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的常见功能及心电图表现
1
作者 何捷 张磊 郑新权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6期613-617,621,共6页
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有跟踪和非跟踪两种模式,在VDD为核心的起搏器工作模式下可平衡患者的生活需求和起搏器工作寿命。与传统双腔起搏器比较,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的心房感知方式、房室同步方式均有所差异,其采用了频率平滑等功能来适... 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有跟踪和非跟踪两种模式,在VDD为核心的起搏器工作模式下可平衡患者的生活需求和起搏器工作寿命。与传统双腔起搏器比较,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的心房感知方式、房室同步方式均有所差异,其采用了频率平滑等功能来适应其全新的感知方式,在心电图上表现出新特点。跟踪与非跟踪模式之间通过模式转换功能相互转换,阈值管理功能也与既往的产品不同。本文主要分析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的常见功能及心电图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a av 无导线起搏器 频率平滑 模式转换 阈值管理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估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后的心肌应变及心室不同步性
2
作者 孜比热•甫拉提 禹子清 +2 位作者 刘雯 陈海燕 舒先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05-711,共7页
目的探讨植入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患者的左、右室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植入位置对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Micra AV的患者43例(Micra AV组)以及高... 目的探讨植入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患者的左、右室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植入位置对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Micra AV的患者43例(Micra AV组)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0例(传导阻滞组),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取2组患者的常规心超参数、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指标,包括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free wall longitudinal strain,FWLS)、左室18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右室6节段PSD以及其他指标。根据Micra AV植入位置进一步分为中位组(右室间隔部)、高位组(右室流入道)及低位组(心尖部),比较3个亚组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指标差异。结果Micra AV组左室GLS、右室GLS、右室FWLS均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P<0.001),Micra AV组的右室不同步性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P<0.05)。不同植入部位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比较显示,高位组左室GLS显著高于中位组和低位组,左室不同步性指标Yu指数显著低于中位组(P<0.05);低位组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显著低于高位组,右室6节段PSD显著高于中位组和高位组(P<0.05)。结论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相比,Micra AV无导线起搏患者的左室及右室心肌应变减低,且低位植入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a av 无导线起搏器 心肌应变 心室不同步性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下载PDF
特小右心室植入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 1例
3
作者 吴闯举 周杰 +4 位作者 文鹤龄 熊雁 刘明江 陈旸 唐艺加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0-361,364,共3页
患者男,72岁,因“胸闷、气促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心率43次/min。心脏超声示三尖瓣下移畸形,房间隔缺损,右心房增大,右心室继发减小,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结合患者病情及家属意愿,拟植入Micra AV起搏... 患者男,72岁,因“胸闷、气促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心率43次/min。心脏超声示三尖瓣下移畸形,房间隔缺损,右心房增大,右心室继发减小,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结合患者病情及家属意愿,拟植入Micra AV起搏器。经右股静脉途径,行右心室造影提示右心室较小,测量三尖瓣到心尖距离大约3.0 cm,有容纳Micra的空间;但操作空间小,手术难度大。经术中精确定位,跨三尖瓣后将Micra AV植入中低位间隔,测试各参数正常(阻抗770Ω,阈值1.0 V/0.42 ms,感知6 mV),术中术后无特殊不适,手术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a av 小右心室 传导阻滞 心脏瓣膜畸形 房室同步起搏器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患者房室同步效果观察分析
4
作者 王佳 邹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12期57-63,共7页
目的 观察Micra AV植入后实际房室同步(atrioventricular synchronization,AVS)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医院连续植入VDD型无导线起搏器的12例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进行6... 目的 观察Micra AV植入后实际房室同步(atrioventricular synchronization,AVS)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医院连续植入VDD型无导线起搏器的12例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进行6个月起搏器相关电学参数门诊随访观察,分析各患者AVS比例特征。针对AVS比例低的患者,复查Holter并结合起搏器内置数据探究AVS比例低的原因,进行程控管理。结果 最终入选患者12例,中位初始AVS比例为74.3%。完全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高A4阈值、心室率50~80次/min的患者(4例)AVS生理性起搏比例高(84.1%~87.0%),房室传导阻滞比例低、窦房结功能障碍、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房增大的患者(4例)AVS比例降低(66.0%~76.6%),合并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4例)AVS比例大幅降低(27.8%~50.1%),使用Holter监测仪对程控优化AVS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论 窦房结功能正常伴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高A4阈值、心室率50~80次/min的患者更易实现AVS生理性起搏。Holter监测作为辅助工具,为优化起搏器工作参数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a av 无导线起搏器 生理性起搏 房室同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