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cambrian supercontinents,glaciations,atmospheric oxygenation,metazoan evolution and an impact that may have changed the second half of Earth history 被引量:27
1
作者 Grant M.You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47-261,共15页
In more than 4 Ga of geological evolution, the Earth has twice gone through extreme climatic perturba- tions, when extensive glaciations occurred, together with alternating warm periods which were accom- panied by atm... In more than 4 Ga of geological evolution, the Earth has twice gone through extreme climatic perturba- tions, when extensive glaciations occurred, together with alternating warm periods which were accom- panied by atmospheric oxygenation. The younger of these two episodes of climatic oscillation preceded the Cambrian "explosion" of metazoan life forms, but similar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existed between about 2.4 and 2.2 Ga. Over long time periods, changing solar luminosity and mantle temperatures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Earth's climate but both periods of climatic upheaval are associated with supercontinents. Enhanced weathering on the orogenically and thermally buoyed supercontinents would have stripped CO2 from the atmosphere, initiating a cooling trend that resulted in continental glaciation. Ice cover prevented weathering so that CO2 built up once more, causing collapse of the ice sheets and ushering in a warm climatic episode. This negative feedback loop provide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multiple glaciations of the Early and Late Proterozoic, and their intimate association with sedimentary rocks formed in warm climates. Between each glacial cycle nutrients were flushed into world oceans, stimulating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and causing oxygen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ccommodation for many ancient glacial deposits was provided by rifting but escape from the climatic cycle was predicated on break- up of the supercontinent, when flooded continental margins had a moderating influence on weathering. The geochemistry of Neoproterozoic cap carbonates carries a strong hydrothermal signal, suggesting that they precipitated from deep sea waters, overturned and spilled onto continental shelves at the termination of glaciations. Paleoproterozoic (Huronian) carbonates of the Espanola Formation were probably formed as a result of ponding and evaporation in a hydrothermally influenced, restricted rift setting. Why did metazoan evolution not take off after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The answer may lie in the huge scar left by the -2023 Ma Vredefort impact in South Africa, and in the worldwide organic carbon-rich deposits of the Shunga Event, arresting to the near-extirpation of life and possible radical alteration of the course of Earth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s Glaciations Impacts Oxygenation metazoa
下载PDF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水质净化效能的关系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声贵 许木启 +7 位作者 曹宏 周可新 徐军 杨向平 甘一萍 翟家骥 刘伟岩 邵永怡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75-786,共12页
20 0 1~ 2 0 0 2年 ,系统地研究了高碑店污水厂四系列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在该污水处理系统的四系列曝气池内所发现的 12 2种原生动物中 ,褶累枝虫 (Epistylisplicatilis)、沟钟虫 (Vorticellaco... 20 0 1~ 2 0 0 2年 ,系统地研究了高碑店污水厂四系列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在该污水处理系统的四系列曝气池内所发现的 12 2种原生动物中 ,褶累枝虫 (Epistylisplicatilis)、沟钟虫 (Vorticellaconvallaria)、有肋纤虫 (Aspidiscacostata)和半圆表壳虫 (Arcellahemisphaerica)是经常大量出现的原生动物种类。冬季褶累枝虫占绝对优势。 5月和 6月 ,有肋纤虫为活性污泥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纤毛虫和后口动物总数越多 ,污水净化效能越强 ,污泥的沉降性越好。游泳类纤毛虫总数与出水BOD5值呈正相关 ,固着类纤毛虫的多样性值与出水的总氮呈正相关 ,爬行类纤毛虫的多样性值与出水的硝态氮和出水总磷都呈正相关 ,与厌氧段总磷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微型动物种群动态规律与污水处理效果关系密切 ,该厂污水处理系统中四系列的硝化和反硝化显著 ,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活性污泥 原生动物 微型动物 水质
下载PDF
新元古代全球冰川事件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同钢 储雪蕾 +2 位作者 陈孟莪 张启锐 冯连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9-56,共8页
