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甲烷杆菌新种的描述和系统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孙征 周宇光 东秀珠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5-269,共5页
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系处理北京啤酒厂污水的厌氧消化器中分离到一株产甲烷菌菌株Px1。其菌体形态为弯曲杆状 ,淡黄色菌落 ,只利用H2 +CO2 产生甲烷。通过生理、形态、结构特征与 1 6S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表明菌株Px1是甲烷杆菌属中... 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系处理北京啤酒厂污水的厌氧消化器中分离到一株产甲烷菌菌株Px1。其菌体形态为弯曲杆状 ,淡黄色菌落 ,只利用H2 +CO2 产生甲烷。通过生理、形态、结构特征与 1 6S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表明菌株Px1是甲烷杆菌属中一个与其它成员不同的新种 ,命名为弯曲甲烷杆菌 (Methanobacteriumcurvumsp .no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甲烷杆菌 16SrDNA 系统发育树 分类
下载PDF
九株嗜热产甲烷菌的特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龚革 王修垣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78-384,共7页
从处理生活废水的厌氧污泥床的4个样品中,分离、纯化了9株嗜热的、利用H_2/CO_2和甲酸盐产甲烷的细菌。它们在细胞形态和生理特性上基本一致。细胞为直或略弯的杆状,两端钝圆,0.3~0.4×1~3μm;单个、成对,或多个相联,可达10μm以... 从处理生活废水的厌氧污泥床的4个样品中,分离、纯化了9株嗜热的、利用H_2/CO_2和甲酸盐产甲烷的细菌。它们在细胞形态和生理特性上基本一致。细胞为直或略弯的杆状,两端钝圆,0.3~0.4×1~3μm;单个、成对,或多个相联,可达10μm以上。革兰氏阳性,不运动。细胞和菌落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产甲烷菌所特有的绿色荧光。化能自养。生长温度30~75℃以下,最适为55~65℃。生长pH5.8~9.0,最适为6.9~7.6。菌株602B_3DNA中G+C含量为44.6mol%。将该菌株鉴定为嗜热甲酸甲烷杆菌的不同菌株: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嗜热产甲烷菌 特性
下载PDF
厌氧降解丁酸共培养物中产氢产乙酸细菌与产甲烷细菌的分离与再组合 被引量:7
3
作者 程光胜 屠雄海 +1 位作者 东秀珠 苏京军 《微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42-449,共8页
由处理啤酒厂废水的厌氧消化器颗粒污泥中分离和纯化了一个能厌氧降解丁酸产生甲烷的共培养物BF2。共培养物BF2可降解包括异丁酸在内的含4~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7。以巴豆酸为底物,成功地将共培养物BF2分离为... 由处理啤酒厂废水的厌氧消化器颗粒污泥中分离和纯化了一个能厌氧降解丁酸产生甲烷的共培养物BF2。共培养物BF2可降解包括异丁酸在内的含4~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7。以巴豆酸为底物,成功地将共培养物BF2分离为专性质子还原产乙酸细菌沃尔夫互营单胞菌嗜脂肪亚种菌株CF2和产甲烷细菌甲酸甲烷杆菌菌株MF2两个纯培养,将它们再组合后仍可降解丁酸。菌株CF2与亨氏甲烷螺菌、布氏甲烷短杆菌菌株1125、甲酸甲烷杆菌菌株1535和普通脱硫弧菌G11组合成人工共培养物,可以厌氧降解丁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 厌氧降解 共培养物 产氢产乙酸菌 甲烷菌
下载PDF
耐低温甲烷杆菌SHB的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马金亮 习彦花 +2 位作者 张丽萍 王宏伟 程辉彩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23-27,共5页
利用亨盖特厌氧操作技术,从承德塞罕坝湿地污泥中分离出1株耐低温的产甲烷菌SHB。该菌株宽约0.31μm,长约2.87μm,细杆,形成长丝。能够利用H2/CO2和甲钠盐生长,不利用甲醇、三甲胺、乙酸和二级醇类。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16~40℃,最适pH... 利用亨盖特厌氧操作技术,从承德塞罕坝湿地污泥中分离出1株耐低温的产甲烷菌SHB。该菌株宽约0.31μm,长约2.87μm,细杆,形成长丝。能够利用H2/CO2和甲钠盐生长,不利用甲醇、三甲胺、乙酸和二级醇类。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16~40℃,最适pH为6.0~9.0,能在0%~5%盐浓度范围内生长。该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罗红霉素、利福平、新霉素有抗性,对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经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析,确定该菌株与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 sp.)的亲缘关系最近。该菌株的生长温度和pH范围都很宽,在沼气生产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温 甲烷杆菌 鉴定 生长特性
下载PDF
PCR技术在黄淮白山羊瘤胃产甲烷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华金玲 王立克 +1 位作者 杨芝 刘明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4-136,共3页
