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ozoic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and Multiple Lithospheric Extension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6
1
作者 MAO Jingwen XIE Guiqing +2 位作者 LI Xiaofeng ZHANG Changqing WANG Yit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20-431,共12页
South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lymetallic (tungsten, tin, bismuth, copper, silver, antimony, mercury, rare metals,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gold and lead-zinc) province in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 South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lymetallic (tungsten, tin, bismuth, copper, silver, antimony, mercury, rare metals,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gold and lead-zinc) province in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esozoic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 The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mainly took place in three intervals: 170-150 Ma, 140-126 Ma and 110-80 Ma. Among these the first stage is mainly marked by copper, lead-zinc and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and the third stag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in, gold, silver and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 stage of 140-126 Ma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ungsten and tin mineralization is a transitional interval from the first to the third stage. In figh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the three stages is related to post-collision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transfer of the principal stress-field of tectonic regimes from N-S to E-W direction, and multiple back-arc lithospheric extensions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ralization polymetallic deposit mesozoic EXTENSION South China
下载PDF
Geodynamic settings of Mesozoic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Implication from the highly precise and accurate ages of metal deposits 被引量:134
2
作者 毛景文 王义天 +2 位作者 张作衡 余金杰 牛宝贵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8期838-851,共14页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highly precise datings of the metal deposits and related granitic rocks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such as the molybdenite Re-Os datings, 40Ar-39Ar datings of mica, K-feldspa...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highly precise datings of the metal deposits and related granitic rocks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such as the molybdenite Re-Os datings, 40Ar-39Ar datings of mica, K-feldspar and quartz, some Rb-Sr isochrons, and the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and single grain zircon U-Pb dating, we suggest that the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take place in three periods of 200-160Ma, 140Ma, and 130-110Ma. Their corresponding geodynamic settings are proposed to be the collision orogenic process,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tonic regime, and delamin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respectively, in light of analyzing the Mesozoic geodynam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time constraint three METALLOGENIC episodes GEODYNAMIC process.
原文传递
Carbon Dioxide Mineralis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Flue Gas Desulphurisation Applied to a Modern Coal-Fired Power Plant
3
作者 Ron Zevenhoven Johan Fagerlund +2 位作者 Thomas Bjorklof Magdalena Maikela Olav Eklund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3期431-447,共17页
