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cor腐蚀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皮艳慧 张哲 +1 位作者 何梦醒 汪是洋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13年第5期40-43,共4页
腐蚀监测可以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测量各种工艺气液流状态的腐蚀性。为了全面认识油气管道腐蚀因素,制定防腐措施,介绍了Microcor腐蚀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监测步骤等。通过与挂片失重法、线性极化电阻法、电阻法等常用... 腐蚀监测可以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测量各种工艺气液流状态的腐蚀性。为了全面认识油气管道腐蚀因素,制定防腐措施,介绍了Microcor腐蚀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监测步骤等。通过与挂片失重法、线性极化电阻法、电阻法等常用腐蚀监测技术的比较以及Microcor腐蚀监测现场应用实例,发现Microcor腐蚀监测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性能稳定、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Microcor腐蚀监测是腐蚀过程监测、腐蚀过程控制,特别是对缓蚀剂效应评价的理想测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监测 microcor 应用
下载PDF
Microcor腐蚀监测仪的原理及其在油田上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涛 李家俊 刘玉民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9-542,共4页
介绍了Microcor腐蚀监测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具体监测步骤.应用该系统在文昌油田进行了在线腐蚀监测,结果表明该仪器记录数据比较稳定,腐蚀速率曲线总体呈现为测定初期有跃变现象,经过一段稳定期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Microcor腐蚀监... 介绍了Microcor腐蚀监测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具体监测步骤.应用该系统在文昌油田进行了在线腐蚀监测,结果表明该仪器记录数据比较稳定,腐蚀速率曲线总体呈现为测定初期有跃变现象,经过一段稳定期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Microcor腐蚀监测仪作为一种新型仪器成功地运用于油田水系统腐蚀监测,为油田生产系统腐蚀监测又提供了一种快速监测、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腐蚀监测 microcor腐蚀仪 油田
原文传递
毛白杨微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毛秀红 闫少波 +5 位作者 葛磊 王丽 张锋 董玉峰 臧真荣 李善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7,共10页
【目的】探讨构建微核心种质的方法,旨在为精准选择毛白杨杂交亲本或研究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物种构建微核心种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272份毛白杨样本进行分子基因型检测,计算每个样本对总体遗传多样性... 【目的】探讨构建微核心种质的方法,旨在为精准选择毛白杨杂交亲本或研究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物种构建微核心种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272份毛白杨样本进行分子基因型检测,计算每个样本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值,从大到小全部排序,计算新排序的前25%、20%、15%、10%、5%、2.5%、2%和1.5%共8个取样比例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多态信息指数(PIC)值等,分析微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与前面的取样比例以及原始种质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确定合适的微核心种质取样比例。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验证。根据所有引物的峰值,构建每份微核心种质的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的差异,分析挖掘特异等位基因。【结果】(1)当取样比例由25%逐渐降为2%时,Ne、He和PIC这3个重要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逐渐达到最大值,而I在取样比例为10%时达到最大值。(2)当取样比例为2%时,Ne、I、He和PIC值分别是3.513、1.254、0.643和0.597,均大于272份原始种质的相应值2.075、0.825、0.432和0.364,表明构建的微核心种质有效去除了遗传冗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t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微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具有可靠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微核心种质。(4)不论10%、5%还是2%取样比例,杂交种质所占比例均大于50%。(5)218号样品在11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1号样品在16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3号样品在7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结论】毛白杨微核心种质最为科学、可信、简约和高效的取样比例为2%~10%,其中最精准的取样比例为2%。如果种质资源数目较大,可以根据遗传多样性适当降低取样比例;如果基数较小,可以适当升高。建议以后构建核心种质或者微核心种质时,不要先人为进行分组,而是先根据每个样品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从大到小排序。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杂交种质在种质资源保存和林木遗传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为其他物种微核心种质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SSR分子标记 微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特异等位基因
下载PDF
热带喀斯特森林多花白头树木质部年内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
作者 刘亚男 韦小练 +3 位作者 范泽鑫 陈礼敏 林友兴 付培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171-10181,共11页
