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4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优化施氮对淹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1
作者 黄薇 王圆媛 +3 位作者 刘超 伍翥嵘 李琪 胡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6-1676,共11页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4个处理,即环境CO_(2)浓度+施氮250 kg·hm^(-2)(CK)、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250 kg·hm^(-2)(C+)、环境CO_(2)浓度+施氮150 kg·hm^(-2)(N-)、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150 kg·hm^(-2)(C+N-),分析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CAC)、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处理使CAC/产量显著提高了16.93%,N-处理使CAC/产量显著降低了13.33%,C+N-处理使CAC/产量降低了7.89%,但不显著;N-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处理对CAC、CAC/产量、水稻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基于可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线性模型,可解释稻田CH4累积排放64%的变异。综上,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氮肥减施可通过影响土壤碳、氮基质及土壤脲酶活性来调节稻田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氮肥减施 ch4排放 水稻生产
下载PDF
NH3/CH4混合燃料层流火焰速度的数值分析及其反应机理的优化
2
作者 王津铭 王景甫 +1 位作者 陈颖 陈纪全 《可持续能源》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NH3作为一种无碳燃料,且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较高的市场成熟度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在推动全球低碳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了解决NH3在燃烧时火焰传播速度较慢的问题,可行的方法是将NH3与CH4混合燃烧。针对NH3/CH4混合燃烧的数... NH3作为一种无碳燃料,且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较高的市场成熟度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在推动全球低碳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了解决NH3在燃烧时火焰传播速度较慢的问题,可行的方法是将NH3与CH4混合燃烧。针对NH3/CH4混合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时采用的反应机理比较多样且都存在相对误差的问题,对NH3/CH4混合燃料的层流燃烧速度进行模拟并通过反应灵敏度等方法分析了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燃料CH4的添加可有效使NH3的层流火焰速度线性增加,燃烧强度显著提升。同时发现层流火焰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火焰中自由基O、H、OH数量以及基元反应H + O2 O + OH反应速率的影响,随CH4加入火焰中的O、H、OH的摩尔分数也随之增大,因此进一步提高NH3的层流火焰速度。此外通过敏感性分析以及火焰结构分析发现基元反应的参数设置是各个机理模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本研究基于模拟表现最好Okafor机理,根据其他常用机理的参数设置和实验数据形成了优化机理Okafor-Modified,与实验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0%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燃料NH3/ch4 层流燃烧速度 机理优化
下载PDF
东曲矿8号煤CO_(2)和CH_(4)竞争吸附特性分子模拟研究
3
作者 邓小鹏 相建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4,共7页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4)的吸附量,双组分竞争吸附中的总吸附量随着CO_(2)的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摩尔比条件下的双组分吸附中CO_(2)对CH_(4)的选择性吸附系数始终大于1,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选择性吸附系数越小;相互作用能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CO_(2)吸附体系中较大的静电能促进了煤大分子对CO_(2)吸附,因此,不同摩尔比体系的相互作用能随着CO_(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大于CH_(4)的吸附势,双组分竞争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而CH_(4)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该结果与吸附选择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采 CO_(2)驱替甲烷 竞争吸附 吸附选择性 相互作用能 势能分布 分子模拟
下载PDF
Atomic Cu Sites Engineering Enables Efficient CO_(2)Electroreduction to Methane with High CH_(4)/C_(2)H_(4)Ratio
4
