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经典的反叛与重构——论米歇尔·图尼埃作品中的互文性策略 被引量:4
1
作者 杨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1-178,共8页
互文性写作是图尼埃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他喜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他将文学经典、圣经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儿童寓言、哲学理论甚至音乐作品都收录其文学文本之中,并通过引用、指涉、改写、戏仿"他语"的方式来传情达... 互文性写作是图尼埃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他喜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他将文学经典、圣经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儿童寓言、哲学理论甚至音乐作品都收录其文学文本之中,并通过引用、指涉、改写、戏仿"他语"的方式来传情达意,使得他的作品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互文性关系。正是在对经典的反派与重构中,图尼埃颠覆性地解构了原著,赋予旧题材、旧人物焕然一新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图尼埃 互文性 经典 改写
下载PDF
回归本原——图尼埃前期小说的哲理寓意一探 被引量:2
2
作者 饶道庆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24-29,共6页
米歇尔·图尼埃是法国当代“新寓言派”的一位重要代表,是个典型的哲人作家,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哲理寓意。主要探析了图尼埃前期小说所具有的“回归本原”这种哲理寓意,认为图尼埃在他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 米歇尔·图尼埃是法国当代“新寓言派”的一位重要代表,是个典型的哲人作家,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哲理寓意。主要探析了图尼埃前期小说所具有的“回归本原”这种哲理寓意,认为图尼埃在他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桤木王》等小说中都描写了“回归本原”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尼埃 前期小说 哲理寓意 回归本原 法国 "新寓言派"
下载PDF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研究
3
作者 李曼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7期91-95,共5页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所处时代或者所接受文化教育的影响,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亦如此。本文以《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为例,试图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所处时代或者所接受文化教育的影响,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亦如此。本文以《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为例,试图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世界”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图尔尼埃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创作主体 接受主体
下载PDF
他者的建构与消解——评《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4
作者 吴晴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8-83,共6页
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尔尼埃的《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对笛福《鲁滨孙历险记》的颠覆性改写。笛福着意于将鲁滨孙变成一个成功的"征服者",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但图尔尼埃却将鲁滨孙塑造成一个追寻自我的现代人。非人... 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尔尼埃的《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对笛福《鲁滨孙历险记》的颠覆性改写。笛福着意于将鲁滨孙变成一个成功的"征服者",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但图尔尼埃却将鲁滨孙塑造成一个追寻自我的现代人。非人格化的地理他者(希望岛)和人格化的种族他者(礼拜五)在鲁滨孙的自我建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鲁滨孙最终摆脱了社会人性的困惑蜕变为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人,而荒岛也因为提供了一种乌托邦式生活的可能性从而具备了乌托邦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米歇尔·图尔尼埃 鲁滨孙 礼拜五 自我 他者
下载PDF
图尼埃小说中“倒错”的书写与构建--以《桤木王》叙事模式为例
5
作者 陈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0,共6页
图尼埃的《桤木王》中,“倒错”不仅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推动叙事的重要动力与小说叙事空间构建不可或缺的形式或手段。一方面,空间分形叙事(倒错的因果联系)刻画出人物与事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主题—并置叙事(叙事性联系:... 图尼埃的《桤木王》中,“倒错”不仅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推动叙事的重要动力与小说叙事空间构建不可或缺的形式或手段。一方面,空间分形叙事(倒错的因果联系)刻画出人物与事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主题—并置叙事(叙事性联系:价值的倒错)展现小说的主题。二者相互交替,共同规划了小说的内在空间结构与人物的行动逻辑,将主题的深层语义布局在叙事空间的构建中。通过“倒错”,图尼埃展开对历史记忆的复现,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注入现代深邃理性的象征寓意,叩问战争年代人类生存状态与自我身份认同。本文借用博尔赫斯的叙事分层图解与空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建模,阐明“倒错”具有叙事与结构的双重推动力,揭示“倒错”在《桤木王》空间叙事模式中所体现的多重纬度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尼埃 《桤木王》 倒错 叙事 价值
