到最大时,16日波也最强,表明中低纬MLT区的行星波变化与SSW事件存在耦合关系.进一步利用欧洲中心平流层再分析资料数据,分析SSW期间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和零风线状况,发现平流层准16日波和零风线随时间由低纬向高纬移动,反映出16日波与SSW之间存在某种动力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16日行星波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中间层-低热层大气
下载PDF
中国廊坊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平均风观测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钧烽 肖存英 +1 位作者 胡雄 徐轻尘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4-290,共7页
利用中国廊坊站(39.4°N,116.7°E)流星雷达在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的水平风场观测数据,分析廊坊上空80~100 km的中间层与低热层(Mesospherc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大气平均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 利用中国廊坊站(39.4°N,116.7°E)流星雷达在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的水平风场观测数据,分析廊坊上空80~100 km的中间层与低热层(Mesospherc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大气平均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纬向风和经向风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平均纬向风在冬季MLT盛行西风,极大值位于中间层顶,随高度增加西风减弱;在夏季中间层为东风,低热层为强西风,风向转换高度约为82 km.平均经向风在冬季以南风为主,在夏季盛行北风.纬向风和经向风在春秋两季主要表现为过渡阶段.流星雷达观测结果与WACCM4模式和HWM93模式模拟的气候变化特点基本一致,但WACCM4模式纬向风和经向风风速偏大,而HWM93模式纬向风和经向风风速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雷达 大气平均风场 中间层和低热层 WACCM模式 HWM模式
下载PDF
中国科大蒙城流星雷达观测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风场和潮汐研究
15
作者 易稳 薛向辉 +5 位作者 曾洁 王鉴远 周宝柱 叶海伦 陈廷娣 窦贤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I0001,I0008,共14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流星雷达(33.4°N,116.5°E)自2014年4月运行以来,已经持续观测超过了8 a。本文报道了该流星雷达8 a的水平风场和大气潮汐波动观测结果。另外,给出了该流星雷达观测和Navy Global Environmental Model-High...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流星雷达(33.4°N,116.5°E)自2014年4月运行以来,已经持续观测超过了8 a。本文报道了该流星雷达8 a的水平风场和大气潮汐波动观测结果。另外,给出了该流星雷达观测和Navy Global Environmental Model-High Altitude(NAVGEM-HA)模拟的对比结果。观测结果表明在北半球较低中纬度地区,流星雷达观测的流星数量存在明显的周日变化,流星数量在当地时间的上午增多,在午后和夜晚降低。同时流星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在9和10月份出现大值,在2月份出现低值。此外,北半球较低中纬度地区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在84 km以上,纬向水平风场在夏季表现为东向风场,冬季表现为西向风场;而在84 km以下,冬季为东向风场,春季为西向风场。经向风场则表现出冬季为北向风场,夏季为南向风场。此外,大气风场存在明显的太阳热力潮汐波动,主要表现为周日潮汐,半日潮汐次之。其中纬向和经向周日潮汐均在春季3月份出现了最大值,振幅分别可达到40和30 m/s,而在秋季9月份出现较大值,振幅分别可达到30和25 m/s。周日潮汐振幅基本表现为在春秋分日附近出现增强,在冬夏至日附近出现减弱的特征。半日潮汐主要在90 km高度以上出现明显增强,而在季节变化特征上,在春季(4月)和秋季(9月)出现明显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层-低热层区域 流星雷达 中间层顶 水平风场 大气潮汐
下载PDF
中间层与低热层二氧化碳体积混合比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16
作者 刘栋 董雁冰 +2 位作者 毛宏霞 包醒东 魏合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9-440,共12页
利用17年的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Level2C数据研究了中间层与低热层大气(MLT,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CO2 VMR(Volume Mixing Ratio)的年际变化特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 利用17年的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Level2C数据研究了中间层与低热层大气(MLT,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CO2 VMR(Volume Mixing Ratio)的年际变化特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双月平均时间序列拟合,定量地提取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ABER CO2 VMR长期趋势在中间层保持在5.5%/decade左右,在中间层顶和低热层降低至4.5%/decade左右;结果与模式预测在统计意义上相符.长期趋势没有显著的纬度差异,但在各纬度上都具有明显的季节依赖,MLT CO2 VMR长期趋势的季节性改变源自低层大气长期趋势季节性改变.SABER CO2 VMR对QBO (Quasi-Biannual Oscillation)和ENSO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在绝大多数区域没有统计显著的响应;对太阳活动11年循环以负响应为主,在部分区域出现的微弱正响应目前没有合适的物理机制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层与低热层 二氧化碳 年际变化
下载PDF
VHF meteor radar at King Sejong Station,Antarctica 被引量:1
17
作者 Jeong-Han Kim Geonhwa Jee +1 位作者 Changsup Lee Yong-Ha Kim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3年第4期241-247,共7页
