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Ⅱ相酶诱导剂CPDT抑制大鼠脊髓片内THA引起的运动神经元损伤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哲 卜晖 +3 位作者 刘晓云 李彬 孙萌萌 李春岩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Ⅱ相酶诱导剂CPDT(5,6-二氢环戊烯并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制作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脊髓片培养模型。乳大鼠脊髓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00μmol/L苏-羟天冬氨酸;THA)和Ⅱ相酶诱导... 目的探讨Ⅱ相酶诱导剂CPDT(5,6-二氢环戊烯并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制作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脊髓片培养模型。乳大鼠脊髓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00μmol/L苏-羟天冬氨酸;THA)和Ⅱ相酶诱导剂CPDT(5、15和30μmol/L)干预组。以神经元特异性抗体SM I-32组化染色,对脊髓腹角α运动神经元进行鉴定、计数,并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THA使脊髓片腹角α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1),培养液中LDH、MDA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CPDT提前干预(15和30μmol/L)可使α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突起也较为丰富,培养液中LDH、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Ⅱ相酶诱导剂CPDT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物或清除自由基来保护脊髓选择性运动神经元不受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相酶 运动神经元 器官型培养 模型
下载PDF
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环壕聚落
2
作者 赵辉 杨严严 +3 位作者 张清洋 畅红霞(图) 刘泽鹏(图) 梁孝(图) 《文物季刊》 2023年第3期3-25,共23页
2020-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依托的沁水八里坪遗址开展了连续的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通过钻探、清理断面、分段试掘... 2020-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依托的沁水八里坪遗址开展了连续的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通过钻探、清理断面、分段试掘,确定了遗址最兴盛期即规划了三重环壕、内壕沟内有一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对壕沟的解剖,基本明确了其使用和废弃年代,确定了聚落形态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里坪遗址 环壕 堆积性质 庙底沟二期
下载PDF
中国北方早期石城兴起的历史背景——涿鹿之战再探索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建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4-101,共8页
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在距今4700多年的庙底沟二期之初,突然涌现出许多军事性质突出的石城。同时,在黄土高原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内蒙古中南部、河北大部和河南中部等地的文化格局发生突变。这一系列现象应当是以黄土高原人群为胜利方的大规... 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在距今4700多年的庙底沟二期之初,突然涌现出许多军事性质突出的石城。同时,在黄土高原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内蒙古中南部、河北大部和河南中部等地的文化格局发生突变。这一系列现象应当是以黄土高原人群为胜利方的大规模战争事件的结果,很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涿鹿之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庙底沟二期 石城 涿鹿之战
下载PDF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被引量:9
4
作者 韩建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59,共6页
锯齿纹彩陶在公元前四至三千纪盛行于中亚地区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也是公元前三千纪后期马家窑文化半山期彩陶的标志性特征。半山期锯齿纹彩陶的突然流行,主要应是受到中亚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间接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 彩陶 锯齿纹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
下载PDF
庙底沟二期文化再研究——以豫西晋西南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10
5
作者 魏兴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99,共17页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我国最早命名的新石器文化之一,但其仍有许多基础性问题有待深化研究。本文以该文化中心区豫西晋西南地区为考察重点,在分析主要遗址的基础上,对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期、性质和谱系等进行较系统的探讨。本文将此地区...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我国最早命名的新石器文化之一,但其仍有许多基础性问题有待深化研究。本文以该文化中心区豫西晋西南地区为考察重点,在分析主要遗址的基础上,对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期、性质和谱系等进行较系统的探讨。本文将此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前2300年。该文化的形成是仰韶文化晚期的发展和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吸纳周边文化成就又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其发展前进的基本策略和动力之一,并为中原史前文化的繁荣发达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晋西南地区 庙底沟二期文化 分期 谱系
下载PDF
试论泉护二期文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炜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6,共8页
泉护二期文化是以1958年发掘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的第二期考古文化命名的。关于这种文化,《华县泉护村》报告虽已作过论述[1],然而,关于泉护二期文化,长期以来在考古界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就泉护二期文化的相关问题谈一些... 泉护二期文化是以1958年发掘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的第二期考古文化命名的。关于这种文化,《华县泉护村》报告虽已作过论述[1],然而,关于泉护二期文化,长期以来在考古界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就泉护二期文化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护二期 考古学文化 仰韶晚期