下载PDF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一窥——以图尼埃和格拉克的比较为例
6
作者 曾彩虹 盛丽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0-84,共5页
米歇尔·图尼埃和朱利安·格拉克,同为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大师,前者被誉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后者则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在严肃文学界的代表。他们看似具体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但是这两位现代“... 米歇尔·图尼埃和朱利安·格拉克,同为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大师,前者被誉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后者则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在严肃文学界的代表。他们看似具体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但是这两位现代“经典作家”在文学批评、写作体裁、精神追求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图尼埃 朱利安·格拉克 “经典作家” 人与自然
下载PDF
浅析《桤木王》中的儿童形象
7
作者 汪家祺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0-74,91,共6页
《桤木王》是米歇尔·图尼埃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阿贝尔·迪弗热从小到大、从二战前到战争爆发、从法国到德国的经历。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儿童,他们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影响了主人公的人生,且与小说探讨... 《桤木王》是米歇尔·图尼埃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阿贝尔·迪弗热从小到大、从二战前到战争爆发、从法国到德国的经历。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儿童,他们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影响了主人公的人生,且与小说探讨和揭示的人性主题有紧密的联系。文章旨在研究这些儿童的形象,从现实和象征两个层面归纳和分析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并尝试阐释其意蕴,以探究图尼埃文学世界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图尼埃 《桤木王》 儿童形象 意蕴
下载PDF
图尔尼埃作品中“自我”的解构与重构
8
作者 杜佳澍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4,共10页
西方文学中“自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世纪法国文学中关于自我书写的新概念层出不穷,突破了传统的认识。其中法国作家图尔尼埃作品的“自我”阐释颇具代表性:自我定义在社会准则、规范,文化约定俗成的干预中形成,是借助上述媒介而形... 西方文学中“自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世纪法国文学中关于自我书写的新概念层出不穷,突破了传统的认识。其中法国作家图尔尼埃作品的“自我”阐释颇具代表性:自我定义在社会准则、规范,文化约定俗成的干预中形成,是借助上述媒介而形成的对自我的人为定义,其预设性阻断了对“自我”无限可能性的认识。自我探索是图尔尼埃作品的主线,从具象化的自我困境出发,对“我是谁”提出质疑,最终实现对自我潜力的开发。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的自我探索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从自我“解构与重构”理念出发,分解僵化的自我社会属性,形成一种不受“他人”定义干扰的内心空间,借助“异化”的外化活动,最终实现“自我”向外的投射,在广袤的现实世界中寻求“自我”存在的潜在性,重构一个超验的“自我”。此途径既避免了自我探索脱离客观,陷入绝对唯心的虚无,又确保了“自我”作为思想的载体,探索精神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尔尼埃 自我定义 异化 解构 重构
原文传递
论《桤木王》中的“食人魔”形象
9
作者 高旭东 斯日古娜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1,共8页
法国“新寓言派”作家图尼埃在代表作《桤木王》中,以寓言与象征笔法,展示了源自民间传说的“食人魔”形象在小说主人公迪弗热身上的显现。通过错误地阅读“征兆”,主人公迪弗热先是将食人魔作为自己外表丑陋与被欺辱的原因,而后又在实... 法国“新寓言派”作家图尼埃在代表作《桤木王》中,以寓言与象征笔法,展示了源自民间传说的“食人魔”形象在小说主人公迪弗热身上的显现。通过错误地阅读“征兆”,主人公迪弗热先是将食人魔作为自己外表丑陋与被欺辱的原因,而后又在实施犯罪时将食人魔视为自己作恶的借口。最终,迪弗热在成为“真正的食人魔”纳粹军队的合作者之后,完成了从普通人到魔鬼的转变,并揭示了纳粹才是真正的食人魔。小说通过食人魔在迪弗热与纳粹身上并存的描绘,深刻反思了纳粹产生的人性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图尼埃 《桤木王》 食人魔 纳粹
原文传递
图尼埃的东方美学
10
作者 廖敏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135,共8页
中法学界多关注当代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作品里的西方哲学与神话渊源,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与东方哲学。图尼埃早、中、晚期作品呈现水墨画、“禅”花园、阿拉伯书法等东方美学意象,其朴素简约、隽永深刻的艺术特征对理解... 中法学界多关注当代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作品里的西方哲学与神话渊源,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与东方哲学。图尼埃早、中、晚期作品呈现水墨画、“禅”花园、阿拉伯书法等东方美学意象,其朴素简约、隽永深刻的艺术特征对理解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东方美学、哲学的启发下,图尼埃在直觉体验中找到一种超越有限时空的途径,实现内心超脱和精神自由,试图在东方艺术境界中找寻理想精神天堂,以批判西方消费文化的过度发展。东方美学的吸收也使图尼埃的写作理念和美学观念发生转变,追求精炼简化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尼埃 东方美学 水墨画 “禅”花园 阿拉伯书法
