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ght olefin production by catalytic co-cracking of Fischer–Tropsch distillate with methanol and the reaction kinetics investig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Hui Zou Teng Pan +4 位作者 Yanwen Shi Youwei Cheng Lijun Wang Yu Zhang Xi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43-151,共9页
Catalytic co-cracking of Fischer–Tropsch(FT) light distillate and methanol combines highly endothermic olefin cracking reaction with exothermic methanol conversion over ZSM-5 catalyst to produce light olefins through... Catalytic co-cracking of Fischer–Tropsch(FT) light distillate and methanol combines highly endothermic olefin cracking reaction with exothermic methanol conversion over ZSM-5 catalyst to produce light olefins through a nearly thermoneutral process. The kinetic behavior of co-cracking reactions was investigated by different feed conditions: methanol feed only, olefin feed only and co-feed of methanol with olefins or F–T distill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thanol converted to C2–C6 olefins in first-order parallel reaction at low space time, methylation and oligomerization–cracking prevailed for the co-feed of methanol and C2–C5 olefins, while for C6–C8 olefins,monomolecular cracking was the dominant reaction whether fed alone or co-fed with methanol. For FT distillate and methanol co-feed, alkanes were almost un-reactive, C3–C5 olefins were obtained as main products, accounting for 71 wt% for all products. A comprehensive co-cracking reaction scheme was proposed and 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by the nonlinear least square method. It was verified by experimental data that the kinetic model was reliable to predict major product distribution for co-cracking of FT distillate with methanol and could be used for further reactor development and process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cher–Tropsch DISTILLATE CATALYTIC co-cracking Light olefins methanol reaction kinetics
下载PDF
High-efficient solar-driven hydrogen production by full-spectrum synergistic photo-thermo-catalytic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with in-situ photoreduced Pt-CuO_(x) catalyst 被引量:4
2
作者 Donghui Li Jie Sun +1 位作者 Rong Ma Jinjia We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460-469,I0012,共11页
Synergy between the intrinsic photon and thermal effects from full-spectrum sunlight for H_(2) produc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central to further improve solar-driven H_(2) production.To that end,the photo-thermocataly... Synergy between the intrinsic photon and thermal effects from full-spectrum sunlight for H_(2) produc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central to further improve solar-driven H_(2) production.To that end,the photo-thermocatalyst that demonstrates both photoelectronic and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capabilities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recently.Here,we propose a novel synergistic full-spectrum photo-thermo-catalysis technique for high-efficient H_(2) production by solar-driven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MSR),along with the Pt-Cu Oxphoto-thermo-catalyst featuring Pt-Cu/Cu_(2)O/CuO heterojunctions by Pt-mediated in-situ photoreduction of Cu O.