多花白头树(Garuga floribunda var.gamblei)是西双版纳热带喀斯特森林中常见的落叶树种,容易受水分亏缺的影响。为探究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年内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该研究利用生长环和微树芯两种方法监测了多花白头树在2020—... 多花白头树(Garuga floribunda var.gamblei)是西双版纳热带喀斯特森林中常见的落叶树种,容易受水分亏缺的影响。为探究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年内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该研究利用生长环和微树芯两种方法监测了多花白头树在2020—2021年的树干径向变化和木质部生长动态,并分析了树干径向变化和木质部生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微树芯法的监测表明,在2020年,多花白头树在3月底开始出现扩大细胞,9月底细胞壁加厚结束;在2021年,多花白头树在4月中旬开始出现扩大细胞,10月中旬细胞壁加厚结束。生长环的监测表明,2020年和2021年的径向生长开始时间均晚于扩大细胞出现时间,径向生长结束时间均早于细胞壁加厚结束时间。多花白头树在2020年和2021年的木质部生长持续时间大致相同,2020年的木质部生长量((2.87±1.46)mm)也与2021年((2.98±1.02)mm)几乎一致。多花白头树的月径向生长量、扩大细胞区域宽度和细胞壁加厚区域宽度均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水分状况在多花白头树的木质部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大细胞区域宽度还与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温显著正相关,并且与日最低气温的相关系数在2021年高于2020年;细胞壁加厚区域宽度还与相对湿度、20 cm土壤含水量、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其中在2021年的相关性更高。该研究揭示了热带喀斯特森林多花白头树的年内木质部生长动态,有助于理解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木质部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径向生长趋势的改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树芯 形成层活动 生长环 径向生长
下载PDF
西双版纳楝径向生长和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
作者 陈礼敏 韦小练 +4 位作者 范泽鑫 刘亚男 肖春芬 黄国良 付培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92-3202,共11页
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热带树木的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热带森林固碳能力的变化。目前对热带树木径向生长以及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微树芯和生长环法对西双版... 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热带树木的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热带森林固碳能力的变化。目前对热带树木径向生长以及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微树芯和生长环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落叶树种楝(Melia azedarach)2021年的年内径向生长和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进行监测,结合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了楝的径向生长过程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21年楝的扩大细胞在3月1日(年积日(DOY):60.2±1.6)开始出现,细胞壁加厚在12月11日(DOY:345.4±3.1)结束,年生长量为7.76 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39 mm/d。生长环监测显示,楝在3月18日(DOY:76.6±8.6)左右开始生长,10月13日(DOY:286.4±6.8)生长结束,年径向生长量为(6.25±2.35)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56±0.02)mm/d。楝的径向生长速率与降水(r=0.77,P<0.001)、平均温度(r=0.61,P<0.05)和最低温度(r=0.67,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r=-0.45,P<0.05)呈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有助于认识热带树木的径向生长季节动态以及热带树木生长-气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环 微树芯法 径向生长 形成层活动 气候响应
下载PDF
下川细石核形制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建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分析了下川细石核的台面、剥片面和底部形制的必然状态和有机搭配。解释了锥状石核底部何以成尖,楔状石核底部何以为“刃”(楔状缘)等问题。并对下川细石核的各种类型作了扼要论述。
关键词 细石核 形制 下川
下载PDF
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朱之勇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5-310,共6页
本文从应用目的的角度出发,对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进行了界定。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Ⅰ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 本文从应用目的的角度出发,对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进行了界定。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Ⅰ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人类在对外部环境适应方面的不同需求。Ⅰ型细石核因其相对较高的剥片效率以及构思巧妙的外部形态、加工精细的刃缘具有石核和工具的双重功能,常被古人外出时携带使用。Ⅱ型细石核则是古人类仅用来在固定地点剥制细石叶而使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 细石核 细石器技术
下载PDF
微取心PDC钻头的研制与应用
8
作者 贺庆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21,6,共3页
PDC钻头受破岩方式的影响,所形成岩屑颗粒小,增加了地质录井难度,尤其是在探井和水平井实施过程中,为了获取能满足地质录井的岩屑颗粒,在钻至储层前,需更换牙轮钻头钻进,不但降低了机械钻速和钻井效率,而且增加了钻井成本。微取心PDC钻... PDC钻头受破岩方式的影响,所形成岩屑颗粒小,增加了地质录井难度,尤其是在探井和水平井实施过程中,为了获取能满足地质录井的岩屑颗粒,在钻至储层前,需更换牙轮钻头钻进,不但降低了机械钻速和钻井效率,而且增加了钻井成本。微取心PDC钻头研制从常规破岩结构设计和微心结构设计两方面结构优化入手,以期达到钻进效率和岩屑粒径大小的最优匹配。北1井现场试验表明,研制微取心PDC钻头所形成岩屑颗粒大,能满足地质录井鉴定需求,同时机械钻速远高于牙轮钻头,为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取心PDC钻头 岩屑 微心结构 机械钻速
下载PDF
