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in the Xi'an Metropolitan Area
1
作者 ZHANG Hong 1 ,GAO Zheng2 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061,China 2.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Jinan 250001,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7期33-36,共4页
Based on the diagno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Xi'an metropolitan area,we point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in the Xi'an metropolitan area:there is imbalance in... Based on the diagno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Xi'an metropolitan area,we point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in the Xi'an metropolitan area:there is imbalance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planning and layout is chaotic;the service system is unsou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lags behind.From structural adjustment,urban-rural division of labor,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we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ropolitan area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IAL
下载PDF
How to Draw on the Urban-rural Space Evolution Experience of Foreign Metropolis for Xi'an?
2
作者 Lufeng DUA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8期76-78,82,共4页
"Space" is the place where people take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s well as the carrier supporting any public life style and rights and acts.Urban and rural places are the two main parts that comprise t... "Space" is the place where people take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s well as the carrier supporting any public life style and rights and acts.Urban and rural places are the two main parts that comprise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and only when they are developed harmoniously can the overall economic optimiz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come true.On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and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s of London,New York and Tokyo 3 typical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 area and learning from their development experience,the study has propos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space of Xi'an City according to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ropolitan area urban-rural space integration
下载PDF
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3
作者 伍文生 杨继文 +3 位作者 唐紫文 程雨 黄王胤 陶文慧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分析2017—2021年合肥都市圈总体及各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同时使用障碍度模型...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分析2017—2021年合肥都市圈总体及各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同时使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因子.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2017—2021年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仍处于中等水平.从局部来看,合肥都市圈内各地级市城乡融合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性,呈现“较低—中等—良好”的梯队特征.最后,确定影响其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因子,既有相同障碍因子,也有差异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都市圈 城乡融合发展 改进熵值-TOPSIS法
下载PDF
都市圈规划建设的演化逻辑、面临挑战及推进方略
4
作者 张双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0,共5页
都市圈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和现实视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圈规划的演化逻辑,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 都市圈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和现实视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圈规划的演化逻辑,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后期及未来,建议建立都市圈联盟,磋商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依托于“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建设规划,加快都市圈建设;依托于省际交界区,夯实都市圈建设的基础;加快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小微型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依托于都市圈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步伐,助力都市圈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核心城市 历史逻辑 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大都市近郊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框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5
作者 刘欣 刘文豪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在国家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与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区成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前沿阵地。以成都市郫都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针对其面临的现状生活服务设施难以匹配人群多元化的需求、生产空间难以... 在国家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与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区成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前沿阵地。以成都市郫都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针对其面临的现状生活服务设施难以匹配人群多元化的需求、生产空间难以支撑新业态转型发展、土地破碎难以满足高品质环境需求等问题,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完善城乡居住网络、服务体系,促进生活融合;健全产业生态、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促进生产融合;构建城乡公园体系、整合空间管控,促进生态融合;完善规划传导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保障规划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近郊地区 城乡融合 国土空间规划 成都市郫都区
下载PDF
成都中心城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基础、挑战与路径
6
作者 冯永泰 马梓昕 谢静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4年第5期13-20,共8页
