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嵌合体带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白淑玮 李凤至 +2 位作者 毕春潮 邵娟 曾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结构与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3例43眼,术前、术后3、6、9mo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视物变形(M-chart评分表)评分,并采用频...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结构与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3例43眼,术前、术后3、6、9mo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视物变形(M-chart评分表)评分,并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及嵌合体(IZ)带缺损长度。结果:术后3、6、9mo,纳入患者BCVA和视物变形程度均较术前逐渐改善(均P<0.05),且BCVA与CFT、IZ带缺损长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均无相关性(P>0.05);视物变形评分与CFT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IZ带缺损长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FT和IZ带缺损长度与IMEM术后BCVA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两项指标可作为预测IMEM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最佳矫正视力 视物变形 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嵌合体带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华 孙佳 +1 位作者 张怀强 陈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66-2071,共6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膜剥除术 内界膜剥除 脉络膜厚度 视力 视物变形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付燕 张月玲 +3 位作者 顾朝辉 张海江 王丽英 耿任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6-909,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术后成功复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发生视物变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7-01/2019-01在我院确诊的RRD患者94例94眼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手术。首次PPV后...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术后成功复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发生视物变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7-01/2019-01在我院确诊的RRD患者94例94眼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手术。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于PPV术前及术后1、6、12mo,至末次随访,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物变形评分表(M-chart表)、OCT检查,并分析发生视物变形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mo,94眼中50眼(53%)存在视物变形,视物变形(+)组平均M值为0.68±0.28,累及黄斑和未累及黄斑的RRD患者发生视物变形有差异(P<0.01),术后不同随访时间M值变化有差异(F=26.44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OR=9.020,95%CI:1.808~45.011,P=0.007)、EZ完整性中断(OR=10.570,95%CI:2.909~38.400,P<0.01)是RRD复位术后视物变形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PV术后成功复位的RRD患者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和EZ完整性中断是发生视物变形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物变形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椭圆体带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华 孙佳 +1 位作者 赵霞 白领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01-1606,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变形程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分析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评分的相关性,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96眼视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改善率为81.4%。与术前相比,术后1、3、6mo术眼视力明显提升(P<0.05),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明显缩小(P<0.05),术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mo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6mo视力均呈负相关(P<0.05),与术后6mo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MEM病程、术前矫正视力、术前水平或垂直方向视物变形、术前黄斑水肿是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矫正视力差(OR=3.062)、术前存在水平方向视物变形(OR=2.438)、术前存在黄斑水肿(OR=2.000)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术眼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病程越长、术前矫正视力越差、术前视物变形越严重、术前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内界膜剥除术 视力 视物变形 视功能
下载PDF
Potential role of Müller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acropsia associated with epiretinal membrane:a hypothesis revisited 被引量:1
5
作者 Ahmet Colakoglu Solmaz Balci Ak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7年第11期1759-1767,共9页
Pathophysi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metamorphopsia associated with retinal pathologies generally focus on photoreceptor organization disruption. However, the retinal microarchitecture is complicated, and we hypothesiz... Pathophysi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metamorphopsia associated with retinal pathologies generally focus on photoreceptor organization disruption. However, the retinal microarchitecture is complicated, and we hypothesize that other retinal cells may also be involved. Metamorphopsia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eyes with epiretinal membranes and we revisit the idea that Müller cell displacement causes retinal macropsia. A Pub Med query