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microparticles i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arterial hypertension 被引量:14
1
作者 Thomas Helbing Christoph Olivier +2 位作者 Christoph Bode Martin Moser Philipp Diehl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4年第11期1135-1139,共5页
Microparticles are small cell vesicles that can be released by almost all eukaryotic cells during cellular stress and cell activation. Within the last 1-2 decad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microparticles are useful blood... Microparticles are small cell vesicles that can be released by almost all eukaryotic cells during cellular stress and cell activation. Within the last 1-2 decad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microparticles are useful blood surrogate markers for different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vascular inflammation, coagulation and tumour diseases. Severa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of microparticles of different cellular origins in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t thereby has been shown that microparticles released by platelets, leuk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can be found in condition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cute and chronic vascular inflammation and hypercoagu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ir function as surrogate markers, sever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 can fuse with distinct target cells, such as endothelial cells or leukocyte, and thereby deliver cellular components of their parental cells to the target cells. Hence, microparticles are a novel entity of circulating, paracrine, biological vectors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phenotype, the function and presumably even the transcriptome of their target cells.This review article aims to give a brief overview about the microparticle biology with a focus on endothelial activation and arterial hypertension.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role of microparticles in pathophysiology and disease can be found in already published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articleS Arterial hypertensi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biological vectors INFLAMMATION
下载PDF
Biocompatibility of Porous Spherical Calcium Carbonate Microparticles on Hela Cells 被引量:5
2
作者 Yaran Zhang Ping Ma +5 位作者 Yao Wang Juan Du Qi Zhou Zhihong Zhu Xu Yang Junlin Yuan 《World Journal of Nan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年第1期25-31,共7页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wide concern on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as drug delivery carriers. CaCO3 particles have shown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riers for drugs, but little research had been perfo...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wide concern on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as drug delivery carriers. CaCO3 particles have shown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riers for drugs, but little research had been performed regarding their safe dosage for maximizing the therapeutic activity without harming bi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porous spherical CaCO3 microparticles on Hela cells. Th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glutathione (GSH), carbonyl content in proteins (CCP), 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 and cell viability were measured.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exposure concentration increase, ROS and CCP in Hela cells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but GSH contents in Hela cells and cell viability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DPC coefficient ascended, bu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rous spherical CaCO3 microparticles may induce oxidative damage to Hela cells. But compared with other nanomaterials, porous spherical CaCO3 appeared to have good biocompatibility.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porous spherical calcium carbonate microparticles could be applied as relatively safe drug vehicles, but with the caveat that the effect of high dosages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attempting to maximize therapeutic activity by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CARBONATE microparticleS HELA Cells biological Safety
下载PDF
微粒口腔黏膜代阴道成形术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3
作者 张彦骅 王惠玲 +2 位作者 刘慧民 杨萍 刘青 《生物医学转化》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微粒口腔黏膜代阴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24年1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9例生殖道畸形(MRKH综合征和阴道闭锁)需要行阴道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口腔黏膜代阴道成形术组(n=... 目的探讨微粒口腔黏膜代阴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24年1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9例生殖道畸形(MRKH综合征和阴道闭锁)需要行阴道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口腔黏膜代阴道成形术组(n=95)、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组(n=31),及生物补片代阴道成形术组(n=23),比较手术相关指标、人工阴道相关指标、性生活指标,评价微粒口腔黏膜代阴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口腔黏膜组及生物补片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显著优于腹膜组(P<0.05)。在住院费用上,生物补片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口腔黏膜组花费最低(P<0.05)。术后阴道长度口腔黏膜组及生物补片组优于腹膜组(P<0.05)。阴道弹性、阴道pH值、性满意度、并发症率等指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黏膜代阴道成形术简单、微创、无痛。符合患者隐私需求,效果满意,医疗费用低,性价比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道畸形 阴道成形术 微粒口腔黏膜 腹膜 生物补片
