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化燃烧法合成La_(1.5)Ni_(0.5)Mg_(17)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谦 林勤 +4 位作者 蒋利军 周国治 詹锋 郑强 尉秀英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2-656,共5页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运用L9(34)优化氢化燃烧法合成La1.5Ni0.5Mg17的工艺,考察了施压制饼时间、合成保温时间、合成起始氢气压力、保温温度4个因素对储氢材料的储放氢容量和速率的影响,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优化的工艺...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运用L9(34)优化氢化燃烧法合成La1.5Ni0.5Mg17的工艺,考察了施压制饼时间、合成保温时间、合成起始氢气压力、保温温度4个因素对储氢材料的储放氢容量和速率的影响,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优化的工艺为:保温温度903K,制饼施压时间40min,合成起始氢气压力为1MPa,合成保温时间1800min。此条件下合成储氢材料La1.5Ni0.5Mg17在573K的储放氢容量分别为:5.40和5.15%H(质量分数);储放氢速率分别为:0.734和0.681%H min。用XRD分析了材料吸氢和脱氢后的物相结构发现:用Ni适量取代La2Mg17中的La没有导致结构变化,存在的LaNi5,LaH3和La改善了材料的吸放氢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正交实验设计 氢化燃烧法 La1.5Ni0.5mg17 稀土 合成工艺 镁基储氢合金
下载PDF
氢化燃烧法合成La_(2-x)Ni_xMg_(17)(x=0.5,1,1.5)材料的储氢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谦 蒋利军 +2 位作者 林勤 周国治 詹锋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5-129,共5页
采用氢化燃烧法制备La2-xNixMg17(x=0.5,1,1.5)三元体系储氢材料,对其热力学、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该体系材料具有很好的活性和较高的储氢量,其中La1.5Ni0.5Mg17在573K时吸放氢量分别为5.40和5.15mass%H。在553K下,体系α-β相区在600s... 采用氢化燃烧法制备La2-xNixMg17(x=0.5,1,1.5)三元体系储氢材料,对其热力学、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该体系材料具有很好的活性和较高的储氢量,其中La1.5Ni0.5Mg17在573K时吸放氢量分别为5.40和5.15mass%H。在553K下,体系α-β相区在600s之内吸放氢反应分数均大于91%,随着含Ni量的增加材料储氢容量降低,吸放氢速率增大。物相分析知道体系吸氢后的主相是MgH2,放氢后主相为Mg,同时存在Mg2Ni,LaNi5或LaH3等催化物质,从而使材料的氢化动力学性能得以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氢化燃烧法 La2-xNixmg17 储氢性能 稀土
下载PDF
Al含量对Mg-xAl-3Ca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陈鹏 赵爱春 +2 位作者 陈星宇 陈尧 张玉洁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通过向镁熔体添加不同含量的铝(10wt.%~80wt.%)和3wt.%的钙粒,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g-xAl-3Ca(x=1wt.%、20wt.%、30wt.%、40wt.%)合金和Al-xMg-3Ca(x=17wt.%、27wt.%、37wt.%、47wt.%)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万能... 通过向镁熔体添加不同含量的铝(10wt.%~80wt.%)和3wt.%的钙粒,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g-xAl-3Ca(x=1wt.%、20wt.%、30wt.%、40wt.%)合金和Al-xMg-3Ca(x=17wt.%、27wt.%、37wt.%、47wt.%)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万能试验机等设备来研究镁铝钙合金向铝镁钙合金演变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及对压缩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铝含量能够提高合金的抗压性能。当铝含量占比低于30wt.%时,合金的抗压强度随着铝含量的增加也随之提高。当铝含量占比30wt.%时,合金中的Mg_(17)Al_(12)相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抑制了α-Μg相的生长和移动,从而提高合金的抗压强度至379.43MPa,而当铝含量超过30wt.%时,由于存在大量的Mg_(17)Al_(12)和大尺寸的Al_(2)Ca相,合金的脆化倾向增加,从而使合金的抗压强度逐渐下降。当铝含量占比为50wt.%和60wt.%时由于只形成了少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因此其抗压强度最低。然而,当铝含量为80wt.%时,合金中的α-Al相具有高硬度和强度,可增加合金抗压强度,合金抗压强度为438.06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钙合金 mg_(17)Al_(12)相 Al_(2)Ca相 压缩性能
下载PDF
合金元素Sr对镁/铝复合界面微观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叶丹 朱永长 +2 位作者 王红英 伊洪勇 刘金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7-70,共4页
采用固-液复合铸造技术制备出了纯镁/纯铝复合材料,通过SEM、XRD等检测技术研究了纯镁中加入1.5wt%Sr元素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镁/纯铝复合界面镁铝发生共晶反应生成共晶组织(α-Mg+Al_(12)Mg_(17)),即界面处存在大量脆性... 采用固-液复合铸造技术制备出了纯镁/纯铝复合材料,通过SEM、XRD等检测技术研究了纯镁中加入1.5wt%Sr元素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镁/纯铝复合界面镁铝发生共晶反应生成共晶组织(α-Mg+Al_(12)Mg_(17)),即界面处存在大量脆性相Al_(12)Mg_(17)和Mg_(2)Al_(3)相且沿着界面(温度梯度降低方向)并垂直于Al侧向着Mg侧生长,在镁基体处脆性相部分呈现出鱼骨状,带有一定方向性聚集。加入Sr元素后,复合界面处脆性相不仅数量减少,其形貌也发生改变,不再出现密集的Al_(12)Mg_(17)和Mg_(2)Al_(3)呈鱼骨状聚集,复合材料界面处垂直生长的脆性相减少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复合铸造 镁/铝复合 界面 Al_(12)mg_(17) mg_(2)Al_(3)