为了建立黄淮白山羊瘤胃甲烷菌快速检测的PCR方法,采集安徽本地黄淮白山羊瘤胃内容物,进行瘤胃甲烷菌的分离培养,利用瘤胃甲烷杆菌的保守基因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MCR)进行引物设计,并且优化PCR扩增条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具有特... 为了建立黄淮白山羊瘤胃甲烷菌快速检测的PCR方法,采集安徽本地黄淮白山羊瘤胃内容物,进行瘤胃甲烷菌的分离培养,利用瘤胃甲烷杆菌的保守基因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MCR)进行引物设计,并且优化PCR扩增条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具有特异性、专一性,优化的PCR扩增条件符合瘤胃甲烷杆菌扩增要求,扩增产物在140 bp的位置出现单一明亮条带。由此可见,利用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检测黄淮白山羊瘤胃甲烷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瘤胃 甲烷菌 黄淮白山羊
下载PDF
嗜热甲酸甲烷杆菌602B_3与拟杆菌5G—102的混合培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修垣 龚革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6-291,共6页
研究了嗜热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602B_3与发酵糖蜜产生C0_2和H_2的拟杆菌(Bacteroides sp.)5G-102的人工可配伍性。确定了它们混合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组分为(g/L):CaC0_3 50.0,NaHCO_3 4.0,Na_2S 0.16,NH_4Cl ... 研究了嗜热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602B_3与发酵糖蜜产生C0_2和H_2的拟杆菌(Bacteroides sp.)5G-102的人工可配伍性。确定了它们混合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组分为(g/L):CaC0_3 50.0,NaHCO_3 4.0,Na_2S 0.16,NH_4Cl 1.07,K_2HPO_4 1.04,MgCl_2 0.19,糖蜜40(V/V),自来水IL,起始pH 6.8~7.2。混合培养物在60℃培养48h,甲烷产量达到最高,约45mmol/L。人工混合培养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工艺中的可用性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培养 嗜热杆菌 发酵 甲酸甲烷杆菌 拟杆菌
下载PDF
一株产甲烷杆菌XJ-1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辉 程辉彩 +2 位作者 马金亮 习彦花 张丽萍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6,共4页
采用改良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沼气池中分离出一株甲烷杆菌XJ-1。XJ-1菌株呈略弯、扭曲和直杆形态,一般单生、成对或少数成串。菌体长3~6μm,直径为0.3~0.5μm。能够利用甲酸钠和H2/CO2转化成甲烷,不利用乙酸钠、甲醇、甲胺、二甲... 采用改良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沼气池中分离出一株甲烷杆菌XJ-1。XJ-1菌株呈略弯、扭曲和直杆形态,一般单生、成对或少数成串。菌体长3~6μm,直径为0.3~0.5μm。能够利用甲酸钠和H2/CO2转化成甲烷,不利用乙酸钠、甲醇、甲胺、二甲胺、乙二醇和丙二醇等。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盐浓度为1%,最适生长pH为7.0~8.0,对青霉素、罗红霉素、利福平、硫酸新霉素、硫酸卡那霉素和硫酸链霉素有抗性,对盐酸四环素和氯霉素敏感。经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鉴定为甲酸甲烷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甲烷杆菌:生理生化 16S R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奶牛粪沼气池中三株产甲烷菌的分离和基本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何绍江 冯新梅 +1 位作者 龚小平 刘建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9-63,T001,共6页
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以奶牛粪为原料的沼气发酵池中分离到F33、G15、NB1三株产甲烷菌。F33菌体长杆状,弯曲杆状,G-,细胞大小为0.5~0.6μm×2~5.6μm,几个细胞连成丝状,丝状... 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以奶牛粪为原料的沼气发酵池中分离到F33、G15、NB1三株产甲烷菌。F33菌体长杆状,弯曲杆状,G-,细胞大小为0.5~0.6μm×2~5.6μm,几个细胞连成丝状,丝状体可长达15~32μm。菌体发蓝绿色荧光,紫外光照射荧光易消失。菌落圆形,边缘呈丝状扩散,能利用H2/CO2和甲酸盐作为碳源和能源,不利用甲醇和乙酸盐。G15菌体呈短杆状,单个,成对或3~5个成短链,G-,细胞大小为0.4~0.7μm×0.7~2.0μm,具1~2根极生鞭毛,运动性强,菌体发蓝绿色荧光。菌落圆形,白色,边缘整齐,能利用H2/CO2和甲酸盐生长和产甲烷。NB1菌体呈拟八叠球状或聚集成细胞团,在培养过程中有单细胞出现,单细胞直径1.8~2.5μm,幼龄G+,老龄G-,菌体荧光强,不易消失,滚管分离得到的菌落谷粒状,黄白到黄褐色,边缘整齐,能利用H2/CO2、甲醇和乙酸盐生长和产甲烷。经鉴定,F33为甲酸甲烷杆菌,G15为史氏甲烷短杆菌,NB1为马氏甲烷八叠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池 产甲烷菌 分离 奶牛粪