下载PDF
微束单细胞照射的研究和发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李君 Tom.K.Hei 余增亮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8-83,共6页
了解低剂量辐射效应等辐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然而 ,由于粒子在能量、径迹上的随机分布 ,这种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实验室中用常规照射的方法进行。微束的发展 ,特别是单粒子微束通过... 了解低剂量辐射效应等辐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然而 ,由于粒子在能量、径迹上的随机分布 ,这种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实验室中用常规照射的方法进行。微束的发展 ,特别是单粒子微束通过将精确数量的粒子准确地射入细胞或细胞的特定位置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直接 ,有用的手段。该文论述了微束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发展 ,以及微束在辐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束 辐射 生物效应 辐射装置 辐射生物学
下载PDF
激光微束与生物微体操纵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丽 欧家鸣 +2 位作者 刘丹非 陈时锦 周汝敏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S1期43-47,共5页
从激光动力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出发,简要介绍了激光微束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微体操纵器在物理和生物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激光微束 生物微体 光操纵器
下载PDF
细胞衍生微粒与疾病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成海 胡厚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79-1182,共4页
细胞衍生微粒产生于细胞激活或凋亡的过程中,来源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等。它们不仅是介导细胞间传递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栽体,而且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和糖尿病... 细胞衍生微粒产生于细胞激活或凋亡的过程中,来源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等。它们不仅是介导细胞间传递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栽体,而且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本文主要从细胞衍生微粒的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衍生微粒 生物活性 疾病
下载PDF
HE4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胜晗 王蕾香 韩春薇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表达情况,分析HE4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探讨HE4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表达情况,分析HE4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探讨HE4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及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HE4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组血清HE4范围为(27.7-84.0)pmol/L,均值为(40.3±16.2)pmol/L;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血清HE4范围为(41-83)pmol/L,均值为(54.7±18.5)pmol/L;子宫内膜癌组血清HE4范围为(33.9-1040.9)pmol/L,均值为(120.2±195.6)pmol/L。子宫内膜癌组HE4水平明显较正常子宫内膜组高(Z=-3.444,P=0.01〈0.05);血清HE4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分级及病理类型无关(Z=-1.671,P=0.095〉0.05;Z=-1.569,P=0.117〉0.05;Z=-1.155,P=0.248〉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的期别越晚,血清HE4水平越高,Ⅰ-Ⅱ期患者血清HE4水平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Z=-2.583,P=0.010〈0.05);深肌层浸润的患者血清HE4水平明显高于浅肌层浸润的患者(Z=-2.500,P=0.012〈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HE4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Z=-3.088,P=0.002〈0.05)。结论血清HE4水平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表达逐渐升高,因此HE4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人附睾蛋白4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肿瘤标记 生物学
下载PDF
早期微束的发展及其在细胞辐射生物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士香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74-880,共7页
介绍了研究细胞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早期微束装置 ,总结了在单细胞定位定量辐射中所得到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并分析了这些微束装置存在的局限性 ,为微束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微束装置 生物学效应 局限性 细胞 辐射生物学
下载PDF
激光微束技术、生物超微弱发光与生物生命奥秘 被引量:3
9
作者 列光华 赵鹏飞 +3 位作者 张信明 卢洪斌 江涛 黎文导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8-81,共4页
本文分析超弱光子探测技术在预测生物致命疾病的应用机理。更重要的是指出用激光微束技术开发工厂化生产转基因(T-G)动物和植物是很值得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利用地球上较少的土地养活众多的人口,意义重大。
关键词 生物超微弱发光(BPE) 超弱光子探测技术 激光微束技术 转基因(T-G)动物 转基因(T-G)植物
下载PDF
单离子微束注入无芒雀麦种胚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黄洪云 杜宁 韩哲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15,20,共5页
介绍了微束装置的主要工作原理,并用2.0 MeV、25μm左右束斑的离子微束,以6×106ions的剂量对无芒雀麦种胚的茎尖部位和根尖部位进行了定点定量注入,详细研究了处理后胚根的生长发育,如主根的伸长、侧根的形成等。结果表明,根的生... 介绍了微束装置的主要工作原理,并用2.0 MeV、25μm左右束斑的离子微束,以6×106ions的剂量对无芒雀麦种胚的茎尖部位和根尖部位进行了定点定量注入,详细研究了处理后胚根的生长发育,如主根的伸长、侧根的形成等。结果表明,根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了离子注入的显著影响,由实验结果推测,根尖和茎尖分生组织与主侧根的发育均有关系,但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发育调控机理和信号转导方式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束装置 无芒雀麦 当代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柱状微粒皮移植联合新型生物敷料在小面积严重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清昌 刘燕 徐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究柱状微粒皮移植联合新型生物敷料在小面积严重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接诊的116例小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柱状微粒皮移植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究柱状微粒皮移植联合新型生物敷料在小面积严重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接诊的116例小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柱状微粒皮移植治疗,观察组予以柱状微粒皮移植联合新型生物敷料,比较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及二次创伤评级,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2组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及术后3、6个月烧伤创面瘢痕增生情况,并记录2组患者创面愈合后供皮区水疱、瘙痒、破溃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烧伤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次创伤评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V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柱状微粒皮移植联合新型生物敷料治疗小面积严重烧伤患者,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创面二次损伤,降低患者更换敷料时的疼痛程度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面积严重烧伤 柱状微粒皮移植 新型生物敷料 创面修复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12