下载PDF
陕西省蒲城县马坡遗址 H1 发掘简报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炜林 张鹏程 +8 位作者 袁明 刘峰 吕吉民 李平乐 史吾善 刘军幸 张蕊侠 张明惠 李钦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5,F0002,F0003,共15页
马坡遗址位于蒲城县罕井镇境内洛河支流白水河南岸的山梁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H1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出土陶器有罐、釜、盆、斝、盂、豆、鼎等,其中以为罐、釜、盆、斝主要组合,这一陶器组合不同于垣曲古城东关遗址中庙底... 马坡遗址位于蒲城县罕井镇境内洛河支流白水河南岸的山梁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H1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出土陶器有罐、釜、盆、斝、盂、豆、鼎等,其中以为罐、釜、盆、斝主要组合,这一陶器组合不同于垣曲古城东关遗址中庙底沟二期文化罐、盆、鼎、釜灶、斝的组合,也不同于案板三期的陶器组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面貌,应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一个地方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坡遗址 庙底沟二期文化 地方变体
下载PDF
山西吕梁市信义遗址新石器时代窑洞式房址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辉 刘洋 +4 位作者 闫勇允 孙先徒(图) 畅红霞(绘制) 闫勇允(摄影) 梁孝(摄影)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31,共19页
2020年对信义遗址的发掘,遗迹有窑洞式房址、灰坑、陶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玉石器、蚌器等。遗存主体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窑洞式房址沿等高线成排分布,有院落及路面将房址互相连通,是现代窑洞建筑的雏形。此次发掘为探索史前时... 2020年对信义遗址的发掘,遗迹有窑洞式房址、灰坑、陶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玉石器、蚌器等。遗存主体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窑洞式房址沿等高线成排分布,有院落及路面将房址互相连通,是现代窑洞建筑的雏形。此次发掘为探索史前时期中原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建筑的空间分布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吕梁市 信义遗址 窑洞式房址 庙底沟二期文化
原文传递
临汾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
9
作者 郭晓兰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9-247,共9页
临汾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临汾盆地中南部,经历了早、中、晚三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北部的一个地域类型。临汾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是在仰韶晚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白燕一期、晋东南地区仰韶末期文化等因素形成和发展... 临汾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临汾盆地中南部,经历了早、中、晚三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北部的一个地域类型。临汾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是在仰韶晚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白燕一期、晋东南地区仰韶末期文化等因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临汾盆地内的陶寺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向陕北、晋中传播的必经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庙底沟二期文化 分期 相关问题
原文传递
公元前二千纪前后的晋南至嵩山地区——以石器为视角
10
作者 翟少冬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8,共9页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晋南至嵩山南北地区庙底沟二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不同遗址的石器组合情况,来探析石器组合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石器组合特征的变化和遗址性质密切相关。同一遗址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石器...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晋南至嵩山南北地区庙底沟二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不同遗址的石器组合情况,来探析石器组合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石器组合特征的变化和遗址性质密切相关。同一遗址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石器组合特征基本不变。石器组合特征和遗址等级之间也有一定关系,等级相同的遗址,石器组合特征大体一致。功能性遗址因各自功能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石器组合特征。东下冯遗址的多镞现象可能除了因为其生产威望产品外,还和它的位置及其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至嵩山地区 庙底沟二期 二里头文化 石器组合 聚落等级
原文传递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仁胜村土坑墓 被引量:38
11
作者 陈德安 雷雨 +5 位作者 黄家祥 刘化石 罗泽云 龚兆乾 徐伟 江聪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22,i001-i005,共14页
1998年1~6月,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对仁胜村墓葬群进行了发掘。墓葬分长方形土坑墓和狭长形土坑墓两种,其中长方形土坑墓有的在一端或两端筑有熟土二层台。墓葬的墓坑底部和四壁多经拍打,人骨也一同被夯打。随葬器物有陶器、玉锥形器和蜗... 1998年1~6月,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对仁胜村墓葬群进行了发掘。墓葬分长方形土坑墓和狭长形土坑墓两种,其中长方形土坑墓有的在一端或两端筑有熟土二层台。墓葬的墓坑底部和四壁多经拍打,人骨也一同被夯打。随葬器物有陶器、玉锥形器和蜗旋状玉器等。墓葬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广汉市 三星堆遗址 仁胜村 土坑墓 二里头文化 随葬物 地层堆积 墓葬形制
原文传递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彩陶与中国史前彩陶的相似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新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75,共10页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时代与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期大体相当,而且在彩陶纹饰和器型上都与其有很高度的相似性。本文对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和分期进行了...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时代与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期大体相当,而且在彩陶纹饰和器型上都与其有很高度的相似性。本文对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和分期进行了介绍,列举了其彩陶与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期彩陶的多种相似性。因为在此两大文化体之间的中亚地带没有发现可以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还难以断定这样的相似性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但造成相似性的原因和两大文化体不同的发展历程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 彩陶 中西交流