下载PDF
基于热溶解膜过滤法的太岁古菌菌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朝江 王世清 +2 位作者 李慧 信艳杰 高春燕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55-362,共8页
为获知太岁中古菌准确的菌群结构及分析其与原有结果的不同,在太岁组织表里层不同位置重复取样,采用适合太岁材料特性的热溶解膜过滤法处理后提取DNA,随后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古菌16S rDNA V3~V4区扩增序列。结果显示... 为获知太岁中古菌准确的菌群结构及分析其与原有结果的不同,在太岁组织表里层不同位置重复取样,采用适合太岁材料特性的热溶解膜过滤法处理后提取DNA,随后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古菌16S rDNA V3~V4区扩增序列。结果显示:供试太岁所含古菌分属16个门、27个纲、39个目、64个属,相对丰度大于0.01%的属有22个;表层的多样性高于里层,由外至内有物种消失现象;重复取样间存在大量非共有菌群;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是有高丰度OTU支撑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在43.8595%~96.8110%,是用常规方法提取DNA测知的优势属中,唯一仍保持优势地位的属,且在内部样品中的相对丰度较之前测定值分别提升39.5542%和65.9244%。上述结果表明,甲烷杆菌属是太岁所含古菌的优势菌群,在其形成中存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岁 热溶解膜过滤法 古菌结构 甲烷杆菌属
下载PDF
三株产甲烷细菌表面层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中华 张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用电子显微镜的负染色技术,对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 H13)、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CB12) ... 用电子显微镜的负染色技术,对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 H13)、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CB12) 、拉布雷甲烷粒菌Z( 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 的表面结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和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的表面层由规则排列的四边形亚单位组成;前者每个亚单位直径为5~7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 ~8 nm ,后者亚单位直径为9~12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1~14 nm .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是条纹和颗粒状或丝状组成的网状结构.每根条纹宽3~4 nm ,条纹之间的距离为6~8 nm .3 株产甲烷细菌的表面层各不相同,其中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和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结构十分独特,明显不同于已报道的产甲烷细菌和古细菌的表面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层 形态结构 产甲烷细菌 古细菌 H13 CB12
下载PDF
两种鸣禽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比较研究
11
作者 付立波 王学斌 刘凤莲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用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方法比较研究了两种鸣禽栗巫鸟和燕雀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在发声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团前脑HVc、RA 和X区的体积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发声技巧较高的雄性栗巫鸟的相应核团均相对... 用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方法比较研究了两种鸣禽栗巫鸟和燕雀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在发声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团前脑HVc、RA 和X区的体积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发声技巧较高的雄性栗巫鸟的相应核团均相对大于雄性燕雀;而在发声中作用较小的nⅫts及雌性鸣禽的相应所有核团均无显著种间差异. 这一结果表明,发声能力的高低与前脑发声核团的体积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Wu 燕雀 发声校团 体积 种间差异
下载PDF
Combining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ethane-powered microbial fuel cells
12
作者 Linpeng Yu Eryi Zhang +3 位作者 Lin Yang Shiqi Liu Christopher Rensing Shungui Zho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12-222,共11页