For Finland, carbon dioxide mineralisation was identified as the only option for CC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it has not been embraced by the power sector. One interesting source-sink ... For Finland, carbon dioxide mineralisation was identified as the only option for CC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it has not been embraced by the power sector. One interesting source-sink combination, however, is formed by magnesium silicate resources at Vammala, located -85 km east of the 565 MWe coal-fired Meri-Pori Power Plant on the country's southwest coast. This paper assesses mineral sequestration of Meri-Pori power plant CO2, using Vammala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mineralisation process under development at Abo Akademi University. That process implies Mg(OH)E production from magnesium silicate-based rock, followed by gas/solid carbonation of the Mg(OH)2 in a pressurised fluidised bed. Reported are results on experimental work, i.e., Mg(OH)2 production, with rock from locations close to Meri-Pori. Results suggest a total CO2 fixation capacity -50 Mt CO2 for the Vammala site, although production of Mg(OH)2 from rock from the site is challenging. Finally, as mineralisation could be directly applied to flue gases without CO2 pre-capture, we report from experimental work on carbonation of Mg(OH)2 with CO2 and CO2-SO2-O2 gas mixtures. Results show that SO2 readily reacts with Mg(OH)2,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simultaneously capture SO2 and CO2, which could make separate flue gas desulphurisation redund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mineral sequestration large-scale application coal-fired power plant desulphurisatio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
4
作者 易珍丽 石放 +5 位作者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6,共11页
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砂地比计算、地震属性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典型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形态、沉积体系展布、地层及砂体发育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 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砂地比计算、地震属性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典型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形态、沉积体系展布、地层及砂体发育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三叠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北部的天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东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侏罗系和白垩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南部和南部的昆仑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北部、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2)三叠纪晚期,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增生,研究区北部天山的隆升强度减弱与南部昆仑山的隆升强度增大是此次物源转换的主要原因。(3)三叠纪,研究区的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北东—南西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深水湖泊沉积;侏罗纪和白垩纪,沉降-沉积中心则跃迁到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南东—北西向和南—北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4)三叠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北东—南西方向;侏罗纪和白垩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南东—北西方向和南—北方向。(5)三叠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侏罗系和白垩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北部和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转换 沉积充填-叠置样式 地震属性 重矿物ZTR系数 隆升强度 岩性油气藏 中生界 哈拉哈塘—哈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胶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与金银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立翔 丁正江 +4 位作者 张琪彬 范家盟 滕嘉文 孙金磊 钱烨 《黄金》 CAS 2024年第4期57-64,共8页
胶东地区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矿产形成的关键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东部岩浆岩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划分为晚侏罗世玲珑期(147~162 Ma)、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期(125~133 Ma)、早白垩世晚期伟德山期(110~123 Ma... 胶东地区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矿产形成的关键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东部岩浆岩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划分为晚侏罗世玲珑期(147~162 Ma)、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期(125~133 Ma)、早白垩世晚期伟德山期(110~123 Ma)和崂山期(110~118 Ma)。玲珑期花岗岩为地壳重熔S型岩石,源区物质主要为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和太古代TTG片麻岩系;郭家岭期花岗岩为高w(Ba)/w(Sr)值花岗岩,伟德山期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二者均为壳幔混合成因;崂山期花岗岩为地壳重熔A型花岗岩。金银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接近伟德山期花岗岩;在空间上,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玲珑期花岗岩和郭家岭期花岗岩内;金银多金属矿成矿物质均具明显地幔来源特征,与伟德山期花岗岩具有密切联系,上地幔在胶东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贡献主要通过幔源C-H-O流体活动实现。含金幔源C-H-O流体在进入地壳后发生分异作用,分异后的流体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和大气水的不断加入而发生成矿作用,在岩体内外适当部位形成金银多金属矿,在岩体外部适当部位形成蚀变岩型、脉型等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花岗岩 岩石成因 成岩成矿关系 构造背景 胶东地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锆石氧逸度对金成矿的制约
