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ng land subsidence near metro lines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with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被引量:4
1
作者 Tao Li Guoxiang Liu +3 位作者 Hui Lin Rui Zhang Hongguo Jia Bing Yu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年第3期137-147,共11页
Land subsidence is a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metro line (ML) stability. In this study, an improved multi- 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MTI) method to detect land subsidence near M... Land subsidence is a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metro line (ML) stability. In this study, an improved multi- 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MTI) method to detect land subsidence near MLs is presented. In particular, our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provides surface subsidence measurements with high observation density. The MTI method tracks both point-like targets and distributed targets with temporal radar back- scattering steadiness. First, subsidence rates at the point targets with low-amplitude dispersion index (ADI) values are extracted by applying a least-squared estimator on an optimized freely connected network. Second, to reduce error propagation, the pixels with high-ADI values ar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groups according to ADI intervals and processed using a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strategy to obtain the distributed targets. Then, nonlinear subsidence components at all point-like and distributed targets are estimated using phase unwrapping and spatiotemporal filtering on the phase residuals. The proposed MTI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ct land subsidence near MLs of No. 1 and 3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using 18 TerraSAR-X images acquired between April 21, 2008 and October 30,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subsidence rates of the stations distributed along the two MLs are -12.9 and -14.0 ram/year. Furthermore, three subsidence funnels near the MLs are discovered through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The testing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atisfactory capacity of the proposed MTI method in providing detailed subsidence information near M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temporal InSAR - Subsidence Baoshan district - shanghai metro lines
下载PDF
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规律研究:以上海为例
2
作者 马晨骁 董蕴豪 彭芳乐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城市已开发较大规模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然而,专门针对我国城市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少,亦常缺乏时间维度的规律分析。本文以上海91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为例,深入剖析其时空发展规律与...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城市已开发较大规模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然而,专门针对我国城市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少,亦常缺乏时间维度的规律分析。本文以上海91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为例,深入剖析其时空发展规律与空间组织特征,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潜在商业回报和TOD开发理念的推广是上海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重要动因,其时空分布规律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城市区位、站点能级、站域空间开发水平是站域地下公共空间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障地下空间连通规划的落地性,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应避免采用站组域空间布局结构,应尽可能采用单级连通模式或以公共产权空间为连通媒介空间的多级连通Ⅰ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域地下公共空间 时空发展规律 布局结构 连通模式 上海市
下载PDF
基于熵和转移矩阵分析北京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时空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田秀秀 王彦兵 +2 位作者 李晨霞 李小娟 朱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7-73,共7页