作者 Minhan Li Fangzhou Zhang +6 位作者 Min Kuang Yuanyuan Ma Ting Liao Ziqi Sun Wei Luo Wan Jiang Jianping Ya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361-375,共15页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into high-value hydrocarbons and alcohols by using Cu-based catalysts is a promising and attractive technology for CO_(2)capture and utilization,resulting from their high catalytic a...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into high-value hydrocarbons and alcohols by using Cu-based catalysts is a promising and attractive technology for CO_(2)capture and utilization,resulting from their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The mo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active sites in Cubased catalysts significant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Cu-based catalysts for CO_(2)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Herein,a facile and effective strategy is developed to engineer accessible and structural stable Cu sites by incorporating single atomic Cu into the nitrogen cavities of the host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_(3)N_(4))as the active sites for CO_(2)-to-CH_(4)conversion in CO_(2)RR.By regulat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density of Cu sites in g-C_(3)N_(4),an optimal catalyst corresponding to a one Cu atom in one nitrogen cavity reaches the highest CH_(4)Faraday efficiency of 49.04%and produces the products with a high CH_(4)/C_(2)H_(4)ratio over 9.This work provide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study on g-C_(3)N_(4)-supported single Cu atom catalyst for efficient CH_(4)production from CO_(2)RR and suggests a principle in designing highly stable and selective high-efficiency Cu-based catalysts for CO_(2)RR by engineering Cu active sites in 2D materials with porous crystal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RR Cu single-atom catalyst g-C_(3)N_(4) methane ch_(4)/C_(2)H_(4)ratio
下载PDF
健康管理下的“4CH8”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知晓情况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姜宇 唐莹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究健康管理下的“4CH8”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知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究健康管理下的“4CH8”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知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健康管理下的“4CH8”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知晓情况、血压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疾病知晓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疾病知晓情况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知晓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干预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采用健康管理下的“4CH8”模式能够提升患者对疾病的知晓情况,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同时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 健康管理 4ch8”模式 疾病知晓情况
下载PDF
滨海湿地中溶解态CH4的通量及影响因子
6
作者 张颖 张晓慧 +2 位作者 刘婷婷 杨芷璇 唐剑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107,共15页