Methan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feasible substrate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s(MFCs)and 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However,these two processes were evaluated separately... Methan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feasible substrate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s(MFCs)and 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However,these two processes were evaluated separately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it has remained unknown whether methane is able to simultaneously drive these processes.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co-occurrence and performance of these two processes in the anodic chamber of MFC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thane successfully fueled both electrogenesis and denitrification.Importantly,the maximum nitrate remo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from(1.4±0.8)to(18.4±1.2)mg N/(L·day)by an electrogenic process.In the presence of DAMO,the MFCs achieved a maximum voltage of 610 mV and 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143±12 mW/m^(2).Electrochemical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some redox substances(e.g.riboflavin)were likely involved in electrogenesis and also in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indicated that the methanogen Methanobacterium,a close relative of Methanobacterium espanolae,catalyzed methane oxidation and cooperated with both exoelectrogens and denitrifiers(e.g.,Azoarcus).This work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DAMO in methane-powered MFCs,and suggests that methanogens and denitrifiers may jointly be able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archaeal DAMO for methane-dependent denit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 DENITRIFICATION Microbial fuel cells Electricity generation Electroactive compounds methanobacterium
原文传递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还原二氧化碳产甲烷的电势依赖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鲍白翎 杨厚云 +1 位作者 苏馈足 穆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8-973,共6页
二氧化碳(CO_2)资源化利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CO_2生产能源物质是一种新兴技术.在微生物电合成系统(MES)中利用混合微生物富集阴极功能微生物,评估阴极电势对其还原CO_2产甲烷的影响.当阴极电势从-0.70 V降... 二氧化碳(CO_2)资源化利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CO_2生产能源物质是一种新兴技术.在微生物电合成系统(MES)中利用混合微生物富集阴极功能微生物,评估阴极电势对其还原CO_2产甲烷的影响.当阴极电势从-0.70 V降低到-0.90 V vs Ag/Ag Cl时,MES产甲烷的量和速率都在增加,最大的产甲烷量和速率分别达到了0.265 mol/m^2和0.025 mmol/h.与此同时,MES的电流密度从0.002 A/m^2增加到0.18 A/m^2,阴极产甲烷的库伦效率在49%和90%之间.当阴极电势更负时,MES阴极几乎不产甲烷.扫描电镜分析(SEM)表明,有多种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吸附在阴极碳毡上,它们的形态主要呈杆状和球状.16S r DNA测序分析表明Methanobacterium是MES阴极生物膜上优势的产甲烷菌.本研究表明,微生物电合成系统还原CO_2产甲烷的阴极电势必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能高效地还原CO_2产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MES) 二氧化碳 甲烷 阴极电势 methanobacterium
原文传递