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_(2) production performance rises super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light intensity.The optimal H_(2) production rate of 1.6 mol g^(-1) h^(-1)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olar-to-hydrogen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7%and the CO selectivity of 5%is achieved under 15×sun full-spectrum irradiance(1×sun=1 k W m^(-2))at 180°C,which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previously-reported Cu-based thermo-catalysts for MSR normally operating at 250~350°C.These attractive performances result from the optimized reaction kinetics in terms of intensified intermediate adsorption and accelerated carrier transfer by long-wave photothermal effect,and reduced activation barrier by short-wave photoelectronic effect,due to the broadened full-spectrum absorbability of catalyst.This work has brought us into the innovative technology of full-spectrum synergistic photothermo-catalysis,which is envisioned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s of high-efficient solar fue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driven Hydrogen production Photo-thermo-catalysis Copper oxide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reaction kinetics optimization
下载PDF
Chemical oscill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methanol on Pt surface 被引量:3
3
作者 LI LanLan WEI ZiDong +2 位作者 QI XueQiang SUN CaiXin YIN GuangZh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8年第4期322-332,共11页
Based on dual path reaction mechanism, a nonlinear dynamics model reflecting the potential oscilla- tion in electrooxidation of methanol on Pt surface was established. The model involves three variables, the electrode... Based on dual path reaction mechanism, a nonlinear dynamics model reflecting the potential oscilla- tion in electrooxidation of methanol on Pt surface was established. The model involves three variables, the electrode potential (e), the surface coverage of carbon monoxide (x), and adsorbed water (y). The chemical reactions and electrode potential were coupled together through the rate constant ki = exp(ai(e ? ei)). The analysis to the established model discloses the following: there are different kinetics be- haviors in different ranges of current densities. The chemical oscillation in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is assigned to two aspects, one from poison mediate CO of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which is the in- duced factor of the chemical oscillation, and the other from the oxygen-containing species, such as H2Oa. The form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H2Oa deeply depend on the electrode potential, and directly cause the chemical oscillation. The established model makes clear that the potential oscillation in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feedback of electrode potential e on the reactions in- volving poison mediates CO and oxygen-containing species H2Oa. The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estab- lished model successfully explains why the potential oscillation in methanol galvanostatic oxidation on a Pt electrode only happens in a certain range of current densities but not at any current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ELECTROCHEMICAL kinetics dual PATH reaction mechanism ELECTROCHEMICAL OSCILLATION BIFURCATION
原文传递
CO_(2)催化加氢合成甲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佳静 王建文 +5 位作者 李茂帅 宋奕慧 王石维 吕静 鲍晓军 马新宾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3,共9页
热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具有显著的减碳效应,能够有效储存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介绍了CO_(2)加氢制甲醇的反应网络及其热力学挑战,并概述了其工艺流程、国内外工业应用情况,系统综述了近年来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的研究进... 热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具有显著的减碳效应,能够有效储存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介绍了CO_(2)加氢制甲醇的反应网络及其热力学挑战,并概述了其工艺流程、国内外工业应用情况,系统综述了近年来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从催化剂的制备方式、活性位点、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等方面阐述Cu基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以及其他新型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和优势。重点阐述Cu基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包括其活性组分结构、载体性质和助剂对催化活性和甲醇选择性的影响,并展望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加氢 甲醇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苯甲醇烷基化反应的选择性强化分析