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信息,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研究区2003—2019年的熵值,然后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地面沉降的转化规律及其与熵值变化的关系。发现2003—2020年,研究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差异沉降明显,年均地面沉降速率... 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信息,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研究区2003—2019年的熵值,然后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地面沉降的转化规律及其与熵值变化的关系。发现2003—2020年,研究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差异沉降明显,年均地面沉降速率区间为[-100.17,1.19]mm/a;2016年前信息熵不断增加,地面沉降差异性较大,之后信息熵逐渐降低,沉降一致性较好;熵值大小与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有关,沉降严重区熵值较高,沉降稳定区熵值较低;熵值增大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高,此时地面沉降系统不稳定,熵值减小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低,沉降系统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15号线 PS-INSAR 地面沉降 信息熵 演化
下载PDF
城市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探究--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邱艳美 杨明刚 《设计》 2021年第13期93-95,共3页
从城市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上海15号线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现状和不足,为未来上海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提供优化策略。利用文献分析法... 从城市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上海15号线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现状和不足,为未来上海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提供优化策略。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国内外优秀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总结其设计优点,另外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空间概况以及地铁空间内的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其现存不足点进行了总结。上海地铁15号线公共艺术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与公众的互动性不强,没有整体性,在未来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可以优化。上海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需要加强和人之间的互动性,增加创新性,增加艺术氛围以及新科技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公共艺术作品 上海地铁15号线 优化策略 空间设计 主题特色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培业 杨明刚 《设计》 2021年第13期90-92,共3页
从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与空间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对地铁站点空间设计的塑造及人文内涵的影响。首先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地铁建设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优秀案例;其次针对上海地铁15号线进行实地调研,选择特色站点深入研究分析... 从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与空间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对地铁站点空间设计的塑造及人文内涵的影响。首先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地铁建设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优秀案例;其次针对上海地铁15号线进行实地调研,选择特色站点深入研究分析。地域文化在上地铁15号线站点空间中应用中展现了“一线一色”的设计理念和“一站一景”的特征;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中有诸多创新之处。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展现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增加地铁空间活力,促进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地铁站点 上海地铁15号线 空间设计 主题特色
下载PDF
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色彩分析研究--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怡婕 杨明刚 《设计》 2021年第13期86-89,共4页
从空间色彩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换乘空间中色彩设计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为未来地铁换乘空间的色彩设计提供参照和色彩设计方面的建议。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经验,调研上海地铁15号线的... 从空间色彩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换乘空间中色彩设计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为未来地铁换乘空间的色彩设计提供参照和色彩设计方面的建议。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经验,调研上海地铁15号线的整体色彩设计。上海地铁15号线对于特色站点的设计在色彩应用上别具一格,融入了区域文化的色彩和元素,在光影和意境的运用上营造了令人舒适愉悦的空间环境,但是在标准站点的色彩整合设计形式上单一。地铁换乘空间除了要顾虑空间功能的需求以外,更应该重视人的心理感受,使整个地铁换乘空间的色彩系统化、特色化,在建立特色化的过程中可以从图案色彩、照明灯光色彩和材料色彩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铁 地铁换乘空间 轨道交通 色彩设计 形象色
下载PDF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地铁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怡霏 杨明刚 《设计》 2021年第13期82-85,共4页
地铁是都市人出行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文章旨在研究符号学理论下上海地铁交通视觉形象设计的特征与发展,探索地铁视觉形象设计发展新范式。本文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实地调研15号线中地域文化较浓的两站公园地铁站——桂林公园与长风公园... 地铁是都市人出行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文章旨在研究符号学理论下上海地铁交通视觉形象设计的特征与发展,探索地铁视觉形象设计发展新范式。本文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实地调研15号线中地域文化较浓的两站公园地铁站——桂林公园与长风公园站,结合国内外成熟发展的地铁案例分析比较,对上海地铁15号线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改善早期地铁的同质化设计,为未来地铁公共空间的多元化与创新性提供探索思路,由静态主题转变为沉浸式动态体验。地铁视觉差异化更利于促进上海城市海纳百川文化的积极传播与发展,从图形、字体与主题多方面凸显上海城市的价值取向,多维度形成视觉形象构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符号 上海地铁15号线 桂林公园站 长风公园站 视觉形象设计
