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悟”:一种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运思方式 被引量:5
1
作者 段江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9,175,共10页
"悟"是一种集道德情感、道德理性与道德行动总和效应下,实现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道德认知实践活动,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运思方式。从字义上看,"悟"的内涵从身体的"醒觉"引申到精神性的&qu... "悟"是一种集道德情感、道德理性与道德行动总和效应下,实现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道德认知实践活动,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运思方式。从字义上看,"悟"的内涵从身体的"醒觉"引申到精神性的"觉悟"。"悟"与"道"、"悟"与"体"的辨析表明,在儒家思想里,"道"为"悟"的目的,"体"与"悟"则体现了认知方式的共通性。王阳明"悟道"的亲历则揭示了"悟"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运思逻辑,即以体会"成圣之道"为"悟"的目标,历经"疑"、"困"、"遇"、"通"、"证",最终完成"悟道",是为"悟"思想逻辑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道 德性之知 道德哲学思维
下载PDF
论人文学作为“精神科学”——兼论中国人文精神教化之学的特质 被引量:4
2
作者 胡伟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8,183,共10页
人文学以探究人的超越精神性存在为依归,在研究宗旨上与通常的"人文科学"研究区分开来。人文学作为实践智慧,既是精神教化之学,亦是精神教化之道。中国哲学有悠长的精神教化传统,它追求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认为人是具有"性... 人文学以探究人的超越精神性存在为依归,在研究宗旨上与通常的"人文科学"研究区分开来。人文学作为实践智慧,既是精神教化之学,亦是精神教化之道。中国哲学有悠长的精神教化传统,它追求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认为人是具有"性智"的动物,主张"转识成智"。作为人文教化之学,中国哲学是即哲学即宗教的,其特点是讲究知行合一,提倡修行,并将人的超越精神性存在归结为存在信念。中国人文教化之学重视文与道的统一,以文载道,道以文显,从而中国人文教化之学与诠释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 精神科学 性与天道 中国哲学
下载PDF
论老子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理念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曹洞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3-115,共3页
中国绘画对形式美的突破和超越,强调形态之外去表现一个更深远的意境,追求“妙在笔画之外”,这与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道)的超越性质是相通的。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论述为中国绘画立了一个很高的“得之自然”的美学标准。老子的“... 中国绘画对形式美的突破和超越,强调形态之外去表现一个更深远的意境,追求“妙在笔画之外”,这与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道)的超越性质是相通的。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论述为中国绘画立了一个很高的“得之自然”的美学标准。老子的“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代画论中都有大量的论述。老子的“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论,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计白当黑”理论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美学 中国绘画 古典哲学 审美意识 老子
下载PDF
20世纪国内老子研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5-108,共4页
由于同一定时代背景相联系 ,2 0世纪的国内老子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前期研究有两大特点 ,一是以西学解老 ,二是注重校诂与考证 ;中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大陆学者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注重分析老学的阶级属性及哲学性质 ,1973年... 由于同一定时代背景相联系 ,2 0世纪的国内老子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前期研究有两大特点 ,一是以西学解老 ,二是注重校诂与考证 ;中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大陆学者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注重分析老学的阶级属性及哲学性质 ,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为这一时期的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后期的老子研究是在大陆与港澳台四地研究趋于一体化、国内外老学界交流合作频繁的背景下进行的 ,80年代初注重反思 ,8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在视域上不断拓展 ,在层次上不断深入 ,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使得学术界在诸如《老子》版本及作者、老子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先秦儒道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并基本达成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中国哲学 自然
下载PDF
作为哲学的中国哲学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国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6-129,共14页
在不同于"技"、"器"层面的追问、以区别于器物之知的方式把握世界等方面,中国的"性道之学"与跨越知识界限的智慧之思具有一致的内涵。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中国谈"性道之学",西方讲philosophy,但... 在不同于"技"、"器"层面的追问、以区别于器物之知的方式把握世界等方面,中国的"性道之学"与跨越知识界限的智慧之思具有一致的内涵。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中国谈"性道之学",西方讲philosophy,但两者的实际指向则并无根本不同:"性道之学"与哲学,都是智慧之思,其实质的内涵彼此相通。从形式层面看,哲学离不开概念的运用,其中既关乎概念的构造,也包括概念的分析。同样,性道之学也涉及名言的生成和名言的辨析。魏晋时期进一步提出辨名析理,"析理"以性道为内容,"辨名"则关乎名言(概念)的分析,由此,性道之学与名言(概念)之间的关联得到了更自觉的肯定。从"哲学何为"这一层面看,中国的"性道之学"对智慧之思所具有的规范意义和引导意义,也给予了自觉的关注。就以上方面而言,中国的"性道之学"显然包含着哲学的内涵,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性道之学 中国哲学
下载PDF
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牟宗三易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海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52,共10页
牟宗三先生前期的易学专著《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致力于揭示一套中国式的自然哲学,后期的易学作品《周易哲学演讲录》则旨在阐发一种儒家式的道德形上学。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的表现历程,正是理解牟先生易学思想的一条线索。
关键词 牟宗三 易学 自然哲学 道德形上学
下载PDF
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关节点——从“璀璨星空”到“道德法庭”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从那一年起直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批判哲学'统治着欧洲的思辨哲学领域"。然...  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从那一年起直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批判哲学'统治着欧洲的思辨哲学领域"。然而,无论"璀璨星空",抑或"道德法庭","物自体"都贯穿其中;"物自体"更是二者的关节点。"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念论"中,它作为理性概念,亦是道德哲学的公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哲学 物自体 自然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下载PDF