5
作者 杨勇 汶卓宇 +4 位作者 苏鑫 范宗良 董鹏 王东亮 张栋强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587-591,596,共6页
基于苯甲醇烷基化反应动力学,建立了平推流型的固定床反应稳态模型。在验证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苯烷基化、甲苯烷基化和甲醇转换烯烃的竞争性,并进一步考察了空速(WHSV)、进料温度(T_(inlet))和进料苯醇比(n)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基于苯甲醇烷基化反应动力学,建立了平推流型的固定床反应稳态模型。在验证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苯烷基化、甲苯烷基化和甲醇转换烯烃的竞争性,并进一步考察了空速(WHSV)、进料温度(T_(inlet))和进料苯醇比(n)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反应温度升高将提高各反应速率,也更有利于二甲苯的生成;但需要适当降低甲醇的浓度,以降低甲醇转换烯烃的反应速率,即提高甲醇的烷基化利用率。固定床反应器模拟显示,高空速可以促使出口的PX选择性超过工业级PX的产品质量分数99%;入口温度T_(inlet)升高有利于提高苯转化率和甲醇有效利用率,但会导致PX选择性的降低;苯醇比n增加会提高甲醇的烷基化利用率,但会极大降低苯转化率和减小PX选择性。在WHSV=32 h^(-1)、n=4和T_(inlet)=500℃时,反应器出口的苯转化率为12.95%,甲醇烷基化利用率是55.43%,PX的选择性99.53%。该研究结果对苯甲醇烷基化过程的反应器设计和进一步工艺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烷基化 反应动力学 固定床模拟
下载PDF
黏结剂对甲醇制烯烃中单颗粒催化剂内部反应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田宇 高铭滨 +1 位作者 徐庶亮 叶茂 《中国粉体技术》 CSCD 2024年第1期66-78,共13页
【目的】以甲醇制烯烃(methanol to olefins, MTO)为代表的非均相催化反应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研究MTO过程中单颗粒催化剂的反应、传质与传热过程,有助于系统理解催化反应机理、优化催化剂设计,实现工艺升级。【方法】建... 【目的】以甲醇制烯烃(methanol to olefins, MTO)为代表的非均相催化反应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研究MTO过程中单颗粒催化剂的反应、传质与传热过程,有助于系统理解催化反应机理、优化催化剂设计,实现工艺升级。【方法】建立单颗粒催化剂颗粒模型、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传质与传热模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6.0软件模拟MTO反应过程,分别由二氧化硅、氧化铝和高岭土作为黏结剂,建立3种SAPO-34分子筛催化剂颗粒模拟模型;分析3种催化剂颗粒内甲醇扩散和温度传导过程,分析黏结剂对酸性位点、多甲基苯和多甲基萘的浓度分布的影响,将催化剂颗粒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与化学反应进行耦合。【结果】甲醇分子向催化剂颗粒内部的扩散过程中,在t=100 s时甲醇浓度分布基本稳定,从颗粒边缘处向中部、核心处甲醇浓度依次减小;以二氧化硅为黏结剂的颗粒在中心处、边缘处的热力学温度分别为656、 627 K,颗粒内部的甲醇扩散速度最快;在MTO反应过程中,3种颗粒内部的热力学温度均为由中心向边缘处递减;随着MTO反应时间的增加,3种催化剂颗粒的酸性位点浓度平均值逐渐减小,多甲基苯、多甲基萘的浓度平均值逐渐增大;以二氧化硅为黏结剂的颗粒边缘处的的酸性位点浓度降幅最大,然后依次是颗粒的中部和核心处,颗粒内多甲基萘的分布更均匀。【结论】以二氧化硅为黏结剂的催化剂颗粒内部温度最高、温升最快,有效促进了MTO反应的进行,有利于颗粒内分子筛的充分利用和多甲基苯和多甲基萘的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黏结剂 单颗粒催化剂 反应动力学 传质 传热
下载PDF
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合成甲醇过程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立宇 杨伯伦 +1 位作者 张秀成 董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以碘系列化合物为催化剂,在发烟硫酸溶剂中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制取甲醇。考察了催化剂种类、用量、反应温度、发烟硫酸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探讨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催化机理以及发烟硫酸中 SO3 含量的作用。实验... 以碘系列化合物为催化剂,在发烟硫酸溶剂中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制取甲醇。考察了催化剂种类、用量、反应温度、发烟硫酸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探讨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催化机理以及发烟硫酸中 SO3 含量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甲烷液相部分氧化的最佳催化剂为 I2,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浓度为0.099 mol?L?1、反应温度 473K、发烟硫酸(SO350%(wt))、反应时间 3h。 在此条件下,甲烷转化的转化率可达 82.65%,选择性可达 70.43%。机理研究表明,甲烷在部分氧化反应中首先转化为硫酸单甲酯,然后进一步水解得到甲醇, 反应遵循亲电取代机理。发烟硫酸中的游离 SO3的作用就在于提供较好的亲电环境、反应的氧源以及亲核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液相选择氧化 碘化合物 发烟硫酸 催化机理
下载PDF
甲醇在CeO_2担载Pd催化剂上分解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成 董庆年 +1 位作者 任杰 孙予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329-2331,共3页