新元古代曾发生过强烈的全球性冰川作用 ,紧随冰川作用之后 ,发生了两次生物大辐射事件。这一时期是地球上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宏观后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演化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全球性冰川作用与早期生命演化这二者之... 新元古代曾发生过强烈的全球性冰川作用 ,紧随冰川作用之后 ,发生了两次生物大辐射事件。这一时期是地球上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宏观后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演化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全球性冰川作用与早期生命演化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呢 ?过去地质学家对于新元古代的冰川沉积物多偏重于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 ,古生物学家又很少关心前寒武纪的冰期地层 ,“新元古代冰川作用”和“早期生命演化”二者很少放在一起讨论。文章重点讨论了冰川作用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论述了新元古代晚期全球性冰川作用存在的证据及其特点 ,分析了新元古代冰期前后地球上生物的重大演化特点 ,重点讨论了新元古代全球性冰川作用对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特别是在真核细胞生物向多细胞动物进化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冰川事件 早期生物演化 冰川作用 生物群 后生动物
下载PDF
苔藓动物的起源与系统发生研究进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郝家胜 夏凤生 杨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5-391,共7页
苔藓动物是后生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然而 ,和其它主要后生动物类群相比 ,长期以来对它的系统学研究却相对滞后。其起源、系统发生地位以及与其它后生动物门类之间、其内部各高级分类群间的谱系发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它是介... 苔藓动物是后生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然而 ,和其它主要后生动物类群相比 ,长期以来对它的系统学研究却相对滞后。其起源、系统发生地位以及与其它后生动物门类之间、其内部各高级分类群间的谱系发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它是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但是 ,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证实了它的原口动物归属。古生物学资料表明 ,虽然苔藓动物的大多数类群在奥陶纪已经分化出来 ,但它在寒武纪却缺乏任何化石记录。另外 ,苔藓动物起源的时间和方式、其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特别是现生类群和化石类群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的解决 ,还有待于大量的形态学和不同的分子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动物 后生动物 起源 系统发生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化石
下载PDF
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平 张克云 杨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49-453,共5页
后生动物是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前寒武时期一直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不解之谜。综述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利用分子数据推测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 ,并就研究中存在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进化速率的校... 后生动物是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前寒武时期一直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不解之谜。综述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利用分子数据推测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 ,并就研究中存在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进化速率的校正、进化速率恒定基因的判断等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动物 起源时间 分子钟 动物进化 进化速率
下载PDF
河南鲁山汝阳群云梦山组遗迹化石 被引量:15
6
作者 齐永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河南鲁山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包括沿层面分布的进食型水平潜穴Planolites,水平移迹Dydimaulichnus和倾斜分布的滤食型居住潜穴Palaeophycus.Palaeophycus是目前元古代所报道的最古老的居住潜穴,这些垂向潜穴的... 河南鲁山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包括沿层面分布的进食型水平潜穴Planolites,水平移迹Dydimaulichnus和倾斜分布的滤食型居住潜穴Palaeophycus.Palaeophycus是目前元古代所报道的最古老的居住潜穴,这些垂向潜穴的出现,为后生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汝阳群 鲁山 河南 中元古界 适应环境 后生动物 面分布 元古代 居住
下载PDF
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起源、大小和基因排列进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念 赖小平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0年第5期721-726,共6页
由于受到强烈的进化约束,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和基因含量上一直保持稳定,相比之下核基因组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可塑性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可能由tRNA基因介导的基因重排事件,虽然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 由于受到强烈的进化约束,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和基因含量上一直保持稳定,相比之下核基因组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可塑性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可能由tRNA基因介导的基因重排事件,虽然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间也可能出现基因重排,但同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仍趋向于具有类似的结构特征。我们对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起源、大小和基因排列进化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进化 后生动物 基因排列
下载PDF
水生植物床去除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毒素的机制(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海亮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6年第4期528-533,共6页