6
作者 王大钊 张磊 +2 位作者 甄世民 白海军 查钟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19-2537,共19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区内金矿床普遍富碲,金成矿与岩浆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锆石氧逸度进行分析,评价各岩浆岩成矿潜力,从而对金和碲的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进行约束... 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区内金矿床普遍富碲,金成矿与岩浆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锆石氧逸度进行分析,评价各岩浆岩成矿潜力,从而对金和碲的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进行约束。锆石Ce^(4+)/Ce^(3+)、Ce-U-Ti、Ce/Nd和Eu_(N)/Eu_(N)^(*)等氧逸度计算方法获得的区内岩浆岩氧逸度总体趋势一致,结合地质特征及各氧逸度计适用性,本文认为锆石Ce-U-Ti氧逸度计更为可靠。张家口地区岩浆岩氧逸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青羊沟花岗岩(平均ΔFMQ=+4.4)、张家口组流纹岩(平均ΔFMQ=+3.2)、水泉沟碱长正长岩(平均ΔFMQ=+2.6)、伟晶岩脉(平均ΔFMQ=+2.5)、上水泉花岗岩(平均ΔFMQ=+1.5)、响水沟花岗岩(平均ΔFMQ=+1.4)、象山花岗闪长岩(平均ΔFMQ=+1.2)。中高氧逸度(硫化物-硫酸盐转变阶段)有利于Au、Te的迁移富集。水泉沟碱长正长岩、伟晶岩脉及青羊沟花岗岩等岩体与东坪和大白阳金矿床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范围一致,其出溶的岩浆流体氧逸度高,携带迁移Au、Te等元素的能力强,成矿潜力较大。水泉沟碱性岩锆石微量元素具有Eu_(N)/Eu_(N)^(*)>0.3、10000×(Eu_(N)/Eu_(N)^(*))/Y>1、(Ce/Nd)/Y>0.01、Dy/Yb<0.3及(Eu_(N)/Eu_(N)^(*))/Y与(Ce/Nd)/Y呈正相关的特点,具有成矿岩体的特征。锆石氧逸度及微量元素组成显示水泉沟碱性岩具有很好的Au-Te成矿潜力,而上水泉花岗岩的成矿潜力较差,张家口地区富碲金矿床应与水泉沟碱性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成矿 锆石氧逸度计 古生代-中生代 张家口地区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 被引量:416
7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2 位作者 李晓峰 张长青 梅燕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5-55,共11页
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土、金和铅锌多金属成矿省 ,文中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 1 70~ 1 5 0Ma ,1 4 0~ 1 2 5Ma和 1 1 0~ 80Ma 3个时间... 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土、金和铅锌多金属成矿省 ,文中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 1 70~ 1 5 0Ma ,1 4 0~ 1 2 5Ma和 1 1 0~ 80Ma 3个时间段 ,前一阶段以铜铅锌和钨矿化为主 ,后一阶段主要是锡金银铀矿化。尽管 1 4 0~ 1 2 5Ma也是一个成矿相对集中的时间段 ,但主要表现为第一个阶段的继续 ,同时 ,也是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以钨锡矿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多金属矿床 中生代 伸展作用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被引量:161
8
作者 孙卫东 凌明星 +4 位作者 汪方跃 丁兴 胡艳华 周继彬 杨晓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8-225,共8页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板块俯冲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648
9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4 位作者 张作衡 李晓峰 王义天 张长青 李永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9-188,共20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合和成矿期次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160Ma,140Ma左右和120Ma左右三个峰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后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和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在200-160Ma时期主要表现为大厚度岩石圈局部伸展有关的岩浆-热成矿,在140Ma左右时期成矿表现为与深源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夕卡岩矿床,而120Ma左右时期的成矿是在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有大量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生代 三大成矿期次 地球动力学背景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华南区域成矿和中生代岩浆成矿规律概要 被引量:106
10