道德与自然:“形上之道”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
8
作者 余卫东 徐瑾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4期62-65,共4页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之道 形而上学 道德 自然
下载PDF
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张岱年先生道德论探赜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新国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66-70,109,共6页
张岱年先生认为,可以将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古代哲学关于道德的本体论基础的学说,以“道德形上学”名之,以此为核心和线索,整理和把握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理论的特质。其实,在本体论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视域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地包... 张岱年先生认为,可以将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古代哲学关于道德的本体论基础的学说,以“道德形上学”名之,以此为核心和线索,整理和把握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理论的特质。其实,在本体论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视域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地包含人对自身在宇宙中价值和意义的审视与确认。这个审视与确认的过程,在中国文化中,既是学术发展的过程,也是成就理想人格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道德形上学 中国哲学 理想人格
下载PDF
中国哲学之德性形上学辨析
10
作者 杜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17-721,共5页
通过中国哲学形上学之天、道、命、理、性五个基本范畴之内涵辨析,指明中国哲学乃是不同于西方知性形上学的德性形上学,其本体论理论形态表现为追问生存之第一原则(德性原则)的生存本体论。中国德性形上学有着自己独具内涵的形上学范畴... 通过中国哲学形上学之天、道、命、理、性五个基本范畴之内涵辨析,指明中国哲学乃是不同于西方知性形上学的德性形上学,其本体论理论形态表现为追问生存之第一原则(德性原则)的生存本体论。中国德性形上学有着自己独具内涵的形上学范畴体系,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之伦理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德性形上学 知性形上学 形上学范畴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问题与视域
11
作者 杨国荣 《哲学分析》 2010年第1期63-71,共9页
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探求。在中国哲学中,智慧之思具体展开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对性与天道追问内在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不同人物之中。从哲学层面看,用"以道观之"来扬弃"以技观之"、"... 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探求。在中国哲学中,智慧之思具体展开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对性与天道追问内在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不同人物之中。从哲学层面看,用"以道观之"来扬弃"以技观之"、"以器观之",既在普遍维度上表现了哲学不同于对世界的知识性的理解这一特点,又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中国的现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历史的联系,现代中国哲学既从新的层面上回到了智慧,又以新的形态延续了智慧的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中国哲学 性与天道
下载PDF
中西哲学互镜下的人性论探赜
12
作者 徐瑾 朱颖 《决策与信息》 2023年第10期15-21,共7页
相对于中国哲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笼统界定,西方哲学首先对人的灵魂进行理性、欲望、情感的划分,然后对善恶进行辨析。中国哲学敏锐地觉察到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如西方哲学那样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予以厘清。道德与理性成为中... 相对于中国哲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笼统界定,西方哲学首先对人的灵魂进行理性、欲望、情感的划分,然后对善恶进行辨析。中国哲学敏锐地觉察到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如西方哲学那样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予以厘清。道德与理性成为中西人性论的根本区别。就人性本身而言,人的本质是理性,而道德是理性的彰显,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对中西人性论的比较有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西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道德 理性 中西哲学比较
下载PDF
华佗《中藏经》——中国哲学思想的完美结合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镛霏 李 +1 位作者 杨建宇 李彦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7期1-3,共3页
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她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一门实用型科学。《中藏经》作为中医学的一本经典著作,其内容渗透了中国古代诸家哲学思想。本文论述了《中藏经》与道家思想中的"气"与"道"... 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她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一门实用型科学。《中藏经》作为中医学的一本经典著作,其内容渗透了中国古代诸家哲学思想。本文论述了《中藏经》与道家思想中的"气"与"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一以贯之的关系,同时,《易经》的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变"与"常"、"形而上"及"形而下"的思想也与《中藏经》的思想具有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藏经 中国古代哲学 医易相通 医道相通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自然與中國古典哲理性詩歌的理趣
14
作者 鄺龑子 《人文中国学报》 2017年第1期31-60,共30页
哲理性詩歌涉及哲理與詩歌的藝術結合,連接著一個根本性的美學課題。中國古典哲理性詩歌則往往透過自然景象表達反思,背後亦涉及多層次的哲理涵義爲基礎,例如'天人合一'及'道'。本文透過具體文本例證,分析自然在中國古... 哲理性詩歌涉及哲理與詩歌的藝術結合,連接著一個根本性的美學課題。中國古典哲理性詩歌則往往透過自然景象表達反思,背後亦涉及多層次的哲理涵義爲基礎,例如'天人合一'及'道'。本文透過具體文本例證,分析自然在中國古代哲理性詩歌中的各種入世和出世啟示。文中同時透過反面例子(例如玄言詩),探討哲理性詩歌如何能寫出具有感染力的啟示,散發理趣。本文亦討論中西哲理詩在語言結構、思維模式與美學取向上之不同,從而點出中國古典哲理性詩歌的美學和意境,如何具有某程度的文化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與哲理 自然 中西哲理詩 哲理詩美學 理趣
下载PDF
自然与中国古代道德纲领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顺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0,共7页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构成的中国哲学均追求自然。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与无为,顺其自然是其道德主旨。儒家强调依仁义行、人心顺于道心、由心自然知仁义孝礼,顺德性而为即成人之正道。佛教双遣有无,以为中道,由无心于物,进而无作,顺其自然,...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构成的中国哲学均追求自然。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与无为,顺其自然是其道德主旨。儒家强调依仁义行、人心顺于道心、由心自然知仁义孝礼,顺德性而为即成人之正道。佛教双遣有无,以为中道,由无心于物,进而无作,顺其自然,终至涅槃人生。从儒释道三家来看,自然或顺其自然便成为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共同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中国道德哲学 儒家 道家 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