下载PDF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跨区域运营管理分析
8
作者 方程炜 郑辉 赵海波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3-146,共4页
目的:为深入研究跨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模式,探索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在跨区域运营、管理和监管过程中的优势或不足,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方法:以跨上海、昆山两地的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为研究主体,结合实际工... 目的:为深入研究跨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模式,探索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在跨区域运营、管理和监管过程中的优势或不足,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方法:以跨上海、昆山两地的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为研究主体,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标准执行、客运管理、票务管理、行车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等6个方面分析了运营管理现状;结合花桥段实际情况分析了跨区域运营的优势;结合花桥段跨区域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权责划分不明、两地协同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从政府监管角度,提出了提供制度保障、明确职责划分、加强跨区域协同合作、提升对轨道交通企业监管的专业性等建议。结果及结论:城市轨道交通跨区域运营管理中面临着不同行政区的双监管、不同运营公司的双重管理,以及两地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略有不同等诸多挑战,为提高跨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两地城市轨道交通监管部门和运营企业应紧密联系,加强合作,并应明确划分衔接处的相关职责,尽量统一两地执行标准,以避免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上海地铁11号线花桥段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之毅 沈祖炎 《地下空间》 CSCD 2001年第3期188-191,共4页
本文从城市开发不足谈起 ,论述了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着重以上海为范例 ,分析了地下轨道交通对城市的交通压力缓解 ,对城市拓展的影响与诱导以及地下轨道出入口与城市绿地的关系。指明了合理开发。
关键词 上海市 地下空间 地下轨道交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蓄电池牵引在上海地铁16号线车辆上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谭海云 李勇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85,90,共4页
从主电路设计、控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蓄电池选型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上海地铁16号线蓄电池牵引功能的设计方案,经过仿真和试验,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
关键词 蓄电池牵引 轨道车辆 牵引系统 牵引逆变器 上海地铁16号线
下载PDF
基于盾构扩挖法的地铁联络线施工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晏启祥 刘罡 +2 位作者 李彬 何川 耿萍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3-98,102,共7页
以广州地铁3号线某区间联络线为工程背景,研究在盾构隧道断面基础上扩建地铁联络线断面的施工工法。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CRD(交叉中隔墙)法扩挖和双侧壁导坑法扩挖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了不同埋深、不同施工方法下喷射混凝土层应... 以广州地铁3号线某区间联络线为工程背景,研究在盾构隧道断面基础上扩建地铁联络线断面的施工工法。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CRD(交叉中隔墙)法扩挖和双侧壁导坑法扩挖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了不同埋深、不同施工方法下喷射混凝土层应力、锚杆轴力、二次衬砌应力及施工过程地层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降低地下水位、增设临时立柱以及施设钢拱架等3种控制措施对降低地表沉降的影响效果。研究结论为:后行扩建隧道上半断面的开挖次序和开挖时机是影响地层变形的重要因素,应重点关注先行隧洞邻近后行洞拱腰侧二次衬砌的最大压应力等。该工法可供在盾构隧道基础上扩建小净距隧道等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联络线 盾构扩挖法 小净距隧道 施工力学分析
下载PDF
地铁线路最小线间距及其曲线加宽计算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作刚 欧阳全裕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4,45,共5页
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对双线并行地段最小线间距及曲线加宽计算尚无明确规定。依据GB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结合地铁线路及车辆相关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并列出了计算成果表,以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 地铁 线间距 曲线加宽
下载PDF
地铁线路最小线间距与加宽计算研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睿 杨作刚 欧阳全裕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56,共4页
鉴于现行(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对双线并行地段最小线间距及曲线加宽计算尚无明确规定,依据GB 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结合地铁线路及车辆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最小线间距及曲线加宽量计算方法,... 鉴于现行(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对双线并行地段最小线间距及曲线加宽计算尚无明确规定,依据GB 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结合地铁线路及车辆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最小线间距及曲线加宽量计算方法,所得计算结果可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线间距 曲线加宽 计算