雪松年内径向生长节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吕庚鑫 徐军亮 +4 位作者 何存存 皇开源 李艺杰 张玉茹 魏龙鑫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研究树木年内径向生长规律(intra-annual radial growth)可以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提供高分辨率基础数据。以雪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树芯技术通过室内制作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雪松形成层和木质部细胞在生长季期间的活动过程,运用G... 研究树木年内径向生长规律(intra-annual radial growth)可以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提供高分辨率基础数据。以雪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树芯技术通过室内制作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雪松形成层和木质部细胞在生长季期间的活动过程,运用Gompertz函数模拟雪松径向生长的过程,探讨分析洛阳地区针叶树雪松树木年内径向生长节律,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温度、降水量与年内径向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期间,形成层和扩大加厚期细胞活动呈现双峰分布,木质部细胞积累过程呈现“S”型曲线。2)通过Gompertz函数模拟雪松生长过程,发现在第162天,径向生长细胞个数和长度均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15个/d、36.7μm/d。年内平均累计生长细胞个数达到178.3个,年内平均累计生长量达到5276.7μm。3)年内径向生长的进程受日均气温和日均降水量的共同影响,温度在生长季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相关性,降水量在生长季期间表现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松 形成层细胞 微树芯 气候变化 年内径向生长节律
下载PDF
针叶树形成层活动及径向生长监测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悦桐 张军周 +2 位作者 刘俊俊 王丽娟 李玉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2,共10页
树木径向生长是森林固碳的主要方式,明确树木生长动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响应关系对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叶树生长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生长动态能够快速响应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75—2023年的99篇文献,... 树木径向生长是森林固碳的主要方式,明确树木生长动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响应关系对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叶树生长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生长动态能够快速响应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75—2023年的99篇文献,评述了外源因素(温度、水分和光周期)和内在因素(树龄、树种)对针叶树形成层活动和径向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温带和北方针叶树木质部分化的各阶段开始时间提前,生长停止时间推迟;水分条件参与调控形成层活动的开始并通过影响水势和细胞膨压进而调节树木生长;光周期除了可以参与调节生长开始、结束时间外,也对最大生长速率发生时间产生重要影响。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方针叶树生长季延长、生长量增加,并使森林向更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迁移。同时,未来降水格局改变以及温度升高导致的蒸散发加剧可能会使干旱区树木生长季提前结束,生长速率下降。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开发树木生长过程模型,量化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明确树木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树芯 形成层 径向生长 气候要素 生物要素
原文传递
旧大陆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细石器起源再讨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3,69,共8页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修背技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实现了修理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并于2万年以后出现“几何形细石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突然出现的细石器并非基于本地传统,反而显示出与旧大陆西侧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细石叶 楔形细石核 修背工具 中西交流
原文传递
使用微树芯方法监测树木径向生长变化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贺敏慧 杨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3-1142,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明确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包括年际、年内径向生长变化及其物候现象,是深刻了解现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生长状况及精准模拟其未来生长态势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另外,研究年内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明确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包括年际、年内径向生长变化及其物候现象,是深刻了解现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生长状况及精准模拟其未来生长态势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另外,研究年内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将会更加丰富当前从传统树轮气候学或树轮生态学研究中所得到的认识。然而,目前在高分辨率水平上(年内)直接观测树木径向生长变化对气候因子响应过程的方法或手段仍然有限。其中,微树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欧洲及北美加拿大地区,但在热带及亚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涉及内容除其最直接的监测树木径向生长变化外,也开展了不同方面的对比研究,如分析年龄效应、海拔效应、健康状况等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此外,研究者也在部分区域尝试了控制对比试验,如探讨了人为增温/冷却、干旱胁迫、森林抚育间伐措施是如何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变化的。本文就以上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树芯方法 树木径向生长 气候因子 树轮气候学
原文传递
柿子滩遗址楔型细石核工艺流程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海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3,共8页