成都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是全国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成都通过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塑造公园城市新形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产业融合共兴,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相融城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全面提升城乡融合... 成都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是全国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成都通过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塑造公园城市新形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产业融合共兴,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相融城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不断筑牢中心城区发挥极核引领作用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成都中心城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城市化惯性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矛盾、超大城市辐射效应与虹吸效应的平衡困境、高位推进与持续创新的现实难题等一系列挑战。对此,成都中心城区要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强化规划融合联动,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牵引促进要素有序流动,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提高治理融合水平,不断拓展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中心城区 城乡融合发展 公园城市 产业融合 治理融合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角下大都市区乡村多层次发展路径探究——以北京市通州区枣林庄村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曾鹏 任晓桐 满达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7,共8页
乡村地区是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处于城镇化前沿地区的大都市区乡村发展中往往存在着“内生动力塌陷、区域发展错位及城乡关系失衡”等问题,亟待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伴随着我国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有必要通过划分乡村个体、乡... 乡村地区是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处于城镇化前沿地区的大都市区乡村发展中往往存在着“内生动力塌陷、区域发展错位及城乡关系失衡”等问题,亟待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伴随着我国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有必要通过划分乡村个体、乡村群落和城乡区域三级空间,提出乡村振兴三级目标与“三级正向互促”发展框架。结合北京市通州区枣林庄村的典型实例,深入探讨了乡村个体“激活潜力差异化定位”、乡村群落“互补优势整体化统筹”与城乡区域“优化结构网络化融合”的三级发展路径及之间的正向互促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大都市区 乡村多层次发展路径 枣林庄村
下载PDF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8
作者 成秋英 《南海学刊》 2023年第4期41-49,共9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城乡融合中赋能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城乡融合中赋能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机遇,这就要在融合发展中强化以城带乡、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聚集城乡互联互通的农村“新基建”动能,释放资源要素城乡对流的市场动能,激发城乡主体合作共赢内生动能,把握城乡人口流动规律的价值动能,激活城乡体制一体化制度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以城带乡 赋能
下载PDF
近郊遗址区村落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相家巷村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聪聪 陈稳亮 《城市建筑》 2023年第7期98-101,共4页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作为中国大遗址区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目前汉长安城人居环境整治初步完成,如何激发下一阶段文化近郊村的发展原动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相...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作为中国大遗址区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目前汉长安城人居环境整治初步完成,如何激发下一阶段文化近郊村的发展原动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相家巷村为例,探索城市近郊遗址区村落发展路径,从文化、土地、产业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发展中面临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闲置土地低效未利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在文化上,盘活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展示型遗址村落;在土地上,结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空间;在产业上,以科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带动乡村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以期为遗址区乡村如何结合城乡融合的视角进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近郊遗址区村落 汉长安城 相家巷
下载PDF
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剑双 陈宇琼 齐立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面临着更加多元的机遇与挑战,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这里孕育成长,最有可能率先发展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成为城市人下乡和乡村就地城镇化相碰撞的地区,最终实现从目前的乡村旅游...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面临着更加多元的机遇与挑战,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这里孕育成长,最有可能率先发展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成为城市人下乡和乡村就地城镇化相碰撞的地区,最终实现从目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向理想田园人居地。文章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为例,分析总结了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土地、人口、产业、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困境,并从全域融合、要素聚集、产业创新、生态赋值和收入均衡5个方面提出了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认为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要重点转向关注全域城乡国土空间、吸引人才就业定居、全域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和农民各类资产增值增信等方面,以期为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部署发挥小城镇应有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区 小城镇 城乡融合发展 田园城市
下载PDF
基于城乡融合的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环巢湖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爽 徐怡芳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2期5-10,49,共7页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主要聚焦于大中型城市,偏向大中型城市的创新政策将会造成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等、城乡差距扩大。城乡科技创新的协同有助于城乡之间创新要素的流动、减少城乡差距,但乡村受制于产业基础薄弱、与城市...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主要聚焦于大中型城市,偏向大中型城市的创新政策将会造成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等、城乡差距扩大。城乡科技创新的协同有助于城乡之间创新要素的流动、减少城乡差距,但乡村受制于产业基础薄弱、与城市空间障碍大等原因,较难与城市形成创新协同。特色小镇是科创城市与乡村的联结点,特色小镇与科创城市协同发展,有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和社会公平。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的协同路径包括空间互补联动、产业协同布局、功能复合开发等。本研究以安徽省环巢湖区域为例,分析了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协同的先决条件,探究了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期为今后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协同发展 科创城市 城乡融合 环巢湖地区
下载PDF
成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任平 周介铭 张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7-751,共5页
以成都市作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实证对象,采用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并显示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圈层结... 以成都市作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实证对象,采用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并显示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圈层结构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评价的结果具有较大的现实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综合评价 城乡关联水平 成都市
下载PDF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黄瑛 张伟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4-79,共6页