作者 陈毓川 王登红 +1 位作者 徐志刚 黄凡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华南地区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经历了六个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并在中生代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江南隆起、赣东北(钦杭带东段)、武夷-云开、南岭和东南沿海6个构造岩浆成矿带。本文依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将华南中生代繁多的矿床,按地质构造单元... 华南地区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经历了六个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并在中生代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江南隆起、赣东北(钦杭带东段)、武夷-云开、南岭和东南沿海6个构造岩浆成矿带。本文依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将华南中生代繁多的矿床,按地质构造单元及环境、岩浆成矿作用的专属性、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划分出五个矿床成矿系列,总结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特征,分析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边界及部分过渡、重叠的特色。本文总结了华南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各矿床成矿系列与壳幔作用的关系,探讨了华南中生代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对接、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之远程影响的关系,以及华南地区燕山期地幔活动对该区岩浆成矿作用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列 岩浆成矿作用 成矿规律 中生代 华南
下载PDF
胶西北中生代花岗岩中黑云母和角闪石成分特征及成岩成矿意义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杨阳 王晓霞 +5 位作者 于晓卫 柯昌辉 王立功 郭瑞朋 王顺安 李小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123-3136,共14页
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胶西北中生代玲珑期、郭家岭期和伟德山期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和角闪石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玲珑期,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铁叶云母和铁质黑云母,其MgO为4.07%~6.53%,... 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胶西北中生代玲珑期、郭家岭期和伟德山期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和角闪石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玲珑期,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铁叶云母和铁质黑云母,其MgO为4.07%~6.53%,具有壳源型黑云母的特征;北部主要为铁质黑云母和镁质黑云母,MgO介于9.13%~11.57%之间,具壳幔混源型的特征;郭家岭期和伟德山期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以铁质黑云母和镁质黑云母为主,MgO为7.62%~15.38%,均为壳幔混源型,其中的角闪石均属于钙质角闪石,M值为0.44~0.76。暗色矿物成分显示玲珑期花岗岩的源区物质主要为壳源,郭家岭期和伟德山期的以壳源为主,有少量幔源组分参与。三期花岗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主要集中于550~700℃,而角闪石的结晶温度为600~750℃,从玲珑期到郭家岭期再到伟德山期,即从早到晚,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有升高的趋势;全铝压力计估算结果显示,黑云母和角闪石的结晶压力具有降低的趋势。郭家岭期和伟德山期花岗岩中黑云母结晶过程中的氧逸度分别为-15.0^-9.0和-15.3^-8.8,明显比玲珑期的(-17.5^-13.2)高。结合胶西北金矿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花岗岩结晶过程中较高的氧逸度和幔源物质的参与可能是有利于金矿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化学成分 结晶条件 中生代花岗岩 金矿化 胶西北
下载PDF
胶东-朝鲜半岛中生代金成矿作用 被引量:46
12
作者 范宏瑞 冯凯 +2 位作者 李兴辉 胡芳芳 杨奎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25-3238,共14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与朝鲜半岛相接,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胶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内皆产出有不同规模的金矿床,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胶东半岛已发现金矿床(点)近200处,其中三山岛、焦家、新城、玲珑等为世界级金... 华北克拉通东部与朝鲜半岛相接,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胶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内皆产出有不同规模的金矿床,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胶东半岛已发现金矿床(点)近200处,其中三山岛、焦家、新城、玲珑等为世界级金矿,它们为石英脉型和受构造控制的蚀变岩型,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20Ma,说明金成矿作用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在同一成矿背景下和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下完成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幔源岩浆以及幔源岩浆与地壳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流体,就位环境与地壳/岩石圈在早白垩世强烈伸展构造变形有关,为克拉通破坏型金矿;与我国辽东相邻的朝鲜半岛北部平安北道等地金矿储量较大,成矿类型与特征辽东五龙金矿类似,为石英脉型矿化,也可能为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破坏相关的金矿床;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金(银)矿床分成侏罗纪中温热液型和白垩纪浅成低温热液型两类,其中侏罗纪热液脉状金矿成矿特征虽与胶东金矿类似,但成矿时代(峰期~160Ma)有显著差异。而白垩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化主要发生在100~70Ma,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为典型的环太平洋斑岩-次火山活动有关的浅成低温贱金属成矿系列。胶东和朝鲜半岛金矿床类型、特征及成矿时间的异同,与区域中生代地质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中生代 成矿作用 胶东半岛 朝鲜半岛
下载PDF
初论胶东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被引量:49
13
作者 孙景贵 胡受奚 +1 位作者 赵懿英 姚凤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6-36,共11页