Since 2002, we have been observing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MLT) region over King Sejong Station (KSS; 62.22°S, 58.78°W), Antarctica, using var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Spectral Airglow ... Since 2002, we have been observing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MLT) region over King Sejong Station (KSS; 62.22°S, 58.78°W), Antarctica, using var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Spectral Airglow Temperature Imager (SATI), All Sky Camera (ASC) and VHF meteor radar. The meteor radar, installed in March 2007, continuously measures neutral winds in the alti- tude region 70-110 km and neutral temperature near the mesopause 24 h.d-1, regardless of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results of an analysis of the neutral wind data for gravity wave activity over the tip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where such activity is known to be very high. Also presented is temperature estimation from measurement of the decay times of meteor trails, which is compared with oth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from SATI and the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 sion Radiometry (SABER) instrument onboard the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y and Dynamics (TIMED) satel- l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eor radar gravity wav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region ANTARCTICA
下载PDF
Observation of the Double Sodium Layer Over Haikou,China by Lidar 被引量:1
18
作者 ZHANG Tiemin WANG Jihong +4 位作者 FU Jun YANG Dali YANG Xianchang WU Wei YANG Guotao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0-412,共3页
A Double Sodium Layer(DSL) structure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night of August 22, 2011 over Haikou,China(20°N,110°E) by Na lidar.This DSL comprised a typical sodium layer at altitudes of 80~105km and a highe... A Double Sodium Layer(DSL) structure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night of August 22, 2011 over Haikou,China(20°N,110°E) by Na lidar.This DSL comprised a typical sodium layer at altitudes of 80~105km and a higher sodium layer at altitudes of 105~115km in about 0.5 h.A wavelength of 589 nm dye laser pumped by a Nd:YAG laser was used to make the measurement. The backscattered fluorescence photons from the sodium layer were collected by a telescope with a primary mirror of 1000 mm in diameter.The sodium density of these layers during the nighttime observation i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Thermosphere(MLT) was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Double Sodium Layer(DSL) mesosphere and lower-thermosphere(mlt)
下载PDF
曲靖地区电离层准6日扰动与MLT大气行星波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宗华 陈金松 +1 位作者 赵蕾 许正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45-1052,共8页
利用曲靖地区(25.6°N,103.8°E)2008年9~11月共2个月的MF雷达风场数据和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分析了中层低热层(MLT)大气行星波,电离层Es和F层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特性.结果表明,电离层foEs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与MLT大气纬向... 利用曲靖地区(25.6°N,103.8°E)2008年9~11月共2个月的MF雷达风场数据和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分析了中层低热层(MLT)大气行星波,电离层Es和F层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特性.结果表明,电离层foEs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与MLT大气纬向风场中的准6日行星波存在紧密相关性,后者通过调制半日潮汐间接影响Es层.电离层F区未出现显著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这些结果提供了大气行星波与电离层Es层相互耦合的实验证据,加深了对我国低纬地区电离层空间天气扰动特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中层低热层 行星波 潮汐 耦合
原文传递
东经120°E中间层和低热层纬向风结构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凌超 陈泽宇 陈洪滨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58-564,共7页
利用热层-电离层-中间层能量和动力学卫星(TIMED)上搭载的多普勒干涉仪(TIDI)获取的为期9年的纬向风数据,考察了东经120°E子午圈中间层和低热层(MLT)平均纬向风的典型结构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热带外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TIDI观... 利用热层-电离层-中间层能量和动力学卫星(TIMED)上搭载的多普勒干涉仪(TIDI)获取的为期9年的纬向风数据,考察了东经120°E子午圈中间层和低热层(MLT)平均纬向风的典型结构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热带外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TIDI观测结果与当前通用的中层大气经验模式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在热带地区,观测与模式显著不同.在TIDI测量覆盖的所有高度(80—105km)上,热带地区纬向风持续地表现为东风,形成一个以赤道为中心的东风带.为期9年的观测数据显示,该东风带的宽度平均为37.5,平均变化幅度约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120°E 热带东风带 中间层和低热层 TIMED TID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