and related article search for the macula ultrastructure under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reveal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ultrahigh defini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other retinal imaging modality studies. Findings of these imaging studies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Müller cells, and not cone photoreceptors, ar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macropsia in eyes with epiretinal membranes. More specifically, we conclude that displacement of Müller cell endfeet, and not photoreceptor cones, is a more likely the explanation for retinal macropsia associated with epiretinal membr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psia metamorphopsia epiretinal membrane Müller cells
下载PDF
以视物变形为首诊的视网膜脱离
6
作者 李才锐 孙曙光 +3 位作者 马麦聪 吴锐锋 马海智 赵微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1年第2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以视物变形为首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7例以视物变形首诊的患者。进行详细病史再询问、详细眼底检查、B超或造影后得出最后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结果:67例(67眼)以视... 目的:分析以视物变形为首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7例以视物变形首诊的患者。进行详细病史再询问、详细眼底检查、B超或造影后得出最后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结果:67例(67眼)以视物变形首诊患者中视网膜脱离8例(8眼,11.9%),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29例(29眼,43.3%),黄斑水肿(10眼,14.9%),老年性黄斑变性(20眼,29.9%)。8例视网膜脱离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n=4,50%),视网膜色素变性(n=2,25%),黄斑水肿(n=2,25%)。8例视网膜脱离均进行了视网膜手术,术后B超复查视网膜平坦,术后矫正视力均好转(100%,P<0.01)。结论:症状不典型的视网膜脱离容易被误诊,系统的眼部检查和详细鉴别诊断可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物变形 视网膜脱离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曦达 王怡 +6 位作者 刘丽梅 高萌 郁艳萍 王曾仪 陈金秋 刘欣欣 刘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图得出M评分值,评估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采用EDTRS视力表测定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和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CST)、黄斑区平均厚度(CA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内核层(INL)厚度和外层视网膜[外核层(ONL)+外丛状层(OPL)]厚度,并观察外界膜、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的完整性,计算黄斑区容积(CV)。结果患眼平均M评分由术前的0.8(0.3,1.1)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0.5(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44)。术后6个月平均M评分为0.6(0.2,0.8),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73,P=0.061;Z=-0.288,P=0.773)。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水平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9,P=0.020;Z=-2.858,P=0.004)。术后3个月、6个月垂直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BCVA为0.40(0.30,0.66),术后3个月为0.20(0.0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87,P<0.001),术后6个月BCVA为0.30(0.10,0.52),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5,P=0.025)。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P=0.009;Z=-2.466,P=0.014);未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4,P=0.002),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4,P=0.001)。术前M值与术前BCVA、CST、CFT均呈正相关(rs=0.384,P=0.016;rs=0.585,P<0.001;rs=0.601,P<0.001),与GCL、INL、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水平M值与术后6个月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322,P=0.045;rs=0.340,P=0.034;rs=0.336,P=0.036),与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垂直M值和平均M值与术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术后6个月平均M值与术前平均M值、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589,P<0.001;rs=0.330,P=0.040;rs=0.404,P=0.011;rs=0.410,P=0.009),与术前BCVA、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M值是术后M值的预测因素(调整后R^2=0.211,P=0.002)。结论黄斑前膜手术可以使多数患者的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术后残余视物变形程度与术前视物变形程度和CF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手术 视物变形 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M-评分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骆贵军 姚莎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67,共4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连续性和黄斑形态,评估治疗效果并研究BCVA与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可能对手术结果造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平均BCVA和CMT分别为0. 59±0. 14和429. 35±86. 17μm,术后6mo时分别降低至0. 38±0. 09和304. 87±62. 54μm(P<0. 05)。术后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且术后1、3、6mo时患者视物变形程度低于术前水平(P<0. 008)。术后1mo时患者IS/OS连续比例为65%,与术前(52%)比较无差异(P>0. 008),术后3、6mo时IS/OS连续比例分别为81%和90%,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 008),术后1、3、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为26%、52%和77%,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 <0. 008),术后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与术后1mo比较有差异(P<0. 008)。IMEM患者术后BCVA与术前IS/OS连续性、术前黄斑形态、术后IS/OS连续性和术后黄斑形态均呈明显负相关性(P<0. 05),与术前BCVA、术后CMT呈明显正相关性(P<0. 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IMEM患者CMT,改善IS/OS完整性和黄斑形态,从而提高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割 黄斑前膜撕除术 黄斑中心凹厚度 视力 视物变形