一株河流污泥中产甲烷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金亮 程辉彩 +3 位作者 张丽萍 王宏伟 习彦花 梁柱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筛选产甲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特性分析。方法:利用亨盖特厌氧操作技术从河流污泥中分离出的一株产甲烷杆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含量。结果:该菌株杆状,产芽... 目的:筛选产甲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特性分析。方法:利用亨盖特厌氧操作技术从河流污泥中分离出的一株产甲烷杆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含量。结果:该菌株杆状,产芽孢,极端严格厌氧,宽约0.36μm,长约3.20μm,有时观察成链状,在液体培养的过程中,聚集成絮状沉积在管底。能够利用H2/CO2和甲钠盐生长,不利用甲醇、三甲胺、乙酸和二级醇类。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37℃,最适pH为7.5~8.0,能在0~1%盐浓度范围内生长。结论:菌株AG的最适温度较高,最适pH偏碱,在沼气发酵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杆菌 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嗜热产甲烷杆菌YT—7菌株的分离和特征
15
作者 郑士民 徐海岩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2期242-249,共8页
采用严格的 Hungate 厌氧技术,从云南省腾冲高温温泉污泥样品中分离一株嗜热自养产甲烷杆菌 YT-7菌株。该菌株细胞呈长杆状,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在65—70℃下培养时菌体为0.3-0.4×1.5-13μm。分离物仅能利用 H_2/C... 采用严格的 Hungate 厌氧技术,从云南省腾冲高温温泉污泥样品中分离一株嗜热自养产甲烷杆菌 YT-7菌株。该菌株细胞呈长杆状,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在65—70℃下培养时菌体为0.3-0.4×1.5-13μm。分离物仅能利用 H_2/CO_2为能源和碳源,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细胞最小倍增时间为3.2小时。滚管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近圆形;落射荧光显微镜检查呈蓝绿色或黄绿色荧光。YT-7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65—70℃,低于45℃或高于75℃不生长。最适生长 pH 为6.5—7.0。根据形态和生理性状的研究,分离物暂定嗜热自养产甲烷杆菌 YT-7(Methanobacterium thermoautotrophicumYT-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杆菌 嗜热 菌株 分离 温泉
原文传递
泸州古酿酒窖池中两株产甲烷杆菌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俪鲆 张良 +3 位作者 刘来雁 张宿义 许德富 刘光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0-844,共5页
采用厌氧操作技术,从泸州老窖古酿酒窖池窖泥中分离到两株产甲烷杆菌0372-D1和0072-D2.0372-D1菌体形态为长杆状,略弯,两端整齐,不运动,可由多个菌体形成长链;在固体培养基中难以长出菌落,只利用H2+CO2产生甲烷.0072-D2菌体形态为弯曲杆... 采用厌氧操作技术,从泸州老窖古酿酒窖池窖泥中分离到两株产甲烷杆菌0372-D1和0072-D2.0372-D1菌体形态为长杆状,略弯,两端整齐,不运动,可由多个菌体形成长链;在固体培养基中难以长出菌落,只利用H2+CO2产生甲烷.0072-D2菌体形态为弯曲杆状,淡黄色圆形菌落,利用H2+CO2或甲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生长.两株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5℃、菌株0372-D1最适生长pH为6.5~7.0,生长pH范围5.0~8.0;菌株0072-D2最适生长pH则为7.5.在各自最适条件下培养,两株菌的最短增代时间分别为19 h和8 h.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菌株0372-D1为产甲烷杆菌属的一个新种.0072-D2则为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的新菌株,相似性为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 比较研究 新种分离 窖泥 16S RDNA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泸州老窖
原文传递
反刍甲烷杆菌与甲烷发酵的研究
17
作者 胡尚勤 周开孝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年第1期41-44,共4页
本文介绍了Methanobacterium ruminantium纯培养物在甲烷发酵中的作用。在甲烷发酵中加入M.ruminantium可加速发酵的进行,有提高甲烷产量和含量的作用。在常规培养料中增添M.ruminantium时,其总产气量是对照的1.9倍,产气起动速度比对照... 本文介绍了Methanobacterium ruminantium纯培养物在甲烷发酵中的作用。在甲烷发酵中加入M.ruminantium可加速发酵的进行,有提高甲烷产量和含量的作用。在常规培养料中增添M.ruminantium时,其总产气量是对照的1.9倍,产气起动速度比对照快13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发酵 反刍甲烷杆菌 沼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