以长江口滨海湿地的九段沙湿地和西沙湿地为研究区域,探究了滨海湿地水体中溶解态CH4浓度和通量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子.采样期间,CH4溶存浓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九段沙秋季的CH4平均溶存浓度最大,为(0.30±0.19)μmol·L^(-1);西... 以长江口滨海湿地的九段沙湿地和西沙湿地为研究区域,探究了滨海湿地水体中溶解态CH4浓度和通量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子.采样期间,CH4溶存浓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九段沙秋季的CH4平均溶存浓度最大,为(0.30±0.19)μmol·L^(-1);西沙夏季的CH4平均溶存浓度最大,为(1.16±1.52)μmol·L^(-1).西沙的CH4平均溶存浓度((0.56±0.91)μmol·L^(-1))高于九段沙((0.18±0.17)μmol·L^(-1)).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CH4的时空变化主要与滨海湿地的季节更替及潮汐作用有关,低温、高盐度和富氧环境都将抑制CH4的合成.对于不同的季节和研究区域,溶解态CH4的通量变化也有显著差异.九段沙和西沙水环境向大气扩散的CH4通量分别在秋季((0.45±0.43)nmol·m^(-2)·s^(-1))和夏季((3.34±5.21)nmol·m^(-2)·s^(-1))最大.两者向长江口水平输送的CH4通量分别在秋季((2.32±9.32)nmol·m^(-2)·s^(-1))和夏季((1.66±5.06)nmol·m^(-2)·s^(-1))最大.利用水质参数与CH4溶存浓度拟合多元回归方程,获得高频率、连续观测的CH4溶存浓度.进一步计算得到九段沙和西沙的溶解态CH4年均横向输送通量,分别为1.46 mg·m^(-2)·d^(-1)和0.34 mg·m^(-2)·d^(-1),年均垂向扩散通量分别为1.85 mg·m^(-2)·d^(-1)和2.90 mg·m^(-2)·d^(-1).还揭示了滨海湿地中溶解态CH4是大气和沿岸水体中CH4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溶解态ch4 原位连续观测技术 排放通量
下载PDF
基于车载CO_(2)/CH_(4)移动观测的城市站点空间代表性和热点识别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若男 王君 +6 位作者 刘远泽 陈珑珑 张弥 曹畅 齐冰 胡凝 肖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06-2118,共13页
基于车载激光气体分析仪于2020年冬季和2021年春季在杭州道路观测近地面大气CO_(2)和CH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不同区域道路近地面大气CO_(2)浓度与城市背景站差值(ΔCO_(2))的排序为工业区>商业居民混合区>沿江住宅区>自然风... 基于车载激光气体分析仪于2020年冬季和2021年春季在杭州道路观测近地面大气CO_(2)和CH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不同区域道路近地面大气CO_(2)浓度与城市背景站差值(ΔCO_(2))的排序为工业区>商业居民混合区>沿江住宅区>自然风景区,而CH4差值(ΔCH4)的排序为沿江住宅区>商业居民混合区>工业区>自然风景区,这说明城市CO_(2)和CH4排放源有差异.(2)城市CO_(2)和CH4排放热点同一位置多次观测浓度均高于周边地区30%以上,且CO_(2)和CH4浓度昼夜差异明显.(3)杭州隧道内CH4:CO_(2)浓度比值为(0.000912±0.00002),表明杭州主城区车辆以汽油车为主.(4)在高度约为20~30m的高架处观测的CO_(2)浓度对于不透水面影响的空间代表范围半径为2100~3100m,普通路面近地面观测CO_(2)浓度对于植被覆盖影响的空间代表范围半径为1900~6100m,由此可见,2000m半径对于高密度组网观测来说是较为合理的布局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ch4 移动观测 热点识别 空间代表性
下载PDF
Ni/ZrO_(2)-SO_(4)^(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甲烷与CO_(2)制乙酸性能
8
作者 任行涛 吴俊 +3 位作者 贾志光 丁靖 万辉 管国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5,共7页
以Zr(NO_(3))4·5H_(2)O和Ni(NO_(3))2·6H_(2)O为原料、(NH4)2CO_(3)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硫酸酸化两步法制备了Ni/ZrO_(2)-SO_(4)^(2-)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H_(2)-TPR,NH3-TPD等方法对Ni/ZrO_(2)-SO_(4)... 以Zr(NO_(3))4·5H_(2)O和Ni(NO_(3))2·6H_(2)O为原料、(NH4)2CO_(3)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硫酸酸化两步法制备了Ni/ZrO_(2)-SO_(4)^(2-)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H_(2)-TPR,NH3-TPD等方法对Ni/ZrO_(2)-SO_(4)^(2-)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Ni的引入方式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共沉淀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相比,采用溶胶凝胶方式引入Ni制备的催化剂的四方相ZrO_(2)占比更高,表面酸量更多,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L酸性;采用溶胶凝胶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的乙酸生成量明显优于共沉淀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四方相ZrO_(2)、酸性位点和过渡金属Ni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甲烷与CO_(2)直接反应合成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rO_(2)-SO_(4)^(2-) 溶胶-凝胶法 甲烷 乙酸 合成
下载PDF
一种气泡释放过程连续监测方法及其在三峡水库香溪河CH_(4)通量监测的应用
9
作者 陈思祥 杨正健 +2 位作者 王从锋 魏辰宇 刘德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59-1669,共11页