下载PDF
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
9
作者 韩蓉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 分析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脑电图、磁共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影像学特点 ,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 30例比较。结果  (1)变视症的种类老年组主要以... 目的 分析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脑电图、磁共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影像学特点 ,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 30例比较。结果  (1)变视症的种类老年组主要以大脑性色盲为主 ,非老年组主要以小视症为主 (P <0 .0 0 5 )。(2 )病因诊断老年组主要以脑梗死为主 ,非老年组主要以癫痫为主 (P <0 .0 0 5 ) 。 (3)脑电图呈脑叶性癫痫放电 ,部位主要在颞叶、枕叶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无差别。 (4)头部磁共振示脑梗死 ,梗死面积小 ,梗死部位在枕极、上前方顶枕交界区、下前方颞枕交界区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也无差别。结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的主要病因 ,因无其它症状及神经科查体阳性所见 ,容易漏诊 ,MRI可帮助病因诊断 ,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视症 老年人 脑梗塞 治疗 病因诊断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琪 刘早霞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287-292,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视物变形类型及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改善程度,并对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IMH并行玻璃...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视物变形类型及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改善程度,并对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或翻转内界膜瓣填塞眼内消毒空气或硅油填充治疗的患者共29例(29眼)。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使用M-Charts对视物变形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测量患眼垂直视物变形评分(MV)、水平视物变形评分(MH)及其平均值(M-Score)。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来比较患眼手术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同一阶段MV和MH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研究BCVA与视物变形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检测IMH视物变形为枕形失真的患眼22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1眼;不规则形失真的IMH患眼7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眼。术后任一时间点MV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265, P<0.001);术后任一时间点MH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507, P=0.002)。手术前后各时间点MV与MH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M-Score与BCVA(logMAR)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r=0.360, P=0.055)。 结论:病程小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类型以枕形失真为主,病程大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以不规则形失真为主;IMH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显著改善了视物变形,恢复视功能;视物变形可以作为评估IMH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物变形 M-charts 光感受细胞层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手术后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曾苗 陈晓 +4 位作者 蔡春艳 洪玲 丁琴 晏颖 黄志坚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38例42只眼纳入研究。均行...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38例42只眼纳入研究。均行BCVA、视物变形评分表、扫频光源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1±0.21;平均视物变形度(M)值为0.66±0.38;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37.71±57.63)μm;平均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13±0.037)、(0.202±0.03)mm^2。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25G PPV,同时剥除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观察手术后12个月FAZ面积、M值及BCVA变化情况;同时分析FAZ面积与M值之间的相关性。手术前后BCVA、M值、CMT、FAZ面积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与CMT、FAZ面积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12个月时,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46±0.021)、(0.240±0.019)mm^2,较手术前明显扩大(F=8.484、14.346,P<0.001、<0.001);平均M值为0.12±0.22,较手术前明显降低(F=17.763,P<0.001);平均logMAR BCVA为0.47±0.19,较手术前明显改善(F=5.044,P=0.001);平均CMT为(270.60±33.27)μm,较手术前明显下降(F=13.545,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浅层FAZ面积与M值呈负相关(r=-0.816,P<0.001),与BCVA无相关(r=-0.198,P=0.216);深层FAZ面积与BCVA、M值呈负相关(r=-0.422、-0.882,P=0.005、<0.001)。手术后浅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M值呈负相关(r=-0.791、-0.716,P<0.001、<0.001),与手术前后BCVA无相关(r=-0.290、-0.296,P=0.063、0.057);深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BCVA、M值呈负相关(r=-0.343、-0.330、-0.732、-0.694,P=0.026、0.033、<0.001、<0.001)。结论PPV联合ERM及ILM剥除能有效恢复IMEM患眼浅层、深层FAZ面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视物变形程度;浅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深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BCVA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中心凹无血管区 视物变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