下载PDF
高Mg含量对Al-Si-Cu-Mg合金凝固过程和组织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安柱 周鹏飞 陆从相 《铸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5-322,共8页
为开发新型耐磨合金,利用热力学计算、热分析以及组织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高Mg(8wt.%~20wt.%)含量对Al-17Si-4.5Cu-xMg合金凝固行为及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Mg含量的增加显著改变了初生Mg_(2)Si的形貌以及凝固行为。ThermoCalc模拟预... 为开发新型耐磨合金,利用热力学计算、热分析以及组织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高Mg(8wt.%~20wt.%)含量对Al-17Si-4.5Cu-xMg合金凝固行为及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Mg含量的增加显著改变了初生Mg_(2)Si的形貌以及凝固行为。ThermoCalc模拟预测合金凝固过程中有6个反应,即形成初生Mg_(2)Si;两个二元共晶反应,形成(Mg_(2)Si+Si)或(Mg_(2)Si+α-Al)相;三元共晶反应形成(Mg_(2)Si+Si+α-Al);以及凝固后期共晶反应形成Q-Al_(5)Mg_(8)Cu_(2)Si_(6)和θ-Al_(2)Cu相。所研究的四种合金中除了有上述相外,还有富Fe相。Mg含量达到17.2wt.%时初生Mg_(2)Si的形貌由多面体状转变为树枝晶状。继续增加Mg的含量,初生Mg_(2)Si形貌不变,但枝干变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17Si-4.5Cu-mg 初生mg_(2)Si 形貌 mg含量 凝固过程
下载PDF
MgLa合金钽箔包覆下的真空熔制及平衡组织
6
作者 黄明丽 李洪晓 +2 位作者 陈辉 丁桦 郝士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本研究是用钽箔包覆熔制法制备了MgLa二元合金.并对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及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合金在550℃时的平衡组织.该熔制法可以制备无污染的合金样品,该合金在550℃是由两相组成的,体积分数多的一相是Mg17La2,另一相是Mg12La.
关键词 mg-La mg17La2 mg12La 钽箔 平衡组织
下载PDF
Advanced hydrogen storage of the Mg–Na–Al system:A review 被引量:15
7
作者 N.A.Ali M.Ismail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111-1123,共13页
A solid-state storage system is the most practical option for hydrogen because it is more convenient and safer.Metal hydrides,especially MgH_(2),are the most promising materials that offer high gravimetric capacity an... A solid-state storage system is the most practical option for hydrogen because it is more convenient and safer.Metal hydrides,especially MgH_(2),are the most promising materials that offer high gravimetric capacity and good reversibility.However,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gH_(2) is restricted by slow sorption kinetics and high stability of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of MgH_(2) was enhanced by introducing the Mg–Na–Al system that destabilises MgH_(2) with NaAlH_(4).The Mg–Na–Al system has superio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that of unary MgH_(2) and NaAlH_(4).To boo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g–Na–Al system,the ball milling method and the addition of a catalyst were introduced.The Mg–Na–Al system resulted in a low onset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uperior cyclability and enhanced kinetics performances.The Al_(12)Mg_(17) and NaMgH_(3) that formed in situ during the dehydrogenation process modify the reaction pathway of the Mg–Na–Al system and alter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In this paper,the overview of the recent progress in hydrogen storage of the Mg–Na–Al system is detailed.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g–Na–Al system are also discussed.This paper is the first review report on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the Mg–Na–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Na-Al system mgH_(2) NaAlH_(4) Al_(12)mg_(17) hydrogen stor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