为净化富营养化水源水中的藻毒素,在太湖湖滨进行了水生植物床(AVB)技术试验.该技术对MC-RR和MC-L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63.0%和66.7%.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现水生植物根部对藻毒素的富集能力大于茎叶部位.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在AVB的底泥... 为净化富营养化水源水中的藻毒素,在太湖湖滨进行了水生植物床(AVB)技术试验.该技术对MC-RR和MC-L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63.0%和66.7%.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现水生植物根部对藻毒素的富集能力大于茎叶部位.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在AVB的底泥中检测到2种已知的藻毒素降解细菌,证明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存在.植物根系原生动物相和后生动物相丰富,盾纤虫、钟虫、旋轮虫、腔轮虫是优势种,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在蓝藻和藻毒素的去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毒素 水生植物床 生物降解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植物蓄积
下载PDF
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恒 吉芳英 喻小花 《市政技术》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利用微型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减少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剩余污泥产量被誉为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态化污泥减量技术。论文重点介绍了适合微型后生动物生长且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效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 利用微型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减少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剩余污泥产量被誉为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态化污泥减量技术。论文重点介绍了适合微型后生动物生长且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效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使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稳定和可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减量 微型后生动物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动物中microRNA的保守性和进化历程 被引量:11
10
作者 罗艳 张群 +1 位作者 梁宇君 张士璀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106,共11页
micro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在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在转录后过程调控基因表达.miRNA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各种功能,如发育时序调控和细胞分化、神经发育等.miRNA在各种后生动物中具有保守性,而且多个关... micro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在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在转录后过程调控基因表达.miRNA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各种功能,如发育时序调控和细胞分化、神经发育等.miRNA在各种后生动物中具有保守性,而且多个关键类群的出现皆伴随着大量新miRNA的产生,这些现象都表明miRNA与动物的系统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从miRNA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在后生动物中的分布格局及其在个体发育中的调控功能3个方面论述了miRNA的保守性,并结合miRNA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探讨了miRNA在动物进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后生动物 保守 进化
原文传递
论淮南生物群 被引量:12
11
作者 牛绍武 朱士兴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淮南生物群 (Huainan Biota)产于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淮南群中 ,由宏观藻类 Chuaria- Tawuia组合和蠕形动物 Pararenicola- Paleolina组合组成 ,可与加拿大西北麦肯齐山新元古代小达尔群 (L ittle Dal Group)小达尔生物群 (L ittle Dal... 淮南生物群 (Huainan Biota)产于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淮南群中 ,由宏观藻类 Chuaria- Tawuia组合和蠕形动物 Pararenicola- Paleolina组合组成 ,可与加拿大西北麦肯齐山新元古代小达尔群 (L ittle Dal Group)小达尔生物群 (L ittle Dal Biota)对比 ,为新元古代大冰期前的一个特有生物群落 ,地质时代为前震旦纪 (本文的震旦纪即目前的南华纪至震旦纪 ) ,时限约为 85 0— 75 0 Ma,从而将前人所定淮南生物群为青白口纪至震旦纪的时代结论修订为前震旦纪。这对我国乃至国际上新元古代地层层序的重新划分与对比 ,以及新元古代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文中还着重论述了淮南生物群的组合特征和特定的生物发展阶段 ,而区别于青白口纪和震旦纪的生物群落 ,并通过洲际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淮南生物群 藻类化石 地质时代 地层层序
原文传递
多生境菌群与微型后生动物同步强化污泥原位消减 被引量:1
12
作者 韦彦斐 陈潜 +7 位作者 杨硕果 李明智 楼继锋 梅荣武 倪善永 厉林聪 徐忠华 金明辉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4-28,共5页
利用多生境菌群(MEMA)与微型后生动物复合强化实现泥水同步降解,并在余杭污水处理厂开展污泥原位减量工程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的减量效果明显,试验组的产泥量比对照组降低44%,而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值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满足GB 18918—2... 利用多生境菌群(MEMA)与微型后生动物复合强化实现泥水同步降解,并在余杭污水处理厂开展污泥原位减量工程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的减量效果明显,试验组的产泥量比对照组降低44%,而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值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满足GB 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试验组污泥的沉降性能更为理想,污泥脱氢酶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约20%,活性污泥的含磷量平均高出对照组约37.8%,且MLVSS/MLSS值稳定。将菌剂等投资成本计算在内,节省运行成本约474.7元/104m3污水,随着稳定运行时间的延长则其节约的成本将更为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境菌群 后生动物 同步强化 污泥原位减量
原文传递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ay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driving biological evolution: The Cambrian Explosion as an example 被引量:5
13
作者 Dong Yang Xuejun Guo +1 位作者 Tian Xie Xiaoyan Lu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18-226,共9页
