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 retour du monstre du lock Ness——A propos de La Possibillité d'une le,nouveau roman de Michel Houellebecq
1
作者 Shen Dali 《法语学习》 2005年第6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d’une le nouveau roman de michel houellebecq Le retour du monstre du lock Ness A propos de La Possibillit LA
原文传递
Ekphrasis in Houellebecq's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as Mise-en-Abyme and as Metafiction
2
作者 Nurit Buchweitz Cynthia Biron Cohe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1期1020-1029,共10页
In Michel Houellebecq's novel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2010), the references to visual art,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take a central place in the narrative. In addition to 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artworks, t... In Michel Houellebecq's novel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2010), the references to visual art,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take a central place in the narrative. In addition to 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artworks, there is an entire system of commentary,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of art. The references to visual art appear explicitly as ekphrases which splice the narrative time and again. The unique nature of ekphrasis in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lies in its representation of art devoid of an origin in the real wodd; for the paintings in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do not exist in reality but are pure literary paintings, in the full meaning of the word, as the artworks mentioned in the story have an existence restricted to Houellebecq's novel.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ekphrases in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and argues that they are a virtual visuality mediated by words, employing solely the technique of ekphrasis as an enhancer of meanings in a text and thereby foregrounding its artifice. It further argues that the ekphrases are open to a field of interpretive possibilities by contemporary society, as every ekphrasis features within it subversion and a contemplation on contemporary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hel houellebecq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EKPHRASIS Mise-en-abyme METAFICTION
下载PDF
《血清素》中的新自由主义危机表征和欧洲的困境
3
作者 唐百林 杨令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作为自由主义的发源地,欧洲一直以经济繁荣、福利优渥、思想活跃、文化昌明而著称。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血清素》却展现了一幅百业衰败的欧洲经济现实,一个困顿窘迫的欧洲社会民生图景,一片冷漠幻灭的欧洲人文景... 作为自由主义的发源地,欧洲一直以经济繁荣、福利优渥、思想活跃、文化昌明而著称。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血清素》却展现了一幅百业衰败的欧洲经济现实,一个困顿窘迫的欧洲社会民生图景,一片冷漠幻灭的欧洲人文景象。维勒贝克的小说赓续了自萨特之后失落已久的法国文学介入传统,深刻剖析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病症,展现了一个身陷困境而无法救赎的欧洲形象,预言了西方世界走向没落的命运。小说通过解构西方世界现代性病症及其后果,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警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维勒贝克 《血清素》 新自由主义 欧洲困境 文学介入
下载PDF
后现代视野下的迷宫——论米歇尔·韦勒别克《基本粒子》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亘 胡华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82,共4页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韦勒别克于1998年出版的小说《基本粒子》无论在叙事结构还是在叙事风格上都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作者通过追叙、分叙、预叙等非传统线性叙事方式建构起小说庞大多重的叙事网络。在叙事风格上,小说多种叙...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韦勒别克于1998年出版的小说《基本粒子》无论在叙事结构还是在叙事风格上都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作者通过追叙、分叙、预叙等非传统线性叙事方式建构起小说庞大多重的叙事网络。在叙事风格上,小说多种叙事话语的杂糅,对其他文本的影射及其反身指涉凸显了文本的多元开放性,而其叙事主体及主题的含混则意寓着后现代语境下韦氏写作的不确定性。正是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小说全面深刻地诠释了当代西方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并展现了后现代社会背景下中产阶级的生活及其精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粒子》 米歇尔·韦勒别克 叙事策略 后现代
原文传递
政治寓言中的“他者”形象和西方的危机——评乌勒贝克的《屈从》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当代法国作家乌勒贝克的新书《屈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争议。该书是一个政治寓言,虚构了伊斯兰政权上台后的法国社会。作者不仅探讨了法国主流社会和作为"他者"的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更展现了当代法国社会自身所面临的... 当代法国作家乌勒贝克的新书《屈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争议。该书是一个政治寓言,虚构了伊斯兰政权上台后的法国社会。作者不仅探讨了法国主流社会和作为"他者"的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更展现了当代法国社会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症结。假想中的伊斯兰政权体现了处于危机中的西方在面对"他者"时的复杂情感。本文以伊斯兰政权为切入点,分析法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和文明困境,以及两性、政治和宗教所折射出来的力量对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勒贝克 《屈从》 政治寓言 他者形象 西方的危机
原文传递
艺术的骗局
6
作者 雷切尔·韦茨勒 孙德民(译) 《艺术工作》 2022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本文介绍了几部描绘艺术界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艺术界代表了整个世界最糟糕的冲动。
关键词 埃米尔·左拉[Emile Zola]1886年的小说《开篇》(L’Oeuvre) 希莉·哈斯特维特[Siri Hustvedt]2014年的小说《闪电般的世界》(The Blazing World) 米歇尔·霍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小说《地图与领土》(The Map and theTerritory) 杰西·杰泽夫斯卡·史蒂文[JessiJezewskaSteven]的小说《珀尔塞福涅Q的展览》(The Exhibition of Persephone Q 2020年) 奥特萨·莫斯菲格[Ottessa Moshfegh]的小说《我的休息与放松的岁月》(2018年) 斯蒂芬妮·拉卡瓦[Stephanie LaCava]的小说《超常规》(the Supernationals 2020) 埃尔维亚·威尔克的《椭圆形》
原文传递
后人类幸福——维勒贝克《一个岛的可能性》中的生命伦理问题
7
作者 张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78,共10页
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生命伦理问题不仅引发了科技哲学领域的激烈争辩,也影响着一些西方作家的文学创作。法国作家维勒贝克的小说《一个岛的可能性》围绕“增强技术能否给人类带来幸福”这个生命伦理辩论中的核心议题展开想... 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生命伦理问题不仅引发了科技哲学领域的激烈争辩,也影响着一些西方作家的文学创作。法国作家维勒贝克的小说《一个岛的可能性》围绕“增强技术能否给人类带来幸福”这个生命伦理辩论中的核心议题展开想象,将哲学论辩寓言化,用文学的方式既反映又拓展了生命伦理辩论关于幸福的探讨。在维勒贝克的推演想象中,技术赋予的后人类幸福以操纵身体为基础,以趋利避害为手段,其追求幸福的最终目标终究是难以实现的。作家在反讽后人类幸福观念的同时,也将生物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置入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反思,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技术决定论对新兴技术发展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勒贝克 《一个岛的可能性》 后人类 幸福 生命伦理辩论 生物技术
原文传递
论米歇尔·维勒贝克小说中的爱欲叙事与伦理困境
8
作者 胡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6,共13页
爱欲书写是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标签与金线,引起臧否两极评论。本文综观作家七部小说,聚焦爱欲叙事,解析其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符号学原理,探索"性"的叙事功能及文体角色,将小说人物身上的性征推演应用到叙事及... 爱欲书写是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标签与金线,引起臧否两极评论。本文综观作家七部小说,聚焦爱欲叙事,解析其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符号学原理,探索"性"的叙事功能及文体角色,将小说人物身上的性征推演应用到叙事及文风分析,透视"性"符号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最终在叩问爱欲书写的动力与指向中揭示后现代社会伦理困境。作者笔下的爱欲叙事是人性本心与社会表征的内外应和,展现出当代人的身心面貌及所处社会图景。迷茫彷徨中不失的是找寻与希冀,这种未来无限性彰显了维勒贝克的叙事诗学与伦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维勒贝克 爱欲叙事 符号矩阵 伦理困境 后现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