气泡释放是天然水体释放CH_(4)的主要途径之一,准确量化水体气泡释放量对于辨析其“汇、源”特性至关重要。自然水体释放气泡的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使得监测其过程较为困难。本研究针对水体气泡释放监测难题,通过改进倒置漏斗型气泡通量... 气泡释放是天然水体释放CH_(4)的主要途径之一,准确量化水体气泡释放量对于辨析其“汇、源”特性至关重要。自然水体释放气泡的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使得监测其过程较为困难。本研究针对水体气泡释放监测难题,通过改进倒置漏斗型气泡通量监测装置提出了一种气泡释放过程连续监测方法。本方法测量对象为定长时间监测水域释放气泡的体积,经室内外实验验证,其理论量程为3.6~132 mL/(m^(2)·min),测量结果能够较好的表征10~40 m水深缓流水体气泡体积通量变化特征。运用该方法于2021年6—11月对三峡水库支流香溪河库湾开展CH_(4)气泡通量连续监测,并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研究水域CH_(4)气泡通量变化范围为0.02~8.13 mg/(m^(2)·d),且各采样点间CH_(4)气泡通量呈现较高的时空变异性;CH_(4)气泡通量与水温、水体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深及水体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水深可能是决定水体是否通过气泡形式释放CH_(4)的重要影响因素,水深超过38.35 m后水体可能不再通过气泡形式释放CH_(4)。然而,这一水深阈值是否同样适用于三峡水库其它支流还需要更多实验验证。本研究对于揭示三峡水库典型支流气泡态CH_(4)排放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释放 监测方法 三峡水库 香溪河库湾 ch4气泡通量
下载PDF
金属改性对SSZ-13分子筛CH4-SCR中NO_(x)消除效率的影响
10
作者 刘子枫 宋崇林 +2 位作者 王晨晰 吕刚 崔立峰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58,共9页
通过不同过渡金属元素改性SSZ-13分子筛的方式制备在高温段高活性的单金属CH4-SCR催化剂.探究了不同改性金属对催化剂NO_(x)转化率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多种双金属改性催化剂.采用多种分析技术对不同催化剂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 通过不同过渡金属元素改性SSZ-13分子筛的方式制备在高温段高活性的单金属CH4-SCR催化剂.探究了不同改性金属对催化剂NO_(x)转化率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多种双金属改性催化剂.采用多种分析技术对不同催化剂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单金属催化剂中In-SSZ-13催化剂有明显优势,最高NO_(x)转化率为38.6%.而1%Cr-5%In-SSZ-13催化剂表现好于其他单金属和双金属改性催化剂,最高NO_(x)转化率为92.4%,并且在500~650℃的NO_(x)转化率在74%以上;1%Cr-5%In-SSZ-13催化剂比In-SSZ-13催化剂有更小的晶粒尺寸以及更多的微观孔隙和活性中心,提升了催化剂的反应物吸附能力;同时1%Cr-5%In-SSZ-13催化剂中出现了结合能明显改变的In^(3+)与Cr^(3+),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得在CH4-SCR过程中In与Cr之间产生协同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SCR 金属改性 SSZ-13 NOX排放
下载PDF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系统CH4通量模拟及减排研究
11
作者 虞晓兰 张方敏 +3 位作者 方砚秋 卢燕宇 张凯迪 倪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6-2357,共12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5(高排放强度情景)两种情景下稻麦轮作农田CH_(4)通量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多种田间管理措施对流域CH_(4)的减排能力。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历史时期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为125.3 kg·hm^(-2),未来两种情景(RCP4.5和RCP8.5)下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40.5 kg·hm^(-2)和150.5 kg·hm^(-2),总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空间上,未来两种情景下CH_(4)通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南部和西北部地区CH_(4)通量高,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CH_(4)通量低的特征。与基础措施相比,不同施肥量措施均减少了CH_(4)排放,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了CH_(4)排放水平。研究表明,在仅考虑控制淮河流域CH_(4)通量的情况下,秸秆不还田+减量施肥20%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最佳田间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农田 气候变化 ch4通量 DNDC模型 减排措施 秸秆还田
下载PDF
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 with periodic CH_4-H_2 switch:A promising process for aromatics and hydrogen 被引量:6
12
作者 Changyong Sun Guangzong Fang +7 位作者 Xiaoguang Guo Yuanli Hu Shuqi Ma Tianhua Yang Jie Han Hao Ma Dali Tan Xinhe Ba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57-263,共7页