作者 侯衍中 刘晨光 《广州化工》 CAS 2017年第9期33-36,共4页
目前与炎症性肠病(IBD)相关药物的制备途径和作用机理已相对明确,但通过传统给药方式应用这些药物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为此,学者们开发了一些新型给药系统,不仅提高了这些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减轻了其副作用,特别是仿生主动靶向给药系... 目前与炎症性肠病(IBD)相关药物的制备途径和作用机理已相对明确,但通过传统给药方式应用这些药物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为此,学者们开发了一些新型给药系统,不仅提高了这些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减轻了其副作用,特别是仿生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将是未来IBD治疗中最具前景的方向。本文综述了治疗IBD的药物的工业合成路线以及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不同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以及其在IBD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药物递送系统 微/纳米 仿生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下载PDF
激光微束动力学效应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13
作者 欧家鸣 王瑞丽 周汝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第3期47-52,共6页
激光微束的动力学效应是近十年来量子光学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激光动力学效应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原理出发,介绍了激光微束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的现状和进展。可以预见,此项技术的研究,将在生物工程的研究手段上产生重大... 激光微束的动力学效应是近十年来量子光学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激光动力学效应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原理出发,介绍了激光微束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的现状和进展。可以预见,此项技术的研究,将在生物工程的研究手段上产生重大突破,并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微束 动力学效应 生物工程 应用
下载PDF
微束放疗的进展与挑战
14
作者 徐鹏 郎锦义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4年第2期95-100,共6页
微束照射是以空间间隔的方式给予微米级别窄幅射束的照射技术,具有治疗目的的微束照射被称为微束放射治疗,极高的X射线剂量在非常狭窄的时间窗内以非常高的剂量率释放。目前有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微束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和正常组... 微束照射是以空间间隔的方式给予微米级别窄幅射束的照射技术,具有治疗目的的微束照射被称为微束放射治疗,极高的X射线剂量在非常狭窄的时间窗内以非常高的剂量率释放。目前有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微束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和正常组织保护效果,尤其在脑瘤的临床前研究中显示了超乎寻常的正常脑组织保护作用。此外,在概念上类似于微束治疗的大网格式空间分割放射治疗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将探讨微束放疗目前从基础到临床的发展过程,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疗 微束放疗 质子微束 生物效应
原文传递
流式微球技术在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范文娇 任伟 +1 位作者 董园园 刘成辉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0-1816,共17页
流式微球检测技术以微米级颗粒为独立检测单元,以流式细胞仪为信号读出手段,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多维度信息读取、快速检测等优势,并且可以与各种信号放大/扩增技术以及编码技术结合,实现对多种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度检测,在分析化学... 流式微球检测技术以微米级颗粒为独立检测单元,以流式细胞仪为信号读出手段,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多维度信息读取、快速检测等优势,并且可以与各种信号放大/扩增技术以及编码技术结合,实现对多种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度检测,在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数字式流式单分子检测技术和生物微颗粒载体流式传感技术也在提升流式检测性能、扩展流式检测应用范围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本文概述了流式微球检测技术在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归纳了各类流式微球检测方法的特点,并指出了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微球 信号扩增 多重检测 数字式分析 生物微颗粒
原文传递
微粒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辛晓敏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6-169,共4页
循环微粒来源于多种细胞,包括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另外,肿瘤细胞也能释放微粒到血液中.微粒的形成是膜磷脂重构和细胞骨架水解的后果.微粒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PS)和组织因子(TF)促进Xase和凝血酶原酶的形成,激活凝血... 循环微粒来源于多种细胞,包括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另外,肿瘤细胞也能释放微粒到血液中.微粒的形成是膜磷脂重构和细胞骨架水解的后果.微粒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PS)和组织因子(TF)促进Xase和凝血酶原酶的形成,激活凝血和诱发血栓形成.正常人血液中有一定数量的血小板来源的PS+微粒.血栓性疾病如脓毒症、癌症及心肌梗死时,血液PS+微粒和TF+微粒增多,单核细胞是TF+微粒的主要来源.因此,微粒可作为评估个体血栓风险的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 磷脂酰丝氨酸类 血栓形成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血小板微颗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相关临床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柳桂萍 张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2期243-247,共5页
血小板微颗粒(PMP)是血小板激活或凋亡后产生的直径为0.1~1.0μm的小囊泡颗粒,PMP包含了血小板细胞膜和细胞质的成分。PMP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微粒,表面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PMP的作用是血小板功能的一种延伸,可以完善... 血小板微颗粒(PMP)是血小板激活或凋亡后产生的直径为0.1~1.0μm的小囊泡颗粒,PMP包含了血小板细胞膜和细胞质的成分。PMP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微粒,表面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PMP的作用是血小板功能的一种延伸,可以完善血小板在止血、影响肿瘤生长、致炎及促组织再生等过程中的作用。PMP可在多种临床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PMP的形成、结构、生物学作用及与相关临床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微颗粒 生物学功能 临床疾病
原文传递
基于光纤探针的光捕获与光操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宝军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19年第4期1-4,共4页
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光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光纤传感为代表的光纤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已延伸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光纤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微纳结构光子器件不断被设计和制作成功,新的应用领域和潜力不断被挖掘... 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光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光纤传感为代表的光纤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已延伸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光纤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微纳结构光子器件不断被设计和制作成功,新的应用领域和潜力不断被挖掘。将微纳光纤探针应用到光镊领域,不仅可以操控数量庞大的微粒,还可以精确操控单个微粒,这在微粒组装、筛选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将光纤探针应用到生物细胞的操控中,能给研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探针 微粒 光捕获 光学操控 生物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