1980年,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下游的柿子滩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00—2010年,展开大范围调查与试掘。遗址由单个地点扩展为多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收获包括细石核在内的细石器组合、石片石器、石磨盘和棒、穿孔鸵鸟蛋壳、大量破碎骨片... 1980年,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下游的柿子滩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00—2010年,展开大范围调查与试掘。遗址由单个地点扩展为多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收获包括细石核在内的细石器组合、石片石器、石磨盘和棒、穿孔鸵鸟蛋壳、大量破碎骨片和烧骨等文化遗物,清理多个用火遗迹。这是我国北方一处地层清楚、文化遗存埋藏丰富、分布范围广的细石器原地埋藏遗址,对探讨我国细石器文化发生、早期现代人流动和农业起源等学术课题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迄今公布的全部细石核资料,按照操作链的思想,重点对楔型细石核进行类型学分析,认为几乎全部是按照先确定台面后修整楔状缘进行石核预制,处于预制、剥片、中止和废弃阶段的细石核类型均有,以剥片和中止两阶段的细石核较多,应该与当地石料易于获得有较大关系。此遗址较早阶段以船型细石核为主,逐渐被楔型细石核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楔型细石核 类型学 操作链
原文传递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课教学价值分析与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新荣 孙李红 谭慧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2期23-24,共2页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日益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共享理念的教育资源开发模式下,微课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越来越流行的潮流,它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该文主要分析了微课教育模式在...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日益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共享理念的教育资源开发模式下,微课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越来越流行的潮流,它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该文主要分析了微课教育模式在概率统计课程之中的应用,它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和微课教学模式下的差异,指出传统教学课堂中的教学问题。与此同时,重点分析了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探索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应用,对于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概率统计 教学设计
原文传递
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玲玲 勾晓华 +3 位作者 夏敬清 王放 张芬 张军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61-3770,共10页
树木生长是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主要方式,树木生长过程受到气候与非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树木径向生长长期定位监测是明确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研究手段。本文对运用微树芯法的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径向生长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 树木生长是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主要方式,树木生长过程受到气候与非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树木径向生长长期定位监测是明确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研究手段。本文对运用微树芯法的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径向生长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综述了气候因素对树木形成层活动的影响:寒冷湿润区温度决定树木生长开始和停止,干旱半干旱区水分和温度共同决定生长开始,水分决定生长停止;生长速率和持续时间共同决定生长量,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夏至前后;短期施氮并不能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其次,探讨了生物因素对树木径向生长过程的调控:形成层活动开始时间因树种、树龄、竞争关系而有所差异;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动态与径向生长过程相耦合。最后,阐述了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交互作用下树木次生生长的响应机制。针对以上进展,本文提出了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树芯 形成层 径向生长 气候因素 生物因素
原文传递
热带季节雨林多花白头树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韦小练 范泽鑫 +3 位作者 Arisa Kaewmano 林友兴 陈礼敏 付培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567-3575,共9页
为了解热带地区树木的季节性生长动态和规律,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利用高精度生长仪和微树芯法对落叶树种多花白头树的径向生长季节动态进行监测。结合木质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其形成层活动和径向季节动态的生... 为了解热带地区树木的季节性生长动态和规律,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利用高精度生长仪和微树芯法对落叶树种多花白头树的径向生长季节动态进行监测。结合木质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其形成层活动和径向季节动态的生理生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在2020年,生长仪的监测显示,多花白头树于5月底(儒略日DOY:149.3±7.2)开始生长,8月底(DOY:241.0±14.7)生长结束,年生长量为3.12 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4 mm·d^(-1)。而微树芯法显示,扩大细胞3月9日(DOY:69.2±6.2)开始出现,9月19日(DOY:262.8±2.8)细胞加厚结束,木质部生长量为1.76 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09 mm·d^(-1)。多花白头树径向日生长量与生长季的降水、相对湿度、日最低气温、深度为2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日最高气温、水汽压亏缺、最大风速和水汽压呈显著负相关。多花白头树边材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在生长季开始之前保持较高水平,淀粉含量在3月底达到最低,而可溶性糖含量5月中旬达到最低,随着生长季的结束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在10月中旬和12月底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白头树 高精度生长仪 微树芯法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