Long-term stability test of Mo/HZSM-5-N catalysts(HZSM-5-N stands for nano-sized HZSM-5) in 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MDA)reaction has been performed with periodic CH4-H2 switch at 1033-1073 K for more than 100... Long-term stability test of Mo/HZSM-5-N catalysts(HZSM-5-N stands for nano-sized HZSM-5) in 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MDA)reaction has been performed with periodic CH4-H2 switch at 1033-1073 K for more than 1000 h.During this test,methane conversion ranges from 13% to 16%,and mean yield to aromatics(i.e.benzene and naphthalene) exceeds 10%.N2-physisorption,XRD,NMR and TPO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used Mo/HZSM-5 catalysts and coke deposition,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eriodic hydrogenation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coke deposition by removing the inert aromatic-type coke,thus ensuring Mo/HZSM-5 partly maintained its activity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large amount of coke deposition.The effect of zeolite particle size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was also explored,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no-sized zeolite with low diffusion resistance performed better.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size effect was enhanced by reaction time,and it became more remarkable in a long-term MDA reaction even at a low space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MDA) periodic ch4-H2switch long-term stability test coke deposition REGENERATION
下载PDF
CH4/N2 separation on methane molecules grade diameter channel molecular sieves with a CHA-type structure 被引量:8
13
作者 Hua Shang Yuping Li +3 位作者 Jiaqi Liu Xuan Tang Jiangfeng Yang Jinpi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44-1049,共6页
Samples of methane molecules grade diameter channel CHA-type molecular sieves(Chabazite-K, SAPO-34 and SSZ-13)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dsorption separation of CH4/N2 mixtures. The isotherms recorded for CH4 and N... Samples of methane molecules grade diameter channel CHA-type molecular sieves(Chabazite-K, SAPO-34 and SSZ-13)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dsorption separation of CH4/N2 mixtures. The isotherms recorded for CH4 and N2 follow a typical type-Ι behavior, which were fitted well with the Sips model(R2>0.999) and the selectivity was calculated using IAST theor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Chabazite-K has the highest selectivity(SCH4/N= 5.5).2 SSZ-13 has the largest capacity, which can adsorb up to a maximum of 30.957 cm3·g-1(STP) of CH4, due to it having the largest pore volume and surface area, but the lowest selectivity(SCH4/N2= 2.5). From the breakthrough test, we can conclude that SSZ-13 may be a suitable candidate for the recovery of CH4 from low concentration methane(CH4<20%) based on its larger pore volume and higher CH4 capacity. Chabazite-K is more suited to the separa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methane(CH4>50%) due to its higher sele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SIEVES Adsorption ch4/N2 SEPARATION BREAKTHROUGH
下载PDF
氮掺杂柔性块体多孔碳的制备及对CO_(2)/CH_(4)的吸附分离研究
14
作者 王娅鸽 王彬彬 +1 位作者 杨德威 李瑶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29-237,共9页