The Cambrian Expl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life;essentially all easily fossilizable animal body plans first evolved during this event. Although many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 The Cambrian Expl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life;essentially all easily fossilizable animal body plans first evolved during this event. Although many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is event, its cause remains unresolved.Here, we propose that the elevated level of oxyg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creased mobility and food intake of metazoans, led to increased cellular level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which drove evolution by enhancing mutation rates and providing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Our hypothesis may provide a unified explanation for the Cambrian Explosion as it incorporates both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and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ec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animal radiation.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testing this hypothesis, and may lead to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brian Bilateria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Evolution metazoa
原文传递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物作图与应用
14
作者 姚杨 黄原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4-437,共4页
线粒体转录物作图是研究线粒体基因组表达、调控和序列注释的基础。目前用于线粒体转录组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文库测序、5’和3’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和... 线粒体转录物作图是研究线粒体基因组表达、调控和序列注释的基础。目前用于线粒体转录组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文库测序、5’和3’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和RT-PCR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已经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按蚊(Anopheles funestus)、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猪(Sus scrofa domestica)等线粒体转录组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别产生3个和5个多顺反子的初级转录物,并通过tRNA间断模型(tRNA punctuation model)加工。线粒体转录物的分析结果为正确注释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动物 线粒体转录物 tRNA间断模型 基因组注释
原文传递
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次序重组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艳 张哲 +1 位作者 李岩 刘斌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6-341,共6页
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由于其大小和基因数目的相对稳定,被认为是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一种理想模型。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多有37个基因,包括22个tRNA编码基因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它们的排列顺序也被认为是研究后生动物线粒体... 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由于其大小和基因数目的相对稳定,被认为是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一种理想模型。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多有37个基因,包括22个tRNA编码基因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它们的排列顺序也被认为是研究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很好的材料。通过对来自NCBI数据库的2 511种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提取的基因次序,包括对基因的倒置、共有基因簇、基因的缺失和重复、相邻位置的基因交换等重组形式的概述,综述了近年来对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次序重组的研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动物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次序 共有基因簇
原文传递
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刺细胞动物化石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湘远 赵方臣 杨爱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107,共21页
刺细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作为后生动物最早分化出的一支,刺细胞动物对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恢复等方面提... 刺细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作为后生动物最早分化出的一支,刺细胞动物对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恢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研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刺细胞动物早期(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的化石记录和研究现状,将刺细胞动物的早期演化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纽芬兰世、寒武纪第二世和寒武纪苗岭世,并对上述四个时期的刺细胞动物进行论述。目前的研究表明:1)前寒武纪的刺细胞动物化石记录虽然比较丰富,但充满争议,目前尚未有比较确切的刺细胞动物记录;2)寒武纪纽芬兰世如宽川铺生物群中保存了较多的刺细胞动物胚胎及发育序列化石,是研究刺细胞动物演化的重要窗口;3)寒武纪第二世,以澄江生物群为代表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了软躯体的刺细胞动物。与此同时,在第二世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珊瑚化石记录;4)寒武纪苗岭世刺细胞动物主要以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如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同时期在美国犹他州发现的刺细胞动物印痕化石表明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刺细胞动物大类已经出现。本文根据上述时期的研究,对今后刺细胞动物化石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寒武纪 刺细胞动物 后生动物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