下载PDF
TOD模式下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居住环境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婷婷 林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4-110,共7页
TOD模式是以快速交通为导向,促使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郊区转移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所强调结构紧凑、混合高效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正是解决目前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了TOD模式引导下2号线沿线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商务商业主导型和产业... TOD模式是以快速交通为导向,促使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郊区转移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所强调结构紧凑、混合高效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正是解决目前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了TOD模式引导下2号线沿线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商务商业主导型和产业园区配套型以及纯功能居住型.并认为2号线沿线的居住环境存在着功能不够整合,中心城区过度集聚,郊区吸引力不足分析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模式 轨道交通 2号线 居住环境
下载PDF
上海地铁2号线东延伸接拨段轨道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义涛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1-95,共5页
研究目的:上海地铁2号线既有线和2号线东延伸在龙阳路与张江高科区间的高架梁上完成拨接,为国内首次在高架梁上整体道床的拨移工程,具有很大的技术难度。本文结合该项目的成功实施,阐述整体道床拨移工程的设计思路及施工方案,对类似工... 研究目的:上海地铁2号线既有线和2号线东延伸在龙阳路与张江高科区间的高架梁上完成拨接,为国内首次在高架梁上整体道床的拨移工程,具有很大的技术难度。本文结合该项目的成功实施,阐述整体道床拨移工程的设计思路及施工方案,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论:针对该工程封锁时间短、精度要求高、首次实施等特点,比选多种设计方案。3号梁采用了在既有轨枕间浇注承轨台方案,4~7号梁道床采用在梁场预制纵向短枕承轨台的方案,无缝线路采用现场焊接方案,并成功实施拨移工程。该工程对整体道床改造、维修方法的探索,对城市轨道交通延伸线路与既有线的轨道拨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铁2号线东延伸 轨道设计 整体道床 拨接工程
下载PDF
关于2013年版《地铁设计规范》中几个线路设计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睿 欧阳全裕 杨作刚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5-97,共3页
结合地铁工程设计实际,深入分析了2013年版《地铁设计规范》中的相关专业部分尚不明确或不尽完善之处。对最小线间距的确定、曲线地段限界加宽及线间距加宽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建议性意见。
关键词 地铁 设计规范 线间距加宽
下载PDF
地铁配线上方商业空间的客流动线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斌 倪振杰 吕元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115,共4页
从地铁配线上方商业空间的客流动线设计入手,介绍了配线上方商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内地铁配线的商业开发现状进行归纳分类,并对配线及客流动线等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得出目前开发客流动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配线上方商业开发的设计原... 从地铁配线上方商业空间的客流动线设计入手,介绍了配线上方商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内地铁配线的商业开发现状进行归纳分类,并对配线及客流动线等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得出目前开发客流动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配线上方商业开发的设计原则,并从动线尺度、动线形式、动线上的要素等三个方面提出客流动线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配线上方 商业空间 客流动线设计
下载PDF
盾构法隧道冻结法强度验算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志 胡向东 《公路交通技术》 2007年第3期143-145,152,共4页
针对某隧道对接区冻结方案的设计计算,给出2种方法:常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采用这2种方法对东部接头冻结加固方案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西部接头对接区土体加固方案也进行了分析。从中可见,... 针对某隧道对接区冻结方案的设计计算,给出2种方法:常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采用这2种方法对东部接头冻结加固方案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西部接头对接区土体加固方案也进行了分析。从中可见,常规的冻结帷幕设计计算方法可以适用于对冻结帷幕厚度的简单设计计算,而三维有限元方法更加适合于对冻结帷幕进行全面的应力和位移分析,从而使设计更加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 盾构法隧道 冻结法
下载PDF
上海地铁1号线102号车C1车体侧墙结构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苏永章 《机车电传动》 2008年第6期51-54,共4页
对上海地铁1号线102号车C1车体采用适应内藏门安装要求的侧墙结构设计作了详细说明,对侧墙有限元模型和载荷工况进行了分析。新造C1车车体双层铝合金结构大幅度提高了侧墙的刚度、焊接质量和外观等。
关键词 车体侧墙 结构设计 铝合金 上海地铁1号线 车辆
下载PDF
地铁道岔融雪设备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翁红 余乐 刘世翔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6-138,共3页
根据北京的城市气候特点,在露天的道岔处设置融雪装置,以便有效地解决冬季大量降雪导致的道岔积雪、结冰、不能可靠锁闭等问题,保证列车能安全、正常地运行。以北京地铁15号线工程为例,论述在地铁道岔处设置融雪装置的必要性,介绍道岔... 根据北京的城市气候特点,在露天的道岔处设置融雪装置,以便有效地解决冬季大量降雪导致的道岔积雪、结冰、不能可靠锁闭等问题,保证列车能安全、正常地运行。以北京地铁15号线工程为例,论述在地铁道岔处设置融雪装置的必要性,介绍道岔融雪系统设备的原理及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道岔融雪 安全 自动控制 北京地铁15号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