为开发一种用于CO_(2)/CH_(4)吸附和分离的经济、高效、工艺简单的块体多孔碳材料,选取三聚氰胺海绵块为前驱体物质,将其用作块体碳的支撑骨架,同时也作为氮源,引入葡萄糖作为二次碳源,以CO_(2)气体作为活化剂,经一步碳化-活化制备氮掺... 为开发一种用于CO_(2)/CH_(4)吸附和分离的经济、高效、工艺简单的块体多孔碳材料,选取三聚氰胺海绵块为前驱体物质,将其用作块体碳的支撑骨架,同时也作为氮源,引入葡萄糖作为二次碳源,以CO_(2)气体作为活化剂,经一步碳化-活化制备氮掺杂柔性块体多孔碳,并探讨葡萄糖负载量、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对多孔碳孔隙结构形成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葡萄糖负载量为0.5 g、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3 h时,所制备的样品有最大的比表面积(845 m^(2)/g)、最高的总孔体积(0.37 cm^(3)/g)以及最发达的微孔结构,其微孔体积高达0.30 cm^(3)/g,占总孔体积的81%,超微孔体积高达0.26 cm^(3)/g,占总孔体积的百分比高达70%。在25℃、0.1 MPa压力下,AMC-800-3展现出最优的CO_(2)吸附容量,可达2.84 mmol/g;根据亨利定律,利用低压(<0.015 MPa)下的吸附等温线起始斜率计算得出AMC-800-3对CO_(2)/CH_(4)的固有选择性系数为2.70,仅次于未活化样品;根据理想溶液吸附理论(IAST),在0.1 MPa压力下,AMC-800-3对二元混合气体CO_(2)/CH_(4)(50V/50V)的分离选择性系数为2.35,这主要归因于该样品所具有的优异的微孔结构和一定量氮的协同作用;通过动态穿透实验进一步测试了AMC-800-3对二元混合气体CO_(2)/CH_(4)(50V/50V)的选择性,结果与IAST计算相接近。本工作所制备的氮掺杂柔性块体多孔碳在减少碳排放、提高煤层气利用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 柔性 块体多孔碳 CO_(2)/ch 4吸附分离
下载PDF
分段电极介质阻挡放电CO_(2)重整CH4过程放电特性与反应性能研究
15
作者 孙闵杰 付军辉 +2 位作者 刘泓麟 梅丹华 方志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972-3983,共12页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CO_(2)重整CH4反应,对环境保护和能源供应具有双重意义。介质阻挡放电(DBD)是进行该反应最常用的放电等离子体形式之一,但其工艺过程和反应性能受到反应器结构的显著影响。前期研究发现,分段电极DB...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CO_(2)重整CH4反应,对环境保护和能源供应具有双重意义。介质阻挡放电(DBD)是进行该反应最常用的放电等离子体形式之一,但其工艺过程和反应性能受到反应器结构的显著影响。前期研究发现,分段电极DBD可以调节CO_(2)重整CH4反应过程的反应物转化率、产物分布及能量效率,但是分段电极数量和相邻电极间距对上述性能参数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晰。因此,该文设计了具有不同电极数量和不同相邻电极间距的分段电极DBD反应器,并用于CO_(2)重整CH4反应,从电学特性和温度特性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放电特性,比较分析了对应条件下的CO_(2)重整CH4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分段电极的引入可以增加放电边缘数量以增强边缘效应,且增加分段电极数量和增加相邻电极间距均可延长反应物的有效停留时间,上述因素均有助于提高等离子体CO_(2)重整CH4的反应性能。在施加电压11.0 kV条件下采用4段外电极时可获得最高的CO_(2)转化率(17.7%)和CH4转化率(29.5%),以及最大的CO选择性(36.0%)。而在2段电极结构中,当相邻电极间距为3 cm时,可获得最高的总反应物转化能量效率(0.334 mmol/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电极介质阻挡放电 CO_(2)重整ch4 电极数量 相邻电极间距
下载PDF
镁含量对Ni/MgAl_(2)O_(4)催化剂甲烷干重整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帅帅 徐成 +9 位作者 张荣俊 李红伟 刘英硕 文富利 侯朝鹏 孙霞 汪天也 吴玉 徐润 夏国富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自组装法制备了不同Mg含量的镁铝尖晶石(MgAl_(2)O_(4))载体,随后负载了金属Ni,并将该催化剂(Ni/x-MAO)应用于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结合X射线衍射、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透射电镜等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进行了分... 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自组装法制备了不同Mg含量的镁铝尖晶石(MgAl_(2)O_(4))载体,随后负载了金属Ni,并将该催化剂(Ni/x-MAO)应用于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结合X射线衍射、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透射电镜等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适量Mg的加入(10%-15%)有利于提高载体的比表面积,并形成耐高温的有序介孔结构。该结构可以将Ni颗粒限域在孔道内,有利于形成高分散、小晶粒的活性物种,其在高温反应下不易烧结。同时,H2-TPR和XPS结果表明,10%-15%的Mg含量有利于增强Ni与MgAl_(2)O_(4)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有效抑制Ni烧结,且其表面的活性氧物种有效抑制了积炭生成。在性能评价中,10%-15%Mg含量的Ni/MgAl_(2)O_(4)催化剂呈现出优异的CH4和CO_(2)转化率,在180 h的长周期活性评价期间,Ni/15-MAO催化剂的CH4和CO_(2)转化率分别保持在92.6%和92.5%左右,同时积炭量仅为0.89%,且反应后的Ni颗粒尺寸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干重整反应 有序介孔MgAl_(2)O_(4) 镍基催化剂
下载PDF
非甲烷总烃分析仪专用Co_(3)O_(4)/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7