采用原位红外 ( in-situ FTIR)技术对甲醇在 Ce O2 和 Pd/ Ce O2 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反应进行了研究 ,提出一个新的甲醇分解反应机理模型 .甲醇在 Ce O2 上容易吸附并结合其晶格氧生成甲酸盐物种 ,而甲醇分解的产物氢被 Pd活化后 ,溢流到 ... 采用原位红外 ( in-situ FTIR)技术对甲醇在 Ce O2 和 Pd/ Ce O2 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反应进行了研究 ,提出一个新的甲醇分解反应机理模型 .甲醇在 Ce O2 上容易吸附并结合其晶格氧生成甲酸盐物种 ,而甲醇分解的产物氢被 Pd活化后 ,溢流到 Ce O2 上促进了甲酸盐物种的分解 .Cl- 的存在加强了 Pd/ Ce O2 催化剂与氢的相互作用 ,Pd和 Ce O2 通过对氢和氧物种的作用对甲醇分解反应的过程表现出协同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2担载Pd催化剂 分解机理 甲醇 二氧化铈载体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超临界甲醇中解聚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磊 吴勇强 +1 位作者 倪燕慧 朱子彬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在间歇高压反应器中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反应特性, 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不同解聚条件下固相聚合物的内部结构,提出了解聚反应历程并得到了不同解聚条件下反应表观活化能。在甲醇的非临界区域,PET在甲醇... 在间歇高压反应器中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反应特性, 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不同解聚条件下固相聚合物的内部结构,提出了解聚反应历程并得到了不同解聚条件下反应表观活化能。在甲醇的非临界区域,PET在甲醇中表现为溶胀过程,解聚程度低,反应在聚合物表面进行,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7.19kJmol-1,解聚过程为传质、扩散控制;在甲醇的临界区域, PET完全溶于甲醇,解聚反应在均相中进行,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9.79kJmol-1,为化学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甲醇 超临界 解聚 动力学
下载PDF
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文尧顺 南海明 +2 位作者 吴秀章 关丰忠 孙保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21-2527,2575,共8页
甲醇制烯烃(MTO)工艺是现代煤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MTO反应动力学及其反应器模型研究是高效反应器开发和工业装置操作优化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详细论述了机理型动力学模型、八集总动力学模型、五集总动力学... 甲醇制烯烃(MTO)工艺是现代煤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MTO反应动力学及其反应器模型研究是高效反应器开发和工业装置操作优化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详细论述了机理型动力学模型、八集总动力学模型、五集总动力学模型,指出集总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描述MTO反应过程,如何考虑水、积炭等因素的影响是MTO动力学研究的难点和关键。结合现有动力学模型,评述了MTO反应过程在工业规模的固定床反应器、提升管反应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湍动流化床反应器中产物分布和转化率模拟情况,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和湍动流化床反应器适合MTO工业过程。最后指出,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下一步研究方应集中于工业规模流化床反应器气固两相流动模拟,以及与动力学模型结合获得准确预测工业反应结果的MTO反应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烯烃 反应动力学 反应器 模型
下载PDF
甲醇催化重整制氢的宏观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倩 王弘轼 +2 位作者 朱炳辰 朱子彬 钟娅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3-486,共4页
在温度220~280℃、液态空速0 8~2 0h-1、压力1 3~2 7MPa条件下,于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ALC-1A型双功能催化剂工业颗粒的宏观反应速率,并对实验测定的数据进行了参数估值,得到了以逸度表示的甲醇裂解重整多重反应的双速率宏观动力学... 在温度220~280℃、液态空速0 8~2 0h-1、压力1 3~2 7MPa条件下,于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ALC-1A型双功能催化剂工业颗粒的宏观反应速率,并对实验测定的数据进行了参数估值,得到了以逸度表示的甲醇裂解重整多重反应的双速率宏观动力学方程。各组分的逸度由PR状态方程求得,并通过多参数估值得到了逸度系数的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催化重整 制氢 宏观反应动力学 逸度系数 催化剂 反应器 裂解重整
下载PDF
Pd催化甲醇裂解制氢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10
12
作者 倪哲明 毛江洪 +2 位作者 潘国祥 胥倩 李小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6-882,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甲醇在Pd(111)面上首先发生O—H键断裂的反应历程(CH3OH(s)→CH3O(s)+H(s)→CH2O(s)+2H(s)→CHO(s)+3H(s)→CO(s)+4H(s)).优化了裂解过程中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获得了反应路径上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甲醇在Pd(111)面上首先发生O—H键断裂的反应历程(CH3OH(s)→CH3O(s)+H(s)→CH2O(s)+2H(s)→CHO(s)+3H(s)→CO(s)+4H(s)).优化了裂解过程中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获得了反应路径上各物种的吸附能及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数据.另外,对甲醇发生C—O键断裂生成CH3(s)和OH(s)的分解过程也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O—H键的断裂(活化能为103.1kJ·mol-1)比C—O键的断裂(活化能为249.3kJ·mol-1)更容易;甲醇在Pd(111)面上裂解的主要反应历程是:甲醇首先发生O—H键的断裂,生成甲氧基中间体(CH3O(s)),然后甲氧基中间体再逐步脱氢生成CO(s)和H(s).甲醇发生O—H键断裂的活化能为103.1kJ·mol-1,甲氧基上脱氢的活化能为106.7kJ·mol-1,两者均有可能是整个裂解反应的速控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裂解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下载PDF