原文传递
论米歇尔·图尔尼埃小说中的“双性人”写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佳澍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104,共7页
"双性人"形象在图尔尼埃作品中广泛出现,成为其重要的写作元素之一。图尔尼埃的"双性人"写作建立在对西方神话的全新诠释之上,同时作家对这一主题思辨性的探索,使之上升到超验的境界。图尔尼埃的"双性人"... "双性人"形象在图尔尼埃作品中广泛出现,成为其重要的写作元素之一。图尔尼埃的"双性人"写作建立在对西方神话的全新诠释之上,同时作家对这一主题思辨性的探索,使之上升到超验的境界。图尔尼埃的"双性人"主题表达了作者回归原始,超越性别冲突,探索人生存状况之外的存在可能性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图尔尼埃 双性人 神话 思辨性 超验
原文传递
论《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的《圣经》隐喻——从鲁滨逊、礼拜五和荒岛的三角关系入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阳 彭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图尼埃的成名作《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富含《圣经》隐喻,作品中被引用的圣经话语、被戏仿的圣经角色对小说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故事情节的进展都具有重要的指涉寓意。只有结合《圣经》文本解读小说,才能挖掘文本深层的多元寓意。... 图尼埃的成名作《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富含《圣经》隐喻,作品中被引用的圣经话语、被戏仿的圣经角色对小说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故事情节的进展都具有重要的指涉寓意。只有结合《圣经》文本解读小说,才能挖掘文本深层的多元寓意。图尼埃借助圣经故事,在对鲁滨逊神话改写与解构的同时,重构了后殖民生态主义关照下新的宗教神话,启迪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倡导向神圣经典与和谐生态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尼埃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鲁滨逊 《圣经》 礼拜五
下载PDF
论图尼埃的文学本质、文学功能与创作模式
13
作者 陈沁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兼具哲人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图尼埃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复现与重释,在文学框架之内进行哲学理念的阐释与输出。本文将结合图尼埃的非小说类文学作品及其创作实践,进行深入的缘由发掘,揭示作者为何着迷于在文本中选择经典重释的写作模式。通... 兼具哲人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图尼埃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复现与重释,在文学框架之内进行哲学理念的阐释与输出。本文将结合图尼埃的非小说类文学作品及其创作实践,进行深入的缘由发掘,揭示作者为何着迷于在文本中选择经典重释的写作模式。通过考察作家重释经典的动机与主体因素,对图尼埃关于文学本质的创作理念进行重新考量,探究作家对读者阐释主体地位的持续关注及其在叙事策略上的隐性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尼埃 文学等同物 阐释 经典重释 差异化叙事
原文传递
德勒兹与图尼埃论“他者”——文学与哲学交互视域下的比较分析
14
作者 骜龙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89,共7页
图尼埃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以鲁滨逊岛上历险为叙事框架,重新塑造了荒岛、鲁滨逊与礼拜五的文学形象。德勒兹的文学批评将图尼埃对“他者”的书写延伸为对他者理论的思考。本文以作品与批评为双焦点,比较图... 图尼埃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以鲁滨逊岛上历险为叙事框架,重新塑造了荒岛、鲁滨逊与礼拜五的文学形象。德勒兹的文学批评将图尼埃对“他者”的书写延伸为对他者理论的思考。本文以作品与批评为双焦点,比较图尼埃与德勒兹的写作与理论,透视反写鲁滨逊神话折射出三个理论面向:“他者”缺位的空间、“他者”的面孔以及面向“他者”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图尼埃 他者 知觉
原文传递
图尼埃神话小说中的生态思维——以《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为例
15
作者 王秀慧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2,共11页
生态环境是图尼埃最重要的写作主题之一,小说中人物与自然的频繁互动使其作品成为生态批评的理想对象。其首部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消解了笛福笔下鲁滨逊神话的人类中心主义幻觉,鲁滨逊拒绝回归西方文明世界,选择与荒岛合而... 生态环境是图尼埃最重要的写作主题之一,小说中人物与自然的频繁互动使其作品成为生态批评的理想对象。其首部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消解了笛福笔下鲁滨逊神话的人类中心主义幻觉,鲁滨逊拒绝回归西方文明世界,选择与荒岛合而为一,体现了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提出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契约精神;鲁滨逊在礼拜五的引领下,蜕变为与宇宙同化的自然元素,消解了以精神/物质二元论为前提的文化/自然二元对立传统,浸透着塞尔式的唯物主义生态哲学。生态写作不只是描述或解释自然,它亦是我们和自然之间互动的一部分,打破了我们与地球过于有限的关系。再现世界的过程,变成了不断重塑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生态批评 图尼埃 塞尔 神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