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乡空间融合的内涵与理想目标,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所... 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乡空间融合的内涵与理想目标,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 县域 城乡空间融合 理论框架
下载PDF
大都市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探索——以廊坊市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谢广靖 刘爱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7-41,共5页
作为解决城乡发展问题、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统筹规划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的规划思维局限。研究在分析大都市地区城乡统筹规划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廊坊市自身发展状况和所处区位,... 作为解决城乡发展问题、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统筹规划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的规划思维局限。研究在分析大都市地区城乡统筹规划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廊坊市自身发展状况和所处区位,从核心内容选择、网络构建、乡村统筹方法、土地统筹和政策措施五个方面对廊坊市城乡统筹规划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与大背景相结合的、适合廊坊市的城乡统筹规划之路,也为其他大都市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 城乡统筹 廊坊市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战略探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衍毓 刘彦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共6页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域功能紊乱、土地配置失调、非农就业困难、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开发战略及相关保障措施构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体系,推动土地宏观调控更加系统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战略 大城市边缘区 统筹城乡 东丽区
下载PDF
大都市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以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马晓萱 王亚男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9期26-30,共5页
结合《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在认清大都市地区农村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明确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路与目的,探索大都市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和体系,突出了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 城镇化 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布局规划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晗 李娟 肖志雄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2-1446,共5页
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在总结归纳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武汉城市圈的城乡一体化评价为例,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武汉城市圈的... 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在总结归纳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武汉城市圈的城乡一体化评价为例,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武汉城市圈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结果分析了各因子的意义,结论可以为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评价指标 构建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游 厉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4-109,共6页
从当前普遍存在的“发达城市 ,落后农村”现象的分析入手 ,指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是造成目前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溢出效益”原理出发 ,对城市溢出效益的概念特征 ,发挥条件及其重要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并以江... 从当前普遍存在的“发达城市 ,落后农村”现象的分析入手 ,指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是造成目前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溢出效益”原理出发 ,对城市溢出效益的概念特征 ,发挥条件及其重要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并以江苏省为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乡一体化 江苏省 发展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朱爱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6-851,共6页
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政界与学界的研究热点.该文围绕武汉都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自然基础、城镇联系、文化设施等有形联系与社会联系、文化联系、信息联系、空间联系等无形联系多方面构建... 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政界与学界的研究热点.该文围绕武汉都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自然基础、城镇联系、文化设施等有形联系与社会联系、文化联系、信息联系、空间联系等无形联系多方面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6个主成分对武汉都市圈48个县域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量化测算,据之将其分为4个等级.阐述了武汉都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空间分布整体上呈以武汉市为圆心,随距离的递增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格局,其中沿"京-广"铁路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县级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强于同等距离的其他区域.论证了新时期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受城乡关联强度、社会行为方式、区域经济分异和空间信息联系等要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联 城乡文化整合 城乡文化整合度 空间结构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长沙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江喆 周国华 +2 位作者 谭雪兰 钟新秀 唐志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2-68,共7页
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产生城乡结合部,城市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和城乡布局的变化。基于GIS及ENVI技术的支持,对长沙市城乡结合部1991年、2004年及2013年三个时间的TM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并分类,从土地利用的... 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产生城乡结合部,城市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和城乡布局的变化。基于GIS及ENVI技术的支持,对长沙市城乡结合部1991年、2004年及2013年三个时间的TM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并分类,从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速度变化、类型变化及空间分布变化等方面分析长沙市城乡结合部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1991-2013年长沙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且不同类型用地的变化情况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其所占各地类面积总和的比例也呈现减少趋势,且减少的幅度较大;林地面积持续减少,且其所占各地类面积总和的比例也随之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但研究后期增加速度有所放缓,且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较多,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水域面积所占比例减小,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增大。2、影响长沙市城乡结合部的因素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部分,人文因素又包括体制决定、人口与经济驱动、政府引导、交通牵引、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土地利用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长沙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