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成矿规律和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研究 ,提出了胶东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中生代地幔热柱—幔枝热构造。从区域构造背景出发 ,深入讨论了胶东地区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规律 ,初步建立了... 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成矿规律和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研究 ,提出了胶东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中生代地幔热柱—幔枝热构造。从区域构造背景出发 ,深入讨论了胶东地区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规律 ,初步建立了地幔热柱构造体系的壳 -幔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壳幔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胶东地区 金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响应 被引量:78
14
作者 彭润民 翟裕生 +4 位作者 韩雪峰 王志刚 王建平 沈存利 陈喜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9-688,共10页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展过程。该造山带有丰富的锌、铅、铜、铁、金等矿产资源,矿床(化)类型、矿床规模与时空分布规律都与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演化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矿床形成:在新太古代主要形成了海底火山环境热水沉积条带状铁矿、在中元古代主要形成了与被动陆缘裂解过程相关的海底啧流.沉积铅锌铜铁硫化物矿床、而在海西期—中生代以来挤压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活动,既形成了中小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又对中元古代等先成的喷流-沉积矿床产生了明显的改造和叠加成矿作用。东升庙、炭窑口和霍各乞矿床的部分铜矿是造山过程中叠加成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中元古代 海西期-中生代 喷流-沉积成矿 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狼山造山带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两期成岩成矿作用的元素、同位素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45
15
作者 祝洪臣 张炯飞 权恒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6-442,共7页
从成岩成矿方面论证了大兴安岭地区存在两期岩浆成矿作用,它们分别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于造山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较深,以幔源为主,成矿主岩为钙碱系列中酸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种为Cu;... 从成岩成矿方面论证了大兴安岭地区存在两期岩浆成矿作用,它们分别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于造山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较深,以幔源为主,成矿主岩为钙碱系列中酸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种为Cu;晚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于伸展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较浅,以壳源为主,成矿主岩为酸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种为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生代 两期成岩成矿作用
下载PDF
鲁西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3 位作者 时秀朋 唐智博 宫红波 胡秋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鲁西地区存在区域规模的伸展滑脱构造,滑脱构造破碎带是该区进行金矿、铁矿和油气分布预测的关键。浅层次滑脱构造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朱砂洞组碎屑岩与太古字变质岩和石炭系一二叠系与奥陶系之间。滑脱面上各种碎裂岩、揉皱发育,... 鲁西地区存在区域规模的伸展滑脱构造,滑脱构造破碎带是该区进行金矿、铁矿和油气分布预测的关键。浅层次滑脱构造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朱砂洞组碎屑岩与太古字变质岩和石炭系一二叠系与奥陶系之间。滑脱面上各种碎裂岩、揉皱发育,伴有动力变质作用,其上朱砂洞组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重复,滑动方向主要向北。深层次滑脱构造主要发育在地壳的低速层,滑动方向与浅层次相反。大规模的构造滑动始于早白垩世(130~110Ma)岩石圈的伸展.始新世(43~37Ma)持续活动。深层次对浅层次构造滑动起控制作用,进而控制了鲁西地区金、铁等似层状矿床的形成、储集和分布,以及烃源岩的形成、油气的储集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滑脱构造 晚中生代 新生代 控矿作用 鲁西地区
下载PDF
东秦岭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及其找矿评价 被引量:127
17
作者 毛景文 叶会寿 +5 位作者 王瑞廷 代军治 简伟 向君锋 周珂 孟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9,共8页
最近几年不仅在东秦岭地区又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而且在南泥湖矿田(包括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矿床)和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外围探明了一批脉状铅锌银矿。这些脉状铅锌银矿与斑岩钼矿具有明显的时空关系,而且互为找... 最近几年不仅在东秦岭地区又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而且在南泥湖矿田(包括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矿床)和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外围探明了一批脉状铅锌银矿。这些脉状铅锌银矿与斑岩钼矿具有明显的时空关系,而且互为找矿指示。以南泥湖和东沟为代表的斑岩钼矿分别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6~137Ma)和白垩纪中期(125~114Ma),其成矿有关岩体指示成矿物质分别来源于壳幔同熔和壳源。尽管有物质来源的差别,但是在2个不同时代斑岩钼矿的外围都有一系列脉状铅锌矿的发育,而且通常在断裂膨大或拐弯处和2组断裂的交会部位形成大矿和富矿,也见出现在地层不整合界面的部位。这种钼与铅锌矿的密切时空分布关系构成一个很好的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钼矿与铅锌银矿互为找矿的指示标志。矿床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展此类矿床组合的找矿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模型 斑岩钼矿 脉状铅锌银矿 中生代 东秦岭地区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原地和异地矽卡岩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2 位作者 张智宇 庞振山 李大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9-711,共13页