原文传递
论顺山集文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林留根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81,共17页
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表现出一种异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可命名为"顺山集文化"。与后李文化、贾湖一期文化、彭头山文化进行比较,考察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也反映... 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表现出一种异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可命名为"顺山集文化"。与后李文化、贾湖一期文化、彭头山文化进行比较,考察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也反映出这类遗存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可以明显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第一、二期遗存 顺山集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原文传递
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35
14
作者 马明志 翟霖林 +3 位作者 张华 杜林渊 王蕾 赵汗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45,共17页
芦山峁遗址因最早发现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而得名。1981年,延安市群众艺术馆从芦山峁村征集到28件龙山时代的玉器,并调查发现了芦山峁遗址[1]。1992年,芦山峁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24万平... 芦山峁遗址因最早发现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而得名。1981年,延安市群众艺术馆从芦山峁村征集到28件龙山时代的玉器,并调查发现了芦山峁遗址[1]。1992年,芦山峁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24万平方米。1998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刊布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确认芦山峁遗址的分布范围为60万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延安市 芦山峁遗址 夯土台基 院落式建筑 庙底沟二期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萧林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51,共13页
仰韶文化是中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其社会形态在庙底沟期完成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重要转变。河南地区是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存分布最集中、典型文化因素表现最充分、发展序列最完善、阶段性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对... 仰韶文化是中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其社会形态在庙底沟期完成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重要转变。河南地区是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存分布最集中、典型文化因素表现最充分、发展序列最完善、阶段性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对河南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40多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址的分析和研究成果显示,这一时期在生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不同区域庙底沟期的文化面貌和社会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以三门峡为核心的豫西区域是河南地区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引领者,灵宝西坡等中心聚落从出现到聚落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见证了这一时期社会关系的聚合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仰韶文化 庙底沟期 社会经济 社会复杂化
原文传递
陇山以西庙底沟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16
作者 任瑞波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73,共11页
学界对陇山以西庙底沟文化的基础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以大地湾、高寺头、师赵村和阳洼坡四处遗址出土的典型遗存为重点分析对象,可将这一区域的庙底沟文化遗存分为两期三段,在晚期后段,庙底沟文化在青海东部存在本土化进程。此外,虽然... 学界对陇山以西庙底沟文化的基础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以大地湾、高寺头、师赵村和阳洼坡四处遗址出土的典型遗存为重点分析对象,可将这一区域的庙底沟文化遗存分为两期三段,在晚期后段,庙底沟文化在青海东部存在本土化进程。此外,虽然陇山以西半坡文化在其中期就开始向庙底沟文化演变,但是庙底沟文化的标志性器物——重唇小口尖底瓶的来源并不在当地,很可能是在豫西晋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山以西 庙底沟文化 分期和源流
原文传递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F1发掘简报
17
作者 郑媛 武卓卓 薛新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2,共8页
桃园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桃园村东南与襄汾县邓庄镇寺头村北交界处。2016年7月—12月,为配合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中在Ⅱ区发现一处房址(F1),根据其形制及出土物的比对分析,认为... 桃园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桃园村东南与襄汾县邓庄镇寺头村北交界处。2016年7月—12月,为配合长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中在Ⅱ区发现一处房址(F1),根据其形制及出土物的比对分析,认为该房址是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的典型遗存。它的发现为晋南地区仰韶中期房屋建筑形制、技术、功能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遗址 仰韶中期 庙底沟文化 半地穴房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