Cu-Ni/Zn催化剂甲醇裂解机理原位XPS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席靖宇 王志飞 +1 位作者 王卫平 吕功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6,共5页
利用原位XPS和TPD-MS技术研究了Cu-Ni/Zn催化剂在甲醇裂解反应中的机理和活性中心.TPD-M脱附产物中仅检测到CH3OH、H2和CO,而未发现CH4和CH3OCH3、HCOOCH3等其它含氧物种,说明在CH3O裂解过程中仅包括O-H、C-H键的断裂,而不存在C-O键的... 利用原位XPS和TPD-MS技术研究了Cu-Ni/Zn催化剂在甲醇裂解反应中的机理和活性中心.TPD-M脱附产物中仅检测到CH3OH、H2和CO,而未发现CH4和CH3OCH3、HCOOCH3等其它含氧物种,说明在CH3O裂解过程中仅包括O-H、C-H键的断裂,而不存在C-O键的断裂过程.In-situXPS的研究发现,在反应温度升高到200℃以上时,Cu/Zn催化剂中的Zn明显被还原,反映出Cu/Zn催化剂失活过程的Cu-Zn合金生成过程,而在Cu-Ni/Zn催化剂中未观察到Zn的还原,且表面出现Cu+/Cu0共存的现象.Cu+和Cu0很可能共同构成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Cu+应该是在甲醇裂解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中间态.产物氢从Cu-Ni/Zn催化剂表面脱附为反应的控速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裂解 氢气 Cu-Ni/Zn催化剂 原位-XPS 反应机理 活性中心 铜-镍/锌催化剂
下载PDF
CO+H_2合成甲醇、二甲醚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Ⅱ) 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明仙 李永旺 +2 位作者 胡惠民 黄哲 胡杰南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8-75,共8页
本文研究了在Cu-Zn-Al和γ-Al_2O_3构成的复合催化剂上CO+H_2合成甲醇、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行为。在此复杂体系中,同时存在着CO+H_2合成甲醇、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和水气变换三个反应。文中给出了表达这三个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并通过数... 本文研究了在Cu-Zn-Al和γ-Al_2O_3构成的复合催化剂上CO+H_2合成甲醇、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行为。在此复杂体系中,同时存在着CO+H_2合成甲醇、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和水气变换三个反应。文中给出了表达这三个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并通过数据拟合求出了动力学参数。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动力学 一氧化碳 甲醇 二甲醚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填料床吸附净化甲醇废水 被引量:8
15
作者 盛楠 陈明功 +3 位作者 孙逸玫 荣俊锋 魏周好胜 徐胤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46-2554,共9页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填料床吸附强化氧化降解高浓度甲醇废水。研究表明单独采用4A分子筛、陶粒、陶瓷Rasching环和γ-Al_2O_3不同填料均可吸附废水中甲醇,但较易达到吸附饱和,其中4A分子筛的吸附速率和平衡吸附量优于其他3种填料。单...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填料床吸附强化氧化降解高浓度甲醇废水。研究表明单独采用4A分子筛、陶粒、陶瓷Rasching环和γ-Al_2O_3不同填料均可吸附废水中甲醇,但较易达到吸附饱和,其中4A分子筛的吸附速率和平衡吸附量优于其他3种填料。单独采用多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随放电时间和放电电压增加而增大。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填料降解甲醇废水优于单一净化过程,协同初始阶段以吸附为主,随放电时间延长以等离子体降解反应为主,液相和填料吸附的甲醇同时被等离子体活性基团逐渐氧化降解,最大降解率达90%以上。单独填料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低温等离子体对COD降解反应级数随污染物浓度降低和反应时间延长逐渐增大。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填料吸附对降解过程相互影响,等离子体活性基团对液相和固相吸附的污染物都有一定的活化作用。填料的吸附作用和等离子体氧化作用会不断改变液相中的污染物浓度与·OH浓度比值,降解过程宏观反应动力学级数随着液相中甲醇浓度降低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填充床 吸附 甲醇废水 宏观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异戊烯与甲醇合成甲基叔戊基醚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静 李若岩 +3 位作者 李永红 东继莲 冯传壮 李吉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9-532,共4页
采用D005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以异戊烯和甲醇为原料,在带磁力搅拌的钢密封间歇反应釜中进行了异戊烯醚化合成甲基叔戊基醚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异戊烯醚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醚化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采用D005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以异戊烯和甲醇为原料,在带磁力搅拌的钢密封间歇反应釜中进行了异戊烯醚化合成甲基叔戊基醚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异戊烯醚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醚化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最佳反应温度为348 K。