在安徽沿江地区,既分布有大量接触交代成因和叠加复合成因的矽卡岩矿床,也分布有岩浆成因的矽卡岩矿床。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定义,论述了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中生代... 在安徽沿江地区,既分布有大量接触交代成因和叠加复合成因的矽卡岩矿床,也分布有岩浆成因的矽卡岩矿床。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定义,论述了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中生代矽卡岩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根据矽卡岩岩浆就位位置的不同可将岩浆矽卡岩分成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两类,相应地将岩浆矽卡岩矿床分成原地矽卡岩矿床和异地矽卡岩矿床两类。两类矽卡岩及其矿床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在地质产状上,原地矽卡岩岩体常与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紧密伴生而分布在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与碳酸盐围岩的接触带上,在矽卡岩岩体边缘一般没有冷凝边和烘烤边,但常能见到因同化混染作用不彻底而留下的围岩残留体(多已变质成角岩或大理岩)。与此明显不同的是,异地矽卡岩岩体常分布在断裂带或地层虚脱带中,附近一般没有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与其紧密伴生,在矽卡岩岩体边缘一般有冷凝边和烘烤边,有时能见到气孔构造以及石榴石或透辉石堆积岩,但见不到围岩残留体。同时,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均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但两者明显不同。原地矽卡岩的水平分带常表现为从侵入岩体经矽卡岩往碳酸盐围岩方向依次出现侵入岩、同化混染侵入岩、富铁矽卡岩、富钙矽卡岩、同化混染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反映同化混染作用逐渐减弱,而异地矽卡岩的水平分带常表现为从矽卡岩体中央往两边依次出现中粗粒矽卡岩和中细粒矽卡岩,反映随降温速度逐渐增加结晶速度逐渐降低。在矿物组成上,原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包含钙铁榴石、钙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而异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几乎全是钙铁榴石,辉石全是钙铁辉石。在地球化学方面,相对于原地矽卡岩,异地矽卡岩明显富集W、F、Rb、Be、Fe,而亏损Al、Sr、Ba、Cu、Pb、Zn、Cr、Co、Ni等元素。在岩相学上,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大多具有自形等粒结构,其中大多能见到熔融包裹体,但原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和辉石更为自形且常发育良好环带,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异地矽卡岩中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矿床类型上,原地矽卡岩可与铜矿床和铁矿床等各种矿床伴生,而异地矽卡岩一般只与铁矿床伴生。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是由矽卡岩岩浆分别在原地和异地发生冷却结晶作用形成的,而原地矽卡岩矿床和异地矽卡岩矿床是由原地矽卡岩岩浆和异地矽卡岩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熔离出的矿浆和分异出的热液经过冷却结晶和交代蚀变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中生代复杂构造体系的成矿过程与成矿作用——以华北大陆北缘西拉木伦钼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61
19
作者 张连昌 吴华英 +3 位作者 相鹏 张晓静 陈志广 万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51-1362,共12页
西拉木伦钼铜多金属成矿带处于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的过渡区,是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与中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在中生代受多种构造体系的制约,如中亚造山带造山后期局部伸展、蒙古-鄂霍茨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古太平洋板块... 西拉木伦钼铜多金属成矿带处于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的过渡区,是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与中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在中生代受多种构造体系的制约,如中亚造山带造山后期局部伸展、蒙古-鄂霍茨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古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和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影响等。西拉木伦成矿带成矿斑岩锆石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钼铜矿成岩成矿主要集中在260~220Ma、180~150Ma和140~120Ma三个时期。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构造演化历史,推测这三期成矿作用主要与造山后局部伸展、构造体系转折和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过程有关,并相应建立了"车户沟式"、"鸡冠山式"和"敖伦花式"三类斑岩钼铜矿床成矿模式。进一步研究表明,岩石的酸碱性、岩浆来源、岩浆的氧逸度、岩浆演化方式、构造背景等因素,制约了成矿作用的专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矿床 成矿专属性 中生代 西拉木伦成矿带 华北克拉通北缘
下载PDF
胶东晚中生代金矿成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及热动力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邢树文 孙景贵 +2 位作者 李东旭 刘洪文 陈军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6,共6页
胶东地区晚中生代金矿床均有一个与岛弧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相一致的δ3 4 S( 6 .5‰~7.0‰ )硫源 ,而金铜矿床的δ3 4 S为 4 .5‰~ 5 .0‰ ,与岛弧玄武质岩浆的δ3 4 S接近。可初步认为该区金 (铜 )成矿流体的热源来自地幔或俯冲地幔... 胶东地区晚中生代金矿床均有一个与岛弧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相一致的δ3 4 S( 6 .5‰~7.0‰ )硫源 ,而金铜矿床的δ3 4 S为 4 .5‰~ 5 .0‰ ,与岛弧玄武质岩浆的δ3 4 S接近。可初步认为该区金 (铜 )成矿流体的热源来自地幔或俯冲地幔楔产生的玄武岩浆。成矿流体的产生与岛弧玄武质岩浆底侵 /内侵作用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金矿床 成矿流体 玄武岩浆 底侵/内侵作用 硫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