作者 谭聚 杨琴琴 何瑜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47-355,共9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引发霾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达到一定浓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NMHC)作为VOCs总量统计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直...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引发霾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达到一定浓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NMHC)作为VOCs总量统计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直观地反映VOCs污染状况,因此,监控NMHC对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制备了层状结构、球形结构和立方体结构3种不同形貌的Co_(3)O_(4)纳米材料,将纳米材料均匀负载于活性Al_(2)O_(3)颗粒表面作为NMHC分析专用催化剂。通过XRD、FESEM、BET和XPS技术对制备的Co_(3)O_(4)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催化剂用于NMHC的检测,对不同形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400℃、煅烧时间为3 h,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中立方体结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能在236℃将NMHC完全降解,层状结构与球形结构催化剂分别在261℃与257℃将NMHC完全降解。升高煅烧温度有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因为煅烧温度的升高增大了催化剂中Co_(3)O_(4)的相对结晶度与O_(ads)/O_(latt)摩尔比,使得气体转移速度加快,因而使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经过耐水性、热失重测试与催化循环测试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Al_(2)O_(3)催化剂 非甲烷总烃 色谱-催化氧化法 形貌
下载PDF
分离富集低浓度煤层气CH_(4)技术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育华 李松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8期68-70,共3页
低浓度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无论是脱氧再分离技术还是直接分离技术都需要解决CH_(4)/N_(2)的分离难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低浓度煤层气中催化燃烧脱氧法、焦炭燃烧脱氧法、硫化钠脱氧法和膜分离脱氧法并讨论了... 低浓度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无论是脱氧再分离技术还是直接分离技术都需要解决CH_(4)/N_(2)的分离难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低浓度煤层气中催化燃烧脱氧法、焦炭燃烧脱氧法、硫化钠脱氧法和膜分离脱氧法并讨论了其脱氧机理及发展前景;着重讨论了作为低浓度煤层气变压吸附分离技术中所需的商用活性炭、生物质活性炭、聚合物制碳基材料3类吸附剂,并对其的吸附与分离CH_(4)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分离富集低浓度煤层气CH_(4)选择性提升的方法,最后展望了低浓度煤层气脱氧及分离富集甲烷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煤层气 ch_(4) 吸附剂 脱氧
下载PDF
钴/镍甲酸盐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煤层气CH4
19
作者 张育华 吴红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9期55-57,共3页
以硝酸钴和硝酸镍为原料,通过均相反应制备了钴/镍甲酸盐吸附剂,利用N2吸附/脱附等温线进行表征分析,测定低浓度煤层气CH_(4)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透过曲线。结果表明,吸附剂对低浓度煤层气CH4的选择性吸附量顺序为:Q(Co∶Ni=1∶3)> Q(Co... 以硝酸钴和硝酸镍为原料,通过均相反应制备了钴/镍甲酸盐吸附剂,利用N2吸附/脱附等温线进行表征分析,测定低浓度煤层气CH_(4)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透过曲线。结果表明,吸附剂对低浓度煤层气CH4的选择性吸附量顺序为:Q(Co∶Ni=1∶3)> Q(Co∶Ni=1∶4)>Q(Co∶Ni=1∶2)。这是由于钴/镍甲酸盐吸附剂中存在大量的微孔,而且内部存在特殊的极性势场,有利于CH4的选择性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镍甲酸盐 低浓度煤层气 ch_(4)
下载PDF
华东稻田CH_4和N_2O排放 被引量:105
20
作者 郑循华 王明星 +4 位作者 王跃思 沈壬兴 上官行健 金继生 李老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1-237,共7页
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两者的排放通量随土壤水分条件变化而互为消长,但它们的日变化形式则比较一致。晴天时的CH4和N2O排放日变化规律明显,主要表现为下午单峰模态,有时CH4排放夜间出现一个次峰... 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两者的排放通量随土壤水分条件变化而互为消长,但它们的日变化形式则比较一致。晴天时的CH4和N2O排放日变化规律明显,主要表现为下午单峰模态,有时CH4排放夜间出现一个次峰。CH4和N2O排放总量因肥料类型而不同,堆肥加尿素处理比NH4HCO3处理少排放N2O30%,多排放CH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 稻田 ch4 N2O 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