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得到了醚化反应动力学数据,建立了醚化反应速率与异戊烯浓度、甲基叔戊基醚浓度的动力学反应速率方程,并对动力学反应速率方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异戊烯转化率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5,说明所建立的反应速率方程能准确描述该醚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烯 甲醇 醚化 甲基叔戊基醚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硅橡胶/陶瓷复合膜反应器中CO_2合成甲醇(Ⅰ)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光文 袁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反应温度为 2 0 0~ 2 5 0℃ ,反应压力为 0 .6~ 1.6MPa ,原料气组成为H2 6 0 %~ 75 %、CO2 15 %~30 %、CH4 5 %~ 10 %的条件下 ,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中研究了C30 1催化剂上CO2 与H2 合成甲醇的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提出了反应的... 在反应温度为 2 0 0~ 2 5 0℃ ,反应压力为 0 .6~ 1.6MPa ,原料气组成为H2 6 0 %~ 75 %、CO2 15 %~30 %、CH4 5 %~ 10 %的条件下 ,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中研究了C30 1催化剂上CO2 与H2 合成甲醇的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提出了反应的控制步骤、模型鉴别及模型参数估值 ,当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时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甲醇 合成 反应动力学 硅橡胶 陶瓷 复合膜反应器 动力学模型 二氧化碳
下载PDF
小桐子油脂肪酸在超临界甲醇中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法社 包桂蓉 +4 位作者 王华 李一哲 徐娟 罗帅 李仕一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1-535,共5页
以小桐子油完全水解制取的脂肪酸为原料,对亚临界-超临界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第二步脂肪酸在超临界甲醇中酯化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脂肪酸与甲醇体积比为1:2,反应温度290℃,反应时间20min时,小桐子油脂肪酸酯化... 以小桐子油完全水解制取的脂肪酸为原料,对亚临界-超临界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第二步脂肪酸在超临界甲醇中酯化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脂肪酸与甲醇体积比为1:2,反应温度290℃,反应时间20min时,小桐子油脂肪酸酯化反应较为合适,转化率为98.49%。由试验数据采用数学规划求解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小桐子油脂肪酸在超临界甲醇中酯化反应的平均反应级数为1.4467,活化能为66.79kJ/mol,动力学模型为-(dc_A)/(dt))=5.65×10~5e^(-(66.79)/(RT))c_A^(1.4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甲醇 小桐子油脂肪酸 酯化反应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醋酸甲酯合成的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勇 张云 +3 位作者 张志昆 王媛媛 胡永其 张向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681,共5页
以Amberlyst15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间歇搅拌反应器中测定了甲醇与醋酸反应体系在不同温度(323.15~348.15 K)和催化剂浓度(23~59 g/L)下的拟均相反应动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甲醇与醋酸酯化反应合成醋酸甲酯的反应为二... 以Amberlyst15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间歇搅拌反应器中测定了甲醇与醋酸反应体系在不同温度(323.15~348.15 K)和催化剂浓度(23~59 g/L)下的拟均相反应动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甲醇与醋酸酯化反应合成醋酸甲酯的反应为二级可逆反应;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动力学参数,平衡常数为K=20.09exp(1 603/T),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1.463×104exp(-53 160/RT)、k-=1.124×105exp(-63 740/RT);正负反应活化能分别为53.16,63.74 kJ/mol;在实验范围内,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增大,反应温度和反应速率二者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醋酸甲酯 甲醇 醋酸 非均相酯化反应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Al_2O_3-HZSM-5催化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立伟 吴佩 +2 位作者 金顶峰 侯昭胤 费金华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8-362,380,共6页
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不同组成的 Al_2O_3-HZSM-5复合固体酸催化剂,采用 N_2吸附和 X 射线衍射(XRD)等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反应中的活性并研究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20%的 Al_2O_3(20%... 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不同组成的 Al_2O_3-HZSM-5复合固体酸催化剂,采用 N_2吸附和 X 射线衍射(XRD)等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反应中的活性并研究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20%的 Al_2O_3(20%)-HZSM-5复合固体酸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在该催化剂上进行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反应符合 Rideal-Eley 分子吸附机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甲醇脱水反应的活化能为38.42 kJ/mol,指前因子为1 171.3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分子筛 固体酸 甲醇脱水 二甲醚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